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品小官扳倒宰相,26年后也当宰相,一年后投胎为馿

 雲泉 2017-08-14


  北宋名相冯拯家世寻常,父亲曾服侍过后汉没落皇族,之后做了宋朝宰相赵普的管家。

  年幼的冯拯对书本知识不怎么感兴趣,却常常躲在门后观察出入宰相府的各色官员。父亲很生气,常常逼着冯拯去读书,可是没过多久,冯拯又溜出去看人去了。一天,赵普在书房读书,十来岁的小冯拯在园中用弹弓打鸟玩。赵普想起管家曾说起过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就想看看冯拯究竟有多调皮。

  赵普让人唤来冯拯,请他坐在自己身边。冯拯躬身行礼,说:“本不当坐,可长者有命,后生不敢辞。”竟然真的坐在了赵普身边。赵普见惯了官员们卑躬屈膝的谄媚嘴脸,看到冯拯如此洒脱,倒很新奇。他想起之前一个离开的官员,就问冯拯,怎么看那个离开的官员。冯拯说:“那人官服边角有胭脂,料想经常出入烟花柳巷之地。如此生活不谨之人,不堪大用。”赵普一听,哈哈大笑。因为他已接到举报信,刚把那名官员狠狠训斥了一顿。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一个多小时。冯父进来,看到儿子竟然坐在宰相旁边,大惊失色,连忙训斥儿子。赵普却笑着说:“我看小冯是大富大贵之人,日后必定能坐上宰辅之位。”

  此后,冯拯就追随在赵普身边,时常向赵普请教一些管理政务方面的问题。赵普公务之余,也会对他点拨一二。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19岁的冯拯参加科举考试。若是同以往一样,主考儒学,冯拯基本无望。可这次宋太宗有令,主考策论,让考生谈谈如何治理地方。为政之道正是冯拯所擅长的。

  果然,冯拯进士及第,荣获探花。作为前三名之一,冯拯得到了宋太宗的亲自召见。按惯例,皇帝会给状元赐诗,以示恩宠。可冯拯对政治问题的独特见解让宋太宗非常满意,宋太宗破天荒地也给他赐了诗。有宋一代,以探花身份得到赐诗的,唯冯拯一人。

  可是,冯拯的仕途并未因此一帆风顺。

  当时的宰相和前宰相赵普党争激烈,赵普被罢黜地方。作为赵普家臣的冯拯也受到牵连,多年在地方担任县级官员。直到赵普再度拜相,冯拯才被调回朝廷,出任右正言(中央纪检官员)。在赵普的力荐下,冯拯官职一再升迁,30岁出头就当上了三司度支判官(财政部下属厅局级官员)。谁知,就在冯拯春风得意的时候,赵普去世了。没有赵普的指引,冯拯一时间迷失了方向。

  如何才能在官场上更上一层楼呢?多年的历练让冯拯明白,处理政务能力是考核评定官员的重要标准,却不是最高标准。在风波险恶的官场,如何站队,才是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门。

  赵普去世后,继任宰相是吕蒙正。当时,宋太宗已年近60,吕蒙正觉得设立皇太子是当务之急,便让亲家左正言宋沆全权代理,多邀请几个和自己没有来往的年轻官员,一起提议册立最受宠爱的二皇子。宋沆欣然领命,邀请冯拯入伙。宋沆是纪检的老前辈,背后又有宰相撑腰,参加请愿行动应该稳赚不赔。冯拯头脑一热,慨然答应。

  淳化二年(991年),左正言宋沆领衔,右正言冯拯等十来个官员早早趴伏在大殿前面,高喊:“请立二皇子为皇太子!”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宋太宗勃然大怒,将宋沆、冯拯等人全部贬往岭外。几天后,冯拯被外放到广东端州——宋人公认的烟瘴之地、贬斥之乡。

  突遭此变,孤独出京的冯拯百思不得其解:皇帝明明多次公开赞赏二皇子,也频频暗示宰臣,皇位继承人非其莫属,为何还要反对册立二皇子为太子,贬斥自己等人出京呢?

  数月后,身在端州的冯拯看到了宋太宗明发天下的朝报,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宋太宗明里说,皇子年纪尚幼,主要任务是学习经术、政务。而真正原因,不过是不希望朝中出现与皇权对立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冯拯关注了朝局,却忽略了最高领导的利害。一个不站在领导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下属,怎么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呢?

  明白了这一切,冯拯的仕途之路豁然开朗。

  针锋相对,借力打力


  被贬端州的冯拯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结合自己的施政经验,主动上书,提出三项改革措施:朝廷户籍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请求复核人口,以增加赋税;如今州县版图多沿用唐末五代旧制,扯皮事件不断,请尽快重新划分全国州县版图;食盐乃官卖,可各地实行的盐法并不统一,导致一些人钻空子大发其财,完善盐法势在必行。

  虽然贬斥了冯拯等人,但宋太宗并不厌恶他们,不过是不希望爱子过早染指帝王权力而已。收到这份奏章,宋太宗非常高兴,告诉宰臣,冯拯才堪大用,不如调回京城,让他任参知政事。

  可是,一个人的出现,粉碎了冯拯的宰相美梦。此人就是寇准。

  寇准比冯拯年轻三岁,19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寇准是标准的士大夫,对冯拯不通儒学却高中探花多次出言嘲讽。冯拯先投靠赵普,后投靠吕蒙正,热衷钻营,也让寇准很鄙视。渐渐地,太宗朝的两位青年才俊走到了彼此的对立面。

  寇准为人刚直,向太宗进谏时常常无所顾忌,宋太宗也因此非常喜爱寇准,经常对百官说,自己得到寇准,就如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淳化二年,年仅30岁的寇准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后来又转为参知政事,成为宋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宰执大臣。

  听说宋太宗要把冯拯调回京城,寇准强烈反对:此前陛下明诏贬斥冯拯,如今不过两三年,就要提拔冯拯出任宰执,如此朝令夕改,天下人必会看轻皇命。这个建议完全是站在皇帝角度考虑的,因此宋太宗无奈地把冯拯只提拔到了鼎州、广州任职。

  听闻消息,冯拯自然恨上了寇准。可是,寇准深得太宗宠爱,他暂时还奈何不了寇准。

  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举行祭天大典。大典之后,按照惯例,天下官员都可以官升一级。当时寇准负责官职评定工作,他就把和自己关系好的提拔到御史台、馆阁等清贵部门任职,和自己关系差的只按照官阶自然升迁。

  寇准讨厌冯拯,就任命广州左通判冯拯为虞部员外郎(正七品),广州右通判彭惟节为屯田员外郎。虽然都是员外郎,可在官阶次序上,原来的右通判却跑到了冯拯的前面。右通判本是冯拯的下属,级别忽然变高了,很是惶恐。州县官员书写谢恩表章时,彭惟节一再谦让,冯拯就按照之前的惯例,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彭惟节的前面。

  这次晋升还是按照朝廷法度办的,所以就算冯拯有任何不满,也找不到真凭实据挑战寇准。没想到,寇准百密一疏,竟然主动把“罪证”交到了冯拯手上。

  寇准接到奏章之后,大怒,下中书札子(宰相批条)给广州官员,痛斥冯拯狂妄,给冯拯定了个违背官制、藐视朝廷的大罪,下令将冯拯停职,等待朝廷处分。

  冯拯不忿,但年近40的他已不是当年的愣头青,贸然出手只会误事。要想扳倒寇准,不但要抓住证据,还必须从宋太宗下手,让宋太宗彻底斩断对寇准的信任。冯拯苦苦思索,将目光落到了寇准亲笔签发的中书札子上。

  冯拯做了大量的调查联络工作。一个多月后,一份数万字的详细调查报告放到了宋太宗的御案前。冯拯详细列举了此次祭天大典后岭南地区所有官员的晋升情况,谁被越级提拔,谁被勉强晋升,这些人又和寇准关系如何……同时,冯拯又把当初寇准亲笔拟写的中书札子密呈给宋太宗,说这种中书札子是五代权臣为了架空皇帝才开始使用的,宋太祖早已明诏废除中书札子,可如今寇准却还在使用,明摆着是藐视皇权,专权乱政!

  这一招击中了寇准的要害。徇私舞弊已是大罪,染指皇权更是宋太宗绝不能容忍的。

  不仅如此,冯拯还联络了同样受到寇准排挤的岭南转运使,对方上书称,如今的宰相、两位副相都由寇准推荐,这三人一人宽容,一人谄媚,一人懦弱,都不敢和寇准抗衡,因此如今的朝廷,已经是寇准一人的天下!

  宋太宗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立刻下诏传唤宰执大臣。

  寇准急忙入宫觐见,可宋太宗却下令不许他入殿。其他三人一看跪在殿外的寇准,就明白风向大变,面见宋太宗时主动表示,自己由皇帝提拔,和寇准并无关系。至于写中书札子、不经过皇帝允许就任免官员等事情,只是寇准的个人行为,自己容忍寇准并非纵容、懦弱,而是顾全大局。宋太宗冷静下来,知道把宰执班子一锅端绝不可行,于是训斥一番,就让大家退下了。

  殿外的寇准依然在高呼冤枉,希望皇帝能给他个机会,当面解释清楚。宋太宗打定主意要贬斥寇准,听到寇准还在殿外吵嚷,就责骂他不知进退,让人生厌:“就算是老鼠遇上人都知道及时躲避,何况是人呢?”

  不久,寇准被罢黜参知政事一职,外放地方;冯拯被升为江州知州,离开了偏僻的岭南。

  置身党外,坐收渔利


  真宗即位后,吕蒙正拜相,冯拯被调回京城,后来兼任侍御史。冯拯为官勤勉谨慎,备受赞誉。当时西夏与契丹蠢蠢欲动,一些边关将领玩忽职守,导致全军覆没。冯拯主审案件,挡住无数人的请托,依照律令杀掉主将,流放随从。之后,他担任吏部官员,评定官员等级公正无私。面对西北战事吃紧,冯拯又率先提出修缮城防、加强军备的对策,为后来宋辽大战宋方获胜奠定了基础。

  有官员上书说,三司衙门(财政部)账目混乱,许多赋税征收不齐,要求朝廷派遣能干的官员进行核查清理工作。宋真宗询问了许多官员,他们却都找各种理由推托,唯独冯拯领命。几个月间,冯拯领头,核查账本215000本,罢黜不合格的司局级官员15名。鉴于如此种种优秀表现,咸平四年(1001年),43岁的冯拯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军委副主席),终于进入宰执行列。

  数年后,宋辽战争一触即发。宋真宗将主战派领袖寇准调回京城出任宰相。寇准因为冯拯而离开中枢七八年,以他快意恩仇的性格,一旦返京,绝不会放过冯拯。可寇准返京乃是大势所趋,冯拯该如何自处呢?

  冯拯选择了什么都不做。他深知,静观其变才是最好的应变之策。

  原来,当时朝廷的局势和太宗末年已然不同。宋真宗在位前期,寇准为代表的元老派与王钦若为代表的少壮派彼此争斗。寇准虽然取得了抗辽大胜,却失去了宋真宗的信任。宋真宗在位后期,局势又转变为以寇准、李迪为代表的帝党势力与丁谓、钱惟演为代表的后党势力之间的斗争。

  前后十多年间,两派都曾经邀请冯拯加盟,冯拯都选择退避,甚至几次要求到地方州郡任职。次数多了,连宋真宗都有些奇怪,就询问宰相王旦原因。王旦在朝局纷乱中同样选择中立,不搞派系,但求一心为国,深得宋真宗器重。王旦对冯拯的处世之道非常认同,他禀奏真宗,自己此前也曾经问过冯拯,冯拯说朝中有官员弹劾他热衷功名、只求富贵,为了证明自己,他宁愿主动远离朝廷,到地方做些实务,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些事情。

  宋真宗本就因朝中党争而焦头烂额,听到冯拯如此说,对冯拯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宋真宗晚年,中立派宰相王旦去世。后党领袖王钦若、丁谓拜相。为了保护太子顺利即位,宋真宗再次起用寇准,意图以寇准辅政、太子监国,来对抗皇后一党。可惜功亏一篑,寇准第三次被逐出京城,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寇准罢相,相位出缺,谁来继任呢?

  作为驱逐寇准“乱国”的首功之臣,后党魁首丁谓成为首相,寇准的好友、太子的老师李迪成为次相。可是,丁谓奸猾专横,李迪性如烈火,若没有第三方力量,两人难免天天干架。为平衡朝局,宋真宗大力起用了一贯中立的冯拯出任枢密使。冯拯离相位只有一步之遥。

  宋真宗病重之际,在刘皇后的默许下,丁谓加紧夺权。最后,李迪被逐出京城,帝党全面溃败,而冯拯成为次相。不久,宋真宗病逝,临终前不得不留下遗诏,刘皇后垂帘听政,处理军国大事。

  1022年,宋真宗病逝后,后党再无对手,丁谓就变得专权跋扈,甚至忘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既然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他本该收敛锋芒,可他却肆无忌惮,甚至任用宦官修筑宋真宗陵寝。那宦官极度无知,不听人劝,胡乱开山,把陵寝修建在风水中的“死地”—这是有辱先帝的重大罪行。副相王曾看准时机,向刘太后揭发了丁谓的种种擅权祸国行迹。刘太后正想杀一儆百,树立威权,就将丁谓停职审查。

  丁谓找到了亲家、枢密使钱惟演。钱惟演的妹妹是刘太后的嫂嫂,他当初把丁谓介绍给刘太后,此刻丁谓要倒台,他难免兔死狐悲。他安抚丁谓:“我当尽力救丁公,想必无大忧!”

  冯拯听到消息,急忙去劝阻钱惟演:丁谓执政数年,做了许多坏事。如今太后垂帘,必须要选贤任能,干出超越真宗的功业,才能赢得朝臣的尊重、后世的美名。作为太后亲属的钱惟演前程远大,虽然此前因为攀附丁谓,被士林鄙视,但此次若能促成丁谓罢相,就可以洗刷自己趋炎附势的污名。如此一来,钱惟演拜相也就指日可待了。

  钱惟演一听就明白了:丁谓罢相,冯拯就可以顺利成为首相,只要自己支持冯拯,冯拯必然投桃报李,日后帮助自己拜相。钱惟演自然大喜。

  不久,丁谓罢相,冯拯出任首相。副相因营救丁谓,也被冯拯逐出京城。

  钱惟演日盼夜盼,希望冯拯兑现诺言。可是等来的却是被罢黜的命令。当时有官员提议,次相位置出缺,应当由排名第三的枢密使钱惟演继任。刘太后当然没有意见,可是首相冯拯却提出,参知政事王曾在扳倒丁谓的行动中立下大功,应当予以提拔,且枢密使钱惟演本是太后姻亲,若强行以钱惟演为相,一者违背祖宗法度,二者必失天下人心!

  冯拯一表态,许多厌恶钱惟演的官员纷纷上书,揭发钱惟演勾结丁谓的种种罪行。刘太后不得已,将钱惟演外调到河阳(今属河南省)任职。

  进退有道,投胎笑谈


  冯拯担任首相期间,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尽数驱逐丁谓党羽,终结了真宗朝纷乱的党争。

  作为首相,冯拯按照惯例主持宋真宗丧葬事务。当初丁谓给陵寝命名为“镇陵”,冯拯上台后,觉得应该废旧立新,换个名字。他提出,太祖父亲、太祖和太宗的陵寝名都有“永”字,真宗的陵寝自然也该如此,因此决定改名为“永定陵”。可是,永定本是县名,且太祖父亲的陵寝只是叫“安陵”,根本没有“永”字。后来的学者因此嘲笑冯拯不学无术,堂堂宰相竟然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

  冯拯担任首相的时间并不长,不到一年就病重了。于是他连续五次上表,请辞相位。冯拯宦海沉浮一生,虽然拜相是他一生的梦想,但在人世的终点,他并不贪恋权位。

  刘太后派使者到冯家探病,发现冯拯家各种器物陈设非常简陋,堂堂大宋宰相盖的被子竟然没有花纹。刘太后非常感动,赏赐给冯拯许多丝绸被子、锦绣屏风,还下诏任命冯拯为宰相兼节度使。冯拯遂成为北宋建国以来第二位以宰相身份建节的官员。

  其实,冯拯平日生活豪奢,只是刘太后不知道罢了。临终前的表演,倒成全了他的美名。

  冯拯不学是真,却并非无术。他历尽数十年宦海风浪,一直处于朝廷权力中枢,一举扳倒寇准,可谓有雷霆手段;后来躲避党争,韬光养晦,又有隐忍之智;之后联手钱惟演扳倒丁谓,联手王曾扳倒钱惟演,纵横捭阖,政治手腕娴熟。虽说欺骗了钱惟演、刘太后,却维护了朝局的稳定,赢得了身后的荣光。

  唯一的遗憾是,“不学”的讥讽伴随了他终生,直到身后。

  冯拯去世之后,京城一户人家生了一头毛驴。这件事情本寻常,可是,那毛驴肚子下面的白毛竟然隐约形成“冯拯”二字。一时间,宰相冯拯转世变驴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冯家人听了又羞又怒,找到毛驴主人,花了大价钱才把毛驴买到手。冯家人仔细研究毛驴,可就是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冯家人担心毛驴真的是冯拯转世,也不敢杀毛驴,只能好吃好喝养在家中,直到毛驴寿终正寝。

  世上难道真的有转世投胎吗?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桐庐县也发生了类似的事。

  百姓某甲为人尖酸刻薄,喜欢占人便宜。邻里间恨透了某甲,纷纷诅咒某甲死了之后变成牛,劳作一生。数年后,某甲死了。几个月后,邻村有户人家生了一头牛,牛肚子旁边竟出现了某甲的姓名。某甲的儿子听说后,既悲伤父亲死后变成了牛,又怨恨父亲死了还让自己丢脸,提出花钱赎买。牛主人开出十万钱(约合人民币三四万元)的高价。儿子无奈,只能买下牛,供养在家中。

  不想几天之后,一个负责刺字文身的针匠来到官府,主动拿出一万钱说要举报一桩诈骗案。针匠说,当初牛主人让他悄悄在牛肚子下面刺字,相约骗得钱后平分。可是,牛主人得了钱之后,却只肯分给他一万钱。知县询问具体做法,针匠说,把牛肚子上的毛剃掉,然后刺字,当初的墨迹已经渗入新生毛发前端,其他地方的毛长好后就仿佛天生形成文字一样。

  桐庐知县鲍当是宋真宗景德年间的进士,在冯拯去世十多年前,他遭遇了这桩奇案,并把整件事情都详细记载在自己的笔记中,当时有不少人看过。冯拯转世变毛驴,或许正是一位读者知道冯拯“不学无术”,冯家也多半是纨绔子弟,不爱读书,没什么文化,所以才故意整出一个“投胎毛驴”的故事,骗取冯家一些钱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