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社会

 cocosyl 2017-08-20

829d429fjw1eky9pdho1dj20xv0sgajn

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有一种特殊的符号,它维系着整个乡土社会的稳定,也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注意,它与现代的法制虽不是格格不入,但也没法机械式的配合现代社会一切运行的机制。不过,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乡土社会并不是无序的、模糊的“推己”社会,也不是简单的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式社会,而是以“礼法”为框架,镶嵌着一层又一层的“私”人关系,它的格局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套传统的积累经验,经过一代一代的筛选与补充,得出符合乡土性事件的应变方法,乡土里的人无需刻意去改造什么,凭着人与人的那一种“了解”,便可以促使乡土社会的感情牢牢系在一起,稳定乡土社会一切社会秩序。

乡土社会靠亲密的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这也就是乡土社会里最可以考究的一套系统的社会秩序。从这里可以看到,乡土社会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凭着长成的、熟习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这种乡土性的社会运行是自动的,切确的说是文化的根深蒂固,也就是说这已是一种文化的层面了。了解乡土社会,切入点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比方说先从“感情与了解”这一块来认识乡土社会一直稳定发展的道理。感情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它是一种表现出来的动的势或者紧张的状态,可以简化的说激动、动了情,它有一种定向,就是说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里又必须看到这种感情定向实际是受到了文化限制的,与那种乡土的“土”文化相挂钩。感情在这个讲法理的现代社会,依旧是人与人之间发展的必需品,在乡土社会里头,感情这一块其实占了很大一部分,影响着乡土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但要明确的是感情只是稳定乡土社会“力量”的一小部分,而这种稳定的“力量”本身不限于乡土社会。所以有一个概念作为新的诠释很好地处理乡土社会的关系,“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意义的体系。这一体系是什么呢?在个人看来就是有关“男女有别”、“同性关系”发展的一套乡土秩序。“男女有别”是因为不需要创新,在乡土社会的延续过程中,男与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生理的差别促进了乡土社会的不断充分了解,但我们知道男女有别是为了阻碍两性的充分了解,因为乡土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靠“同性关系”相互发展来维持的,这一点在农村的家族式里体现的非常清楚,主持大局永远是同性——男人的事,而不是男女之间的情感摩擦。乡土社会里的人大多在遵守一种传统的经验,或许说是自觉的一种行为习惯了,这个有着完善的秩序,却不是人来创造的,它超于人力的创造,乡土里的人不过是接受它并维持着,也就是说乡土社会不是人为的秩序,而是由另一套传统的经验来推使乡土社会的延续。

乡土社会在哪里形成?毋庸置疑,“生于斯,死于斯”的扎根性思想给乡土社会创造了这样一个亲密的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如此深入,了解才如此透彻。感情是发展、联系和认识,了解是完善、维系和传递。不得不说了解是对感情的深入,了解的确立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乡土社会的稳定才不需要男女间感情的激动,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因为的社会上的基本事业不容被破坏。很多情况下,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被决定的了。男女之间有一种安排,有一种原则,不必求同,他们在行为上一起分工,心理上却不用得到对方的契洽。由于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土社会里头的家族大多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于是乡土社会的这样一套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而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的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一个稳定的社会里头,往往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社会格局,乡土社会也不能例外。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来理解“私与公”的关系,乡土社会在这一点上与西洋社会颇有不同。最大的不同点便是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就是不统一的,也就是“个体与团体”的关系不同。西洋社会的团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身份是明确的,他们会特别注重“原则”的问题,个体与团体的界限是明确的,他们习惯理清“人与人之间,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这里面就涉及到权利和义务的问题了,所以他们的团体总是相离的,每一个团体里头的秩序都是不同,社会权利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西洋社会最小的团体大概就是家庭了,它也是西洋社会界限里最分明的团体。因此,在西洋社会,他们会承认团体的界限,也就明确了行为的秩序,团体里的都会有一定的资格,他们不讨论“人情冷暖”,而是关于“权利问题”。

但从乡土社会的社会发展来看,乡土社会就是个差序格局的私人关系社会网,这种差序格局就是说它是由“私人联系的网络”来构成的。“私”的区分就是“群己,人我”,这也是乡土社会里头的界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界限,乡土社会的没有如西洋社会那样的团体,它没有一个个明确的团体,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并不是有明确的权利的,他们也不需要那样的运行模式。私与公是相对来说的,不像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在乡土社会里,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也就是说私与公是包含关系的,“私”包含了“公”。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往往是当问题要由团体合作去解决时,即大家接受、妥协一个办法,保证在规定下,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应付。于是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发展是在一个明确的需要下来形成定居的,这种格局也就是不稳定的,因为它局限在于特定的现实环境下,可社会变迁很快,特定的东西维持不了太多变化,而乡土社会恰恰相反,它没有像西洋社会那样存在着现代国家的观念,乡土社会是没有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费孝通老先生以为,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也就是“私”的关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相同的,这一点与西洋社会不同。这就是为何乡土社会是如此稳定的一个社会,他并不是特定的规矩来办事,而是传统以来的经验持续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解释了乡土社会并不是简单的以血缘维系的旧社会,也不是简单的以“感情”来稳定乡土社会的。

关于乡土社会的这个圈子,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他最初的关系点子,也就是说每一层“私”的关系是如何形成与促进的。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由此来推出、发生一系列“私”的关系人,形成了镶嵌的社会圈子。这个圈子是“以己为中心”的,且中心是不同的。因此,差序格局的大小范围是不确定的,他的决定因素是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也就是具有伸缩的力量,所以为何社会变迁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也没真正动摇过乡土社会,破坏过乡土社会。恰是这种格局稳定了乡土里的一切变的因素。

乡土社会有一种秩序,对乡土社会的稳定有很大影响,那就是礼治的秩序。在现代社会,运行的秩序是以法理为核心的,大家都必须依法做事,行为受限于法制之下,但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礼”与“法”的区别,礼在于行为动机和行为主体上都可以有一个个体来实现,它是长期的积累获得的力量,而法必须有多个共同的团体来促进,它是应社会的状况来变化和处理的。但不管是“礼治”,还是“法治”,都存在着“人”这个目标,只不过是这个“人”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实现的、推行的,也就是人是“被动式”的遵守着,法律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权力加之于人的,在特殊情况下,当一个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说明被动式的法治也不过是所用力量的大小来管理社会。礼则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只要你合于礼,就表示你做对了事,这和法律一样,礼法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靠什么来使乡土社会的人行为得到规范,这一点就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到的“传统”,老先生以为“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就是说行为规范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已完成社会的任务,它是一套由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人们生活的方法。乡土社会里的人只需“学而时习之”即可。个人以为这就是一种文化,因为文化本身也属于传统的一种,不过现代社会里的“法”可不是依靠这种“文化”来制定。这一种礼法来自乡土社会的那种“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传统社会环境。由于乡土的人口流动性小,资源索取变动也小,人们生活在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人们完全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这种经验便是“礼法”下的传统文化秩序。于是在乡土社会里,人们往往都是自觉的按着礼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是主动式的,顺其自然的。他们对于那一种传统的经验,表现出来的是敬畏之感,而不是不知所措。

礼不是靠一个人处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可以为人所好的,但法不可以,否则社会秩序就乱了。这种为人所好其实就是“道德”层面的事了,但要知道的是“礼治”又不同于“道德”。礼有甚于道德,如果我们失礼了,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主动的,道德可不是一种“个人习惯”。乡土社会里通过教化的过程使得礼成为了主动性的服从于传统的习惯。相比法制社会,礼治的可能就是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就是满足了这一前提。或许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礼法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反应或者天意构成的,礼治中的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而是主动形成了秩序。

礼意味着教化,这是一种传统经验的传承,哪一种力量可以来维持礼俗,个人觉得不应该是身外的权力,即不同于现代的社会观念和法制,而是每个人身内的良心,这也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到的,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那也是如儒家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关于现代与乡土的发展境况,矛盾着的东西杂乱无序,理清他们的关系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不能因此否定乡土性的传统。相对于乡土社会的礼法,现代社会也不是那样十全十美,反而是礼法使得乡土社会稳定了起来。而现代社会中并不是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于是我们都在寻找,不管我们如何以为“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我们都应该是突出“人”的重要性,“克己复礼”也要实现人的平等与自由。乡土社会的“土”才是决定中国这一方传统的文化,也才有了中国人真正的“乡土性”,那是一种关于质朴、勤劳、可爱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