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我的书摘0898 2020-07-24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是把它当做一种情绪救急书籍,那时我还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将一切伤害论固化为原生家庭。

但我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于我而言,只能作为情绪的一种“麻醉剂”,时效一过,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当然不是在否定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是那时的我还没有一个全局观的视野、能力去整合他的思想,为我所用。碎片化的对他的想法的吸收,带来的也只是狭隘的碎片化认知。

后来遇到这本书,他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方式,你来我往的故事交谈之间,重新建构我的价值观。

01 用故事思维新元素,淡化造成你焦虑的故事原型

比起直抒胸臆或论文式的表达,作者引用的故事思维则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而在这故事中,作者设置了青年和哲人这一差异人物,青年是困惑的大多数,而哲人代表着先知,身份、社会资源、经验、知识储备之间的落差也就构成了故事的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其次青年作为着社会中困惑的大多数的代表,借他之口提出当代人的困境,使故事中的困境具有普世经验,个体困境亦是群体困境,与自己有关,可以感知的,被体验,被记忆,具体化的相关性,精准定位困境锚点。

故事中的冲突点则是他们之间对话的分歧,再将读者抗拒质疑的心理借青年之口写出来,很容易产生带入感,同理心以及共鸣,完成信任转化。

当然仅仅产生共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信息增量。

作者借青年的困惑由哲人之口引出了原因论和目的论。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原因论来自弗洛伊德,不幸是由过去原生家庭造成的。

大多人则活在“原因论”的主观世界里,虽然人们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但是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的主观态度,不再一味的关注过去。

用“原因论”作为不愿改变得借口,由此引出阿德勒的“目的论”,“目的论”是他的个体心理学。

当然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为了完全否定“原因论”的价值,而是为了摆脱对它的过度依赖,创造一条新的路径。

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从对过去“原因”的过度关注,转移到现在的“目的论”。

“目的论”提出不幸是由自己造成的。先是放弃了对过去原因的执着,再去理性思考目前的状态是不是“自我欺骗”的谎言。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究竟是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还是我们主动愿意留在这种刺激中,因为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呢?

对自我思考和探索,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才能真正的从困境中挣脱出来。

青年人提出友人不愿出门和自己的困境。

而困境描述,你会产生代入感,松动抵抗心理,渐渐的减少心理壁垒。

这本书里一直隐藏着故事的简单结构:因为,但是,所以。

每次青年和哲人的对话,青年提出困惑,哲人回复他,青年对他的回复提出质疑转折的“但是”。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故事思维。

02 用故事思维打破你的认知模式

面对青年人“但是”质疑的转折,哲人引出一个个小故事。

这也使信息增量后,打破你的认知模式的颠覆感,会让你印象深刻,改变你的意识形态,确立正向价值观引导。

  • 你不改变是因为你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阿德勒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这一想法的提出可以改变思维路径,逆向思维让你印象深刻,将你心里模糊的意识切面完整、细致的呈现出来,抓住你的痛点,调动你的斗志。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将抽象的词语更具像化的呈现,将熟悉的认知范畴不断拓展,扩大,组合,产生一种新的元素激起你的思维机制。打破你的认知。

让你明白你对世界的看法,一开始就基于你期待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关键不是这个世界怎么样,而是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做出改变。

  • 自卑感vs自卑情节

人们平常的认知里,并不会将自卑感和自己情节做一细化区别,只是将它们统一概括为自卑,这样会使理解与认知上产生不清晰感,也正是那种混淆的模糊感让人们无法实践,只能成为被动的一方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而作者通过哲人将它们做一区分。

两者都有对自己评价低的意思,但自卑感能转化为向上的动力,将无力的存在感变成追求卓越的能量,成为人生的对手。

而自卑情节则是不作为的借口,什么都不做就觉得不行,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通常人自卑时,会只盯着自己的缺点,这是因为你害怕被否定,被轻视,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为实现这一目的,将自己变成只看到自己缺点,自我厌恶。

哲人通过讲述自己曾为身高只有155厘米而烦恼,后来发现是太在乎“他我”的目光,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自卑感,价值判断是主观的,而一切价值判断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人际关系上的“竞争”带来烦恼

每一种认知模式的形成,是从人的感性认知出发,而这“感性认知”,正是故事构成的体系。

03 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故事思维》里提到: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总是有贪婪、冷漠、恐惧这些负面情感,遇到问题的时候,它们会诱惑我们去偷懒、逃避,选择一些看起来简单的做法,而这些做法通常都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思维惯性。如果你希望别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却只给对方讲一堆大道理,他们是听不进去的,因为这就是思维惯性导致的。但如果你给他们讲故事,就可以打破这种思维惯性。”

比起其它方式,故事思维更容易重塑内在领导力,授人以渔。

那么该如何整合重塑它们呢?

哲人提出课题分离,而这个课题包括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在三大课题中,心理层面将自己与别人的课题分开来看,哲人提出家长面对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该怎么的案例,青年提出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学习,上补习班,或扯耳朵。

而哲人告诉他,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的强制教育是在干涉别人的课题,学会分离的重要要素便是考虑“这究竟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

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主张不是推行放任教育,而是在和孩子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让他自己抉择。

在行动层面,放弃“他我”的角色,不以别人的判断和期待,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这种勇气,不是做一些不礼貌,让人讨厌的事情,而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也不是欲望的奴隶,而是不畏惧被讨厌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无声的告白》里写道: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便是被讨厌的勇气。在一个个故事案例中,构建每个人的内在自尊体系。

结语:

书中大多理论并不容易被人接受,它是和常规生活相反的一条路径,正如书中哲人所说: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作者看到了价值观构建的困境,另辟蹊径,选择故事思维的方式,达到了想要表达的效果,想来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

《被讨厌的勇气》:用“故事思维”重塑内在领导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