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过三伏贴,还有“后悔药”,处暑除暑湿,秋冬不生病

 实力9 2017-08-22

每年的入伏后,各大中医院、养生馆贴三伏贴、做艾灸的现场都是排着长队、人潮涌动。冬病夏治的、拔寒祛湿的、调理脾胃脏腑的、保健养生的、贴三伏贴等传统养生术,真的有那么神奇吗?那些入伏后争先恐后贴三伏贴做艾灸,到底是真正清楚冬病夏治的好处和养生的理论,还是纯粹的赶潮流,或是“他们都说这样好”?

今年赶在三伏天来之前,加博士也送给大家了一批三伏贴,可见三伏贴对冬病夏治的意义非同一般,那三伏贴到底对大家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为什么要在阳气旺盛的三伏进行冬病夏治?拒绝一切生冷的?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长期湿重却又祛不掉,在于人体阳不足;“冬病夏治”祛湿正当时

阳气是什么? 可以说就是人的生命力。

人为什么得病?长期湿重却又祛不掉?就是阳气不足,导致各种湿邪阴气侵犯人体。如何祛除湿邪恢复健康?就得用阳气来祛除。

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的阳气不足,就需要利用自然界的阳气帮助。所以在三伏阳气最盛的时候治病,尤其是治疗寒症、湿症、阳虚疾病(比如风湿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哮喘支气管炎、宫寒月经不调、妇科肌瘤囊肿增生、月经量少色深推后、贫血失眠神经衰……),就比平时效果要好得多。在三伏天贴三伏贴做艾灸,就是依照这个原理,在病灶和堵塞经络的穴位上,引入阳气、拔出湿寒阴气,打通经络、调理气血、消解病灶。

出伏之后阳气下伏阴气将生,也是人体脾胃最紊乱最弱的时候

现在出伏了,农历闰六月也过去了,正式进入处暑。处暑时节一方面万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容易产生内湿;另一方面暑湿仍然较重,暑湿易伤脾,而脾主肌肉四肢,脾被湿困之后,加上之前的暑天消耗,这时最易出现湿困”(秋乏)的症状,故处暑过后祛湿是关键。

之前在三伏天,我们的患者朋友贴三伏贴做艾灸,就有调理调理脏腑、健脾和中、交通阴阳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让身体的小气候跟时令的大气候和谐统一,顺势养生。三伏里几个疗程完整做下来,对身体的收益非常大。亲身体验过的患者朋友应该感受更深刻了,在从夏秋相交的长夏时节,暑湿并重,人极容易患病,但是当你在三伏的时候把阳气充足了,不仅能祛身体的湿气,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但是现代人一是忙没时间,二是对中医的五运六气、四气调神的养生妙法没体会没概念,虽然中医院冬病夏治搞得如火如荼,但都是以有闲暇的老年人为主。而我们有很多患者朋友,在领取了三伏贴之后,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忘记贴、没有坚持贴,还有人在贴完后又忍不住吃冷饮冷食、吹空调,就达不到最佳的调养效果了,错失这么好的养生节点,损失确实太大了。

怎么办?怎么办?后悔药在哪里?

冬病夏治“补救方”上线,

忙人懒人别再错过

现在出伏了,三伏贴、艾灸,内病外治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大自然阳气仍然充足,还能用内病内治来取得冬病夏治的效果。为了让更多错过三伏调养的患者能祛湿把身体调补回来,门诊部程老爷子特制了一套“温脐膏+艾草茶”的“补救方”,这套冬病夏治的补救方法在门诊里备受患者追捧,不仅不用天天去门诊贴三伏贴做艾灸,最主要的是,能够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冬病夏治的益处好处。

往年夏天怎么也要感冒2、3次,夏天的感冒别提有多难受了!今年用了程老爷子的膏方,一次都没有感冒过!

头上、上身像在发烧,肚子上、膝盖那里确实冰凉凉的,走路像在飘,来好事肚子里的筋都在拧,疼得满地滚。用了程老爷子的膏方还有艾草茶、泡脚包,现在小肚子暖暖的,头上也不冒虚汗了,这个月来例假,就象征性的疼了那么一下下,月经里的血块也少多了。

最主要的是肩周和腰没那么酸了,以前一拔火罐就说我这两个地方湿气特别重,平时也不能受一点儿寒,疼起来到处扯着疼,老爷子的膏方把我的阳气升起来了,经络也都通开了,现在睡觉好多了。

加博士:

按照丁酉年五运六气的规律,从大暑到白露(阳历9月7日),都是六气中的四之气,阳气仍然滞留地表,阴气还没有升起,仍是脾经当令,仍然符合“冬病夏治”的条件,相当于多给了我们半个多月的养生间隙。所以,现阶段祛湿也是今年一年中最后能抓住的“尾巴”了,在秋天的气候真正到来前,祛除体内的湿毒可以不仅能改善身体内循环、调理月经病,还能逐湿消瘤,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真正做到无“湿”一身轻,秋冬不生病的调养效果。

升阳化湿,“冬病夏治”祛暑湿,

秋冬不生病


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天气也逐渐转凉了,而在我们身体上属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湿气也更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湿气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就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下焦)方面的疾病,对女性来说,就会出现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经血色黑,严重的还可能出现闭经、不孕等妇科病症。针对以上症状,在秋分之前借助地表滞留的阳气,同时辅以“温脐化湿膏+艾草茶”进行对症调理,能事半功倍的祛除我们体内淤积的“湿毒”邪气。

加博士:

肚脐,又名“神阙穴”,中医认为其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元、生命之根蒂”。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生理结构特殊,具有血管多、经络多和穴位多等特点。趁现在还没完全进入秋天的气候,阳气滞于地表的时候,使用“温脐化湿膏+艾草茶”的搭配祛除体内湿气,通过呼吸道粘膜进入体,不仅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清热解毒,还具有活血化瘀、排毒养颜、祛风散寒的功效,对女性的宫寒、月经血块、经血黑、手脚四肢冰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温脐化湿膏从根源解决女人湿问题

调理痛经、月经血黑效果事半功倍

女性患妇科病多为“湿”所致,女子以血为本,最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纵观妇科病,经、带、胎、产诸疾最易感湿而发。如女性月经来潮之前三五天就出现脐下疼痛、忽寒忽热、经血色黑、病程长者,体检多见输卵管堵塞或输卵管通而不畅,甚至肌瘤、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易导致不孕、流产等严重后遗症,究其病根为下焦(冲任)寒湿相争。加博士引述《傅青主女科》的话说:“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为血室,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邪愈盛而正气日衰。寒气生浊,而月经色暗黑。治法利其湿而温其寒,使冲任无邪气之乱,脐下自无疼痛。”

加博士还特别介绍,冲任之气宜通不宜降,故化湿不宜用苍术、薏仁、红豆之类。以上症状,在秋分之前用温脐膏结合艾草茶进行对症调理,可从源头调节人体内循环,有效祛除女性体内的湿毒,可起到温脐、暖宫、化湿、祛寒、调经、养血、助孕的功效。

最后,加博士提醒,经历了整个夏季炎热的气候会让人消耗太多能量,到了处暑,人体开始修整,因此会产生疲劳。中医认为暑后入秋,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因此处暑后要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并早睡早起,提前进入防秋的“备战”状态。处暑之后天气转凉,晚上休息时也要注意腹部保暖,最好盖一层薄被防止寒湿邪气侵袭;与此同时,这个阶段我们的情绪也要顺应阳气收敛,使肺气得以舒展,保持内心宁静淡泊,宽容豁达,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情志的影响。总之,在时令节气转换中,大家在日常调养一定要注意调整身心,同时坚持药食同疗祛除体内湿邪,保养元气生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应,预防秋冬不生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