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津都督府

 拥抱寂寞与狐独 2017-08-10

战后,高宗召刘仁愿、孙仁师回朝,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百济这个小国,穷兵黩武,不自量力,结果搞到“合境凋残,僵尸相属”的地步(《旧唐书·刘仁轨传》)。刘仁轨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掩埋骸骨,登记户口,修路架桥,赡养孤老。又在百济颁布大唐正朔及庙讳,百济人心大悦,各安其业。刘仁轨还在百济屯田积粮,训练士卒,把百济故地经营成了攻打高句丽的前进基地。

此前,百济有两位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在苏定方撤军后,招集百济亡众据险固守。白江口海战后,两人各率部众归降唐军。刘仁轨见他俩忠勇有谋,便力排他议,委以重任,为大唐收揽了两员大将。其中黑齿常之后来在边境战争中立下大功。

麟德二年(665年),唐朝对百济故地进行行政改制。一是百济各都督府、州、县的合并, 五都督府合并为统一的熊津州都督府,都督府仍治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二是 合并后的熊津都督府由正设转变为羁縻化。

前百济太子扶余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但扶余隆惧怕新罗加害于己,未敢赴任,只好由唐朝将领刘仁轨检校熊津都督。高句丽灭亡后,刘仁轨、刘仁愿回国,熊津都督依然是未敢赴任的扶余隆,代行其事的是百济人熊津都督府长史难汗、熊津都督府司马祢军。

唐罗战争

为了统合当时百济新罗两国力量合力攻灭高句丽,唐朝强迫新罗与熊津都督、前百济太子扶余隆于麟德二年(665年)八月结盟。新罗助唐灭百济的战略目的是灭亡百济,占有其土地、人民,而唐朝却将百济纳入自己的统治并强迫罗、济结盟,这引发新罗的不满。在失去了共同敌人高句丽后,新罗、唐朝矛盾日益激化。为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唐朝新罗战争爆发。

新罗开始攻打唐在 百济的驻军。671年, 新罗拿下在 百济国都 泗沘,推翻 唐朝的熊津都督府( 扶余隆为都督,但滞留唐朝不敢回故国),建立所夫里州,控制了前百济的全部领地。。到 上元元年(674年), 新罗已经从 唐朝手中夺得原 百济的大部分领土。但此时, 新罗军主要与熊津都督府的 百济人交战,而 唐军主要与反唐的 高句丽人交战。

新罗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其原因首先是新罗对 唐朝外交努力的失败。669 年,新罗文武王遣钦纯和良图入唐谢罪,但是第二年1 月唐高宗“许钦纯还国,留囚良图,终死于圆狱。以王擅取 百济土地遗民,皇帝责怒,再留使者”。

之前只是 唐朝与 新罗支持的 高句丽复兴势力作战,并没有和多年的盟国新罗宣战。 上元元年(674年), 唐高宗与 新罗文武王彻底决裂,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问为新罗君主,并派 刘仁轨领兵攻打 新罗。在对 吐蕃战败後一度除名的 唐朝名将薛仁贵被唐高宗任命为为鸡林道总管,负责羁縻 百济的熊津都督府, 上元二年(675年)二月刘仁轨在阿达城之战、七重城之战大败 新罗军后,金法敏为保持既得利益,避免覆灭厄运,即已派使入唐谢罪。

675年,李谨行率领投靠 唐朝的靺鞨人攻打 新罗石岘城、赤木城、买肖城三战皆捷。《三国史记》记载石岘城、赤木城之战 唐军大胜,买肖城之战20万唐军被金元述击败, 新罗军缴获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但是当时李谨行作为行军总管、安东镇抚大使,不可能拥兵20万,有三万三百八十匹战马。

由此来看,当时 唐朝扣留的 新罗使者似乎不止良图,而且钦纯带回的唐高宗的诏令是“ 百济旧地,总令割还”,直接表明了唐朝不再容忍新罗继续占领百济故地的态度。这样 新罗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来取得 唐朝对其攻取 百济故地行为谅解的努力就失败了。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 唐朝受西北局势的影响,不得不调集驻守 高句丽的兵力与 吐蕃开战。《新唐书· 吐蕃传》记载,670 年吐蕃“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拔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由此与之相邻的吐谷浑、鄯善、且末之地也正式为吐蕃所据。西北局势的危急,使 唐朝不得不调任刚刚在 高句丽战场获胜的 薛仁贵前往西北战场。4月, 唐朝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领兵5 万出击 吐蕃。这表明薛仁贵最迟在669 年底就离开了 高句丽,也必然会带走部分兵力,而且同年 唐朝还“徙高丽民3 万于江淮、山南”,而“留其贫弱者,使受守安东”,这样此前留驻于高句丽故地的2万唐兵恐怕为数已是很少了。 唐朝军事力量的削弱也给 新罗发动战争提供了时机。

4 月, 唐朝遣兵来援,新罗便退保白城。此时 高句丽遗臣剑牟岑率众反唐,唐高宗以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 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发兵来讨伐。

唐罗和解

经过多年的战争, 新罗已经比较疲惫了。在刘仁轨主力回国的情况下, 新罗以全国之力,仍不能彻底击退李谨行和薛仁贵的留守 唐军。金法敏可能已经意识到通过战争无法使 唐军退出朝鲜半岛,因此,在买肖城之战后,派出使者,向 唐朝进贡并且谢罪。

关于 新罗遣使谢罪的时间, 中朝双方的记载并不一致。

《资治通鉴》把 新罗谢罪的时间大致归到了 上元二年(675年)二月,但又指出,新罗谢罪发生在李谨行三战皆捷之后。

而《三国史记》则说,675年, 新罗两次遣使入唐,前一次与中国史书相同,后一次记在九月二十九日买肖城之战后。

综合 中朝双方的史书来看,675年 新罗遣使谢罪只有一次,发生在九月二十九日买肖城之战后。

而 唐朝也意识到,用偏师经略的办法是不能制服 新罗的,而 唐朝当时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西线, 吐蕃成为其主要对手, 刘仁轨、 薛仁贵、 李谨行等东征主帅全部调到西部防备吐蕃。 唐朝很难再派出主力大军东讨 新罗。因此,面对 新罗的谢罪请求, 唐朝自然也乐于接受。据《 资治通鉴》记载,“ 新罗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上赦之,复新罗王法敏官爵。金仁问中道而还,改封 临海郡公。”高宗皇帝以这种方式,宣告了战争的结束,重新接纳 新罗为大唐的藩属国。

新罗夺取熊津都督府

新罗一面扶植和利用 高句丽残余势力与 唐朝对抗,一面大肆夺取 百济故地。670年, 新罗接纳高句丽遗臣安胜,将其安置于金马渚,封高句丽王,以此来招纳高句丽遗民与唐安东都护府抗衡。与此同时, 新罗还攻取了 百济故地众多城池。

670 年7月, 新罗出动大军,一举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 新罗将军“品日、文忠、众臣、义官、天官等取城六十三,徙其人于内陆;天存、竹旨等取城七,斩首二千;军官、文颖取城十二,击狄兵,斩首七千级,获战马兵械甚多”,共取城82 座,几乎占了 百济原有城的一半。此时, 新罗军主要与降唐的熊津都督府的 百济军队交战

671 年1 月, 新罗发兵攻打百济,战于熊津南,6月兵临百济加林城,与唐兵战于石门,取得了“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的战绩。不过被 新罗所俘虏的六名唐果毅其实都是 百济人, 唐军灭亡百济后,一方面,在百济设置都督府,任命当地的百济人担任各种官职,据《旧唐书》东夷传记载,“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马韩、东明等五都督府,各统州县,立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及县令”;另一方面,又从百济迁走了一部分人口,安置到 唐朝,例如,据《三国史记》记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9月唐军灭亡百济后,“<定方>以<百济>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 百姓一万二千人, 自<泗沘>乘船回<唐>”,《资治通鉴》仪凤元年也提到, 唐朝曾把部分百济人迁到徐州和兖州等地。

迁入 唐朝的部分 百济人即被授予一些折冲府的官职。例如,据 百济人黑齿常之的墓志铭记载,黑齿常之“与其主 扶余隆俱入朝,隶为万年县人也。麟德初,以人望授折冲都尉,镇熊津城”。又如,据 百济人祢军的墓志铭记载,祢军入唐后,“圣上嘉叹,擢以荣班,授右武卫浐川府折冲都尉”。

据此推测,很可能有一些 百济人被编为唐人,并被授予果毅都尉的官职,后又返回百济。这些人,与留在 百济故地的百济人是有区别的,可以被认为是唐人。当这些人,身着 唐军制服被俘的时候, 新罗人完全可以认为他们是唐人。

由此 新罗已控制了 百济故地大部分地区,逼近了位于熊津、 泗沘等唐朝在百济的统治中心地区。

百济局势的日益紧迫,使 唐朝再次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来讨 新罗。新罗王金法敏一面致书薛仁贵申述其伐 百济理由,一面置所夫里州,表明了不放弃夺取百济故地的态度。9月,唐将高侃率蕃兵4万到平壤,新罗则于10月击唐漕船70余艘,断绝唐援熊津 都督府道路,从而延缓了 唐军的行动。利用此间隙新罗则继续攻击 百济古省城、加林城等地,薛仁贵、 黑齿常之力战不敌退回 唐朝,新罗夺取 熊津都督府。

咸亨元年(670)七月,新罗出动大军,一举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唐罗战争正式爆发。此战熊津都督府方面损失惨重,这与熊津都督府实力较弱有关。熊津都督府是在原百济旧地上建立起来的,而原百济军队在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的战争中损失极大,“僵尸如莽”,所剩兵力十分有限,估计不会超过数万。熊津都督为原百济太子 扶余隆,但从史料上看扶余隆在咸亨元年似不在熊津都督府任职。另外自刘仁愿罢职后,在百济似乎已经没有汉将起实际领导作用。在672年的所谓唐罗战争实际上就是新罗与 唐朝扶持的百济人得战争

石门之战与新罗请罪

672年7月,唐将高侃与李谨行屯兵4万于平壤,8月攻破韩始城、马邑城,并在石门打败新罗与 高句丽联兵。 石门之战使新罗蒙受了重大损失,其将领大阿餐晓川、沙餐义文、山世、阿餐能申、都善、一吉餐安那含、良臣等战死,不得不在汉山州筑昼长城加以防御,而且新罗“是岁,谷贵人饥”。

9月,新罗王遣使谢罪,同时释放所有俘虏,“遣级餐原川、奈麻边山及所留兵船郎将钳耳大侯、莱州司马王艺、本烈州长史王益、熊州都督府司马祢军、曾山司马法聪,军士一百七十人,上表乞罪”,并献上金、银、铜、牛黄等贡品。唐朝接受了新罗的谢罪,双方暂时处于休战状态。新罗很善于军事与外交并用,在战场胶着时,它常常会为自己入侵 高句丽、 百济旧地向唐上表请罪,还主动遣送俘虏的唐朝将领,这些举动似乎暗含有通好罢兵的意味,可是实际当中又不断地攻城略地,扩张势力。

673 年“闰五月,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大破高丽叛者于瓠芦河之西,俘获数千人,馀众皆奔新罗”,至此平 高句丽叛军战斗结束。借此战胜的余威,唐兵联合靺鞨、契丹兵攻打新罗北边,并攻入新罗腹地的买肖城

唐朝讨逆与新罗请罪

674年1月,唐高宗因 新罗王金法敏“纳高丽叛众,略 百济地守之”而大怒,诏“削官爵,以其弟右骁卫大将军临海公金仁问为新罗王,自京师归国。诏 刘仁轨为鸡林到大总管,衙尉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副之,发兵穷讨”。但是,刘仁轨所部并没有立即开赴 朝鲜半岛战场,这一年两国之间没有战事,处于战争准备阶段。

675 年2 月,刘仁轨挥军渡瓠卢河(在庆州西),大破新罗兵于七重城(金城北),其后又以靺鞨兵渡海进攻新罗南境,斩获甚众。随后,刘仁轨撤军回朝,唐又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于买肖城(今仁川附近)并三胜新罗军。此时,新罗考虑到军事上的失败以及“金仁问回国可能导致的内部混乱”,文武王再次遣使入贡,并请罪。而 唐朝遂诏“复王官爵,金仁问中路而还,改封 临海郡公”,并承认了新罗“多取 百济故地,遂抵 高句丽南境为州郡”的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