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槽边往事

 昵称27668764 2017-08-18

和菜头:怎样和亲密的人好好说话

2017-08-17槽边往事

林忆莲在《铿锵玫瑰》中曾经唱过:伤人的话总出自温柔的嘴。

因为言辞而带来的伤害,大部分时候都是来自关系亲密的人,也正因为这样才会让你觉得分外痛苦、愤怒和委屈。来自陌生人的恶意也不少,但是他们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只会产生纯粹的愤怒,却较少感受到伤害。

亲密的人在言辞上相互杀伐,最可能的原因是彼此太过熟悉所带来的随意。一个在公众面前言谈举止得体的人,未必是因为天性如此,也许是因为随时保持高度的自我克制。然而,一旦回到自己家里,他的本性就会全然流露出来,和那个得体有礼的人完全判若两人。

太过熟悉也让人变得更加急躁,因为默认对方一定能够和自己达成默契。所以许多时候那些自己会对同事甚至陌生人耐心阐述的事情,回到家里之后,却用最为简短的话语表达,却希望家人能够完全理解。一旦做不到这一点,人就容易变得气急败坏,抱怨和指责的话脱口而出,如同刀枪剑戟,伤人无算。

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加剧了这个现象。同一个屋檐下的人,如同笼中困兽,更加暴戾焦躁。

最近我读了一本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讲述的重点就是如何去除言辞之中的暴力,和他人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中文的语境下,人们频繁使用“沟通”两个字。但是,这两个字之下却缺乏必要的内涵,和可以实施的操作细节。因此,中文里的“沟通”二字在今天是纯粹的虚词,虚到只要听到有人对自己说“我们必须沟通一下”的时候,就想动手打人的程度。因为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这里所谓的“沟通”,和你认为的那种沟通完全不一样,只是“说话”或者“聊天”更为高级的表达方式罢了。而且,其中确定无疑地不会有“沟”,更不用奢望“通”,只不过是单向的灌输而已。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一开始就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话里包含的暴力成分。这是许多人根本就不曾意识到的问题,正因为这种暴力成分的存在,人和人之间在言辞交流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紧张的对立冲突之中。而一些特定的话语,或者特定的表达方式,更是如同开关一样,每次都能精准地开启对抗之门。因为我们自己在表达上习惯性地出问题,所以会让我们习惯性地陷入对抗和争吵,习惯性地一次次进入伤害模式。

而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自己开始觉察到自己在言辞中的暴力成分,注意改变一下表达方式,大部分激烈的冲突本来都可以避免。

如果你接受这一点,并且认为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抱怨、指责以及充满强制和命令的话语随时会脱口而出,算不上是一种有效沟通,只是一次次徒然把自己拖入愤怒和失望的深渊,那么,《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随后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详尽地分不同场景阐释了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马歇尔·卢森堡反复拆解这四个要素,为了让读者明白:我们对话,我们聊天,我们沟通的背后,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感受,同时也希望对方能够全然接受。为了对方能够接受,不发生误解,也不会激发反感,就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这绝非是简简单单的说话,它有必要的技巧和方法。而马歇尔·卢森堡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起这套方法。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马歇尔·卢森堡的沟通技巧第一点就是强调观察。目的是为了把事实陈述和评价彻底分开,这样就能有效减少人际冲突。在一个常见的情景之中,妻子下班回家,发现家中非常凌乱。于是,她最常见的表达就是:

“你看看你整天把家弄得乱七八糟,跟个猪圈没有两样。从来都不肯收拾,老娘每天累死累活,下了班还要当老妈子,伺候你这个少爷!我究竟是倒了什么霉啊!”

这句话说出口,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弹。因为它是异常清晰地指责,所以,丈夫一定会进入自我辩护和反驳抵抗阶段,类似:

“就你辛苦?就你上班?老子没有天天上班?老子没有挣钱养家?有脸说我把家弄得乱七八糟,看看你的化妆品!再买三个梳妆台都不够,哪儿哪儿都是你的瓶瓶罐罐!”

这就是一次完整的相互伤害的过程。按照马歇尔·卢森堡的方法,妻子回到家,看到眼前凌乱的一切,在表达之前先要做的事情是观察。观察事实,然后陈述事实,而不是立即评价。这样一来,对方在事实层面上是较为容易接受的:

“你看,沙发上全是衣服,昨天的餐桌也没有收拾。”

乱七八糟是评价,像猪圈也是评价,这些都是虚词,和事实无关。而事实是可以清晰描述出来的,在这里,那就是沙发上全是衣服,昨晚的餐桌也没收拾。讲出这一点,这是事实,双方就都可以接受。“你整天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其中包含两个问题:1、这是明确的指责,于是对方要辩解;2、“整天”一说不是事实,而是评价,于是对方要立即起来纠正。

去掉了评价的部分,只留下事实陈述,大家相安无事,共同面对问题,这就是观察的妙用。类似的,后续还有感受、需要、请求等要素。如果能够完整地在表达中包含了四个要素,而且做到位,那么双方都会非常清楚地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是什么感受,需要为对方做什么,也就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矛盾冲突,避免了彼此伤害---这才叫做沟通。

上面的例子《非暴力沟通》书里并没有,是我为了说明这本书而临时编的。

我们可能在面对上司的时候,默默揣摩对方的心思,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而踟蹰许久;我们可能在向一个陌生人问路之前,内心反复思考过如何开口,又如何请求。但是,我们绝少在和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去那么做。因为我们认为那么做太累,所以我们直接了当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毫无掩饰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加思索地把问题归罪于对方,发泄自己内心的所有情绪,做了那些在外人身上根本不敢做的事情,这大概是生活里最奇怪的一幕了。

《非暴力沟通》试图帮助人们解决这奇怪的一幕,重新寻回人和人之间心平气和沟通的可能。我把《非暴力沟通》视为《西藏生死书》那样的书籍,后者为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份尽可能详尽的死后操作手册,把死亡变成一种充满了步骤和程序的事情,以此驱散了人们对不可知的恐惧。而《非暴力沟通》则把复杂的人际关系变成了明晰的四要素,提醒我们如何与他人,与亲密的人平和沟通,用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填补了四目相对之间的大段空白,免得抱怨、指责、争吵、辩论趁虚而入。

这本书出版已经有些时日,除了纸质书之外,亚马逊、微信读书也有电子版提供。希望你有空能读一下,因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不可能每天两面作战。

题图摄影:Desiree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看完这本书,也同样做不到非暴力沟通。这是因为人受到习气的熏染,很难从既有的沟通模式里立即改换出来。但是,我认为有了一点点觉悟的机缘,总比活在蒙昧之中强。凭借那么一点点机缘,就始终有最终改变的可能。

当然,这本书里大段的用爱发电的段落就算了吧,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电费估计实在太高。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二维码

预告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