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晕头痛

 xinbin202 2017-08-11
头痛头晕
一、头部疼痛:头痛是临床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又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篇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以头作痛为主要症状,若属某一疾病出现的兼症,病去痛则痛自除,不在本篇讨论范围内。
  头痛之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外感诸邪,邪气稽留,阻遏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血阻络,或脑失所养,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
  针灸临床多见内伤头痛,多因西医或他法久治无效求治针灸,因此内伤头痛较多。
  一般头痛应与鼻窦炎、鼻咽癌、中耳炎、乳突炎、青光眼、脑肿瘤以及脑外伤所致的头痛相鉴别。
  从辩证来分,本病有风寒、风热、风湿、肝阳、肾虚、气虚、血虚、气血亏虚、痰浊、瘀血和胃火头痛等证型。从疼痛部位来分,有太阳头、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和厥阴头痛之别。下面就以上几个征型的证治及三阳、厥阳头痛的治疗和病案举例分述如下。
  【辩证论治】头痛的辩证,除详细询问病史,探求病因外,应结合头痛的时间长短,疼痛性质、时间、特点、部位和伴有的证候群,辨别虚、实、寒、热、气、血的不同,分别证型、进行施治。仅采用头痛针头的办法是不够全面的。
            外感头痛。一般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发无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邪为主。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久,疲劳则痛,时发时止,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虚证头痛,临床以本虚标实较为多见,标实者注意患处穴佐以通络止痛。虚证头痛,患处取穴慎用补法;标实者患处额头,更不施用补法。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脉循行于头,厥阴经脉上会巅顶。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侧头部,连及于耳;厥阴头痛,痛在巅顶,或连于目系。临床可根据疼痛部位,参照经络分布,循经取穴和患处取穴并用。
1、董氏奇穴治头有效穴位:大白感冒头痛;配叉三穴对一般性头痛效好。
   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穴效果好,对久年头痛效果佳。
   若是偏头痛侧三里、侧下三里效佳。三重穴刺血对侧偏效果佳。
2、后头痛:冲霄穴刺血可立止头痛;若是太阳经后头痛正筋、正宗效佳,再配合委中刺血效果最好。
一、眩晕:“眩”、“晕”为两个症状,眩为眼花,晕为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为“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特征。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乘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有“风火”,有“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有“无虚不作眩”等等,均属前人经验之谈。归纳起来,不外风、痰、火、虚四种。
      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不论是真性眩晕或一般性眩晕,经用针灸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治愈或改善。但有品质性病变者,疗效比较短暂,必得除致病因后,疗效方能巩固。
      现代医学中的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内耳性眩晕和脑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出现的眩晕,可参考本篇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肾精亏虚和痰浊中阻等证型。现将以上几个证型的证治分别来讨论。

【头痛的常见症状】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感受风寒尤剧或一受风寒就发,常喜裏头,口不作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取穴:灵骨、大白、叉三穴;针泻列缺、风池、阿是穴(加灸)。或泻风池、百会、阿是穴,疏散头部风寒,温经止痛。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伴有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治当温散厥阳寒邪,宜灸大敦、百会。
2、风热头痛:头部胀痛,甚则裂痛,发热恶风,口渴咽痛,便秘溲黄,面红目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利窍止痛。
取穴:背部五岭穴刺血特效,太阳穴刺血特效;针泻曲池、风池、阿是穴;或泻合谷、外关、风池。若大便燥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针泻足三里、天枢、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裏,肢体困倦,胸闷纳呆,小溲不利,大便可溏,舌苔白腻,脉濡。或头痛头重而与气候变化有关。
治侧:祛风胜湿,利窍止痛。
取穴:针泻风池、阴陵泉,或加泻阿是穴;若湿重纳呆,胸闷,加泻足三里,共奏祛风胜湿,和胃宽中之效;或恶心呕吐者,加泻丰隆或上脘以降逆止呕。若证见头痛,身热出汗,口渴胸闷,发于夏季由暑湿内侵而引起者,针泻阴陵泉,肘弯区曲泽、尺泽刺血,以收清暑化湿之效。
4、肝阳头痛:头痛而晕或见抽痛,尤以头之一侧或两侧为重,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舌苔薄黄,脉弦有力。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
治则: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取穴:木炎穴,火菊穴,配针泻太冲、风池、百会,重在平肝熄风,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若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空之肝阳头痛,针泻行间、风池补复溜,平肝熄风,育阴潜阳,类似镇肝熄风汤。若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上升,上扰清空所致。证见头痛甚剧,面红目赤,胁痛口苦,或见耳鸣、溲赤便黄,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针泻行间、丘墟、阿是穴,清肝泻火,通络止痛;或泻太冲、丘墟、阴陵泉,类似龙胆泻肝丸。
  有一种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多由肝经风火上扰所致。证见偏侧头痛,多在足少阳经循行处,头痛暴发,痛势甚剧,或连及同侧眼、齿痛止一如常人,取侧三里、侧下三里;可泻患侧风池、太冲,加泻阿是穴,太阳穴刺血,平肝熄风。
5、肾虚头痛:头部空痛,而兼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等。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则:养阴补肾益脑
取穴:灵骨、肾关、针补复溜、肾俞。若肾阳不足证见头痛而兼畏寒,四肢不温,面色发白,舌淡,脉象沉细等。可补关元、太溪、肾俞,温补肾阳,填充精血,类似右归饮之效。
6、气虚头痛:头部空痛,痛势隐隐,早晨较重,或遇劳加重,精神不支,倦怠少气,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虚或细而无力。
治则:补益中气
取穴:鼻翼穴、叉三穴补合谷、足三里,补中益气,或加补百会穴有助清气上升,类似补中益气丸。若挟瘀血阻络,痛有定处者,针补合谷,足三里,加泻患处穴位,通络止痛。若属虚中挟实者,针补合谷、足三里,泻百会,以祛标实,取其补中寓散之意。
7、血虚头痛:头痛绵绵,头晕目眩,肢体倦怠。面色苍白,舌唇色淡,脉象强弱或虚涩。
治则:补血养血,或佐以通络止痛。
取穴:玉火穴,针补三阴交、膈俞,养血补血。寒邪阻络者,加泻灸阿是穴。
8、气血亏虚头痛:头痛头晕、痛势绵绵、遇劳加重,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则:补养气血,或佐以通络止痛。
取穴:针补合谷、三阴交,神养气血。若见头痛明显者,加泻患处穴位。心悸不寐者,加补神门养心安神,类似人参养荣汤之效;气虚明显者,加补足三里益气补中;兼有寒邪阻络,感寒而诱发或加重者,加泻阿是穴配艾灸,温经散寒。若心脾不足,心虚则血液循环不周,脾虚则生化之源不旺,以致气血不能上奉于头之头痛。针补神门、三阴交,补益心脾。
9、痰浊头痛:头痛昏懵,胸脘满闷,呕恶痰涎,食欲呆滞。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则:化痰降逆,通络止痛。
取穴:四花中、外刺血;针泻丰隆、阴陵泉,祛湿化痰降逆,类似二陈汤之效。或加泻阿是穴通络止痛;或上方加补脾俞,共奏健脾祛湿,化痰降浊,佐以通络止痛之效。
若风痰者,针泻百会、丰隆,补阴陵泉,健脾化痰,熄风止痛,类似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效。
若出现口苦,舌苔黄浊,大便不畅等,是痰湿久郁化热之象。可泻丰隆、内庭、阿是穴,清热化痰,通络止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