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巫—道—易—医

 秦岭之尖 2017-08-19




今日刊载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  道醫與中國古老文化及傳統中醫的關係 

      一、道醫的起源 

   二、巫—道—易—醫 

   三、道家文化與醫的關係 

   四、儒家文化與醫的關係 

   五、中國當今三大醫學體系 


中医学来源于“巫”,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传承与演变,就能看到从“巫—道—易—医”这一过程的衍化。


巫原作“”,是指以前的传天数者(即现在的天文学家)观测天道运行所运用的观测工具,这个工具在后来叫“璇玑”(其义有二:一是北斗七星的二、三颗,泛指北斗;二是指古代观测天文的仪器)。其实这个产物(璇玑)应属伏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大巫,观测天数所用的工具,应是挺木方牙,状如Y形。


从挺木方牙蜕演为璇玑,即是从巫衍化为道。所以从燧人氏开始,到伏羲氏为止,其间大约经历了七千多年。这七千多年里,全部是巫祝时期,这一时期的所有先民,其治病疗法,是祝由科(即向天祷告,祝其病愈)。其诀在于:“抟一精神”。在现代来讲属精神疗法一类。


伏羲氏因为得到了燧人氏的真传,把天地画之以符号:“⌒”为天,“– –”为地。从此,人们开始运用自已发明创造的符号来标示天地万物运行的状态,并加以记录、整理(直到黄帝时期,才使仓颉创造了文字)。


这是属于“文明时期”,也是“人文时期”。文字这一大发明,是基于伏羲氏对天地的诠释,以识别天地。所以这一时期,又是“道”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道”不可言,能够探研的人必定是少数,所以伏羲不传“道”,只传“易”。这就是为什么后人把伏羲当作发明易卦的祖师的缘故。


从伏羲氏到周朝,都是在延续着易学。现今民间秘传的“易字门(易医)”,即是直承伏羲易法而来,后来的道家以及道教都传承了伏羲道法。


当文化经历了“巫—道—易”之后。古代最为卓越、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圣人黄帝,以天才的智慧把伏羲所传之易道与神农氏(烈山氏)所传之草本结合起来,使得中华医学在此时领先于世界。轩辕黄帝的光辉思想,被整理成为《黄帝经》(《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但是,由于从古至今的“鸳鸯绣罢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保守思想,导致了秘而不传,迫使《黄帝经》残缺不全,几经周转,才凑齐了《素问》《灵枢》,合为《黄帝内经》,而《黄帝外经》却失传了。据说内经是研究理论的,而外经是专门研究技术的。估计扁鹊、华佗是得到了《外经》,遂有“扁鹊换心”,“华佗剖腹”的故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天灾地害的影响,医学传承,忽隐忽现,时续时断。


现今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只是《黄帝经》的一小部分,是经过后代门人弟子的记忆整理而成的。但是在其中发生过一次革命性的变更,即周文王改写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以后,医学就走向了一条形化之路。


周文王是周朝之人,现今考古界所能考证的历史即夏商周时期,所以说在没有完全挖掘出比之更早的实物之前,学术界还无法正确判断周文王对先天易卦改写之过失。在后来的医学发展当中,有儒医、道医、易医的差别。道医是最接近本源医学的,其次是易医,再次是儒医。医学的源流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即“巫→道→易→医”。目前,已经有很多贤医都论述过“医与易的关系,医与道的关系,医与巫的关系”,但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对比层次的考虑,而不知其本是“一脉传承”而来。


所以说,不管您是从易的度角去研究中医,或是从道的层次去研究中医,或是从医学本身的层次去研究中医,到最后都是合为一体的,没有彼此之分。

燧人氏挺木方牙延伸:


巴拉河苗族的银角,象牛角状。因此,有人说苗族以水牛为图腾,故头顶水牛角。

银角
伟提尼亚记忆



但有趣的是,苗族的银角中间上方有半园太阳造形,据我对距今2.8万年的山西峙峪遗址一件骨雕上燧人文字与苗族银角的比较研究表明,苗族女性在戴银角站立时,就象上古时代圣贤用于观测日影的挺木方牙。婷婷玉立的女身是挺木“|”,头顶的银角是方牙“∪”,方牙中间是太阳“⊙”。而居住在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和丹寨县雅灰一带的苗族,头顶的银角呈“Ψ”字形,是为蚩尤族徽文化传承的银饰化。

《堂皇银冠之蕴涵》一书指出苗族女性头顶上的银角是中国上古时代人们观测日影的原始仪器——挺木方牙、圣木曼兑中衍生出来的银饰文化

来源:郭恒.炊烟一样缓慢,舞蹈一样柔婉——《雷山苗族服饰》读评[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03(02):148-1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