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人活一世,不是为了弄清一切事情的原委与奥秘,人是因为感受着、体察着、边学边问、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才享受了生活的有滋有味。有所知有所不知,一知半解,将信将疑;有所期有所待也有失望,期期艾艾;有所得有所失,舍舍得得。这一切让我们的人生如此迷人又如此无奈,无论他是达官贵人还是草民百姓,都难以从这个迷宫中走出来;如果有谁能够从中从容地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非神则圣。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老先生曾经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真乃圣人也!这段话译成现代语就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会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的,就不会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或者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讲得是何等好啊!这也反映了孔老先生不只是个严肃认真、满口仁义礼智信的正人君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远离贫贱。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富贵或者摆脱贫贱,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说明,我们不能决定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活。 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应当有所选择。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直白地说罢:不与富有的人交往我就不会在意自己的贫穷,不与权贵的人交往我就不在意自己的地位低下。毕竟富有的人、高贵的人与我们草民百姓有着太多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处世方式。让人屈己以适应你、或者让我们委屈自己以适应别人都有点不那么地道。或有人说:不与富交是因为你穷,不与贵交是因为你地位低下。这样说或许也有它的道理,毕竟是人以类居,物以群分嘛。不过,与人交往,必须交诚实正直善良的朋友,这样我们才能有平安祥和的一生。曾经有朋友戏言,说他曾经统计过,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其周围肯定有一些不地道的朋友;那些平安祥和地度过一生的人,除了他自身修养深厚外,其身边肯定有许多诚实正直善良的朋友。虽然是开玩笑的话,但是并非没有道理。 我并不是说,富有高贵的人中没有诚实正直善良者,贫穷低贱者都是良善之辈。我是说,择人以道。我们不必太在意富贵贫贱,保持精神的富有和生活的不卑不亢气度,不随波逐流,活出自己的个性来。 人以际遇,情以缘分。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没有不可以交往的。只不过,与富有的人交往中始终要保持经济的独立,莫低三下四地乞求于人;与权贵交往中始终要保持精神的独立,不卑不亢;与贫穷低贱者交往中始终要保持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正如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先生所说:“生活的根本目标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希求人性正当的尊严,道德的完善,人性的自由表现和对现世存在的超越感。然而,每个人多少都具有在谎言中生存的能力。每个人都会屈从于世俗的降低人格的企图和功利主义。每个人都有与芸芸众生溶为一体,在虚伪的生活中同流合污的意愿。”这是来自欧洲文明睿智的声音。 来自东方文明的关于人生的声音则要简捷的多。据说下面这句话是林语堂先生总结的,但是我始终没有查找到出处,姑且让林先生顶这个包吧:“东方文明只两句格言:一句是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一句是管他妈的。” 谁说不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