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函 | 晚明绘画学术研讨会

 誌噫 2017-08-17






? 一函团队优质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版权为“一函”所有 

欢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会议议程

10月18日晚明绘画学术研讨会?

 

9:00领导致辞

 

9:15-10:15研讨会第一场

学术主持:单国霖、王连起


发言:


9:15-9:30

 李维琨(上海博物馆)

徐渭画作书写性之考辨一一对“书画本同”的再思考


9:30-9:45

张子宁

董其昌与丁云鹏


在这次天津博物馆的“晚明绘画作品展”中,有一副丁云鹏的《云山图》轴,其上有董其昌于丁未(1607)年的题识,是丁云鹏中晚年的作品。董其昌与丁云鹏相识甚早,在其《容台别集》中有一段关于丁云鹏画风的记载如下:“此罗汉......吾友丁南羽游云间时笔,当为丙子(1576)丁丑(1577)年,如生力驹、顺风鸿,非复晚岁枯木禅也!”。此外,《石渠宝笈初编·秘殿珠林》着录有丁云鹏《罗汉图》卷,卷尾董其昌跋云:“丁丑(1577)戊寅(1578)南羽山人寓吾松之马耆禅院,时年三十,画道初入妙品......及其再游吴中,指腕稍逊,无复精能......”。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丁云鹏《五像观音图》卷,董其昌题云:“丁南羽写此图时,在吾松为顾光禄正心所馆,年三十余,故极工妙,自后不复能事,多老笔漫应......”。由上述可知,董其昌对丁云鹏早年的画风极为赞赏,本文即拟以丁云鹏少年时在松江活动期间的画风为主,探讨董其昌所谓其彼时的画道初入妙品,与中晚年指腕稍逊无复精能,以及晚岁如枯木禅的画风演变。



明 丁云鹏 云山图轴(局部)


10:00-10:15

陈履生(国家博物馆)

从《倭寇图》卷对《抗倭图》卷的模仿看晚明绘画的风格转变


东京大学藏晚明的《倭寇图卷》与国博藏明初的《抗倭图卷》具有相同的内在结构,且诸多细节相似,表明《倭寇图卷》《抗倭图卷》的摹本。可是,它们的风格迥异。《倭寇图卷》上有未名人士的题箋,言《仇十洲台湾奏凯图》,不仅不合该画的主题,而且其典型的晚明风格亦不可能是出于仇英之手,却提醒人们注意该画与明初以及吴门画派的关联。同时,联系到史书中记载的《文徽明画平倭图记》,亦可说明《抗倭图卷》有可能存在着与文徵明的关系,也可证明晚明对明初临摹的客观存在,进一步可以看到这一临摹在风格上的变化,更多的是融入了晚明的时尚。风格更加趋于细腻的表现,又如同仇英的某种画法,尤其是青绿的表现。从整体上看,晚明介于明初文明、沈周与清初王时敏、王石谷之间的变化,表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而作为功纪类的画作,《倭寇图卷》与清代宫廷功纪类的作品又有内在的联系,在画风尚则表明晚明的承前启后。


15:30-15:45

庞鸥(南京博物院)

徐渭绘画风格分期及其鉴定依据初探

 

10:15-10:30

茶歇

 

10:30-11:45研讨会第二场

学术主持:范景中、李维琨


发言:

10:30-10:45

单国霖(上海博物馆)

董其昌代笔画例证


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松江地区书画家云集,成为继苏州以后绘画艺术活动的中心,其中董其昌官位显赫,书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且在书画理论上卓有识见,声誉日隆,以至索求书画者接踵于门,应接不暇,多有代笔之事。启功先生曾经撰有《董其昌代笔人考》一文,于董的代笔人问题作了详尽的考证,梳理出董其昌书画代笔人共有九位,即赵左、沈士充、吴振、叶有车、赵泂、杨继鹏、僧常莹、李流芳、王鉴等九人,笔者从清初《新安五家冈陵图卷》后乾隆黄钺题跋中悉知,代笔人还有一个刘上延,如此,董之代笔人增至十人。笔者并列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1.台北故宫藏董其昌《霜林秋思图轴》与赵左画作相近,应为其代笔之作。2.台北故宫藏董其昌《虞山雨霁图轴》为赵左代笔、董其昌题款的作品。3.衡水博物馆藏董其昌《山水书法对题册》之两页,书页为真迹,图页出于吴振代笔。


10:45-11:00

陈韵如(台北故宫博物院)

吴彬与晚明居士文化


吴彬为莆田人,活动于明代万历朝前后。关于吴彬的生平画史记录虽然有限,但经过学者的文献梳理,已经能够清晰掌握吴彬的居士身份。本次报告将着重其居士身份与其画风的关联,进以观察晚明居士佛教文化的特色。本报告将先简要说明吴彬居士身份的文献依据,进而举出相关佛教人物作品之制作脉络,接着再由山水画风特色考察其为居士佛教文化中的艺术成果。整体而言,吴彬的绘画成果与晚明居士文化关系密切,本报告拟说明吴彬的画作部分题材,都可能受到其居士身份的影响。而,正因为透过这一居士身份的解析,冀能促成吾人对吴彬独特画风的不同掌握。




11:00-11:15

万新华(南京博物院)

地方意识与游冶品评一一十七世纪金陵胜景图文形塑探析


11:15-11:30

吕晓(北京画院)

朱之蕃与《金陵图咏》


11:30-11:45

周永良(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

陈洪绶《宝纶堂集》残稿考辨


本文就浙江省博物馆藏标名为“陈洪绶《宝纶堂集》残稿”(简称“浙博残搞”)稿本,明晰其流传情况,与现存陈洪绶《宝纶堂集》康熙刻本——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简称“哈佛本”)、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本(简称“南开本”),以及光绪丁亥(1887)董金鉴活字重刻本(简称“光绪本”),就其中《宝纶堂集》十卷诗文数量、内容、排序相互比较,见其异同,并就“浙博残搞”存诗部分字、句与“哈佛本”、“光绪本”同校,依据相同与相异率的高低,具体分析互有出入的字、句正误与优劣,结合相关文献,对“浙博残搞”与“哈佛本”、“南开本”、“光绪本”的关系与性质进行梳理和考辩。


11:45-14:00 午餐及休息

 

14:00-15:00研讨会第三场

学术主持:尹吉男、余辉


发言:

14:00-14:15杜娟(中央美术学院)

王世贞与钱榖张复的《水程图》册一一兼论晚明“实境”山水画


本文以晚明布衣画家钱榖(1508-1578以后)、张复(1546-约1631)合作的《水程图》册为例,试图讨论明代后期出现的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的以描绘大运河沿岸城郊风光为内容的系列纪行绘画,对其题材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绘画特点与成就、蕴含的绘画观念与深远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水程图》册不同于画史上早已出现的有关“近游”的一地(指一个地域,如苏州、富春山)单景或多景的纪游山水画类型,它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是有关“远游”的多地(指多个区域)多景系列纪行山水绘画,同时也是最早的以大运河两岸景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太仓、苏州、无锡、京口、扬州、徐州、德州、天津、通州等大运河沿岸主要城镇山水景观。这一重要作品的出现,与文坛领袖、史家、书画鉴藏家王世贞(1526-1590)的大力提倡积极参与密切相关。王世贞在明代中后期的画坛上,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与影响力,对以往纪实性的游记山水画题材进行了极具新意的推动与拓展。此外,本文还将对晚明苏州地区大量出现的这类注重纪实性、对景写生的“实境”山水的根本原因、以及传统画论中有关“实境”、“实景”概念的名实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辨析。


14:15-14:30

汪亓(故宫博物院)

浅论王铎的山水画


14:30-14:45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

蕉簟美人:陈洪绶中晚年人物画中的一个意象


14:45-15:00

李凯(天津博物馆)

百家倶汇文质相兼一一蓝瑛的早期绘画之路

 

15:00-15:15

茶歇

 

15:15-16:15研讨会第四场

学术主持:陈履生、张子宁


发言:

15:15-15:30

黄伟利(辽宁省博物馆)

董其昌笔墨风格的取与舍一一从津博晚明绘画展其《山水册》谈起


9:45-10:00

余辉(故宫博物院)

试探晚明肖像画的新题材一一略论其平民的自我意识


15:45-16:00

王中旭(故宫博物院)

丁云鹏《释迦思惟出山像》考一一兼谈晚明人对释迦苦行、出山的认识


本文旨在说明三点,其一,丁云鹏该图表现的是释迦六年苦修后思惟苦行非菩提因、苦行非正解脱的情形,应名《释迦思惟出山像》。其二,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等释迦苦行、出山的赞文可以看出,晚明高僧对苦行的否定和反思,和对睹星悟道的顿悟精神的宣扬。丁云鹏《释迦思惟出山像》既是在此思想背景下创作的,亦正是此思想、意涵的反映。其三,《释迦思惟出山像》是董其昌所说的丁云鹏“枯木禅”、“画中有禅”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丁云鹏晚岁绘画风格的变化。



明 丁云鹏 释迦苦行像(局部)


16:00-16:15

杨小京(中国美术学院)

安岐笔下的董其昌绘画


16:15-16:20 研讨会总结发言


明 吴彬 山水轴(局部)


明 徐渭 竹石水仙图轴(局部)


明 项圣谟 且听寒响图卷(局部)


明 钱贡 城南雅逸图卷(局部)



出品 | 树杪

统筹编辑 | 小葱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到 其 他 公 众 号
请 给 该 公 众 号 留 言 获 取 内 容 授 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