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先生的传奇 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生

 HNYZL 2017-08-21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在学术界地位很高,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并且在文学、军事上的造诣也堪称登峰造极,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阳明先生的传奇 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生

王守仁

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所谓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简单来说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阳明先生的传奇 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生

正德皇帝

关于王守仁的故事很多,比如说出生不凡,传说王守仁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生下的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但是极其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王守仁出生书香世家,父亲王华中过状元,这样的家庭给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十二岁时候,进入私塾读书,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次年回到家乡,他想到朱熹所言:“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于是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阳明先生的传奇 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生

嘉靖皇帝

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赣南,次年,让朝廷头疼了十几年的赣南匪患,不出一年时间,被王守仁平息了。在军事上最具代表的,要数王守仁26天平息宁王朱宸濠叛乱,动作之迅速,足以显现王守仁在军事上的修为。

明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父亲王华去世,他回到家乡,闲暇之余,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因平定朱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阳明先生的传奇 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生

陶行知先生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我国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因此而改名行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