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能跳出“温水煮青蛙”的命运?

 昵称33542116 2017-08-13


管理视角看国学(267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可算是明呀?”先生说:“像浸润般的谮言,像切肤般的控诉,在他面前行不通,可算明了。像浸润般的谮言,像切肤般的控诉,在他面前行不通,可算远了。”


明,就是看的清,最直接意义上就是眼睛视力好,视力好的话,一方面是看的远,很远的地方别人看不到的你能看的到,一方面是分辨率高,细小的东西别人区分不出来的你能区分的出来,所以说“见泰山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大家都能看得见的,你也能看得见,那就只是正常视力了,见人所未见,才说得上是明。


明进一步引申就是洞察,这就是不是靠眼睛而是要靠脑子或心了,所谓“世事洞明”,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看到它背后的逻辑、结构、因果以及未来的走向,比如股市K线图,只要有基本软件,视力正常的人都能看到,但是能从从K线图中看出机会和风险,看出走势的脉络以及买卖点,就和视力没有关系了,而需要动脑子,这才是真正的明。


对于这个层面的明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见微知著”,当一个事物还只是呈现出微弱的苗头的时候,就能洞见到它未来的发展演化,就叫明。老子也说“见微曰明,守柔曰强。”所以中国民间崇拜的那些创不世基业的人物如姜子牙、刘伯温、诸葛亮都认为他们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种洞察力是成就功业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孔子这里提出了“明”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就是“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这两种情况在你这里行不通,就是明,就是远见。什么是“浸润之谮”呢?谮就是谗言,浸润之谮就是说这种谗言像水慢慢侵蚀一样,一开始非常不显著,若有若无,你会觉得不疼不痒,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正因为你认为没什么,所以对它会不叫防范,所以它的侵蚀尽管非常弱,甚至让你感觉非常舒服,但却是不断增强的,只到有一天你感觉到影响的时候,可能已经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了。当然浸润的方式不只是谗言,还可以包括更多以渐变的方式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现在我们在管理上通常用“温水煮青蛙”来形象的比喻这类事物。孔子说,对于这一类的事物,你能够在事物刚有苗头的时候就果断的掐断它后续的发展,那你就可以说是明。


另外一种情况看起来正好相反,它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呈现在你面前,就像用刀子直接割你的肉一样所以你会感觉到非常疼,这种情况下,人往往容易陷入冲动决策,比如我们常见的就是在一些场合由于偶然的误会导致双方冲突,这种情况下由于互不相让,会导致冲突快速升级,甚至拔刀相向,最后导致伤亡现象的出现,或其给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孔子认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冷静的头脑,不为一时的激愤而做出对未来有长期影响的决策,这也是明的表现。


第一种情况是要防微杜渐,第二种情况是要沉着冷静,这背后都需要你对今天的决策对未来的影响有清晰的判断,而且能够当机立断的去做,否则以后就会受到重大影响,你能够做到了才叫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