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夺取襄阳、宛城这两座天下重镇,不控制四通八达的南阳盆地,刘备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宛城、襄阳之所以这么重要,则是由当时形势决定的。 在诸葛亮的规划里,一旦北方形势有变,刘备就率领益州军出汉中、入秦川、席卷整个关中,关羽则带领荆州军出南阳、进中原、牵制曹魏主力。 在此计划中,益州军是主力,荆州军是偏师,夺取关中、再现汉高祖时的有利形势更是重中之重。不过,从曹操方面来看,从当时关中、河北的具体情况来看,关羽这支偏师不仅承担了主力的任务,还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首先,刘备兵力配置极不均衡。 刘备入主成都后,益州军队共有十余万,除去留守部分,能够动用的机动部队约十万。荆州与益州情况类似,但人口和财赋主要集中在南阳、南郡、江夏等荆北三郡。尤其是南阳盆地,是整个荆州的精华所在。荆南四郡虽然面积广阔,开发却并不充分,不但提供不了多少兵源和财赋,还需要留驻兵力来防备当地豪强和异族。 关羽荆州军总兵力约五万,扣除留守兵力,能动用的部队只有三万。吕蒙袭取长沙、桂阳、零陵,关羽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坚守江陵。直到刘备从蜀中向荆州增兵五万,关羽才开始组织反攻。 曹操在荆州只控制南阳一郡,却在襄阳、宛城等地驻军两万多。 其次,刘备、关羽面临的压力不同。 关中号称“富庶险阻”,但是,从西汉末年开始就和富庶没有任何联系了。先是绿林、赤眉两支义军将关中焚掠一空,而后羌人起义更是以关中为战场达三十年,董卓死后余部也继续祸乱这里。 统一北方后,曹操宁可南下面对孙刘这样的强敌,也不愿将兵力虚耗在残破的关中,哪怕关中只有一些实力一般的小军阀。曹操只是派钟繇带少量兵力去镇守长安,只求侧翼稳定。 汉中失守后,曹操被迫在关中驻扎几万军队。由于转运艰辛,主力依然在关西。即使后来诸葛亮北伐,关中守军依然不多,曹魏方面依然是临时从河北抽调中央军去增援。 关羽面临的形势要比刘备严峻得多。南阳盆地是中原与荆襄的结合部,不像关中、汉中那样拥有回旋的余地。一旦襄阳、宛城失守,许昌、洛阳就直面关羽兵锋,广阔的中原就任由关羽驰骋。于是,孙刘在荆州稍有动作,曹操就把全部注意力放过来。 赤壁之战后,曹操在襄阳留有精兵万人,使之成为防备孙刘的前哨。隔河相望的樊城因为处于后方,所以只有几千兵马。宛城是南阳郡的郡治,由于远离前线,所以兵力更少。 北伐之后,关羽围襄阳、攻樊城、水淹于禁七军。随后,南阳郡下属的陆浑县爆发起义,从侧翼威胁宛城。南阳以北、许昌以南的梁郏盗贼也接受关羽将印,从后方威胁宛城。一时间,曹操有丢失整个南阳郡的风险。于是乎,天下震惊。 与关中的残破不同,河北自东汉开国就人口稠密、商业发达。黄巾军起义后,河北虽然是主战场,但是恢复较快。曹操封魏王后,更是以冀州最精华的几个郡作为自己的封地。 为应对关羽的威胁,曹操先后增兵数万。水淹七军后,关羽俘虏的于禁降卒就有三万,几乎等同于他出动的兵马。关羽造成的影响之大,面临的压力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南阳盆地本身的特殊性。 除用来进攻中原外,控制南阳后还有其他四条路线可供选择,充分体现了“进可攻、退可守”“通衢七省”的重要地位。 向西,可以从襄阳顺汉水逆流夺取汉水谷地,即东汉中(上庸、房陵、西城三郡)。 向西北,可以从宛城攻武关、入关中、配合益州军的行动。 向北,可以从宛城进入伏牛山区、直扑洛阳。 向东,可以出襄阳,经随枣走廊进攻夏口。夏口失则江夏失,江夏失则孙权直面上游威胁,江东震动。 历史不容假设,关羽不仅没能攻克襄阳、宛城,还把荆西三郡丢失。面对这种局面,即使孙武、吴起也没有办法回天,诸葛亮也就只能鞠躬尽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