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被讨厌,然后去爱

 新用户5294x1UC 2023-02-07 发布于山西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逃脱被讨厌,但如何面对被讨厌才是我们的人生课题。阿德勒便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一般的故事会有两个结局,童话故事中青年遇到了哲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现实生活中有可能青年并没有遇到哲人,继续着自己看似平静实则一团乱麻的生活。


        但无论结局如何,生活总要继续,渡人难渡己。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荣格,更或者是阿德勒,都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最终只有自己才能教会自己学会如何不惧怕被讨厌,如何找到幸福。

        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阿德勒提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中。所以这个时候的我们是笑是哭,都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决定。


        亚历山大大帝曾说过: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是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以前读弗洛伊德时,每每看到原因论,总觉得太过宿命了,但看到阿德勒的目的论,又觉得有点绝对,举个例子,希望你们能帮我判断一下心理创伤是否存在?

        有个人,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关系就不好,并且父母会把这种不好的情绪施加到他的身上,他长大后便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不与人来往,一个人独来独往。

        如果是弗洛伊德,他会认为正是因为他从小受到父母的伤害,导致了他害怕与人交往,从而独来独往;

        而阿德勒会这样认为,是因为这个人他并不想和别人去交流,所以才搬出了以前父母关系不好的事情当做自己不与人交流的原因,他并不是害怕,而是不想。


        在阿德勒的眼中,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是你的现在决定你的过去。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都是原因论的拥护者:

        因为我学历不高,所以大企业也不会任用我,就不去投简历了;

        因为我长得不好看,所以女生一定不喜欢我,我还是一个人呆着吧;

        因为我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他们并不会尊重我,我倒不如不和他们相处;

        …………

        …………

        这样的在生活中例子比比皆是,有可能就是你身边的某一个。我不知道原因论和目的论到底哪个更科学,但是我会选择目的论。

        因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同样的,答案不应该是从过去那里得到,而是应该自己亲自找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认为世界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其实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此时,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而这副墨镜,就是你自以为无法跨越的过去。

        摘掉墨镜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想念墨镜。
而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有勇气摘下墨镜吗?

        当你摘下墨镜的时候,就代表你开始走入了社会,走入了烦恼的开始。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不同于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孤独那么文艺,他认为,孤独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是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

        即使实在无人岛上生活,也会想到遥远的海对岸的某人;

        即使在一个人的夜晚,也会侧耳倾听某人睡眠中的呼吸声;

        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某个人,孤独就会袭来。

        …………

        独孤是人类的主题曲,谁也逃不开孤独。但阿德勒也认为,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他有他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但每个人都希望操控别人的人生。他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基于这两者理论,他便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一主张。

         何为“课题分离”,大约就是你完成你的事情,我完成我的人生,如果你需要我,那么我只提供帮助,不参与你的生活。

        这一点在父母身上是最欠缺的,所以得父母总希望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去生活,总在有意识无意识的干涉着孩子的“人生课题”,这样只会产生两个结果:

        一个是孩子顺从父母,从此过上了他们所希望的生活,去忘记了自立的本能;

        一个是孩子开始反抗父母,进入了我们熟知的叛逆期,这样的孩子便成了捣蛋范本。

        无论是那种结局,他们都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阿德勒关于“人生课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别让别人去干涉你的课题。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当你开始独自完成自己的“人生课题”,当你开始做到“课题分离”时,那么恭喜你,你即将别人讨厌。

        不过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因为就算没有“课题分离”,我们也难逃被讨厌的命运。

        任何人都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人之所以害怕被讨厌,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那时候你就会发现现在所受的苦不过是“杯中风暴”,在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其次,阿德勒还认为,追求别人的认同其实是认为自己没能力的行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这都再说明你其实并没有很喜欢你自己。

        对人而已,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要相信,“我的力量无穷大”。


        阿德勒认为,当我们能够达到自我接纳,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的能力。

       当我们不再拘泥与自身的问题,而是把眼睛看到别人,去无条件相信别人,去为他人贡献。等到那一刻,谁会在乎自己正被人讨厌。

        当我们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那我们就学会了真正的自立。

        从自立的那天起,人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因 为我们正处于自己支配自己之下,所以,无论哪个选择都是你自己所想要的,谈不上讨厌。

        当所有人都“课题分离”,所有人都学会“自立”,所以人都“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那我们就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爱与幸福。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但他也认为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人的价值应该是由完成共同体自己被分配的分工认为来决定的。

        何为共同体?就是你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共同体很大也很小,可以说你的家庭,学校,也可以是你的国家,甚至于全球或宇宙。

        阿德勒认为人的价值并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同获得,因为认同是没有尽头的。人的价值是在共同体中体现出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做什么也可以获得价值。对于子女来说,他的存在本身对于父母就拥有了价值,同样的,父母的存在与子女而言也是一种价值。他们不需要做什么,只是存在就拥有着巨大的价值。


        而现在很多人是非常惧怕被讨厌的,所以他们会无意识的迎合着别人,去做着自己并不擅长或是不喜欢的事情来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种认求需要是最不可取的,他会让我们失去信心,然后失去自己。

        应该做到的是合作。去学着合作,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和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我们应该去学会合作,然后学会爱。

       不同于先前所说的“课题分离”,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因为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正因为人类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存在,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爱并非是单单出于激烈的情感,这是一种决心,决断,决定。

        人生真正的考验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所以,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的去跳舞,命运由此开始。

        不要担心,正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讨厌,被讨厌;课题分离,合作;价值,被需要;爱,幸福。

        这些看起来好像都是让人头疼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他们弄混,然后陷入无尽的深渊中无法自拔,每当如此我就会想起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与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愿这段话也能给予你平静。


        非常感谢岸见一郎先生和古贺古健先生写的这两本书,也很感谢阿德勒先生所提出的“个体心理学”。

 
        感谢他们三位在短短时间里给予我不同的声音。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许我会将阿德勒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也许不会,但这不影响这段时间我的震撼和感激。

        最后,祝愿所有人都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和去幸福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