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病理咋还让做免疫组化检查

 cocosyl 2017-08-15

一位46岁的农村男病人因左侧腹股沟多发肿块并疼痛在自己所属的镇卫生院就诊,医生考虑淋巴结炎,但输液消炎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怕是恶性,医生给他做了肿块摘除手术,术后将标本送给医院做病理检查。HE切片出来后,考虑恶性淋巴瘤,在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后,将HE切片及蜡块通过快递公司送到一家省级医院,请省里的专家会诊。省里的专家会诊后也考虑淋巴瘤,要求再做4项免疫组化检查,每项收费100元。病人的妻子听后,竟说是骗病人的钱,断然拒绝了,并且还要求退回会诊费及病理费。结果尚未半年,病人的左侧腹股沟就又发现了肿块,继而右侧腹股沟及左侧腋物、双侧颈部也陆续发现了肿块,最终还是通过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伴肉芽肿及小脓肿形成)。由于错过了恶性淋巴瘤的最佳治疗时机,尽管辗转多家各级各类医院,花费了不少的医药费,病人的生命仍进入了到计时。文章发表后被网友纷纷转发,不少读者在为病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感到迷惑:什么是免疫组化检查?做病理咋还要做免疫组化检查?就连某些从医多年的临床医生,对此也是不太理解:病理检查不就是在显微镜下看看切片吗?怎么时不时就让病人做免疫组化检查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病理学说起。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功能变化的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主要是通过尸体解剖将器官所见与临床表现相联系。1843年Virchow开始用显微镜观察病变部位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并于1858年发表了他著名的“细胞病理学”,从而开创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病理学时代。1932年Knall和Rusha发展了透射电镜,1938年Ardenne首创了扫描电镜。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使病理学从细胞水平向亚细胞结构深入,产生了超微结构病理学。而免疫学的进展,则产生并促进了免疫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理学中广泛应用,目前病理学进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逐渐开启了分子病理学的新时代。

“免疫组化”是“免疫组织化学”的简称,是应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病人的治疗,以及判断病人的预后等。

具体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检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一个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原位癌还是浸润癌?以往单靠看病理切片(HE切片)判断,约5%——10%的病例难以做出明确的诊断,现在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的帮助,大部分就可以正确诊断了。

⑵确定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以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有时候病人发现转移癌了,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等仍找不到原发病灶在哪里,HE切片也难确定是鳞癌还是腺癌或是其它类型的癌,更不好判断原发灶在哪里,临床治疗无从下手,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的帮助就可能迎刃而解。

⑶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更确切的病理分型。像本文开头说的淋巴瘤,以及软组织肿瘤,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具体类型,而治疗及预后评估又需要精准的病理分型,免疫组化技术对此就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4)发现微小转移灶或切缘残留的癌细胞。转移灶太小或切缘残留的癌细胞太少,单凭HE切片肉眼无法发现或不敢确定,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就可能发现某些肉眼没有发现或不敢确定的转移灶或切缘残留的少量癌细胞,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尤其是手术范围的确定

(5)判断病人的预后。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病理学之前,病人的肿瘤恶性程度是高是低?病人的预后情况如何?都没有一个科学的客观指标,全凭经验判断。近20年来,以Ki-67(肿瘤增殖、预后监测)、PCNA(肿瘤增殖、预后监测)、P53(癌基因、预后监测)等为代表的多种恶性肿瘤相关抗体相继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性质的判断和预后,使恶性肿瘤的预后有了科学的客观指标,恶性肿瘤的预后更加精确。

(6)为临床用药提供治疗方案。病变一旦被诊断为恶性肿瘤,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就是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了。在众多的化疗药物中,哪种化疗药物更适合某个病人的治疗,换句话说就是哪种化疗药物对该病人最敏感?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进行筛选。尤其进入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逐步在国内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胰腺癌、肝癌、胃肠间质瘤等诸多肿瘤方面,特别是在复发转移病例中,几乎成为肿瘤治疗的终极方案。如何判断和筛检一个肿瘤病人可以使用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范围,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初步判断,为下一步更精确的检测提供筛检依据。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观察发现只有1/3左右的病例对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有效,而谁才是这1/3里面的病例?也是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病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含量来确定。

可见,免疫组化技术已应用于病理检查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扩大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意义远超一般人的认知。尤其在倡导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今天,免疫组化越来越成为病理学不可或缺的帮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