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新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经验

 369蓝田书院 2017-08-18


欧阳新主任医师为湖南省第2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随老师临证学习,获益匪浅。现就老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变通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之经验介绍如下。


补中益气汤方出《内外伤辨惑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方用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炙甘草等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之功。主要运用于: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辨证要点概括为: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东垣立方之旨在于脾胃为元气之本。《内经》云“土者生万物”,因此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由此可见,元气虽为先天之精气,但有赖于脾胃后天之本的滋养;脾胃气衰,则元气不足。故治以补中益气,气血化生充盈,元气得充,升降有序,气机畅达,血气流通,则百病不生,或疑难之症易愈。关于元气不足所致疾病,《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结合临床实践,欧阳新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而言之:病在上焦,五官诸窍病类常见鼻鼽、耳鸣耳聋、口疮、流泪等;脑系病类常见头痛、眩晕、不寐、痴呆、郁病、颤证,缺、出血性中风等;心肺系病类为心悸、气短、肺虚久咳、胸痹等。病在中焦,脾系病类常见胃络痛、胃疡、胃痞、胃胀、腹痛、久泄久痢、便秘、脱肛等。病在下焦,肾系病类常见肾垂、淋证、癃闭、遗尿、尿崩,小便不禁、遗精滑精、早泄、阳痿、精隆,女子则为月经不调、崩漏、胎动不安、胎漏等。病在肢体经络则可为痿为痹。上述林林总总,多责之元气亏虚。吾师深谙东垣补中气、益元气立法之旨,擅用本方加减变通,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举列几则病例,供大家探讨学习。

1
颤震案

黄某,女,70岁,2009年4月7日就诊。患者于2008年2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震颤,渐感乏力,动作迟缓等症,曾到某大医院求诊,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诊断为“帕金森氏病”,予“美多巴”等药治疗,效不佳,现已停服该药。现症见左上肢不自主震颤,乏力,动作迟缓,舌淡红,苔薄白而嫩,脉细。脉证合参,断为颤震,证属元气不足,肝肾不足,虚风内动;治以大补元气,益气升清,补益肝肾,熄风止痉,处方:白参10 g,黄芪20 g,白术15 g,陈皮、升麻、柴胡各4 g,当归10 g,白芍20 g,川芎10 g,龟板、鳖甲、牡蛎各15 g(先煎),全蝎4 g,蜈蚣2条。共服7剂。4月14日复诊,自觉乏力、震颤诸症悉减,守原方再进7剂。后仍以补中益气汤加味调理数月,症状控制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按语:“帕金森氏病”属中医“颤震”范畴。目前西医治疗以“美多巴”制剂为主,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用药剂量也逐渐加重,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亦愈来愈显著,患者往往难以耐受而被迫停药。中医认为颤震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三脏,多因年迈积损,元气亏虚,肝肾不足,髓海失荣,夹风夹痰夹瘀所致。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标本兼治,疗效稳固。


2
流泪案

张某,女,40岁,2009年1月6日就诊。患者于2008年5月左右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流泪,至今7月有余。曾到市内多家医院专科检查均无异常。现仍时有不自主流泪,察其目下稍黑,不畏冷,夜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而缓。辨为中气不足,气虚失摄;治以补脾益气摄津之法,予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处方:黄芪20 g,党参、白术各15 g,陈皮、柴胡、升麻各4 g,当归10 g,炙甘草6 g,益智仁15 g。共服7剂而愈。

按语:《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胞睑属脾,泪窍在胞睑之中,故亦属于脾,中虚元气不足,则泪窍固摄乏力而泪水自溢。因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甘温实土,益气摄津而获效。


3
中风案

王某,男,50岁,因突发头晕,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步态不稳,双下肢乏力等症,于2009年10月28日到市内某医院求治,经查头颅CT、MRI等,诊断为:(1)小脑大面积梗死(急性期);(2)脑干梗死(急性期)。住院治疗近半月,症状无改善而放弃治疗。后在家靠静脉输液维持生命近半月。11月18日转投我院住院求治。11月20日跟师查房,症见:吞咽困难,食入即吐,呛咳,头晕,四肢乏力,步态不稳,步行困难,多痰涎,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查体:形体羸瘦,少气懒言,口角无歪斜,伸舌、吞咽困难,咽反射迟钝,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四肢肌张力可,腱反射活跃,病理征未引出。辨为元气亏虚,痰瘀阻窍;治以大补元气,益气升阳,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之法,予补中益气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味,处方:黄芪20 g,白参10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升麻各4 g,炙甘草6 g,石菖蒲、郁金各10 g,半夏15 g,全蝎4 g,蜈蚣1条,麝香0.2 g(冲),田三七粉15 g(冲),鼻饲。服4剂后,12月1日查房,患者症状大减,已能吞咽半流质饮食,无饮水呛咳及呕逆,纳食增多,予拔出胃管,但仍行走不稳,双下肢远端痛觉过敏,夜间痛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为气虚之象渐减,瘀象渐显,遂改投补阳还五汤合菖蒲郁金汤加胆南星、全蝎、蜈蚣、田三七、麝香等,益气活血,化痰开窍,善后调理近20 d,基本痊愈出院。后随访数月,患者已能生活自理,且能从事轻体力劳动。

按语:患者系小脑、脑干梗死,吞咽不能,水饮不进,日久形体羸瘦,为元气大虚,痰瘀阻窍,本虚标实,实属难治。“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刻下当“留人治病”。治当大补元气,益气升阳,佐以化痰开窍,活血化瘀,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升举力强,引药直达病所,竟得病起沉疴,起死回生。


4
遗精、精浊案

李某,男,39岁,已婚。2009年12月17日就诊。患者近1年来遗精,每月约3-5次,伴尿滴白,曾到多家医院求诊,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现症见:遗精,精液清稀,有时尿后滴白,大便糖稀,小便余沥不尽,易疲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辨为中气虚陷,气不摄精,败精瘀浊,聚而下注。治宜益气升陷,化瘀泄浊。予补中益气汤化裁,处方:黄芪20 g,白参、当归各10 g,白术15 g,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各6 g,补骨脂、黄柏、知母、桃仁各10 g,虎杖20 g,萆薢、败酱草各24 g。共服7剂之后,自觉症状好转,后仍以本方加减调理近半年余,随访无复发。

按语:本案之成因,一则为中气虚陷,气不摄精;一则为清气不升,脾湿不归正化,脾不散精,化为败精瘀浊,沉溺于精室,影响肾之封藏。故治以补中益气升清,化瘀泄浊而收效。



作者:何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