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商业领袖的素养

 婧妹子 2017-08-19

编辑:商界智慧精选



领导者如果首先把自己变成具备智、勇、仁、强等品质的人,并懂得知人善任,那么在用人、择人时,就更容易发现他人是否具备这些品质,从而更好地利用各自的特长。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要会做生意,得看《史记·货殖列传》。现在,无数企业家到商学院读MBA、EMBA,但商学院能否培养得出商业领袖?答案恐怕不太乐观,因为商业领袖需要识人、择人,更需要实践的磨砺。当代企业家们在实战之余,也不妨翻翻《货殖列传》,借鉴一下古代成功商人的“商道”。



一、“商祖”白圭:智勇仁强



白圭是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有“商祖”之誉,《货殖列传》记载:


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白圭不太讲究吃喝,也没什么特别的嗜好,穿衣服也不是非得要名牌,和公司的小伙伴们相处融洽,打成一片,一旦看准时机能当机立断。


白圭说:“我做生意就像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太公一样深谋远虑,像孙武、吴起用兵那样出神入化,像商鞅那样严格执行各种规范。因此一个人的智慧如果不能根据情况而灵活应变,他的勇气不能在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他的爱心不足以判断何时该付出何时该获取,表面上很强大却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人虽然想跟我学习生意之道,但潜力不够,学也学不会,告诉他也没用。”


所以天下所有人都认为白圭才是做生意的真正鼻祖,白圭如果想做什么是因为他的确有这方面的优势,而不是糊里糊涂去瞎碰运气的。


这里提出了商人的四项品德:智、勇、仁、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商人是否合格的标准,而且是基本标准。因为四项品德具备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其他的商业经营技术。


1、智:灵活应变


智就是观察市场,通权时变。在一个组织里,最灵活的人往往拥有最高的权力。因为越灵活,手头的方案、选择就会越多,就越能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就能赢得更多人的拥戴。


有一个人据说算命很准,国王就把他召来见面。国王说:你算算自己什么时候死?国王心想,我要你什么时候死你就得什么时候死,倒要看看你怎么算得准!算命先生说:我比陛下早一天死。国王一听大吃一惊:万一他说的是真的,我今天把他处死,明天我也完了。于是下令从国库里拨出专款,务必确保算命先生健康、长寿。


算命先生的“智”,是把自己的利害和国王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做生意也应该如此,这样别人巴不得你成功,因为你成功了,他也就成功了;你失败了,对方也完了。


要灵活应变,需要把握好变与不变。不变不行,但也不能乱变。就像《易经》的易有三层意思:变易、不易、简易。其实在变化的背后,有不变的东西。比如,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家目的不能随便变,但管理手段可以变;做人不能随便变,做事的方式可以变。


2、勇:付诸行动


勇就是决断,付诸行动。对于商人来说,关键时刻,往往一念之差,出入甚大。所以,是否敢拍板定夺,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


很多企业家不具备“勇”的素质,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想明白了,理智告诉自己是安全的,但本能上感觉害怕,不敢付诸行动。就像高空跨断桥、走玻璃地面一样,看到下面就感觉胆寒不敢迈步;二是想得比较明白,但尚未绝对明白,怕失败了承担风险。


三思而后行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想得差不多就可以行动了”。有人问孔子:三思而后行如何?孔子说:“再,斯可矣!”多想也是无益,还不如付诸行动。归根结底,之所以不敢行动,也是因为把外界的成败得失看得太重。如果把内在的成长作为成功的终极衡量标准,无论成败,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说都是成长的过程。


3、仁:平衡取舍


仁,即有所为,有所不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是彼此交换金钱、物质、情感、信息的过程。人心总希望保持某种动态的平衡:付出多了,就想得到;得到多了,就想付出。


要想建立持久健康的合作关系,企业家需要在付出与获得之间达到平衡。可以在付出的时候不指望别人回报,但要理解有回报,资源才能共享,合作才能持续;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予以帮助,能使彼此愉悦,使关系持久。


4、强:有所坚守


强,讲的是商人的心理素质。智、勇、仁可以分别和现代流行的智商、逆境商、情商相对应,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进一步指出,还得有“强”:要“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忙于前线征战攻城略地之时,不能背后受敌、后院失火,比如失去了领导、同事的支持、家庭的温暖,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因此,企业家得有所坚守,守住最后的底线。不论眼下的局势如何变化不定,守定了自己的宗旨,事情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二、陶朱公范蠡:择人而任时



另一个值得学习的古代商人是陶朱公范蠡。纵观范蠡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拿得起,放得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力,他是拿得起的,不做官则已,一做做成了宰相;他也是放得下的,不辞职则已,一辞什么也不要。二是金钱,他是拿得起的,不做生意则已,一做做成了首富;他也是放得下的,不散则已,一散全散光。三是亲情,他是拿得起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照应好一家老小;他也是放得下的,搞不定的时候,儿子死了还能笑得出来。《货殖列传》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非常感慨地说,计然(一位道家高人,范蠡拜他为师)传授了灭掉吴国的七大策略,越国仅仅用了五大策略就把吴国给灭了。既然这一套学问可以用来治理国家,那么同样可以用来治理小家。后来范蠡向勾践提出辞呈,变名易姓到了山东定陶县,改姓朱,人称陶朱公。当时定陶万商云集,有更多的创业机会。于是范蠡融了一笔资金,买了一套房子,扎下根来,准备长期发展。范蠡能看准时机、抓住时机,而不苛求于人。“故善治生者”,所以善于做生意的人,“能择人而任时”,择人,就是善于识别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任时,就是能够发现机会、把握机会。这也是商业的本质。


关于择人的重要,有位搞投资的朋友说,要不要投资一个项目,项目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可以通过理性的计算获得,但负责这个项目的团队能否团结一致把项目做出来就不好说了。如果CEO和CTO关系搞不好,一闹就是两三年,CEO有市场,CTO有技术,两人PK,你到底留下谁抛弃谁?


由于“能择人而任时”,范蠡成为了当时的天下首富。但他也有过用人不当的惨痛教训。


朱公定居于陶,有三个儿子。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朱公于是装了黄金千镒,嘱咐他的小儿子前去营救。大儿子听说后以死相逼要求自己去。朱公只得改派大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给旧好庄生。


老大带上父亲的亲笔信和贵重礼物到达目的地找到庄生,庄生说,这事就交给我,您赶紧离开此地。庄生第二天上朝,对国君说,我昨天夜观天象,发现对我们国家非常不利,必须得大赦天下。国君于是启动了大赦天下的程序。


但范蠡的大儿子并未离开这个国家,听到大赦天下的消息后,他心想,既然是大赦天下,也不是专门为我弟弟的,那这钱花得有点冤枉,于是去找庄生把钱拿走了。然后庄生就不干了:既然如此对我不仁,就别怪我对你不义了!


第二天上朝,庄生对国君说,昨晚微臣经过街上,发现很多人议论纷纷,都说大赦天下不是为百姓,而是为了某个陶朱公的二儿子。国君大为震怒,问该当如何?庄生说,好办,先把陶朱公的儿子砍了,然后再大赦天下。于是范蠡的大儿子只能带着弟弟的尸首和一千两黄金回家了。


以陶朱公传奇一生的经历,应该能对长子的行事态度有足够的估计,不然就不会径求三儿子去办,只是长子以死相逼,他也奈何不得。当然,派大儿子去,可以认为是用错人,但换个角度,这或许是他当时能够想到的最佳方案了。


善于用人的领导者,总是针对人的领域特长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适合的任务,以发挥其长处。范蠡夫妇生下老大的时候,处于事业起步,大儿子看父母挣钱艰辛,心疼父母,所以把钱看得很重;养老三的时候,家境已经很有改观,老三整天花钱如流水,根本就无所谓。所以,派老三去,把礼物送掉事情交代好,即可,而老大眼看花掉大笔金银,实在无法释怀。


本来,节约是优点,但用错地方就成了缺点;浪费本来是缺点,用对地方就成了优点。世上本无优、缺点,只有特点,用对就是优点,用错则成缺点,聪明人能用人所长,高明的人能用人所短。


企业家或者管理者为什么要具备“智、勇、仁、强”这些素质?AMO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业绩(performance)取决于此人的能力(ability)、意愿(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能做、想做、有机会做,就能把事情做出来。同理,领导者如果首先把自己变成具备智、勇、仁、强等品质的人,并懂得知人善任,那么在用人、择人时,就更容易发现他人是否具备这些品质,从而更好地利用各自的特长。就像米开朗基罗雕塑出了大卫雕像,有人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我走近一块石头,看到大卫在里面,我把多余的石头去掉,大卫就出来了。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