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非暴力沟通》:我们如何倾听(续)

 昆仑圃 2019-04-23

全身心的倾听,会帮助我们与他人(特别是对我们重要的人)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加深彼此的联结(connection),从而增强我们自身的力量与心理弹性(resilience),让我们更有勇气来面对这个充满压力与险恶、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上一次的推文读书 | 《非暴力沟通》:我们如何倾听中,宝姐姐与大家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认为的倾听。我们看到:

倾听不是建议,不是比较,不是说教、回忆、询问、否定、辩解、纠正……甚至不是同情、安慰;我们需要用心体会对方,倾听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区分观察和评论是很重要的;我们也需要对感受保持敏感性,尽可能掌握丰富的感受词汇来准确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今天,从“需要”和“请求”这两个要素开始,让我们继续一起来看关于倾听的更多内容。

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与幸福。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02. 倾听什么

要素3. 需要:感受的根

上一次我们详细讨论了感受。而需要,则是我们感受的扎根之处。为什么对于不同的事情,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感受又会那么不同?正是因为,我们感受的起因并非外部事件、他人言行本身,而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还记得上一篇中感受词汇表的分类吗?分类标准就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在学校和同学打架真我失望!“,仿佛是孩子的行为造成了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但事实上,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让他们有这样的感受。对自身感受负责的、更合适的说法可能是,“知道你和同学打架,我感到失望,因为我很看重友好与平和,相信我们需要用、也可以用暴力以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刻我不禁想到那个跳桥的17岁孩子…心里很悲痛。)

需要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是我们最根本、深层的渴望与期待。马斯洛认为我们人类有着生理与安全、情感归属与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五种层次的需要。卢森堡博士则认为我们有自由选择、庆祝与怀念、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等)、滋养身体、玩耍、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等),相互依存等基本需要。

而我们的感受,正是从这些基本需要中产生。当我们感觉不好的时候,或许我们想要责备自己或批评他人,但可否试着退后一步,体会我们当下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并进而体会是我们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同样地,当他人在自责、或向我们表示批评时,我们也可否退后一步,试着体会ta当下的具体感受以及ta未被满足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批评只会带来申辩或反击,而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对方则更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反过来,当被批评时可以听到对方的需要并承认它(我知道这很难!但何不试着努力做一次看看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万一有奇效呢),而不是进一步反驳,也会促进积极的互动产生。

请看重你自己的需要(这是最为首先的一步!毕竟,如果我们都不看重自己的需要,他人就更不会这么做),也珍视他人的需要。试着在生活里、在与别人的互动中,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要素4. 请求:区分请求和命令

最后一个要素“请求”,更多在讲作为表达的一方,我们如何提出请求会比较好。

我们最好是提出具体而清晰的请求(而这是在我们清楚自己的需要与期待的前提下进行的),而非使用抽象模糊的语言,这样他人才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的意思,也更容易做出回应;我们还可向他人寻求反馈,以确保对方听懂了我们的意思。

比如,一位病人说到“我想要得到他人的关心”,仍太过抽象;经过治疗师的引导,她得知自己是“想要在自己都没觉察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别人就可以觉察到我的需要”,而说出这一请求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这几乎不可能实现,从而可以调节自身的需要和请求到一个更为现实可行的层面。

此外,区分请求和命令相当重要。卢森堡博士认为,它们的根本区分点不在于语言的表达,而在于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的反应。如果ta感到没关系,就是真正的请求;如果ta批评和指责,或者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就是实打实的命令。

比如,杰克很希望朋友珍妮可以陪他聊聊天,提出了一个“请求”。当珍妮表示很累,想说杰克能不能去找其他人,杰克说“你真自私!”或“你知道我多孤单的,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会留下来陪我”,本质上就是命令;而如果杰克说“你是说你已经很累了,需要休息吗?”,尊重了珍妮的感受和需要,他就是在表达请求。

'Would you stay with me?' 你愿意陪伴我吗?

区分请求和命令的重要性在于,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施加实质上的命令),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所以,如果想要得到积极的回应,最好是提出请求;当然,如果对方真的因为一些原因无法满足我们的请求,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很重要。

因为,这里的立足点、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并非改变别人,以使他人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而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是考虑到双方的需要当我们做出一个改变或行动,希望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对谁的害怕或内疚。

03. 倾听,不止于“听”

读到这里,相信你也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倾听”,并非“只听不说”。当我们用心体会对方,我们自然会想要回应一些什么——这就是不止于“听“的一个重要部分:给出反馈

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时,我们用心体会着对方所表达的(或未能表达但内心确实产生了的)这四个要素,并且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这就是给他人反馈。如果我们准确地理解了,我们的反馈会让对方知道这一点;如果我们没有很确切地理解,他们也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有助于沟通的开展与深入。

这里,卢森堡博士提倡用疑问句、特别是封闭式的问题来表达反馈,例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件事吗?”等等,分别反馈对方的请求、感受及需要,以及观察。令我有些意外的是,他不提倡用开放式提问来表达反馈,如“你说的是什么事?”“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等,这像心理咨询师在帮助来访者,容易产生距离感

一般而言,当说话者有明显的情绪时,ta会更加期待得到反馈。而一个个这样的反馈进行下去,有助于对方充分表达其感受——通常而言,谈话刚开始时人们表达的感受只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相关的、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没有得到表达。而包含反馈的倾听则会为他们探索、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一旦他们充分表达了自己,再进行到解决问题或询问请求的阶段,而非在一开始就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会更好地传达我们的关心(而不会被看作是应付)。

这一过程,就是不止于“听“的另一重要部分:保持关注。通过一直以倾听-反馈-倾听的方式保持关注,直到对方充分表达了感受。判断是否充分表达,可以看ta是否变得轻松——如果ta觉得我们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就会如此,而次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明显的标志是,ta会停止谈话。

04. 当我们无法倾听他人

读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会产生和当初的我一样的疑问:这难道是想让我们人人都变成心理咨询师吗???


现在的我,想和你说:不,不是的。非暴力沟通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潜能去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建立足够好的关系,去生活在爱与和谐之中,而非暴力沟通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渠道。与是否学过心理学、心理咨询没有关系,我们能够进行倾听、进行非暴力沟通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自己与他人感受的能力。只是确实心理咨询里也包含这一部分,因为它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呀。

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比心理咨询里的关系更为平等(至少在初始值上是如此)、双向。我们去关心他人,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关心,我们也完全值得需要关心。有时,可能我们非常痛苦、无法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无法很好地倾听他人。

这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体贴自己。我们可以去觉察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我们可以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当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大声提出我们的请求,尽可能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痛苦,可能对方会意识到我们的需要并且向我们伸出援手。而如果对方也处于强烈的情绪中,可能也无法留意到我们的感受与需要,这时我们的另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宝姐姐按

其实,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宝姐姐以为,这种理念还是基于人类的大社群:在一定的意义上,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类以群居生活从远古延续到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层面上,都会与人类同胞有着联结,而这种联结,或者说关系、感情,也许是帮助我们在充满压力与险恶的世界中存活下来、并寻求更幸福、更有意义生活的最强大武器。

而非暴力沟通,正是提供了一种加深人与人感情与联结的方法。也许不需要完全按照它的要素、步骤来做,但只要我们掌握其核心与本质——体会并尊重自己与对方的感受与需要,相信更好的生活会在悄然中到来。体验过一点儿这种神奇变化的宝姐姐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会的!

如果你对非暴力沟通很有兴趣,建议你去细细阅读原著~~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图片来源:Google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