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英帝国盛衰的见证者 ——白金汉宫

 龙叔文馆 2017-08-09



2016 年6 月11 日,英国伦敦举行了盛大的皇家阅兵式,数万民众涌向白金汉宫,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庆祝90 岁生日。 这位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与丈夫观看了阅兵式。他们身处的白金汉宫是世界上少数仍在使用的皇室住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贵的私家豪宅。它的估算价值已经超过10 亿英镑(约合93 亿人民币)。

不甚辉煌的前身

白金汉宫位于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市境内,是伦敦最负盛名的建筑之一。谁也不会想到,这座宏伟宫殿的所在地,几百年前不过是一片泥泞的沼泽。宫殿处在泰恩河2 的河道附近,到维多利亚时期河水才被引入下水道,可以想象当时这里的道路是多么潮湿泥泞,直到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才改变了此地的用途。


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在白金汉宫阳台上观看阅兵式


亨利八世,是一位热衷打猎的国王,而泰恩河旁的烂沼泽正是狩猎的绝佳场所。1532 年,亨利八世在此地修建了自己的皇家围场。为了建造鹿园,他不惜驱逐了原来的居住者,想方设法排干了积水。这位君主不仅个性残酷,还十分好色,有野心。1527 年,为了与凯瑟琳离婚另立王后,同时借机摆脱罗马教廷的干涉,他与罗马天主教反目,在国内推行宗教改革。改革使英国教会逐渐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亨利八世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英国王权达到顶峰。不过改革并未挽救他的婚姻,他的六次婚姻都以悲剧告终。


若干年后,詹姆斯一世对这块土地有了新的规划。1566 年詹姆斯一世登基时,英国还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农国家,全国人口不足五百万。他时常为缺钱花而烦恼。国王虽其貌不扬,却痴迷于精美的服饰,尤其是丝绸。他意识到丝绸作为奢侈品可能有市场前景,便计划建造一座丝绸纺织厂。1608 年,詹姆斯一世在如今成为白金汉宫花园的土地上种植了大量桑树,同时引进了蚕。可惜他选错了桑树品种——黑桑树,蚕不爱吃这种桑叶,国王的“创业计划”因此失败。詹姆斯为了增加收入,公然卖官鬻爵,强征新税,解散议会。


光荣革命中迎来的新君主——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


在詹姆斯的种种“胡作非为”中,一个后来历史意义重大,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少人注意的历史事件发生了:1620 年的一天,一批英国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来到北美的弗吉利亚开始了新生活。詹姆斯去世后第五年(1630 年),英国已拥有包括弗吉利亚、马萨诸塞、康涅狄克等北美殖民地,英国王室从中获得了巨大财富。在詹姆斯去世后的半个世纪中,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白金汉宫也迎来了自己“有限王权”“王在法下”的新君主。


王权兴衰的舞台

白金汉宫真正出现,是在18 世纪初。1703 年至1705 年,白金汉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府邸,并以自己的头衔命其为“白金汉屋”,构成了今天的主体建筑。此后经过多次产权流转,到了18 世纪60年代,年轻的国王乔治三世购买了这座别墅,作为新婚礼物赠送给夏洛特王后。他成为第一位住在白金汉宫(当时还称作白金汉屋)的君主。随着王子公主的不断降临,1762 年,白金汉屋的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设计师为威廉·钱伯斯。这次扩建工程前后用时75 年,主要是在中央庭院再添三侧建筑。


乔治三世是一位严肃且责任感很强的国王。他喜欢简单而朴实的生活方式,每天的食物只是一些羊肉、蔬菜和牛奶,偶尔喝一点红酒。一位18 世纪的作家这样评他:“一条羊腿和他的妻子就是他生活的主要乐趣。”他不太喜欢之前的白金汉屋,觉得过于奢华,所以命人去掉了原先华丽的大门、海神喷泉和屋顶的雕塑,而让人在屋内墙上挂满皇家收藏的画作。他深爱艺术,因为他觉得弘扬艺术是君王的责任之一。乔治三世还命意大利等地的官员购买了大量卡纳莱托1 的作品。时至今日,白金汉宫成为世界上藏有最多卡纳莱托画作的地方。


圣马可广场 卡纳莱托/ 绘


国王的家不可能脱离政治,白金汉屋则是乔治三世时期政治派别角逐的主要舞台。乔治三世强烈的责任心使他特别重视王权的复兴。在首席财政大臣布特伯爵的出谋划策下,他大封贵族,笼络上院;通过金钱收买下院议员,积极向复辟人士示好。英国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忠君爱国”的口号依旧盛行,也为王权复兴创造了条件。始终没有屈服于王权的是中小资产阶级(多数为辉格党),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白金汉宫内有中国风格的装饰物


乔治三世居住在白金汉宫期间,一系列世界性的大事件爆发,包括1769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773 年12 月,北美殖民地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1775 年,在莱克星顿打响北美独立战争。但更重要的是在乔治三世眼皮底下发生的事件,1780 年4 月,辉格党公开提议削弱王权,声称“议会的职责就是采取措施限制王权”。于是,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乔治三世的权力大厦开始崩塌。1782 年3 月23 日,乔治三世被迫同意组建新政府,政权落入辉格党之手,最终王权旁落。


白金汉宫内的法国皇家时钟


1820 年,乔治三世去世了。他的儿子乔治四世没有继承其节俭的习性,是个“贪吃鬼”,胖到令人咋舌。脱离了乔治三世严格的家教制约,这位新国王兴奋异常,决心将白金汉屋改建成一座奢华无比的宫殿。他从政府那里申请了15 万英镑,借口要修复儿时的家。他请来设计师约翰·纳什,要求保留宫殿的主楼,在花园一侧扩建,使建筑扩大一倍。建筑整体呈半圆弓形,两边对称,显得极其雅致,显然是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白金汉宫南北两翼被拆除,围绕中央庭院树立起一座规模更大的凯旋门——大理石拱门,用以纪念英国在特拉法加海战和滑铁卢战役中的胜利。由于乔治四世对中国风格的物品十分热爱,当时的白金汉宫还收纳了不少中国古董,建造了东方风格的“中央厅”。在乔治四世的收藏单中,一个镶有水果的橱柜十分出名。它原是法国歌剧家玛丽·约瑟芬·拉格雷的珍藏。国王还委托雕塑家卡诺瓦雕刻了战神马尔斯和维纳斯的雕像,目的是彰显“爱好和平”的英国最终战胜了“穷兵黩武”的拿破仑。白金汉宫不断扩建,预算也急剧上升。当乔治四世于1830 年驾崩时,花费已超过六十万英镑。议会勉为其难地拿出资金,才令工程得以结束。不得不说,乔治四世是一位幸运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国家事务都由内阁大臣解决,国家又处于工业革命的大发展时期,为他奢华又安逸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白金汉宫内的雕塑《战神与维纳斯》


1830 年乔治四世去世,他的弟弟威廉四世并未住进白金汉宫。在这位朴素而豪放的君主支持下,英国政府于1832 年推行了议会改革,力图扩大工业资产阶级的席位,借此打破大贵族当政的局面。这也是英国政党政治的转折点。在改革中,托利党因恪守保守主义,以后被称为“保守党”;辉格党锐意改革,被称为“自由党”。至此,英国成为两党制国家。


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

1837 年,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在继位三周后,搬进了白金汉宫。当时宫殿还未装修,条件不太好,大多数房间还没铺好地毯,房间中的家具也非常少。但初入其中的女王仍然很激动,因为白金汉宫象征着她作为女王的权威与尊严。至此,白金汉宫正式被当成英国王室的府邸,成为国王召见首相和大臣、举行国家庆典、接待和宴请外宾及其他重要活动的地点。两年后,维多利亚和她的德国表弟阿尔伯特亲王结婚了。他们发现,宫殿仍有很多缺陷,比如厨房设在地下室,却没有通风窗;下水道不畅通,经常反涌淹没厨房,使整个宫殿弥漫着阵阵恶臭。为此,亲王制定了内部整修计划,翻新了排水及供暖设备。


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 埃德温·亨利·兰西尔/绘


前人给这位女王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亟待修整的王宫,更有丰盛的“帝国遗产”。截至1806 年,英国已拥有澳洲、印度、加拿大等43块殖民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开阔的市场。而确立海上霸权后,英国通过“自由贸易”1 建立帝国已不再是梦想。为了扩大市场,追求高额利润,英国通过各种渠道,甚至战争,强迫战败国签订单方面的自由贸易协议。1840 年,当维多利亚女王还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时,英国军舰的炮火已落在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的惨败使英国不仅得到了大量战争赔款,还强行割占香港,并强迫中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19 世纪40 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白金汉宫将国家引领向“日不落帝国”的同时,内部也正发生巨大的变化。40 年代晚期,女王夫妇决定改造白金汉宫正面——大理石质的凯旋门被拆除并移到皇家公园的一角,在宫殿东部的外立面出现了当代英国最为著名的宽阔阳台——王室成员的亮相舞台。进入50年代,宫殿内部修建了超大舞厅——它是英国当时最大的房间。女王夫妇非常喜欢跳舞,经常邀请欧洲顶级演奏家来白金汉宫表演,并举办大型舞会。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一曲《向维多利亚女王致意》便是当时的产物。此外,阿尔伯特亲王还为王宫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禁止宫廷淫乱和私通等恶俗事件,使得乔治时代遗留的不良风气得到扭转,白金汉宫渐渐被人们视作高雅品位的代表,英国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英国的繁盛是以不断扩大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为前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使英国将市场开辟至中国内陆,一点点蚕食着这个古老帝国。不过,白金汉宫里的欢乐也戛然而止。1861 年,维多利亚女王失去了丈夫。伤心的她从王宫搬到温莎城堡,借此逃避回忆。白金汉宫是王权的象征,国王搬离这里无疑是一种渎职的行为。有些英国人开始思考,这个国家是否还需要王室,甚至有人在白金汉宫外贴上告示,标明此处地产将要出售。让女王走出丧夫阴影,证明君主存在合理的,是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正是他操纵议会促成维多利亚成为“印度女皇”。女王和内阁之间渐渐形成了某种默契:国王勤于政事,频繁出现在公共场所,塑造出一种神圣君主的形象,将国家与个人荣誉相糅合;对于内阁来说,他们推行扩张政策需要举国支持,女王则是他们凝聚人心的旗帜。1897 年,维多利亚登基60 周年庆典在伦敦举办——这或许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为辉煌的时刻。人们用欢呼来表达对女王的敬仰,她已成为民众的精神支柱。然而,大英帝国的危机也正悄然而至。


落日的余晖

20 世纪初,当英国还在南非与布尔人纠缠时,德国与美国已慢慢赶超上来,大英帝国独占鳌头的局面已很难维持。新兴国家,特别是德国,不断扩充海军,发展军备,试图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一场恶战不可避免。英国国内工人运动不断兴起,工党应运而生,给帝国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这便是爱德华七世继位时(1901 年)的内外形势。


面对外部威胁,爱德华开始穿梭于法、俄之间,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为巩固霸权积蓄力量。1903 年,爱德华访问法国开始了英法交好的第一步。在他的努力下,英法于1904 年签订了重要协约,在殖民地问题上形成了妥协。依靠法国从中协调,爱德华将俄国拉入协约国行列,于1907 年达成协约,解决了两国在远东等地的殖民地矛盾。反德阵线逐步建立起来。此外,爱德华还决定重新搬进白金汉宫,重树权威,打破人们对王室作用的质疑。他把许久无人居住的白金汉宫称为“坟墓”。为了使得这座“坟墓”恢复往日光辉,他命工匠将许多房间的主色调改为白色和金色,使宫殿显得更加亮堂,符合王室居住的风格。他甚至还借鉴了当时伦敦一些豪华酒店的装修风格,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宫殿展示出奢美、华丽和现代化的一面。对宫殿外围,国王也列出了自己的计划:拓宽进殿的道路,并在道路另一端增设拱门,为自己的母亲(维多利亚女王)建造一座宏伟的纪念堂。


然而,计划还未及完成,爱德华七世却被病痛击倒。仅仅在位九年之后,就在他视为王室复兴的核心——白金汉宫去世了。他的长子乔治五世接过改造的任务,用白色波特兰石修整了宫殿正面,建成了海军拱门,并揭幕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纪念碑。英国人建造这座纪念碑,不仅是为了纪念女王,更是为了纪念一个时代,一个有“日不落”之称的大英帝国。焕然一新的白金汉宫彰显了英国的大国风范,不过却并不长久——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日不落”帝国的命运。


白金汉宫广场的纪念碑

乔治五世是一位颇有责任感的君主,他期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守护住王室和宫殿。1914 年8 月,他在白金汉宫召见了内阁,随后代表英国对德宣战。乔治五世并不亲自奔赴前线,他只是名义上的英国陆军和海军领袖。但他打破了传统,不再只是坐在马车上巡游,而是走进伤患众多的医院,面对面地安抚民众。1917 年,乔治五世提议实行“荣誉制度”,使得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普通民众能在白金汉宫接受勋章。王室的变革加深了民众与君主、民众与国家间的精神羁绊,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柱。1918 年11 月11 日,当德国最终投降时,人们纷纷涌向白金汉宫,高呼国王的名字,共同庆祝胜利。


在一战中,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君主政体相继覆灭,而英国的王室却生存下来,获得了民众的信任。不过战争的打击也是明显的。战后英国虽保存了海上霸权和殖民地范围,但已沦为债务国。爱尔兰和埃及更是趁着战乱,举起民族解放的大旗,迫使英国最终将统治权归还给他们。“日不落”帝国的盛世光辉已渐渐褪去。

在战争漩涡后回到原点

1936 年初,乔治五世驾崩,其长子爱德华登基。爱德华八世并非一位合格的君主。他厌恶自己受到宫廷的拘束,讨厌居住在白金汉宫内,甚至毫无顾忌地将国家机密透露给情人辛普森夫人——一个离过婚、疯狂追捧“纳粹主义”的美国女人。1936 年3 月7 日,当英国民众还在对国王的私生活感到愤怒时,德国军队已开进了莱茵非军事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同年11 月,爱德华八世召集首相,准备将辛普森夫人立为王后,遭到对方的果断拒绝,理由很简单:爱德华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教会决不允许他与离婚者相结合。一个月后,爱德

从右起分别为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公主、伊丽莎白王后、玛格丽特公主


华八世通过国家广播发布了一段致辞,“数小时前,我已经卸下了我作为国王和君主的最后的责任……我发现如果没有我心爱女人的支持和帮助,我就没办法承受责任带来的沉重负担……”王位与爱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如何安抚震惊的公众,告诉他们君主政体存在的必要性,这个担子留给了国王的弟弟艾伯特,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艾伯特患有口吃,并非天生的领导者。乔治五世曾评价这个儿子,是“一个愚笨的人”,法国总理戴高乐说他是个榆木脑袋。幸运的是,他有哥哥没有的东西——家庭给予的支持。1939 年,当法西斯主义把欧洲大陆拖入二战时,英国人开始担心这位“柔弱”的国王不能鼓舞人心。直至伊丽莎白王后挺身而出,成为人们保卫国土的精神支柱。1940 年,德国开始空袭伦敦,白金汉宫成为首要目标。尽管如此,在王后的坚持下,国王夫妇始终未离开王宫。不仅如此,王后还带着国王前往被德军炸毁的伦敦东区,鼓励民众团结抗敌。一时间,白金汉宫成为英国人反击入侵者的“中流砥柱”,希特勒也感受到英国王后的惊人号召力,称之为“欧洲最危险的女人”。乔治六世的长女,年仅16 岁的伊丽莎白公主也主动参加战争救助和勤务工作,为鼓舞士气而出力。


经过艰苦的战斗,1945 年5 月8 日,英国迎来了对德国法西斯的胜利。乔治国王夫妇站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与民众一起庆祝。欢庆之后,国王夫妇还要面对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状况恶劣,政府债台累累,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现实。


依仗1947 年的“马歇尔计划”,英国、法国、奥地利等16 国在美国主导下,实现了在经济上的初步联合。这些国家通过援助实现了经济复兴,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它们通过牺牲国家商业利益,满足美国的出口需求。从1947 年起,英国殖民地陆续独立,曾拥有五十多个殖民地的帝国彻底瓦解。


进入50 年代,白金汉宫迎来了一位年仅25 岁的年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据说她即位时并不想搬进白金汉宫居住,但首相认为王宫是英国王权的象征,放弃居住会动乱朝纲,通过不断对她做思想工作,才让其松下口来。然而时代在改变,英国王室的某些传统、国王的责任也随之改变。当初英国广播公司提出要直播女王的加冕礼时,王宫的官员们按照常例驳回请求,引起了民众的愤怒。人们想要更贴近、更了解他们的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在震惊之余,驳回了顾问官的建议,决定勇敢面对新挑战。这一决定着实让王宫的官员为难。二战后的英国一片狼藉,连皇家马车都处于短缺状态。王宫只得从国内的贵族家中挑一些仆人,将卖出的马车借回,使得典礼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国君主的加冕礼。 为摆脱战后美国的控制,1958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 国组成了欧洲共同体,成为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先声。英国想要恢复强国身份,必须认清现实,回归原点,重新融入欧洲。不过“倚靠美国”与“回归欧洲”的政策本身相悖,几经周折,英国在1972 年才被欧共体接纳。


加冕时的伊丽莎白二世

没落的强国如何抚慰民心?白金汉宫里的伊丽莎白女王起了巨大作用。当代的英国王权虽为虚设,但却是国民团结的重要纽带。所有英国人都会接受效忠于国王的教育,王权成为他们民族情感的寄托。此外,没有实权的女王在政治上有着超然的独立性,当党派间起了纷争,可以由她出面调解,从而保证政局稳定。


或许,正是如此,白金汉宫的阳台至今仍吸引着万众目光。


白金汉宫正面全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