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的心理学

 你真够讨厌的啊 2017-08-18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以“自卑情结“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1 自卑情结

  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由于疾病和车祸曾经还差一点死于非命,儿时的创伤经历和死亡恐惧就让他一度非常自卑。所以,他的心理学都是围绕着“克服自卑”进行的。

  ▼ 弗洛伊德强调精神创伤,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过去受过创伤。

  ★ 阿德勒觉得弗洛伊德错了,错在“过去”两个字。如果一个人童年受过欺负

  就会造成心理问题,为什么拥有同样经历的别人就没事?况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从过去找原因,过去却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又该怎么办?你去找大夫治感冒,大夫说,你这是因为昨天吹空调吹的,然后就让你走了,这样行吗?关键不在于原因,在于怎么解决现在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解决方法在“过去的原因”里可找不着。

  一切在于“现在的目的”。

  2 目的论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一个病人一要出门就紧张,几十年走不出家门。弗洛伊德会从他过去的创伤找原因——童年受过欺凌。

  但阿德勒认为,他是先有了“不想出门”这个目的,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挑选出过去受欺负的记忆,制造出了紧张的情绪。没错,情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想想看,为什么上一分钟你对亲近的人那么凶,下一分钟却对你领导那么和善?

  凶是为了说服、压倒,和善当然是为了拉拢。这就是情绪,为了达到“目的”,收放自如。没错,过去也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

  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换句话说,我们的记忆是有偏颇、有选择的,只选择那些对现实有用的,或对自己有用的。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为什么有人一遇到问题就会说,我天生就这样,这就是我的性格,或者归结到原生家庭,固执的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改变是需要勇气的,而维持现状最为简单,所以,其实他每天还是抱着维持现状的目的,并没有想改变。

  为什么有人不愿意主动社交?因为他在那一刻不想改变,所以才挑出了过去令他自卑的经历,达到逃避当下社交活动的目的。

  同温的一杯水,冬饮觉冷,夏饮觉热?因为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里,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你的世界就会改变。

  目的,就是你心中的一个决定,心随念转,随时可以改变。

  这整个过程,和过去没有半毛钱关系,过去早就不存在了,纠结过去也没有任何意义。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人早年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未来”,这样的强调过去的理论是一种决定论、因果论(却也是平时我们最习惯于接受的理论);

  而目的论使得我们对未来更加重视,让我们觉得当下和未来才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关键,而不为过去所束缚。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

  对于我们来说,什么论并不重要。关键就在于,在每时每刻、此时此刻,你有没有接受并改变“目的”的勇气?

  3 克服自卑与补偿

  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它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也是一个人决定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产生自卑,就算是身体没有缺陷,可人并不是全能的,总有不如人的方面,这时就会产生超越他人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对自卑的补偿,他可以振作精神迎头赶上,他也可以自暴自或发生精神疾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丑女为什么会加倍努力;农村的孩子为什么会拼命考大学;所谓的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断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跳好“此时此刻”的舞就已足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优越,与众不同。

  阿德勒经典语录:

  1 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2 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培养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3 忌妒其实是深层自卑,一个心怀忌妒的人永远不会成为有用的人。

  4 没有必要为眼前的错误怀疑自己,而应该直面错误,并在以后避免类似的错误。

  5 经历的痛苦愈多,体会到的喜悦就会愈多。

  6 不是“若能克服缺点,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点,也有勇气做好。

  7 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

  8 我们不能期待别人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帮助,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9 存在不同意见、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意义所在。

  10 人生有三大任务:工作、义友和爱,这些任务也都是人际关系的任务,往往越拖延,就越难解决。

  11 只要有心改变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变。哪怕明天就要死,现在改变也不晚。

  12 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而要善于用情感。绝大多数情况下,情感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操控对方,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愿望行动。

  13 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

  14 宿命论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指引,相信宿命是怯懦,是逃避。

  15 我们只是利用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推动,受它支配。

  16 以自卑为借口逃避人生的胆小鬼不计其数,但也有不少以自卑为动因而功成名就的人。

  17 自卑感不是“我为什么不如他”的人特有的东西,即使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心里也会感到自卑。只要还有目标要实现,就会有自卑感。

  18 如果没有目标作为支撑,只是虚幻地想象着提升自己,那么我们就像是在演戏一样,会觉得自己不是自己。

  19 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

  20 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21 如果一切都已被决定,我们连做什么的余地都没有,那我们也失去了活着的目的。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选择的可能性。

  22 梦境所反映的画面、幻想等,都是做梦者心中所向。

  23 若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不是变得特别好,就是变得特别差。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24 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

  25 人如果不受瞩目,使尽手段也要让他人注意到自己,哪怕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

  26 不要逞强让自己“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让自己真正变得很强。

  27 人在努力之后,一旦无法得到“正面关注”(比如赞赏),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以求受到“负面关注”。人只能经由失败来学习,并且凭借失败的经验来使自己变得更好。

  28 我们不是因为一时气昏了头而口出恶言,而是为了操纵、支配对方,想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创造与利用了名为“愤怒“的情感。

  29 冷静的判断往往无法付诸行动,情感就是行动的触发器。可以促使人付诸行动,也可以让人停止行动,全看自己的决定。

  30 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

  31 我们不是因某种情感而有了某种行动,而是由于该行动捏造了这种情感作为借口。

  32 孩子喜欢用喜怒哀乐支配大人,这是他们惯用且奏效的把戏。长大以后,如果还想用这种情绪支配别人,那就幼稚了。

  33 以嫉妒心支配别人,对方早晚会离你而去。理性的沟通才是正确双赢的做法。

  34 性格不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只要你愿意,性格随时随地可以改变。

  35 性格火暴的人只是常常使用“愤怒“这种情绪的人,事实上我们不必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只要改变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好了。

  36 人生态度对性格的形成有决定作用,只有意识到性格上的错误,人才会试图去改变。

  37 如果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也会给人无法信任的感觉。

  38 从眼前的现实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才是乐观主义态度。它与只想着“没关系,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什么都不做的乐天主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抱持乐观主义而不是乐天主义。

  39 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40 只要自己做了对的事,感受到了“贡献感”,就不必期待他人的感谢与赞美。

  41 沟通是一门技术,有良好沟通的地方才会有爱,爱也是良好关系带来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