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抄书,还能叫读书人?

 风睡棋动 2017-08-10






现在,部分学校对于抄写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较欠缺,很少认真地提倡和训练 。更不应该的是,有些老师把抄课文当成了一种处罚手段。抄写成了处罚手段,学生又怎么会给予尊重?更谈不上培养兴趣,慎重对待了。所以,现在学生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的现象已经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对照着抄写也会比着葫芦画错瓢。


与此相同,甚至更为严重的是,体制外的学堂、私塾之类,对于读诵非常下力,对于抄写却也欠缺应有的认识和训练,往往付之阙如。少数老师还认为抄写和诵读是矛盾的,会耽误诵读,这种观点实在是大谬不然。其实,抄写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诵读,加强记忆。


所以,古人有时也称抄写为“抄读”,说的就是它的这种作用。也就是说,抄写可以是“读”的另一种形式,它与诵读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弥补单纯诵读的不足,缓解一味诵读的疲劳,更有助于记忆和专注力的训练。读累了,抄一抄,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休息。读写交替,消疲增效,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自古以来,抄写就是学习和治学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它不仅仅是“读”的辅助,而有着独立的作用和价值。识字、书法、体悟文义、静定训练,都以抄写为最有效的方式。岳麓书院十八条学规,“读书必须过笔”即赫然在列,这是对抄写的明确肯定,也是古人一贯的治学方法。


抄写的这种意义,在今天尤其应该提倡和传播,因为在传统教育中,抄书是当然的事,不言而喻,从未有不抄书的读书人。特别是经典,不管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都是各家学人必抄的书。


佛家不用说了,抄经就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几乎每本佛经都要强调一遍抄的必要和价值。影响所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所留下的佛经抄本可谓成千上万,很多都是书法的精品,可见用心之诚敬。道家也有“道德五千文,一字一灵符”的说法,认为抄写有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至于儒家门生,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之类更是无一例外的日常作业。


明星皇帝李隆基曾手书《孝经》原文及自己做的序言和注解,现存于西安碑林,即有名的“石台孝经”。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也曾将自己亲笔御书的《孝经》赐给江南六十一士子。宋高宗更厉害,日理万机之余竟然抽空写完了“九经”(《易》、《诗》、《书》、《礼记》、《左转》、《周礼》、《孝经》、《论语》、《孟子》)。


一国之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加班抄经。至于普通学人,尤其是正当求学之时,如何用功抄写,那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纪晓岚,一代文宗,清代的国朝第一才子,未仕之前,不仅抄书,而且以抄书为业。另一位大学问家司马光,也在洛阳的独乐园读书堂专门抄过很长时间的书。看看他们后来的成就,不能不说抄书对于学习,实在是善莫大焉。


比较典型的一个人是明代著名学者张溥,他拿到一本书总是先抄一遍,再读一遍,然后烧掉抄本,如是六七遍才算完活。所以他的书斋叫做“七录斋”,就是逮着书就要抄七遍的意思。苏东坡是历史上有名的过目不忘,在海南岛也抄过《汉书》。写《容斋随笔》的洪迈,抄过三遍《资治通鉴》。东晋著名的神仙葛洪也是抄书劳模,史载他抄了诸子百家之言310卷,还抄《金匮药略》100卷。不过他那个时候印刷术不发达,不得不抄书,这个倒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了。


在古人的诗词中,关于抄书的句子并不少见。清代大诗人查慎行说:老夫抄书指生茧。宋代的葛密说:寒窗留烛夜钞书。在有人写给顾炎武的诗里,也说他是“穷年独坐夜钞书”。明代大儒薛瑄也有“尽日抄书未觉劳”的句子。祝允明除了“得见奇书手自抄”以外,其他不奇的书也抄的不少,所以才有“书抄满箧皆亲手”的得意。


抄书治学的风气直至近代犹然,鲁迅就将《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字就完整地抄过一遍,还抄过《谢承后汉书》、《晋书》、《台州丛书》、《易林》以及大量的碑帖、佛经,其中,《嵇康集》一书抄过三遍。


张宗祥,民国学术界一个低调的实力派,做过浙江图书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他“日写一万五六千字,多时日抄可达二万四千余字。不论溽暑、寒冬,终年如此”。鲁迅佩服的没办法,只好以“打字机”称之。张宗祥有两方闲章:“手抄六千卷楼”、“手抄八千卷楼”,抄书抄到刻章炫耀,应该说是古今第一人了。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也曾抄过《曾国藩日记》、《西洋伦理学史》和《离骚》,并且做过上百万字的笔记。苏州才子叶圣陶也爱抄书,还写过一个顺口溜的《抄书赋》,言曰: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囵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



(本文节选自:高凡先生《抄写与识篆》)




《听出奇迹》作者简介
我叫高凡,名副其实,一个姓高的凡人。至少到现在为止,我唯一值得窃喜的身份就是孔夫子的老乡。我的这个老乡在《论语》里打头说了两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觉得他前一句说的是“学习”,后一句说的是“分享”。出于对他莫名的亲切感和由衷的信服,学习、分享就成了我的生活主题,不幸还成了工作的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