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教你3个幸福真相

 枫小凌 2023-04-04 发布于北京

枫小凌一起玩耍


2021年 枫小凌原创的第 4 篇文章



随着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许多年轻人都加入了“宅一族”。

他们沉浸于游戏、动漫或影视娱乐,靠外卖、网购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用虚拟世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这样“舒适”的日子过久了,他们就越来越害怕融入真实的生活和社交当中。


有些年轻人主观上也想改变自己,但一旦去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就本能地不适。

为什么呢?

是小时候家庭环境恶劣,所以惧怕与他人交往?还是在学校被霸凌、在职场遭到歧视,因而留下了心理阴影?

不,他们恰恰是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了这些不安和恐惧。

看到这里,你一定想要跳起来反驳我了。

毕竟,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过去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从过去找原因,是传统弗洛伊德学派的因果论。

但在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看来,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过去的心理创伤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最终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这些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这段颠覆性的言论,出自《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一书。


这是豆瓣读书上高达8.6分的心理学自助书籍,由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也是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的图书销售榜首。

这本书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为主体,以问答和辩论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当下年轻人困惑的议题。比如“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人际烦恼?”等等。

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不断地拍大腿惊叹,这个青年的问题居然和我的一样!

随着哲人充满智慧的解答,我们读者也会和书中的青年一样,一步步了解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不断被启发、被点醒,最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原来,世界如此简单,人生的幸福也如此简单。

 

1. 人际关系的烦恼,来源于不会“课题分离”


这世界上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老天的事我更控制不了,我能解决的,只有我自己的事,也就是我自己的“课题”。

可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我们不得不与周围人产生交互,因为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课题,人际烦恼也就接踵而至了。

比方说,许多孩子都成长于父母的期待之中,他们被教导去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不断背负着父母的“课题”。为了得到肯定和认可,他们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甚至忘了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成年以后,这种被束缚的感觉就更强烈了。在职场上,“老好人们”不断压榨自己,以满足老板和同事的要求。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老好人们”尽力奉献,不愿让旁人对自己有所怨言。


这样的生活,必然是不自由的。

把别人的课题都当成自己的课题,只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我又怎么会快乐呢?

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不好,所以在意他人的眼光。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这是对自己的执着呀。既然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就要自己承担责任,不要再把后果推卸到别人身上。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如果不分清界限,主动干涉别人的课题,这又会带来新的人际烦恼。

举个例子,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尽各种方法督促和命令,孩子反而越来越逆反。

有时候,父母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支配欲。

成年人不喜欢被控制,孩子也一样,所以他们不会乖乖听话。

但无论父母再怎么操心,学习始终都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如果孩子选择“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最终他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即使是父母,也无法替代孩子去过他自己的人生。


我们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父母更应该做的,是一个守护者的角色。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他们可以随时给予帮助,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假如孩子没有求助,父母就不要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

课题分离说起来难,实现起来也不难,不过是这简单粗暴的8个字:“关我啥事?关你啥事?”

不去干涉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的人生课题,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变得轻松和谐。
 


2. 好的人际关系是找到“共同体感觉”,“贡献感”可以带来改变的勇气


在阿德勒看来,“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则在于“共同体感觉”。

什么是“共同体”呢?

回到开头描述的“宅一族”年轻人,他们虽然足不出户,却不是真正地与世隔绝,他们总要吃饭,总要叫外卖。

而这外卖,可以联系到饭店的厨师,联系到运货的司机,联系到食品加工厂的员工,甚至塑料厂的工人、种粮食的农民等等。

这一切环环相扣,没有人能真正离开宇宙这个“共同体”独自生活。


那小一点的“共同体”呢?

比如,有这么一个逃回家的年轻人,在职场上受到了打击,无法顺利完成工作,也交不到朋友,所以他对公司这个共同体没有产生归属感,他只好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也就是家庭之中。

可是,在公司外面,还有其它共同体,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呀!

如果这个公司没有自己的位置,他可以跳槽,可以转行,也可以积极融入其他兴趣爱好的社群,他总能在一个地方找到 “共同体感觉”。

但如果闭门不出,这一切都没有可能了。

在家里,他或许可以临时避雨,但外面的暴风雨却不会停止。

他总有一天需要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

逃得了一时,逃得了一辈子吗?


在阿德勒看来,许多人没有勇气改变,首要原因就是无法做到“自我接纳”。

这里说的“自我接纳”,并不是盲目地自我肯定,而是诚实地接受现在的“这个我”,聚焦于当下可以改变的地方,然后尽量朝着好的方向去努力。

获得勇气的第二步则是“他者信赖”,也就是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听起来有点缺心眼?那我们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

如果你对人际关系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那么在工作场合,你担心每个人都会为了竞争而不择手段。即便你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也不会感觉到幸福,因为你始终都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

在生活中呢?你可能会怀疑伴侣是否背叛,怀疑朋友是否真心,那你就始终无法和别人建立深厚的联系,也不可能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喜悦。

他人如何对你,始终是他人的课题。而你选择信赖,却是你自己的课题。

只有通过“他者信赖”,拥有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我们人生的喜悦才会随之增加。

而获得勇气的最后一步,叫做“他者贡献”。

这不是自我牺牲,而是真正给予他人积极的影响,为“共同体”做出贡献。

我们并不需要别人肯定我们的贡献,在分享、帮助和影响他人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受,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就足以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了。

而这种“贡献感”,同时又会增强 “自我接纳”。

于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者形成了正向循环,不断地为我们的改变注入勇气,让我们活得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幸福。

 


3. 幸福的真相,就是活在此时此刻的当下


当我们学会“课题分离”,摆脱了人际关系的困扰,在“贡献感”中获得了改变的勇气,我们就走在了追求幸福的正确道路上。

但这些似乎还不够,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呢?它们不也是幸福人生中重要的一环吗?

在阿德勒看来,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个“点”的连续。

假如我们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条实线,从远处看,这条线的确是连续的。

但如果用放大镜去看,这条线也不过是一个个连续的小点。

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

家长们总希望孩子过“线”一样的人生,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似乎这样的轨道才等于幸福的人生。

但现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只盯着“未来”的某个目标,那么“现在”就沦为了通向“未来”的垫脚石。只要没有到达终点,“现在”不过是在准备和忍耐阶段,单调乏味,毫无幸福感可言。

可是,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结婚生子,我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当然不是。

成年人的生活,就如同一个永远无法通关的游戏,过了这一关,还有下一关,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但假如我们把追求目标当成一次旅行,那么旅途从跨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我们或许会坐错车,或许因为人太多而临时转变了计划,但我们总会有新的奇遇,总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土人情,在我们朝着目的地行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幸福的旅行。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的一生其实只是短暂的一瞬,此刻才是最真实的。”

想要活在当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如果你要准备考试,那就复习好每一个知识点,做好每一道题。如果你要晋升,那就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及时复盘、总结和提高。

在这不断学习、积累、成长的过程中,等你蓦然回首,才会不知不觉地惊叹:“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了!”

恰恰是之前每一个充实的日子,为你带来了沉甸甸的喜悦和回报。

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决定我们未来人生的,始终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不仅教你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更是一堂生动励志的幸福课。

当你学会“课题分离”,不再执着于竞争、控制或他人的认可,你就不会迷失。

当你接纳自己,信赖他人,始终带着为共同体“贡献”的心,你就会获得勇气。

当你用心过好当下每一天,只要一直走着、走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勇敢地改变自己,你的 “世界”就会随之改变。

人生很简单,幸福也很简单。

一切都把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最近我在疯狂读书,这3个月已经读完二十多本了!

非常喜欢这本《被讨厌的勇气》,连读了两遍,全身细胞仿佛都被充满了积极正能量。

书中对阿德勒观点的阐释,禅味十足,和许多佛家思想不谋而合。

而关于活在当下这个议题,又与《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有很多相似之处。

真心推荐所有为生活所困的人来读一读,你一定会重新获得改变的勇气!

你可能还会喜欢:

70年前的女神们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2020年读书报告:阅读是一所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西西弗神话》:人生没有意义?那就去创造意义呀

作者:枫小凌,硅谷工程师,90后文艺少女,心理学爱好者。爱生活,有梦想,渴望一生与文字相伴。个人公众号枫小凌(fengxiaoling2016)。

枫小凌

爱生活,有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