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能认真活在当下

 陈才源 2022-09-18 发布于北京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mentor推荐给我的一本书,我把它推荐给了小迷糊。

小迷糊粗略一看如获至宝,买了几本送给她的朋友们。

趁着周末,看完了正好分享给大家。

整体来说,这本书是一本让人自省的书,以对话的形式,可以很容易把自己带入角色之中,一方面通过共鸣来帮助自己放开防备,另一方面借对话之口,把自己的困惑抒发,并得到通往正确之路的钥匙。

大体上讲,它是帮助你如何消除烦恼,找到归因,并获得生活的方向。

具体内容建议自行找个空闲的时间自行阅读,这里我就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一、看待问题的思维从「原因论」改变为「目的论」

「原因论」是特别符合心理习惯的逻辑,比如小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长大以后表现特别社恐,宅在家里特别不愿意出门,每次要出门都特别费劲,父母很着急。

这个case如果用「原因论」来解释,就是因为小明小时候的经历和遭遇,导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因为心理障碍而失去了正常外出社交的能力。

一般人听到这个故事很容易下意识这么判断。

但「目的论」则不是这样,按照「目的论」的解释,小明是因为不想出门,所以才“制造”出自己社恐的表现!

这里倒不是说小明主观意愿下去刻意表现自己社恐,而是因为自己不想出门,潜意识里身体给自己制造出不出出门的理由:因为自己社恐,所以没法出门。

从目的论角度去看,自然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小明不想出门,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每当小明表现出社恐不能出门的时候,父母就会很着急,和他沟通,投入很多关注;所以小明的“目的”,正是想要获取父母的关注。

可以对比一下,如果是「原因论」,大家的焦点会关注在怎么样帮助小明改善因心理障碍导致的社恐;而如果是「目的论」,则是让父母明白要多去关注、关爱小明,他的社恐自然就消失了。

「目的论」能够帮助我们从一种可能更加新颖、合理的角度去解释现象,找到背后真相。

对我来说这个视角最大的启发,其实是在用另一个角度去阐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天生决定论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选择出来的。

在生活里也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就是生晚了,没赶上互联网暴富浪潮,所以才没财富自由;

我要是能考上985,我也可以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

我现在性格懦弱不敢追求女生,都是因为小时候爸妈离婚给我带来的创伤带来的……

这些都是「原因论」的表述,把当下的失败或者不满都归结于过去某个不可改写的事实,这个归因就给了自己足够的自尊保护,不是我不行,而是命不好:

如果自己生早了/考上了985/爸妈没离婚,我就能变好/成功;有了这个理由罩着,自己就能理所当然地偷懒过活。

很多人心里都畅想过自己成功的样子,但从未付出过行动。

别问,问就是经济大环境不行、自己学历不够、家庭资源不足、社会停止流动……

但实际上,自己不能成功不是因为外部条件的问题,而是自己压根“不够想要成功”。

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给自己一个理由,就能理所应当地浑噩下去,继续浪费时间在短视频和游戏的黑洞中。

这是给我最大的启发,它再次给我表达了这样的信念:

自己的人生是自己一次次选择出来的,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当下的自己都是可以改变的,自己的生活是被自己所主导的。

人可能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

鉴于篇幅关系,后面的几个点我就不展开了,简单表达,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书。

二、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自由就是会被人讨厌。

三、学会课题分离(一件事的结果最终谁为之负责就是谁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也不用被别人影响。

四、人生是连续的当下,并不存在所谓的目的地,也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五、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他人有贡献,主观上自己能感觉到贡献感,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那就可以是人生的意义。

:)
最近文章:
爸妈回老家集中隔离去了
疫情下的五一,六个人过
房子的三两事-选择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