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大肉包研究报告

 头头李生 2017-08-23

如同南京人的外号“大萝卜”,肉包子到了南京便成了“大肉包”。

面皮微微发黄,松软香甜,内馅肥瘦适宜,肉汁四溢,最妙的要数两者连接处,馅和皮中间那薄薄的一层,既带着肉馅的鲜味,又不失面皮的绵软。

如同南京这座城市,南北皆宜,大气随性。自然,这样的大肉包深受南京大萝卜们的喜爱。

" Ⅰ "

用10年,从1块2吃到4块5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提起大肉包,最先想到的几乎都是金陵大肉包。算起来,它已经陪伴了南京人20多年。

并不是它的味道无懈可击,让所有人喜欢,而是它总能让人想起金陵饭店还是南京第一高楼的年代。

有人打趣说,金陵大肉包虽然已经是包子届的爱马仕,4.5元一只的价格算得上不菲,但却是金陵饭店唯一能吃得起的东西。

当年的金陵饭店有多风光呢?

对于普通的南京人来说,金陵饭店就是神秘的代名词。只收外币兑换券,不接待衣冠不整的客人,这样的规定现在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时至今日,金陵饭店早已让出“南京第一高楼”的位置,但在南京人心中,金陵饭店还是那个金陵饭店,能在里面吃上一顿或者办个酒席是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1984年的金陵饭店)

自然,沾着金陵饭店的光,金陵大肉包从一开就带着别的大肉包所没有的光环。金陵饭店也因为大肉包显得亲民了许多。

物质不发达的年代,一块多的金陵大肉包不知解了多少南京人的馋虫,窗口前曾经每天都会排起长龙般的队伍。

本地人买的多的是为了带回去和家里人一起吃,游客买的多是把为了它当成特产送给亲朋好友。

卖的实在太好太快了,许多排了几个小时队的顾客最后只能空手而归。为此,金陵大肉包还曾出台过“限购令”。

“每人限购20只大肉包”,二十其实并不是个小数字,但对金陵大肉包来说只是小意思,不愁卖是它真实的写照。

卖的好了,自然就有涨价的资本,就像南京的房价一样。

从10年前的一块二涨到现在的四块五,因为在南京人心中的身份特殊,金陵大肉包就连涨价也成了一桩新闻。

理解的人会说物价涨得快,不涨价要亏本的,况且肉包子的个头本来就大,也不算吃亏。

不理解的人会说金陵大肉包就该物美价廉,涨到四块五,让他们这些每次都买很多的老顾客吃不消。

可无论理解不理解,他们还是会每天排队,为了记忆中一模一样的味道。

原先卖包子的窗口是只收现金的,“朋友,身上还有现金啊?借我一点,我转给你。”这是经常能听到的话语。

但为了适应时代,窗口卖包子的阿姨也开始会问:“现金还是支付宝?”虽然他们摆弄POS机还不太熟练。

分量不轻的包子一到手,就会产生无法言明的安全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鲜甜浓厚的肉汁瞬间充盈了整个口腔,一个包子下肚,也就差不多饱了。

可时间终究是回不去的。

就像路过的几位师傅无意中感慨的那样,“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不一样!”、“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一样!”、“九十年代又和现在不一样!”。

时间不停向前,能尝到过去的味道已经很幸运了。

" Ⅱ "

“肉包子扛饿”

三山街正在拆迁,但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却仿佛在唱着“反调”。

早起去逛菜场的大爷大妈依旧不紧不慢,上班族的步履还是那么匆忙。

他们不会看一眼街对面,却会不自觉地看向一块红底黄字的招牌,“四鹤春面馆”。

作为百年老字号,四鹤春已经接受了时间的检验和洗礼。不夸张的说,生活在这一片的人根本离不开它。

作为面馆,四鹤春的面当然是一绝,但除了面,这里的馄饨,汤包还有大肉包也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老食客总能最快的点上自己喜欢的食物,但对于慕名而来的人来说,点餐就不那么容易了。

小情侣认真思考过后,点的食物早就超出了自己的食量。汤面、混沌、包子,他们一边吃一边数落着对方没克制住点多了!

也有送孙子上学的爷爷。家里没有准备早餐,四鹤春自然成了最好的选择。或许对于其他店和路边摊有顾虑,但这里绝对让他们放心。

一笼包子的第一个永远是属于孙子的,爷爷夹起包子蘸上醋后轻轻吹了吹,“慢点咬”。

孙子的注意力并不在包子上面,直到爷爷说了第二遍才转过头,咬上了一小口。

汤面和汤包需要坐下来慢慢品尝,而一个塑料袋就可以带走的大肉包最适合为生活奔波的上班族了。

大肉包2.5元/只,虽然个头比不上金陵大肉包,但也算实惠了。

妆容精致,衣衫得体的上班族往往买上两个,在赶去地铁站或者公交站台的路上,把它们吞到肚子里。

“肉包子扛饿。”光鲜的外表背后往往是无数的心酸,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不按时吃饭已经成了日常。

外人以为他们的早餐是沙拉咖啡三明治,但温暖的大肉包是他们一天的开始,也是能慰藉他们的吃食。

肥瘦比例是独家秘方,刚出锅的包子热气腾腾,即便隔着塑料袋也觉得烫手,但这时候也最香。

面皮的香味和肉馅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刺激着味蕾,于是在这种刺激下,大脑做出了最诚实的反应。

烫算什么!?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肚子饱了,心情也变好了,全新的一天开始了。

" Ⅲ "

“不知道哪里好,可能是习惯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南京,这句话也可以变成“一个地方吃一个地方的大肉包。”

在珠江路、中山路和广州路的交界处,中山大厦承包了这一片的大肉包。

同金陵饭店一样,中山大厦也是南京的老牌子了,但同金陵饭店不一样的是,中山大厦更便民亲民些。

个头和金陵大肉包相当,但只要3元一只,算得上物美价廉了。

和金陵大肉包一样,中山大厦为了方便南京人买熟食,专门开辟了一个外卖部,这也算的上是现代外卖的雏形了。

熟食、糕饼……不仅种类丰富,价格也很适宜。

正是因为有这些优点,附近的居民一买就是十几年。早起买菜的老太推着小车,颤颤巍巍地走到窗口,“5个大肉包”。

年纪大了,动作也不是那么利索,但收银的阿姨一点也不着急,还和老太说笑了两句。

“她经常买的,我们都认识了。”

中山路附近上班的白领们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当中有的是起迟了,来不及在家吃早饭,有的是走了几条街,专门来买的。

银行上班的职员说:“大肉包不贵,吃一个就差不多饱了,有时候中午来不及吃饭也会到这里来买一个。”

大约是味道真的很好,所以附近的居民吃不腻,上班族在肚子饿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它。

肉馅细嫩饱满,调味酱汁甜而不腻,面皮松软的恰到好处,咬上一口,香气四溢。

被爱了那么多年,总有其中的道理。

" Ⅳ "

“插队的注意点,还有这么多人在排队呢”

航天馒头之所以叫航天馒头,是因为不远处有个航天学校。

一般来说,学校的知名度总是要高于附近美食店的,但航天馒头可以算是个例外。

比起学校,它反而更多的承载了一批人对于青春的回忆。

上学前、放学后、饭卡里的没钱的时候,2.5元/只的大肉包就成了度过艰难时期最好的食物。

在这可以碰到同班同学甚至暗恋的对象,其实有时候就是为了碰到他们才会到这里来买包子。

毕竟排队的功夫可以多说一点话。

为了满足吃包子的人,老板每天四点起床,风雨无阻,几十年下来,做出的包子如果用广告语来形容,大概可以绕地球十几圈了吧。

但最可贵的是,同包子的品质一样,他们没有改变初心,店面小的会让慕名来的食客大吃一惊。

门头小就算了,除了干净整洁没有任何特点,位置虽然在瞻园景区附近,但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到。

或许航天馒头最大的特点就是排队买包子的人了。

他们当中有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有住在附近的人,还有来夫子庙的游客。队伍少掉的部分很快会被新来的人补上。

队是排不完的,所以插队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为了赶紧买到包子,也不乏出来喝止插队的人。

“插队干什么事啊!后头还有那么多人要买呢!”

大肉包的个头不输金陵大肉包和中山大肉包,抓在手里分量感十足,肉馅偏瘦,但汁水十足,口感相比于一般的大肉包更加紧实有嚼劲,又鲜又甜。

闹着要吃包子的小姑娘只咬了一口就乖乖牵起妈妈的手,不再闹情绪了。

离开学校就不会再有回去的机会了,但是可以回来买上一两个大肉包,说不定当年喜欢的人也在这里呢?

包子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了,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它的信任和依赖。

让人铭记在心的不仅仅是包子的味道,更多是和包子有关的记忆。

六朝烟水气,尽在市井里。

这气是包子出锅时飘出的热气,氤氲辗转间渐渐消散,却留在了南京人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