分享

情感视域下教师轮岗机制的困境与突破

 GXF360 2017-08-09

情感视域下教师轮岗机制的困境与突破

●刘 伟

摘 要:教师轮岗机制在优秀师资到位的情况下,弱势学校未能获得预期改善的困境普遍存在。单纯依靠制度规制难以逾越过往窠臼,在情感维度审视下对此有所裨益。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全息性作用,教育活动依赖情感润泽,情感——人——教育三者不可分割。制度的运行有自身的局限性,情感视角能够弥补制度实施的盲点。教师轮岗机制依赖制度规制同时,应注重情感维度的价值,情感关怀与制度建设互相补益,突破教师轮岗机制实效不彰的困境。

关键词:情感;轮岗;轮岗教师;教师感情;教育均衡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难题,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教师资源的不平衡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轮岗的政策和规定,期望通过优化师资配置来促进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轮岗机制的实施状况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程度相一致,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梯度变化、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的面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业绩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的倾斜措施,激发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轮岗的积极性。在现代管理体系中,制度固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制度规制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马奇在《重新发现制度》一书中指出,制度是之前活动经验的部分总结,制度仅仅是之前活动经验的“残留物”。依靠制度完成优秀师资力量配备的地区,长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优秀师资已然到位,弱势学校没有达到预期的改善和提升。部分轮岗教师不仅没有给学校带来发展的动力,反而出现互相损耗的现象。[1]中国教育科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2.9%的校长甚至认为教师轮岗交流反而扰乱正常教学活动。[2]如何实现优秀师资从形式转移向实质效用的跨越,达至教师轮岗机制的期望目标,在情感维度的审视下对此有所裨益。

一、情感在人和教育活动中的基础性存在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情感元素的发展成熟从根本上将人类与动物界区分开来,作为进化的产物,情感深刻的内嵌于人的意识、思维和行为各个方面,在人的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黑格尔对情感的价值甚为推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因素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世界史的经纬线。”[3]实践中,情感、情绪、感情三者意义相近,在使用中常有交叉重叠,学术上目前没有公认的明确区分,本文采用孟昭兰的观点,即三者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教育影响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渗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情感——人——教育三者内在关联,不可分割。

(一)情感内嵌于认知和行为

情感产生于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过程中。特定情境下,人的感受系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通过表情、语言、行为或动机等途径表达出来,释放出信号,他人理解这种情感反应,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实现个体与外界的信息沟通。起源起于内心的情感,为人的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在人的思维形成、认知发展、价值选择中,情感都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存在而发挥着根基性的导向作用。在人对外部信息的认知过程中,情感因素影响信息的筛选、接收、转化、提取的每个过程,认知内在地包含了情感因素,带有深刻的情感倾向。即便对于既已形成的理性认知的结果,高度唤醒水平的情感能够在瞬间分化、瓦解理性认知的结果。

人的情感内在的表现为稳定的个体倾向,对外则外化为具体行为表现。情感对于行为的作用机制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情感通过认知,经由认知规制人的行为表现;其二,情感直接支配行为。特定情况下,即时、无意识产生的情感反应可以绕过认知,直接支配人的行为表现,例如人在情绪亢奋时的非理性行为。对于人来说,内化的情感与外化的行为表现相倚相生,情感弥散、渗透在行为之中。

(二)教育活动有赖情感润泽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形成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承载着情感的实践,情感位于教学的核心(Hargreaves,1998),教学活动中融洽的情感氛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教育影响的实现依赖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沟通途径的畅通,如果把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情感就是教育的“催化剂”。“亲其师”所以“信其道”,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于接受。

教师的专业态度激发教师的内在知觉,是影响教师教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5]教师的专业态度直接体现在师生的情感关系上,现有研究也表明,教师的认知特征(包含教学方法和技能)并不能区分教师能力的强弱,情感特征才能有效地辨别教师的能力。[6]优秀的教师融情感于教学,以情感润泽教学过程,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耐心、宽容、仁爱之心化解学生的无知、错误与顽劣。实践中,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教师职业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职业倦怠几乎是每位教师职业生涯中必经的困难,深厚的教育情感能够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坚定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

(三)情感视角弥补制度盲点

詹姆斯·马奇指出,制度作为一种事物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其存在和生长有其独特的逻辑,制度逻辑之外的世界就是制度难以避免的盲区。教师轮岗制度的运行中,受制于制度自身的规律性和局限性,制度能规范人的客观行为,而不能规制人的主观情意。“(教育)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状态与关系研究,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主体身上。”[7]

“决策者关于变革的假设通常都是过度理性的……在学校变革问题上,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那些多如牛毛的改革方案中,能够成功实施者凤毛麟角……只在意变革项目或外在专业力量的引入,不去理解那些对于实施任何变革都至关重要的本校人员的价值、思想和经历,更是导致变革失败的根源。”[8]迈克尔·富兰明确地指出制度在教育活动中的局限性,认为仅关注制度,忽视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是“失败的根源”。探讨教师轮岗机制过度聚焦于制度角度,其参与者,尤其是轮岗教师的主观能动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情感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对情感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激发了情感就激活了人,情感视角弥补制度规制的盲点,与制度视角相互补益。“试图撇开情感性因素、或者是将情感性因素仅仅视为认识发展的‘辅助性’条件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9]情感在人的活动中是基础性的存在,发挥着系统性的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深刻地烙下情感的印记,情感发挥着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隐性力量。特定的情感一经形成,即成为一种深层内嵌的根基性因素,系统性地影响人的各个方面。在知识传授、师生交往、价值引导等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至关重要,在教育活动中是起着核心作用的教育要素,[10]情感——人——教育三者内在关联,不可分割。源于情感在教育活动中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情感视角弥补了制度运行自身的盲点,为我们认识教师轮岗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情感视域下教师轮岗机制的困境

制度视域下,教师轮岗制度期望通过优秀师资力量的平衡配置来达到教育均衡,具体到教育中,情感影响渗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教育必须要考量情感因素。情感视域下,教师轮岗机制不仅只是师资力量的平衡化配置,更是鲜活的人的全然参与,是轮岗教师身上“教育能量”的实质性流动。

(一)机械依赖制度规制,人本意识缺位

教师轮岗机制依靠制度规定实施,带有明显的命令性、强制性色彩,行政意味浓厚。“教师轮岗政策的执行方式造成许多学校、教师投入热情不足,没有充分调动政策对象的参与热情。”[11]相关研究显著集中于制度方面,用“教师轮岗”为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以“政策工具”“政策伦理”“制度变迁”“政策失真”等关键词的文献数量突出,少量从社会学、经济学、比较教育学的角度探讨的文献,最终落脚点也是制度的更新和完善。

制度确实能够迅速、有效地让教师轮岗机制运行起来,但缺乏对人的主观能动价值的考量,而这正是教育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仅仅依靠制度规制而忽视人的参与,使得教师轮岗机制成为机械化的教师转移运动。究其根源,是教育活动中人本意识的缺位,理论研究和行政引导缺乏对轮岗机制中人的关怀,具体到实际操作中对人的忽视愈加严重,“只见制度不见人”的情形并不鲜见。

(二)轮岗教师处境剧变,情感困扰集聚

轮岗教师是实现轮岗机制实效的关键。从熟悉学校转换到陌生学校,轮岗教师面临的改变不仅是教学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事业的境况都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家业两地,独自在外而心系家人,分散教学精力;新的生活环境需要适应过程,日常生活节奏打乱;融入新的教师群体需要时日,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式适应不良,教学效果欠佳,缺乏成就感和荣誉感,等等。

同样来自中国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有52.8%的校长认为轮岗教师的需求没有很好满足,“(轮岗教师)负面情绪很严重,许多轮岗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被重视、没有被尊重。”[12]轮岗教师处境发生剧烈变化,短时间内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情感困扰,如果没有恰当解决,这种影响会直接投射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轮岗教师)工作热情降低,精力投入不足,难以对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由此也影响了受援学校的积极性,使受援学校对教师轮岗制度只是持‘谨慎欢迎’的态度。”[13]轮岗教师的情感困扰堆积已不再仅仅是个人问题,通过影响日常教学,间接地削弱了轮岗机制的实际价值。

(三)参与学校行为拘囿,教师关怀缺失

教师轮岗机制涉及众多机构和个人,行政部门、流出学校、流入学校及其中的每个个体是轮岗机制的主要参与者。流出学校与流入学校通常更多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精神,过于拘囿于自身小利益,缺乏整体利益的考量。

流出学校普遍遵循“优质教师不放手,不够优秀才流动”的行为逻辑,此氛围下,参与轮岗的教师难免会被冠以“教学能力差”“不受欢迎”等负面标签,在轮岗开始之初就背负着“被流放”的舆论压力,使他们的个人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流入学校简单地视自身为制度执行者,机械履行制度安排(部分制度要求都不能很好完成),制度未明确规定或难以详细规制的问题则缺乏问津,未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现、解决问题。制度要求之外的事,如轮岗教师情感困扰,虽然直接影响流入学校的实际收效,但却没有被视为“正式的”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轮岗教师在新的环境缺乏关怀,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施展不出,必然收效甚微。

三、从情感维度突破实效不彰的症结

依靠教师轮岗制度的规制作用,优秀教师从较好学校流动到弱势学校,完成了优秀师资力量空间上的转移,但轮岗教师身上蕴含的实质性“教育能量”却未必自动跟随转移。正如政治学家米格代尔所指出的,制度必须和社会、文化等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否则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教师轮岗机制实效不彰,症结之处在于教师的主观能动价值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轮岗教师是教师轮岗机制的核心,如何实现他们身上的能量流动,并促进这些能量在整个教育共同体乃至社群层面进行凝聚、沉淀、扩散与增长是轮岗机制收获实效的关键,[14]也是突破教师轮岗机制困境的切入点。从情感角度出发,需要关怀轮岗教师的情感状态,尊重他们的情感诉求,解决他们的情感困境,触动他们的教育真情,发挥他们的教育能量。

(一)从根本上,厘清教育活动中情感的价值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人的情感属性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林清玄先生曾说:“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情感才是人生的全部。”然而在现代,教育活动深受当下社会工具理性的摆治,效率至上成为部分教育人员的价值追求,缺失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缺乏情感关照。教育有自身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像物质生产一样苛求效率,过度追求效率僭越了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狄德罗认为,只有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在教育活动中,情感发挥着基础性、深层次、全息性作用,从根本上认识情感——人——教育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厘清情感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价值,在教师轮岗系统实效不彰的困境中尤为关键。

发达国家相对成熟有效的轮岗机制中,明确表明“以充实职员组织、提高职员的工作热情和质量为目标”,[15]内含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教师轮岗机制的落脚点是人,从人的主观能动价值出发,通过职员(轮岗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充发挥来实现轮岗机制的目标,对我们有借鉴意义。重视情感维度在教师轮岗机制中的关键价值,超越以往“只见制度不见人”的思维路径,发掘更符合人性、更应承教育规律的情感维度的效用,使教师轮岗机制的价值导向回归以人为本。

(二)在管理中,情感关怀与制度建设相补益

如前所述,教师轮岗机制中,制度规制与情感润泽各有其功效,教师轮岗机制在依靠行政规制的同时,应注重情感维度的价值,两者互相补益,才能收获最佳的实效。一方面,依靠制度规制,在复杂的教育系统内迅速、有效地组织调配资源,使实施上有法律的支撑,教师选拔有公平的依据、待遇落实有财政的保障、流动途径有可行的模式,管理有客观的标准,即在框架上使教师轮岗机制顺畅运行。

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制度自身的盲点,尤其对渗透着情感影响的教育活动,更要理性认识制度的局限性,不能把制度作为唯一途径,破除对制度的单维依赖。教师轮岗收获实效的关键在于轮岗教师传递教育能量,情感是传递教育能量不可或缺的桥梁,积极饱满的情感是跨越各种复杂、琐碎问题的通约性力量,制度难以触及、难以规制的问题在教育热情和教育真情的关照下不消而散。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都应当充分注重情感维度的价值,并自觉的在各环节纳入情感因素的考量,在关注制度的建设之外,重视轮岗机制中的情感问题,突破过往单纯依赖制度规制的藩篱,把情感关怀与制度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中纳入、考量情感因素,使情感维度与制度维度有机结合,相互补益,促使优秀师资力量从空间转移向实质效用的转变。

(三)于实践上,践行情感关怀倚重校方实施

情感产生于与外部环境的交互,“由被动性质的情感逐渐生成出能动性质的情感”,[16]参与学校是轮岗教师教育情感的直接环境,流入学校和流出学校不仅要深刻认识教育活动中情感的价值,并且要在实践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践行这一教育规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是“始”,实践情感的价值才是“成”,情感的价值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才是真正的价值。

作为轮岗教师情感关怀最直接的实施者,流出学校和流入学校要跳出自身利益的狭隘视野,超越“制度执行者”的角色定位,去主动发现、主动解决轮岗教师的情感波动,真切做好情感关怀。流出学校要在选人、送人过程充分尊重轮岗教师,让他们卸下情感包袱,以积极心态参与轮岗,在轮岗机制的源头上保障轮岗教师积极热情的流动。流入学校可从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着手,营造和谐的氛围,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热烈欢迎的态度;建立与新、老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帮助轮岗教师了解新的教学环境;调配经验丰富的本校教师,在本校学生管理和教学方法上给予支持,帮助轮岗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轮岗机制涉及面广,参与人员众多,作为最直接、最适宜的实施者,流出学校和流入学校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让轮岗教师在教学中获得应有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轮岗教师才能以诚挚的教育真情倾心施教,以真挚的教育情怀奉献知识,以饱满的教育热情传播教育能量,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带动弱势学校的整体提升,实现教师轮岗机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雪.县域内教师轮岗政策运行研究——以苏北X县为个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201.

[2]中国教育研究院.教师流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校长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12-08-27.

[3]涂艳国.走向自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2.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5]刘光余.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轮岗制度的政策趋向探析[D].当代教育科学,2010(15):29.

[6]王凤英.中小学教师职业情感研究——基于对黑龙江省教师的调查[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12:1.

[7]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教育研究,2001(4),3.

[8]操太圣,吴蔚.从外在支援到内在发展: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重点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2),103.

[9]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52.

[10]徐志刚.教师情感能力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27.

[11][13]汪薇.教师轮岗政策执行研究——政策工具的使用效果角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52.8.

[12]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25.

[14]叶菊艳,卢乃桂.“能量理论”视域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6(1):55.

[15]陈栋.县域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政策伦理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13.

[16]方明生.维果茨基情感理论的结构与教育临床的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81.

(责任编辑:许爱红)

刘 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