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苗族 医学起源 早期理论 苗族被列为全世界十大最古老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苗族医学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是苗族的巫即女性全面主政的时代。从苗族的始祖巫咸发明了巫术,巫咸和巫彭发明了医药,用巫医给人治病开始,经过了巫术、巫医和巫医结合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距今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 苗族医学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医学,从上古时期的巫咸发明巫术,巫咸和巫彭发明医药,并总结了疾病诊治理论。到中古时期的巫方总结的小儿《颅囟经》。再到中下古时期的伏羲总结并形成了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苗族医学理论框架,产生了以伏羲、蚩尤、苗父为代表的苗族医学理论家和苗医大家。据《说文解字》载:“古者巫咸初作医,凡巫之属皆作医。”《世本·作篇》载:“巫咸作筮,巫彭作医。”《古今医统》载:“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西汉刘向《说苑辩篇》载:“吾闻古之行医者,曰苗父,苗父之行医也。”苗父是苗族年长男子的统称,是继巫之后父系氏族公社苗族远古时代的医家。 在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使用巫术和巫医给人治病的医疗活动,在当时医药卫生还处于空白的历史条件下,巫医以它强大的心理功能和原始的医药知识,采用巫术到巫医、巫医结合,神药两解的方法给人治病,是破天荒的创举。这种采用巫医的治病方法,不仅在苗族原始氏族部落里广泛应用,而且在后来的其他民族中也广泛使用。中国医史学家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一书中写道:“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巫术医学正是原始社会巫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历史形态,巫术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曾经起到古代医药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作用,这从殷墟卜辞中也得到充分的佐证。”巫医和巫医结合、神药两解的使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及后来的历朝历代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为苗族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生行繁衍与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巫是苗族对年长妇女的统称。苗族把年长妇女称为巫,巫是汉语中婆婆、姥姥、奶奶的称呼。这种称呼从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一直延续至今,世代不变。《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预注曰:“巫,女巫也。”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梠,夹瘈窳之尸,皆操不死药以距之。”这些古书记载的上述名字,是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苗族年长妇女的名字。 我国苗族人口最集中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族,把年长妇女称为巫,也有称为舞或无的,而巫、舞、无只是声调的不同。据古书记载,无、巫古音同,无巫通。甲骨文中无(舞)本是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陈梦家先生认为:巫祝之“巫”乃“無”字所演变。王力先生认为“巫”和“舞”(即甲骨文里的“無”字)是一组同源字。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族地区苗族家庭中的子女,从幼儿到青年,将母亲称呼为“咪”。男子结婚生儿育女后,对母亲的称呼则由“咪”改称为巫。媳妇把丈夫的母亲称为巫。女儿结婚生儿育女后,对母亲的称呼也由“咪”改称为巫卡,苗语中的“卡”是汉语中亲戚的意思。在现代苗族的年长妇女中,有巫又、巫榜、巫阳、巫咸、巫凡、巫衣、巫迈、巫哪、巫窝等等的称呼。巫是苗族对年长妇女的统称,其后面的又、榜、阳、咸、凡、衣、迈、哪、窝是苗名。苗族把母亲称为巫,把祖母称为巫乃,把曾祖母称为巫赏乃,与上古时代的称呼相一致,世代不变。 据古书记载,巫咸是上古时代的神巫,是巫医的创始人,也是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医学家,世界文明的创始人,原始人类的带头人,后来逐渐上升为氏族部落的酋长。据《史记·封禅书》载:“会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荆巫、祠堂下、巫先、司令、施糜之属。”又曰:“巫先者,巫之始祖巫咸也。”《国语·越语》曰:“巫、酉、酋为一,盖最早巫也为酋,为祖先神。”巫咸是苗族在母系氏族社会最早的酋长,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苗族的部落首领。 据《山海经·图赞》载:“群有十巫,巫咸所统,经技是搜,艺术是宗,采药灵山,随时登降。”记述巫咸既是上古时代母系氏族部落十个巫群的统领,又是给人治疗疾病的巫医,经常上下于灵山采药,给人治病。在苗族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古歌古辞中,记述巫咸是苗族上古时代的女皇——巫咸皇,巫咸和姜央是苗族上古时期同时代的始祖。 苗族神话故事《巫咸皇》是流传很广的神话故事,这则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在开天立地上古时代,上天过年和天下与上天抢大年的故事。在开天立地的上古时期,天上的雷公、姜央两弟兄和巫咸三大神过年,先是雷公家过,再到姜央家过,最后是巫咸家过。巫咸家过年很热闹,连续过了三天三夜,歌声响云霄。雷公问小神,我们家过年过九天,巫咸家过三天,巫咸家过年因何这么热闹,派小神去打探。小神到巫咸家打探后,回来向雷公报告说:“巫咸家过年,实在很热闹。上面一口锅,下面一口锅,中间安木蒸,蒸酒大家喝。三天又三夜,歌声响云霄。”巫咸家过年过完三天三夜后,才到那些小仙小神家过。到“过度巴”(小神苗名)即灶神(苗族称为“够嘎绍”)家过年时,不小心把大年掉到凡间的岩头上,老鹰家过起了大年。然后掉到半岩,猴子家过。再掉到树枝上,喜鹊家过。然后掉到草坪上,被苗族先民捡得。当时大年才有麦粒大小,把年养大后,凡间就过起了大年来。这时,巫咸已经下凡到了人间,为苗族先民办了很多好事、善事,天下苗族先民很拥戴她,称她为巫咸皇,是上天下凡到人间的大神。当雷公知道大年已掉到人间后,就派小仙小神到天下来跟苗族先民抢大年。抢大年的场景是:(苗语) fangb wnix ngal dax yangx,fangb dax jit dax yangx。 sit leit ghab daix zaid,jit leit ghab jid daix。 xob bod liul dux lux,dol bangt det seix maix。 jus hvongd ngal dax yangx,jus mougd jit sangx waix。 dib jangx ghab dongx dongx,dib dliangd ghab bax bax。 ob pit hnab ax liex,dib gos vos dax lax。 wuk xik dot ghox niangx,naix not diougb dtlx lux。 (汉语译) 天上下来了,天下上去了。 下到草坪上,上到草坪坪。 拳头一排排,木棒一堆堆。 打来又打去,推上又推下。 打成一堆堆,倒下一排排。 双方已无力,无气力再打。 巫咸抢赢了,众人抬大年。 之后天下苗民才有年复一年的过大年这一节日。也因“过度巴”即灶神把大年掉到天下的凡间有功,苗族地区过年时,都把灶神请到凡间来过年,形成了过大年时请灶神和送灶神的习俗。 在众多的苗族古歌古辞中,提及巫咸的章节众多,现摘录《开天立地歌》巫咸组织苗族先民开荒拓地的记述如下:(苗语唱) liex dangx laib hangd dongd,jux qib laib hangd qengd。 fangb waix niel ghud yud,fengb dab niu ghud yud。 Niel eb hob ghud yud,Niel eb hob ghud dlongd。 maix dail wuk wangx xib,wuk ghab linx fangx hvib。 Bib dik bib diex dlub,Bib dik mongl waix dlub。 Dik mongl leit waix dlub,Dlut dot jil vongx gib。 Fob hal hal waix dlub,Fob hal hal dax dab。 nehx jox ves seix hlib,nehx ghox hveb seix sangt。 Gol ghan waix seix dal,Gol ghab dab seix dal。 Gol ghab dab dol lul,Gol ghab dab dol yil。 Dangx dol mongl lax jeb,mongx juk dol vangx bob。 lax jeb diot gad nsaid,Dit jangb mangx hcagd sod。 Bib jef dot nongx laib,Ax yel gos dangx keb。 (汉语译) 上古的时候,开天的年代。 天上还混沌,天下还混沌。 天也雾蒙蒙,地也雾蒙蒙。 有个巫咸皇,“巫甘礼”聪明。 踏三脚大地,跳三跳上天。 跳到天庭上,拔得支龙角。 吹响在天上,吹响到天下。 她力量强大,她声音宏亮。 喊天天也应,喊地地也音。 喊天下长老,喊天下青年。 大家去砍山,大家去拓荒。 种下些荞麦,种下些小米。 来年才得吃,不会出饥荒。 这段古歌记述了巫咸带领苗族先民开荒拓地的劲头与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巫咸女皇的实干精神与领导才能。 据《汉书·郑祀志》曰:“巫先,巫之最先者也。”《索隐》曰:“巫先谓古巫之先有灵者,盖巫咸之类也。”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始、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之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采药为医。”又载:“有巫之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郭璞注:“天地神仙药在此也”。《淮南子·地形训》载:“巫咸在北方,立登葆之山。”《中国古代神话》作者、著名神话学大师袁珂解释的灵山十巫“从此升降”说:“即从此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灵山盖山中天梯也。”近代中外文化名人闻一多先生指出:“‘葆’就是‘匏’,而匏就是北斗的别名。北斗以匏为之,故北斗一名匏瓜。因此,‘蹬匏山’其实就是北斗之山。众所周之,‘北斗为帝车’,登上了北斗,就能见到至高无上的天帝。”苗族神话故事和古歌古辞记述,巫咸等先巫们是通过一棵名叫“豆养优”的参天大树为天梯,经常上下于天庭。巫咸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古巫,据记载,她是巫师集团崇拜的大神,禀属于巫的职能都是巫咸规范下来的,巫咸是神权统治的代表人物。 据《世本·作篇》载:“巫咸作筮,巫彭作医。”《说文解字》载:“古者巫咸初作医,凡巫之属皆作医。”《广雅·释古·四》曰:“医,巫也”。《群评议·孟子》曰:“是巫、医古得通称,盖之先亦巫也。”《说文解字》释“医”云:“古者巫彭初作医。”《古今医统》载:“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吕览·侈乐》音注曰:“医师在女为巫。”这些古书记载是妇女中的巫从医,而称作巫医,是巫咸发明了巫术,巫咸和巫彭发明了医药。在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巫医是妇女从事的医疗活动。直到原始社会的中后期,有男人从事巫医活动后,才产生了男巫,男巫称为觋。《说文》曰:“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从巫从觋。”《荀子·政论》曰:“出户而巫觋有事。”杨注曰:“女曰巫,男曰觋。”《说文》杨注曰:“统言则《周礼》男亦曰巫,女非不可曰觋也”。《外传》云:“‘在男为觋,在女为巫’者,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直名巫,无觋称。”巫咸和巫彭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卜筮、医药之祖,在当时,卜和医是不分家的。《说文巫部》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巫是念诵祝语或咒语,驱鬼降神的女性——巫医。到原始社会中后期,有了男人从事巫医活动后,古书把从事巫医活动的苗族中老年男人统称为苗父。《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历代圣贤名医姓氏·五帝·苗父》曰:“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病求医者,但北面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西汉刘向在《说苑辩篇》载:“吾闻古之行医者,曰苗父,苗父之行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谐平复如故。”《中医史话》曰:“苗父是远古时代的居民苗黎族。”苗父是苗族年长男人的统称,也是继巫之后的父系氏族公社(公元前3300-2200年)苗族远古时代的医家。 巫医学在苗族医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其贡献是对古代医学的积累与传承,它所形成的早期医学理论,是苗族医学理论的根。在上古时代,巫医学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巫师们的医药知识已相当丰富,医学实践和医疗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应帝王》载:“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知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巫咸、巫彭的名字和医学理论屡见于甲骨文中,对疾病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记载人体最容易患疾病的部位有头、耳、眼、鼻、口、牙、喉、腹、足、趾等。病名则有“风疾、痛疾、疟疾等。”据《逸周史》载:“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袪百病。”郑玄注:“五气,五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为之五气。”“五气失端,四时不成。”《逸周书·官人》曰:“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医学摘粹》载:“五声者,内应心、肝、脾、肺、肾五脏也。五声不和,则五脏有病之毕露矣。”“有声有泪,声短曰啼。啼而不哭,则气不伸畅,主腹痛。哭而不啼,则气急心烦,将成惊也。煎而不安者,乃心经内热,故烦躁不宁也。嗄声者,哑也,声重音浊,此为外感风寒也。有余之证其气实。”郑玄注:“五色,面貌青赤黄白黑。”在古代,根据五气、五声、五色诊断是不治之症或是可治之症。“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漱上气疾,以五味、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巫彭所曰之五脏之气,《素问·五脏·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曰:“五脏者,所藏精血气魂魄者也。”五脏之气为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经脾、肺、肾共同作用而化生。《配帝舜》曰:“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五气是心脏功能在疾病中的总称,即心主噫,肺主咳,脾主吞,肾主欠。五气中肺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五脏之中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医宗全鉴》载:“听声音,听其五声所主之病也,审病者,审其安烦苦欲二便也。切脉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滑涩大小,有力无力也。医者诚能以四诊参合,表里虚实寒热之病,则可保万全也。”《诸病源侯论》序曰:“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诊,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若乃分三部九侯之殊,别五气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疗,兹所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沾也。”记述了“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逐用五毒攻之,以药疗之”的疾病诊治理论及气血水在人体中的生理病理的医学理论,是上古时期苗族医学的早期理论。 至中古时期,巫妨悉心研究幼儿生理病理及治病方法,形成医书理论。《医论》曰:“巫妨,中古时医家。又作巫方。”《婴童宝鉴集》云:“小儿方论起自巫方。黄帝云:吾不能察幼小,赖世有巫方,能知小儿之寿。”据《幼儿新书》卷二·叙初有小儿方第一载:“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载:“下逮中古,始有巫方氏者,着小儿《颅囟经》以卜寿夭,别死生,历世相援,于是小儿方论兴焉。”《中国医籍考》(卷七十四)方论(五十二)载:“所谓巫方《颅囟经》,即是书也。巫彭作医,师巫亦是巫方之谓也。”在十月怀胎和婴儿护理方面,孙真人曰:“巫方氏《颅囟经》云:一月为胞胎,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四月阴灵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脏也。十月受气足,万象成也。”《五脏论》巫论曰:“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游其魄,儿能动右手,九月三转身,十月受气足。”《诸病源侯论》(卷之四十五·小儿杂病诸侯一·凡二十九论)一·养小儿侯载:“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逮于晋宋,传袭有验,流于人间。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皆当以故絮着衣,莫用新绵也。天和暖无风时,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又当薄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这是中古时期的苗族医学早期理论。 到了下古时期的苗族医圣伏羲时代,苗族医学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据《伏羲考》载:“伏羲女娲是苗族历代崇拜的始祖兄妹。”《帝王世纪》载:伏羲“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疾病之理,得以有类。”“象”是苗语对血的称谓。“类”是苗语对书、理论的称谓。从巫咸、巫彭到巫方以及伏羲对苗族医学理论的总结,形成了苗族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为苗族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苗族把年长妇女称为巫,巫是苗族对年长妇女的统称。从上古时期的苗族始祖巫咸发明巫术,巫咸和巫彭发明医药开始,到中古时期的巫方总结编写的小儿《颅囟经》,再到中下古时期的伏羲、女娲和蚩尤等医学家及其理论在古书的历史记载,是苗族医学在远古时期的发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脉络。西汉刘向《说苑辩篇》记载的“吾闻古之行医者,曰苗父,苗父之行医者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谐平复如故”。《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历代圣贤名医姓氏·五帝·苗父》:“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病求医者,但北面咒,十言而愈。”记述苗族医学是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医学,为人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山海经》 广陵书社出版社 2003 (2)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 (3)《汉语大词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4 (4)曹全洪《黄帝内经》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 (5)皇甫谧《帝王世纪》 山东·齐鲁书社点校翻印 2010 (6)司马迁《史记》 陕西·西安出版社 2005 (7)古丘明《左传》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 (8)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2005 (9)孔丘《尚书》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10)屈原《楚辞》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11)《世本》 国字藏书 2008 (12)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科学出版社 1981 (13)《中医史话》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 (14)周公旦《周礼》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15)宋文公《楚国风俗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6)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年重印 (17)庄子《应帝王》 东方出版社 2013 (18)郑祀志《逸周史》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5 (19)吴谦《医家全鉴》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3 (20)闻一多《伏羲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21)陈帮贤《中国医学史》 上海医书局 1920 (22)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23)赵月芳《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苗族巫医文化研究》凯里学院学报2016年第四期 (24)赵荣俊《文献资料中的“巫”考察》 中国历史文物2005第一期 作 者 简 介
本文仅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苗人邦立场。 |
|
来自: 天和图书馆21tc > 《天和图书馆21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