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50|《被讨厌的勇气》 读书会分享~

 醒来 wake up 2021-11-01

举办成功!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媒介:微信群

流程:

第一环节:分别陈述各自的框架脑图

第二环节:逐章分享感受、疑问并讨论。(之中代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探究)

第三环节:总结可实践性原则。



作者简介  :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古贺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

原文摘录: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情,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 引自章节: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 引自章节: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

—— 引自章节: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 引自章节: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一、框架概述

 1 

小魏:

作者围绕三个关于人的束缚而展开的这本书,分别为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

过去:我们常常会深陷过去,太过关注原生家庭决定论,导致过去变成了一个束缚,作者指出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使人摆脱过去的束缚。

人际关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共分为三类: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首先要学会悦纳自己,利用好我们所被给予的一切创造自己的价值;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要学会课题分离,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尤其注意越是亲密的人越要注意课题分离,也越难课题分离;人与世界是最难找到平衡的,我们要使用共同体理论,并且学会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未来:太多的人都以山顶为目标过自己的人生,殊不知很多时候对未来的执念反而束缚了我们现如今的发展,人生是“现在”一刹那的连续,活在当下,更应该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

小田:

个人认为本书所撰内容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如何克服当下恐惧(人际关系)以及活在当下的意义。

作者首先从“我们的不幸为谁之错”引出阿德勒的“目的论”,给出了“过去与现在没有关系,所谓的精神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我们赋予经验(过去)的意义”的结论。再谈及当下人们所面临的一切恐惧都来源于人际关系,人之所会讨厌自己与所处的人际环境息息相关;而如何去克服恐惧就需要学会将身边的人与事进行课题分离,不越雷池;处理好人际关系还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学会在共同体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本书最后以“活在当下”为点展开,阐述了当下的重要意义。

 3

小张:

我觉得整体的框架就可以按照目录的章节进行归纳,先提出阿德勒的“目的论”,然后目的论需要的就是面对恐惧的勇气,从而提出人的恐惧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一切烦恼也是来自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做好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允许自己被他人讨厌的勇气,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处理好课题分析才能真正的建立自我,对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价值。而贡献自己价值的方式就是要活在当下,活出自己的意义。

二:逐章分享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弗洛伊德说错了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小魏:作者在这一章主要写原因论和目的论,我们的不幸究竟是谁的错?大部分人都是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都由过去决定,陷入原因论。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是目的,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因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但是作者全盘否定了原因论,我并不赞同。我认为原因论有其自身的作用,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也让我们更加拥有共情能力,知道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后辈。

小田:一开始阅读到“目的论”,却有耳目一新的冲击感。我也曾深陷过去,认真地怀疑过如今的自己与过去的联系甚密,甚至为了逃避某些东西而一度坚持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总是悲观地认为有些东西就是不可改变。后来慢慢地不再如此执拗,也不再深陷曾经,但也并没有能够给如今的现状一个很好的解释。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却很好地帮助我缕清思路。我虽然并不完全认可目的论,我始终还是认为当下的自己与过去关系甚密,只是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为之赋予的意义。是的,我不认为过去与现在毫不相干,我也认为所谓精神创伤也确实存在,只是我赋予了其伤害的意义,所以就有了精神创伤的存在。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我特别认可作者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性格(也可以是世界观)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比方说,自己所拥有的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总体来说,第一章触动比较大,虽不完全认同,但很好地让自己习得了新的思想——目的论。

小张:提出了阿德勒的“目的论”,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形成鲜明对比,提出我们的不幸并不是他人的错,精神创伤并不存在,而是在于我们看待过去经历的方式,并指出生活方式使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重点是我们下不了改变自我的决心,走不出舒适区。这一部分让我触动很大,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新的看待过去经历的角度。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 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小魏:金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文峰老师也常常说我们所有的烦恼困惑其实都和人有关,学会和人相处能够解决人生70%的困难。这一章主要主要讲自己与自己的相处之道。让我感到很新的一个点是自夸,具体就是夸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幸,即使别人想要帮助其改变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来推开别人,这种人其实是在用自己的不幸来支配对方,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有特权。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瞬间明白了很多。还有,人际关系的权力斗争让我想到《好好说话》里面“说话也是一种权力的游戏的观点,见下图:



小田:作者通过第一章探讨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引出了“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的论点,围绕此探讨人之所以讨厌自己的原因,展开“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论述。其中作者提到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自卑感可以促进一个人奋发图强,而拥有自卑情结的人却有可能通过暴露自卑感来当做武器使用,甚至有时候当事人都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在作情感绑架。再提到“权力之争”,这一点我感触比较深刻。近几日屡屡遭到来自身边人的挑衅,控制不住的时候避免不了一场'唇舌之战’。而如何对待这种挑衅,如果对方丢来一颗炸弹,若秉承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的原则,就恰恰正着了对方的道,因为对方的目的就是惹怒自己以显示自己更胜一筹的心理。而此时最好办法便是不做任何回应。其实也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去做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少有人能够真的不去在意别人的恶言相向。所以就慢慢修炼吧。

小张: 从目的论出发引出人类的恐惧都是在逃避关系中的受伤,表达出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自卑感就是烦恼的来源,而作者通过对自卑和自卑情结的阐述来让我们明白人并不需要与他人竞争,人生就是与自己的比赛。世界终究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那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小魏:这一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课题分离“的方法,以前也知道这么个道理,只会说”那是我自己的事情”“那是它的事情和我没关系”等很模糊的话,如今终于学会了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来区分~教育也是这么回事呀,我分析到位讲道理讲到位就好了,学不学是他的课题,我只能尽力做好我的课题……

小田:这一章的收获在于“课题分离”。读完这一章,很认真地审视了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比较爱管闲事的人,往往总是会不自量力地管这管那。有时候会想着,朋友一场,能帮就帮吧,管来管去还管出了嫌隙。真的,在此真诚地劝告和我一样的人,千万不要多管闲事。分清是谁的课题,可以出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却绝不要去干涉对方的决定。小田真的有太多深陷别人的事出不来的经历了,千万别当烂好人,该是谁的事还得谁负责。在这里我想到了真正去做到课题分离的时候是否会导致我们与身边人的关系寡淡,我的答案是可能会,这完全取决于双方的价值观。如果对方就真的是一个凡事依靠人情关系来解决问题的人,那么可能关系就真的淡下来了。但在真正成熟的人这里,课题分离就是一个家常便饭。

小张:主要是在讲自卑的解决办法,就是与他人的课题分离。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有允许自己被他人讨厌的勇气,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同时也讲出两个人的关系不好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对这种不好的关系进行改变,而不是想着去改造他人。当你开始发生改变,你的世界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有鼓励才有勇气
有价值就有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小魏:这一章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是找不到出口时,要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做的,所谓降维打击就是更高一个维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小层面的难题就会自然解决。

小田;如果说真的做到了课题分离,那么又该如何在一个整体存活?首先便是知晓个体与整体的区别与联系,学会在共同体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站在共同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的思维就不再局限于“小我”。

小张:

是怎样做到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就是要建立“自我”,通过“共同体”“平等”的概念来追求自我的价值,而且提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喜悦,即使身患疾病或缺陷,只是我们经常忽视。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舞 动 人 生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小魏:我深知活在当下的意义,但是我自己始终信奉的是“认知在未来,行动在当下”,与作者还是有些矛盾的。且我的生活是不断树立阶段性目标的生活,我会不断地给自己定新的目标然后去完成,如若没有任何目标的活在当下我也是不能接受的,怪哉!

小田:已经不知道第几次来探讨“活在当下”这一课题了,寥寥几字却难倒众人。当然我也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上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我认为活在当下就是珍惜时间,不让生命荒废度日。接触了一些人一些事之后我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活在当下该是认真地做好眼下的事,不要痴恋与未来,未来是无法走到,人能掌握的就是当下。再到后来浅尝了生命的结余,便认为人终归于尘土,那么活的这一世,便不必去过度苛求生命的意义之所在了吧,活好当下,把人世间的爱恨情仇都尝一尝,想做什么便去做吧。到了现在,我想,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能找到快乐,能享受其中,能把平淡的日子活出自己的滋味,这便是自己的活法了。

小张:是对前几章的一个总结,提出了化解恐惧就是通过“自我接纳”、“他这信赖”、“他者贡献”这三个工具。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更改的为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价值。结果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下。但是我认为这章并没有把活在当下讲透。

三、可实践性原则

课题分离原则

目的论原则

共同体原则

……

四、结语:

小魏:虽说这本书确实没有给我新内容,都是些已知内容,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系统,以前零零散散的处世哲学在这本书中有了一个脉络,以后我也可以仿照这本书的脉络说清楚说明白具象化我的处世哲学了,因为我一直都觉得说不清楚写不清楚的东西就不是真明白。所以,这本书给了我描述自己处世哲学的框架素材和语言素材,这是我觉得它好的原因。分享会也让我们在碰撞中更加明晰了自己的态度,取长补短,吃透一本书。

小田: 这本书的很多内容与我之前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反差,在阅读过程中会给自己很多思维上的冲击,我想,能接受自己坚持了二十多年的主张被打破,该是一种进步吧。而关于人际关系,之前我被很多朋友说我的人缘好,懂得怎么和人打交道,现在我要打破这个认知,我可以就别人之事侃侃而谈,却无法很好地解决自身问题,这非常不好,我会膨胀在别人为我竖起的光环里,而不能觉察自身毛病所在。在过去一年里,乃至最近的一个月,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缺陷,有太多不足需要我去弥补。而本书的二三四章,我想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我早早就知晓它们,甚至将这些技能教与其他人,但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到自己身上。我想,我该反思自己。特别是“课题分离”,我想我需要去好好运用,完善自己的性格缺陷。关于活在当下,其实不必为之赋予太多意义,总是拘泥于意义之所在,很多时候都忘记了自己本该有的样子。分享会上,和晓燕、张鹏的观点比较不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不断地分享自己和倾听他们,感受着这份不同,慢慢地体会到“不同”的深意。

晓燕之前说的一句话:世界就是因为不同而精彩。好的,我承认我后知后觉的真理然而这个女人早就意识到了。哈哈,为我的人骄傲。

小张:这本书的前两章目的论的阐述给了我思维上很大的冲击,让我体会了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带问题,有很多收获。但是三四五章内容的“课题分离”、“建立自我”以及“活在当下”这几种观点在很多心理类型的书籍中较为常见,并没有给我带来很新的东西。“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只是这本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东西,并不能完整的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分享会就是分享我们所看到的美好,并让我看到自己的惯性思维,在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更深刻的理解自己,可能这就是分享会的意义。

热烈庆祝“三只松鼠”读书分享会圆满完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