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夏养脾胃,自脾胃始(宜清暑益气汤)

 为什么73 2017-08-14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然而此时余暑未消,既有秋老虎发威,又有频繁降雨,导致湿气过重,正是中医里"长夏"的时节。

长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时节,是湿热多雨季节。最常见的就是脾胃功能的改变,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长夏是脾胃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1

“脾主长夏”

“脾主长夏”出自《素问·藏气法时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长夏是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气候炎热,雨水增多,天气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

长夏与脾

“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为“仓廪之本……通于土气。”《脏气法时论》说:“脾主长夏。”都说明脾胃和长夏的土行相通应。

饮食物由胃到肠,一定要通畅下行,这叫胃主降浊。饮食物的营养物质和水液通过脾吸收以后向上输送到心肺,通过血液循环输布全身,这叫脾主升清。

降浊和升清相辅相成,平衡协调,才共同完成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才能化生气血,供应全身应用,因此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人体后天之本,并把它们比喻为管理粮仓的官员。

夏天要注意养脾

其一,脾位于人体中部,按中医学所划分的季节,长夏正是一年之中,将人与自然相配时脾正好与长夏相配,故有“脾是长夏”之说。

其二,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地从食物吸收营养维持人体的健康。

其三,夏天人们大量食冷饮和瓜果,而生冷食品易损伤脾肾,造成“脾失健运”,因而注意养脾十分重要。

其四,有很多人容易在夏天出现“疰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没有精神,而通过养脾则往往达到开胃增食,精神振作的效果。

2

自测脾胃

通过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就能看出脾胃问题,可对照下面自查:

1、脸色是否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

2、鼻头是否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3、口唇是否无血色、干燥

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4、睡觉时是否流口水

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

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5、是否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睡眠是否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7精神状态是否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3

长夏与祛湿 

《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此时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天气最为炎热,但同时降水偏多,湿度较大,故“湿”是长夏时节突出的特点。章虚谷言:“湿土之气,同气相求”,外湿好犯脾,内湿易困脾,水湿困脾,脾失健运,又生内湿,终始循环。

中医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湿气伤扰,则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久之出现气血化生乏源,在内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低下,在外则易被外邪侵犯。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反复感冒、咳嗽等疾病。

湿邪重浊、黏腻,易与热合,湿热相合,如“油裹面”,湿热交相为病,呈现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湿热交结不解的症状,故两暑期间,防暑强身在于顾护脾胃,养护脾胃之要在于祛湿健脾

4

五大信号预示湿气重

信号一 舌苔厚腻

假如您哪一天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舌苔非常厚或者舌体胖大,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的话,那就证明您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应该及时的调理过来。

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这些信号说明体内的湿气较重。

信号二 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软硬适中的条形,如果大便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也说明你的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信号三 食欲差

如果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这种现象也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

信号四 小腿肚发酸

假如您在早上起床后会突然感觉自己的小腿肚非常的酸痛,并且感觉很沉重的话,还有的人会发现最近的体重增加了不少的话,那证明您出现虚胖的现象,也是体内湿气重造成的。

信号五 精神状态差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脑胀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

5

清暑益气汤

中医调治讲究“因时制宜”、治疗时令病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夏季气候特点,一般宜清补不宜滋补。古代流传下来治疗暑湿当令,脾虚气弱的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著名。方名为清暑益气汤的处方有二。

著名的清暑益气汤,首创于金元四大家李杲。

李氏清暑益气汤

来源: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

功效:此方重在清暑化湿,健脾益气。对于暑热挟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颇有效果。

配伍:方用青陈皮、苍白术、泽泻分消湿热,祛湿健脾;黄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黄柏苦寒泻火,清热解暑;升麻一味,升发阳气,以固根本。

王氏清暑益气汤

来源:王孟英的著作《温热经纬》第四卷。

功效:王氏之“清暑益气汤”,组方偏于寒凉,侧重于清热、生津、养阴。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

配伍:它将常用清暑之品如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等两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

王氏对暑证研究颇有心得,治疗经验丰富,他的理论和实践, 补充和发展了东垣的理论,使暑伤元气的治法得到进一步完善。

这两方均为治疗夏季伤暑的有效方剂,只是用药各有特点,治病各有专长,临证需灵活掌握,体会王孟英创制本方的用意。

6

长夏饮食

长夏是夏季的最后阶段,自然界闷热潮湿,人体阳气仍然是浮盛于外,而体内的脾胃阳气,相对不足,人们在这个时候又喜好贪凉饮冷,使脾胃负担更重,于是就造成了呕吐腹泻等脾胃疾病的高发。所以长夏的养生,重点是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护脾胃。

健脾祛湿的食养方

茯苓薏苡粥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食材:白茯苓粉30 克,薏苡仁50 克。

制法:将薏苡仁洗净,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熟,再加入白茯苓粉,熬数沸即成。

用法:每日两次,早晚温服。

适用人群:较适用于大便溏薄、身体困重、舌苔厚腻者。

薏苡赤豆粥

功效: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食材:薏苡仁30g,赤小豆30g,粳米100g。

制法:将薏苡仁、赤小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共煮粥。

适用人群: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适合长夏季节的饮品

橘皮茶

功效:理气开胃,燥湿化痰。

食材:橘皮、冰糖。

制法:橘皮10g(鲜者加倍),冰糖适量,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西瓜翠衣茶

功效: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

食材:西瓜翠衣。

制法:西瓜皮洗净后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 分钟,去渣加适量白糖,凉后饮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