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现代文译

 汉黄石公素书 2017-08-23

序言

这一版本的《素书》现代文译以简单明了为主。
刚开始我想做一个大工程,把整篇文章去解释的很清晰,很深入,于是我开始去写关于原文第一章的深入解释,结果解释了原文的七八句话,用了一万多字的篇幅。如果按照这样的步伐,没有百万字不能了事,于是我决定把这个事情的期限,延长到我一生要做的事情之一那么充足的时限。所以我退而求其之,设定了我的短期目标,尽量精简的把每句话用现代文去说一遍,方便我去教学即可。
我是一个践行者,自从用这篇古文做教材,创造了一个叫做【《素书》大赢班】的课程后,慢慢变成这篇文章的“专家”。之所以敢于说是专家,不是因为特别专业,而是真的很专注和投入到参透这文章的奥义中。
《素书》说“明莫明于体物”,我深知只有通过践行才能真正明白文章里面每一句话的真实意思。所以于2011年发起了践行活动,并发起成立了【中国《素书》研究协会】,每一个《素书》学者必须在通过7天7夜的学习后都参与到百日或者千日甚至万日的践行互动中去,这样每天的反省才能真正体会到《素书》里面所提到的真实奥义在说什么。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成为了国内,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素书》践行团体,原因是像我们这样做的人应该很少很少。在这里,每个同修都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完善自己的希望而每天写践行报告,自我反省。 也正是这个原因,通过践行的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对《素书》的翻译可能是因为生硬的古文直译,而有个别版本出现词不达意,或者出现错误的表述。
于是就有了这个版本的翻译。 它不是完美的,但我能保证这是我现在能做到的最中肯和专业的解释,当然日后也会通过践行和学习还有你们的建议提醒变得更加准确和容易明白。很多时候我总是去想象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情景,表情,衣着,环境等,也无数遍的去想像和同理当时作者的心境。我总在幻想如果作者懂我们的现代文,会怎样说这句话表达这个意思,想着想着,有些部份我就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去描述了,希望这不算是对原著的不尊。在此也声明,我加入了起码百分之四十以上成份的个人导向,原因是《素书》里面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义展开来说都可以有很广的解释,为了避免我又回到原来没有百万字不能完事的困境。所以这个版本我打算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把每句话说明白就可以了,所以那百分四十的个人导向成份多是列举的一些例子,或者用几句话的篇幅从某个角度去解释。而且在教学资料整理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把人世间的事情分类的很详细,而其他版本也没有这个区分,我大胆的去做了粗糙的区分希望这样能帮助初学者更容易理解。

素书协会 梁成斌
2017年4月7日


《素书》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亡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素书》现代文·译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本文说的是人生中的五种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这五种品质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整体去融会贯通,而不单是表面的行为。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这里提到的道是什么呢?譬如我们作为一个人,出生,学习,结婚,生子,每天吃饭睡觉思考,世世代代都如此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规律。可是,虽然众生都在这样的规律中日复一日的运作,却少有人知道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些规律,也很少人明白万物的伊始是什么。
所以,人世间有一种人,他们去效仿天地的规律,在群体中能设定非常合理的规则,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规则设定的原因,但是人们能安心遵守,并且在这个规则里面不断的重复生活和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那德是什么呢?它是一个能聚人心而又能惠己利他的品质,能被这样称呼的人总是能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身边的众生得到更多他们所需,满足他们的所想。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又是指什么呢?拥有这样品质的人很有亲和力,人们很乐于与他们相处。同时他们待人亲切,慈悲为怀,总是不忍心对有苦难和麻烦的人袖手旁观。而且可贵的是,这种帮助是顺遂对方的意愿的,而非不顾别人感受的自以为是。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传统文化离不开”仁“和”义“这两种特质,即便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将“仁”“义”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为“仁”“义”两种特质缺一不可。
如果在一个人的品质中只有“仁慈”而没有“正义”,那他就很容易在做事情的时候心软妥协,而一旦放弃了立场,就违悖了”义“的本质。
“义”的本质就是:做事情的时候合法合情合理;在领导的位置上能做到赏罚分明,不偏不倚,无论面对多大的利益诱惑,都能执行和坚守原则。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而“礼”的品质是人们活在这个社会中最基础的部份,如果前面提到的都做不到,那么这个“礼”就是最后的底线。
无论是任何时候,人们都应该去模仿和履行前人留下来的传统,无论是礼节,礼貌还是礼仪。并且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前人后都要心诚的去做。因为传统的礼节,礼仪,礼貌的行为,绝大部分是多数人所认可的,所以如果你不去遵守的话,在这个社会中就很容易惹上麻烦,或者在人情世故中受到阻碍。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综上所述的五种特质,皆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表现,缺一不可。而且这五种特质在一个人身上是互相依存的,比如一个没有“德”的品质的人,不太可能有真正的“义”,所以这五种特质是一体的,都需要发展和学习。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

当你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优良的品质是很重要的,而且务必记住不可短视,做事情要懂得去做合乎规律的事情。以下提到几个建议,你可以在重要决策中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去对照思考。
第一要有大局观,懂得并花时间去观察和思考事情的局势。如果大势不允许,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好的成绩。譬如:沙地栽秧,徒劳无功。
第二要懂得具体的事务,譬如:如何栽秧的手法和技巧。
第三要懂得御人,团队是否能稳定,事情能否有人胜任。

达乎去就之理
这一条是要提醒人们记住:考量进退之后的结果要落实执行。因为很多人即便是经过以上所说的明盛衰,通成败,审治乱三种分析后,得出一个不可行的结果,但还是偏偏不死心,一定要去尝试;而可以做的事情,却迟迟不去执行,这就是不能“达去就”。该收手停止却又不肯收手停止,该进取时候却迟疑。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所以我们应该拥有以下的这些心态和觉悟:在一份事业当中,当我们还没有遇到机会去发展,还在积蓄力量和学习技能与知识的时候,或者人生中处于低潮的时候,或者有志者还未遇到机遇的时候,就应该耐住性子,等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再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践行前面所说的“道德仁义礼”,这样机会有一天才会真的到来。
慢慢的,因为不断的积蓄自身能力,人脉等因素,加上大势所致。这些力量慢慢汇聚,时间到了火候到了,就立刻去行动,这才比较容易进入某个比较高的阶层。然后,在这阶层中还要等待一个重要机会,出奇制胜,才会让你成就大事业。(这个跟《孙子兵法》里面守正出奇的说法基本类似)
但假如我也一直在践行“道德仁义礼”,可是我一直都还是等不到机会的来临,还是默默无闻呢?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忍耐,不该出手时候还是要继续积累力量。退一万步说,假如真的遇不到,那就无休止的积蓄和等待吧。你放心,你的功德不会白费的,因为你的后人(后代和事业上的后辈)会因此而受益。

正道章第二
第二章 遵循规律
社会分工不同,不同层次的人虽不分贵贱高低,却是有层次分工,而恰恰正是这样大家才可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也为个人谋求成长或者发展创造出一个晋升标准。在这一章节,文章按照不同层次分别总结出在事业中三种成就出色的人。人们常常用“俊”“杰”“豪”来三个字眼来形容他们的优秀。这三种特质,所有人都该拥有,只是在某个阶层就特别需要留意其中一个。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当你是一个最高领导者的时候,要遵循“俊”的特质去考核与要求自己。
首先,让“利人惠己”的思想成为一种惯性,通过不断的加强自身实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你的领导下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样久而久之连远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你的德行,以德行来凝聚人心。
其次,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威信,因为当你的团队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内部混乱的时候,威信是你能统一众人之心的前提。
最后,具体的事务中,还要能做到赏罚分明,不偏不倚,这样大家就会信服你从而愿意跟随你。领导者是掌舵人,思考问题要吸取过往自己以及前人的经验,作出决策后务必需要让大家都明白,都理解,这样才能像明灯一样指引大家前行的方向。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能称为“豪”者的人是组织的中坚力量,通常他们在一个组织中所处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在这个角色的人需要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以身作则,能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和精神,要做到自已要能办到,起到带头作用。
2:敢于做出决策,敢于担当做决策的风险。
3:要守信用,即便在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或者难为尴尬时候也能说到能做到。
4:不能贪才或者贪功,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在功过还是钱财方面都要尽量清廉,一旦贪念起,就会失去人心难以服。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通常基层人员里面最杰出的优秀人才,我们称之为拥有“杰”这样品质的人。这类人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规则,方可得到发展的机会和在云云基层中被赏识。
1:无论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坚守自己的岗位,即便有难言之隐或者个人利益受损甚至觉得浪费时间,当你想要放弃职责,都要坚持不放弃,因为这是你对团队组织的“义”,也是你个人的品牌和形象。
2:遇到难为的事情,不好的差事,不去推搪,要不走样的执行。
3:不贪污舞弊,私吞公财,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是你的,应该是规则定,而不是自己觉得)。
能做到这几项,能成为“杰”者,就会为自己打开发展的机会,因为少有人能全部做到。


求人之志章第三
第三章 事业不同阶段的要领

这一篇章主要是把话题专注在一个人做事业的过程中,不同阶段需要留意自己所做所为的要点。
一个人要学做事前,要先会做人,人做好了,事情自然会更顺利。所以基本的自我要求是以下这些: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1:首先杜绝个人的不良嗜好,要严禁自己被膨胀,更要严禁攀比所带来的欲望。因为这会让你在生命中付出很大的不必要的代价,而且人会因此而疲惫,事业会因此而受拖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2:闲谈莫论人非,要抑制自己的惯性,不要在别人背后讨论是非。没什么特别的必要就尽量不要对人恶言相向,这样会不断的制造你在人际中的麻烦事情。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3:酒和色对于有心做成事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大忌,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酒也是诸多性情中人的喜好,但是一旦沉迷或者沾染就很容易误事。一旦因为酒精的迷幻和色情的凶险而误事,就好像一张白纸染上了污点一样,总被看到和记住。因此,酒要非常严格的随量控制,至于色情和情色,都不能随心所欲,要谨慎而为。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4:有些事情很容易引起别人误会和非议的,远离它。不要因为自己觉得没什么就贸然去做,这样会让人误会你,而且会耽误你正常的事情。所谓瓜田李下的道理,大家自然都懂得。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5:进步过程必然需要更多的知识和吸取前人的经验。当决定要学习一些东西时候,不要抗拒任何的可能性,哪怕和你原来的观点有所悖逆,也请你认真的去先学完再加判断。对知识和事物,要有好奇之心,多学习和了解不同的事情,对于疑问,则是要深入搞明白,不要不懂装懂。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6:养成一个做事情务实的习惯,用心努力的同时不要虚张声势,更不要对还没发生的事情夸夸其谈,以免说的太多给自己留下尴尬的可能性。保留自己好的名声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乱说自己要做什么,老实去做便是。

随着人生阅历和努力的推动,人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这个时候,以下提醒是重点: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1:当人拥有初步的成就的时候,最容易内心膨胀,内心膨胀就容易态度尖锐,言辞鲁莽自大。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成就失守,容易招惹敌人。对人要恭敬,谦卑,而对自己,则要检点和约束。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2:制定计划要不只是看眼前,而是足够深入,落地和细化,这样的习惯能让你在事业上走的路原来越宽。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3:人际关系是成败一个重要的因素,久经世故的人都懂得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圈子和帮助。这里提醒大家要跟有“仁”的本质的人亲近,虽然你什么朋友都有,但是经常在一起的那些朋友,应该是正直之人,是前面说的那种不愿意伤人,不忍心看到身边的人经历痛苦的人。当人生中经历低潮甚至是跌宕的时候,这样的人会在你身边起到帮助,不至于平时交集广阔,出事时候孤独无援。


在用人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项的心态: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1:接人待事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这种宽以待人不是说一味的妥协,没有原则,而是拥有强烈的原则性的同时态度也温和包容。能拥有宽恕的心,也能有原则的办事是接人待事的最佳状态。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2:任用真正有才干并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要懂得发挥人才的特点专长。不用没有能力的熟人或者喜欢的人。这样的方式更利于创造产出。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3:当团队因为某些原因而人事混乱的时候,属于特殊时期。这个时候要跟平时有些不一样的态度。对于互相中伤互相诽谤的事情,要坚决谴责。对于喜欢对领导说谗言的人,要坚决呵斥阻止。这样才能避免团队在动荡时候变得更加混乱。

当你经验老道,事业有成时候,以下是需要留意的点: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1:你是一个有经验的人,但不能被经验所误,当你推敲你的经验的时候要本着一个“验今”的原则,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要把过往的经验用在当下的时候要因时因地制宜,这样才不会产生过往可行而现在不行的困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2:有时候虽然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却有的时候过于坚持原则反而会耽误你的事情。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先去大胆想出各种解决方案,不要只是根据原则惯性的拒绝各种解决方案以及可能性。先拿出大胆的方案(揆),然后再考量如何不破坏底线(度)的去执行。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突发事件并拿出有效处理方案。(二维码)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3:当你拥有分配权力的权力时,要懂得如何让权力之间互相牵制,比如在设计体制的时候,让岗位之间能互相制约,互相审计,重要岗位有直接领导听汇报和把方向。避免权力的独大,整个团队才能运作顺利,才不会让政令和政策等卡在某些权力末端。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4: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不合理的安排,要避免喋喋不休的抱怨,就让事情过去就好了。有一种人喜欢抱怨喜欢挑剔,反而会让人讨厌。

最后这两句是一个总结,提出了两种做事业的态度。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1:当你在事业中奋斗的时候,要像在石头缝里生长的植物一样的顽强,而且要耿直的踏向你的梦想和目标,不要随便的变来变去。始终如一的态度能让你最终达到你的目标。
2:当你功成名就的时候,或者事情已经完成了,又或者已经赢了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谦虚而不争的态度。即便别人拉着你继续斗争,也不参与,保持谦逊。这样才可以保住自己的成就和圆满。

本德宗道章第四
第四章 “德”的核心是什么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

德不光要用行为去做到,更需要用心去践行。这种品质能让你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只有目光远大的人,才会关注德,才会在谋划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
人越以自我为中心,越容易在人际中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越容易觉得在物质上吃亏,越容易觉得自己在名誉上被羞辱,由此,你就会去争夺自己更多的个人利益。
辱的感觉是最能让人做出不理性的反抗的,所以当觉得有被羞辱的感觉的时候,要容忍。能容忍的人,比较容易安在,不然就会争端不断, “德”的品质也就无从说起。
所以,你在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修德,累积足够的人心和支持度,事情才会成功。如果你只学技术不顾德行,技术精湛后把技术用到反面做坏事,反而会被技术所害。这就是为何厚德才能载物的原因(有“德”的人才能驾驭丰厚财产或者精湛技术,相反会被财产和技术所害)

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

人生中很多事情可以让人感到快乐的,而让自己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行善。以此为乐是最佳的方式。
古人观察与效仿天地之道,发现天地有一个特点,从不隐藏自己,所以源远流长。人们若能对自己诚实,对这个世界诚实,精气神也会很足。
有时候人会用耳朵听,用思维分析,用经验去判断身边的事情。但如果自己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过,就妄下判断,这样很容易出错。若你真想要明了事情,就要像古人观察大自然一样去自己体验,而不要自以为是。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人生中的安逸和心灵安稳,来自于知足的心态,知足是指时刻能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而非时刻只盯着自己没有的。如果你懂得知足,那么即便努力拼搏,也不会因为强烈的渴求而失去理性。反过来,如果被恐惧和欲求而控制,人生就难得安宁,因为不断的恐惧和渴求,会让人的胃口越来越大,想要的越来越多。想要而得不到,自然就会苦,物质和情感皆然。

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

人生中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个来源于情绪,一个来源于身体。来源于情绪的叫“悲”,指的是终日精神不振,颓废的状态。这类型的情绪来源于沉迷于想要而又得不到的东西。另一个来源于身体,叫“病”,指的是身体在不断的奔波和不定的生活规律中出现了问题。这类型身体的问题来源于过多的物质的欲求,让自己无常态的生活。而德的精神,能治这两种问题。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

有些人看问题和对待事情很短视,见利忘义,见到好处总是先己后人,甚至不该是自己的也去占有,喜欢贪别人的财物,这样的习惯叫苟得。这种习惯能得一时的利益,却断不能长久,人们会渐渐远离,不愿意跟你长久的合作,会让人的路越走越窄。如果一个人贪念特别重,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会让人感觉很阴险有一种不愿接近的感觉,这种给人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幽”。

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

千万不要仗着自己有特别的资源或者能力而自恃,这样等于把自己孤立起来。应该加强你的实力,放大你的优势的同时也要谦逊行事。
团体中,最危险的行为就是起用自己不信任的人,这样一来此人即便有能力,也会被你的怀疑而制约,有能力也会在你的怀疑下变得更加没有自信

败莫败于多私。

胜败是人生中两个交替出现的结果。而这句话是总结整个篇章的一句话。多私就是自私的习惯,跟“德”刚好相反的方向。你自私,自然就会跟其他人争夺资源,在争夺间自然就会失去人心和产生冲突。“德”的方案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一味想着能分多少。所以说自私是失败最关键的原因。

 道义章第五
第五章 如何做才算是“义”的

这一章主要写的是如何做到“义”这种品质,并且列表式的说明如果没有做到书中所说,将会有什么后果,做到了又会有什么成果。
前面三句是在我们学习前很重要的提醒。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1:孔子曾经说过“仁之法在于爱我不在爱人;义之法在于爱人不在爱我”。当你明白是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不是对的时候,首先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的去显示自己的高明而去教训别人,因为这样只会暴露你内心没有自信的状态。因为只有没有自信的人才需要去证明自己。
2:你学习是非的道理,却只看到别人的错误,不看自己是否在犯错,那就像是一叶障目般的无明。所以首先要正己,看到自己的缺失,这样才可以去改正,完善自己。
3:有时候你已经有自我反省的心和行为,可是却不懂得去开阔思维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失去了整体的系统观。人生中很多的成功失败实际的原因,跟看上去的原因是不同的。比如:见利忘义的人是很难发现“义”的品质,因为他们觉得不重要。而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恰恰是事情的关键。正因为看不到,才会继续错下去,这叫“不返”。
以下全章皆是在说明如果如何做到“义”的“言,行,举,止”四个部份。第一部分是说“言”的。列举了几种不好的祸害,皆是祸从口出。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人世间最直接最严重的祸害,多数都是从口而出,祸从口出是常态,需要格外留意说话与表达会带来什么影响。当你去下达指令的时候,如果总是心口不一,久而久之身边的人对你的指令就会有所怀疑,等你以后再下指令,别人就会不相信,这就如同自己废掉了原来拥有的权威。
另外如果后面的决定总是容易否定前面的决定,同样会毁掉自己发号施令的权力。很多人会认为需要审时度势,应该因为当下情况而调整。这种观点没错,但是不能成为随意就改变承诺和施令的借口。如果真的意识到不能随便改变“令”,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就会谨慎很多。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如果没有足够的威严,没有足够的担当,那么请注意控制你的情绪不要随便显示愤怒。在没有威信的情况下显示自己的愤怒,对事情非但失去控制,反而会激发别人对你的攻击和侵犯。
在愤怒下谨防做出以下的事情:
1:喜欢当着众人面前羞辱人。无论你多么有道理,对他人语言嘲笑或者讽刺,或者行为上的不尊,都如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炸弹,容易因此而被报复,因为被羞辱的感觉是最能让人失去理性的,特别是当众被“撕烂脸皮”就更严重了。
2:当你任命某个角色去做事情,这个时候这个人很需要你,不希望破坏跟你的关系,所以他通常能容忍你对他的一些压制或者不尊重,但是不代表不记恨,所以,当自己在尊贵的位置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以为别人没反抗而放肆的羞辱。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3;对别人尊重的人,事,物都要保持尊重的态度,即便你对此不认可,也不能用语言和行为去轻慢别人所敬。因为这样会引起对方强烈的情绪,比方轻慢对方的师尊,家人甚至宗教等,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很凶险严重的。

正如前面第一章所说,《素书》更多是站在领导者角色给予的建议。所以接下来这一部份是在讲作为领导者,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同事之间共事,有些点是需要留意的。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首先跟你的同事相处,需要以诚相对。如果只是假装和谐,表面上很融洽实际上封闭,非但不能给你在团队中帮助,反而会被孤立。
&当你经常亲近的都是一些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忠诚的人不但会因此失去对你的信心,还会远离你。如果是一个领导者愚蠢到只喜欢拍马屁的,总觉得忠臣的忠言难听而排斥他人,那么离组织灭亡也就不远了。
&当你喜欢跟某个你喜欢但却没有实际能力的人亲近,那些真正有能力和品德高尚的人也会因此而远离你。这样的领导只能用昏庸来形容。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体制里面多数时候都是不提倡女性参与政务的,让女性参与政务或者传递公务信息,不但不正式,也参杂了很多非工作的连带关系和情感。因此在正式的公务里面,尽量不要参杂非工作的裙带关系,比如亲人,好友之类的。这些裙带关系容易因为非工作情感而乱了政令和体制。
&不要因为自己的权力,把某些根本没有民望和能力的人强塞到一个官职中就任,这样的职位(官职)是不稳定的。如果下属不赞同和反抗,你还要用严厉和羞辱的手段去压制,这就更加严重了,迟早会被别人推翻你的领导,颠覆你的位置或者取代你。更何况,一个不胜任的人你硬是拔苗助长,不但剥夺这个人成长的机会和权力,也让一个根本不胜任的人耗费了组织的时间和资源。

有效的功过赏罚和启用有才之人,是领导者最需要拥有的能力,甚至这是一门艺术。以下篇章讨论这个部份: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在一个组织中如果不论是非功过,赏罚分明自然就无从说起,大家不知道何为对错,所以论功过是要非常严肃和公平的。
首先,作为领导者,切忌在问题发生后把所有的过错全部推给团队。在失败的时候把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别人那里,这样行为和心态都不担当,是不能让人信服和治理好团队的。反之在立功的时候,不要把功劳都往自己身上揽,也不要总是夸奖自己的价值。自夸而贬低别人的行为,同样会引发别人孤立你,不愿跟你合作共事。

以过弃功者损,既用不任者疏,群下外异者沦,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以过弃功者损,既用不任者疏,
再者功过要分明清晰,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有一个过错而把他立下的功全部否定,不然还有谁愿意立功呢?如果大家失去信心了,没人愿意去立功了,都在外面议论纷纷,不愿意在组织中讨论如何经营优化这个组织,那么这个组织会终将走向沉沦。


另外一个容易忽略的情况也需要知晓,当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办事立功贡献,而长期没有组织正式的任命,这样的情况下,他跟组织当然是疏离的,向组织立功的心也会大大的放缓。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论功过后自然就要赏罚分明。有时候领导者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之前的约定要赏的部分多了,有点吃亏,所以面露难色,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如果是这样,受赏的人虽然得到了赏,但是却很沮丧,继续立功的心自然也大打折扣。
更过分的是有些领导觉得吃亏了,就把约定赏的部份削减。这个时候,无论你怎么解释,怎么周全的说辞,都改变不了别人的抱怨。
如果这样,受赏的人不但立功的心大打折扣,还会把怨言传递到身边的人那里,让大家都信心动摇。反过来如果是别人给予你的东西,你心里想要,就大大方方的接受,半推半就只会让别人觉得你虚假不真诚。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

如果你希望给予很少的奖励,又能激励很多人去立功,这是妄想。如果你贬低了跟你一起一路走来的战友的贡献,只把奖励放在新的有能力的人那里,老部下都会心寒,持续性的成功几率大打折扣。反之如果你只会关注跟自己有感情的同僚,看不到也不信任新来的有能力的人,一方面会把老同事宠坏了造就裙带势力,另一方面会造成只看人事不看贡献的价值观,会让团体走向人事斗争而非业务上你追我赶的景象。这是凶兆。
以上讨论了论功赏罚的艺术,我们可以延伸到组织里各个场景中去对照和思考。以下讨论用人的要点:

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必须先要告诉你严重性,用人不得要领,对组织来讲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死翘翘”。首先,一个人即便很有能力,可是他的心不在你这里,也是没有意义的,留得住人留不住心,暂时性的在这里,还要承受随时离开的风险,所以不用一个心已经离开了的人,是第一个要点。再者就是不要因为要留住某个人或者不忍心抛弃某个人而刻意因人设岗,这样会影响体制的严肃性,也会乱了整个体制运作的顺畅。

失其所强者弱

用人要注意把他的优势发挥出来,把他放在能发挥优势的岗位和任务中。一个强人,即便有再多的优势,也不会是全才。如果把一个强人用在不擅长的岗位,他就会像被废弃了武功一样变成弱者。

决策于不仁者险

个性手段非常尖锐而且不顾及别人感受和利益的人不要轻易启用,这样的人可以很快的达到目的,但容易留下后患和副作用,将自己和组织置于大机率的危险中。

决策于不仁者险,
岗位的保密工作要严肃对待,每个岗位中的保密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执行,如果领导不重视保密工作,往往就出现资料和决策甚至人事等的机密泄漏,这很容易导致失败。

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领导者要慷慨,要懂得“财散人聚”的道理,如果只懂敛财而轻视同僚的利益,路会越走越窄,因为没人愿意为你效力和立功了,结果像深秋的树叶一样凋零凄落。而且你的慷慨不要偏心,不能只用在那些很会指导意见出谋划策,但是没有真正接触业务的人身上。一些有思想有经验的人,虽然不在正式编制,但他们能把事情分析的比较清楚,也能提供方案,所以能赢得领导者的赞许和大的奖赏。可是真正实践操作的“战士”(执行者)却被否定重要性,得不到合理的报酬。这样的领导很愚蠢,只懂的思维和计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真正冲锋陷阵的战士,终日执着于决策和制定计划,忽略执行实效的重要性,会把团队带向衰败。


货赂公行者昧

跟公务人员的接触,如果习惯用贿赂的方式去对待,是很愚昧的,因为这样这样的捷径会让组织忽略自己的竞争力,走向一个怪圈。

最后在用人这个事情上提出几个价值观的建议: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听到看到好的事情好的人,不表态,觉得是理所当然,或者就这么忽略忘记了;而一旦听到不好的或者失误的事情,就念念不忘而且反复提起,这样容易营造一种互相对抗和不安的氛围。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如果任命的人你不信任,信任的人却没能力,是因为你用人的价值观不清晰。因此要调整自己对信任和能力的理解。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用人时候能勇于担当,去创造所有人的共同价值,教会人们优良的品质,就会人心聚集。而只习惯用严厉的惩罚来阻吓犯错者的人心就会散唤。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如果平时小功发生的时候不及时去赏赐,人们就不会形成立功等于赏赐的思想惯性,立大功的几率自然就会减少,立大功的氛围也就会减弱。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如果团队中发生了怨言,不及时去处理,就会形成大怨而四处散播。无论谁对谁错,有了怨气,必须去解决。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如果赏赐的不公平,惩罚不能让被罚者甘心,就容易引起反叛情绪。所以建议赏赐都要事先商议好,设计周全。有据可依才会杜绝别人认为不公平的想法。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领导者不能因为个人心情而随性去赏罚,还是像上一条说的,需要事先商议好,设计周全才可以赏罚分明。不能随性无功而赏,无罪而罚,这会让人有残忍不公的被压制的感觉。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如果你只喜欢听信谗言,一听到谏言就很生气,这样的习惯和内心的价值观会让组织走向灭亡。因为说谏言的人不会再说话了。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最后,我们要总结一个经验。自古以来“义”和“利”是对立的,如果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很重,难免就会做出不道义的事情来。
所以,讲“义”的这个章节最后要告诉你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在你能力和身份允许的情况下去拥有你能拥有的东西;如果有些事情,你的身份不允许,能力怎么成长都做不到,那就不要强求。假如你去强求,更甚者去占有,侵略,偷盗别人已有的财产,人,名誉。这些东西不会让你更强大,只会让你陷入虚假而永不安宁的人生中。

 安礼章第六
第六章 如何去做到“礼”


这一章节主要是用很多隐喻的方式去说明遵守“礼”有多重要,用规则列举的方式总结出类似社会说明书一样的提醒。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
在这个社会中看待问题要用因果的方式和整体系统的观点去进行(不要只看单一问题,而要看整体的互相影响)。比如埋怨其实是因为你总是揪着别人的过错;当你想做一件事情却没有定下可行的计划,虽然问题还没有呈现出来,但是你应该把此视作是一个忧患。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不断的累积善举,是你的生活幸福的源泉;不断的累积恶行,是你的生活处处充满的祸害的原因。
有时候可能做的善事不会马上有好的回报,那是因为正在累积;同样,做了坏事没有报应,也是因为正在累积恶因。所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明智的。
我们还能通过因果的观点去看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法则。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一个国家连连征战,大兴土木,忽视了最基本的农业,人们就会因此而饥饿。
为了其他的东西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桑织,人们的温饱就会成为问题。
这个法则隐喻着:做事不要过分的注重野心和扩张,却忽略了最根本的生存因素和基本的人事管理。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第二法则:“事在人为”,所有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如果有人才能替你处理事情分忧,那么什么事情都不用怕。相反,失去人才将会把自己陷于险地。得人是成事的关键,得人心更是核心。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第三法则: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是你在这个世界贫富的关键。如果不能在该做什么事情时候就去完成什么事情,总是违时而作,是贫穷的主要原因。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徒劳无功,人生其他事情亦是一样。


在社会,组织和团体中也有一些法则,如果违背了必然会引发恶果,这些法则是: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如果上层领导操守无常态,喜怒无常,行事诡异,这样的情况会让下属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更无法坚定的去解决问题或者执行任务。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任何情况下,如果你轻视领导,无论你是用语言还是行为,都会引来怪罪或者罪名。即便是在上下级非常融洽的情况下,上级是不介意的,这句话也是一样成立的。因为你不尊重上级,当他觉得权威被挑战的时候,还是会或明或暗的降罪的。

这个跟习惯侮辱下属就会举目无亲是一个道理,即便别人表面上不介意,但是心已经远离,只是不好表达而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当你是一个最高领导的时候,如果你把核心战斗力和有能力的人都放在前方去战斗,身边留下的都是你并不倚重的管理者,因为得不到你的重视,他们也很难管理前方的战士,你的核心管理团队会被轻视。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信任”这个事情核心是关于自己,而非别人。一个内心里面很自信的人,他对人的怀疑自然就会减少,一个总是自我怀疑的人,他肯定也会常常怀疑别人。所以你要做的是加强自己的能力和多相信自己。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你看到一个一身邪气的人,你就能判断他经常跟什么朋友在一起。同样的道理,怎样的领导就会带出怎样的下属。所以,一切的信念和决策都会在终端反映出来,一切的环境影响都会在这个人身上反映出来。

邦国或者组织的兴旺发达也有它的规律和法则: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如前所述,事在人为。危难的邦国,是因为失去了贤能人事;混乱的局面,是因为没有善良之人去调和。

没有贤能人士和善良之人的核心原因,要么是因领导者无心留住这些贤能人士,要么就是想留但是留不住。很多领袖是非常喜爱人才的,也能看到他们求贤若渴的情愫,但这并不足够。

在求的过程中,领导者会花很多力量去达到目的,可是一旦到手的人才,列入编制后,领导者就以为接下来就会自动持续的产生作用了,这是错误的。他们忘记了需要持续的关注这个人才的各种状态,给予支持,这种叫“养人”——就像车子需要保养一样的。只有能做到“求人”“养人”这两个步骤,领导者才能因为得到人才而快乐。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一个邦国走的方向对了,在它走向盛世的过程中,有志之士都会纷纷来投奔的。反之如果是它走向没落,那些有能力的领导就会先离开这里了。
这是大势的使然,有时候个人的努力是很难立刻改变这些大势的。就好像是在一块很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有很大的成果。所以,要懂得大局的变化,也要懂得打好根基。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深耕细作把基础功练好,要想丰收,首先把生出农作物的土地养肥。这句话也是说,当我们去选择做一个事情的时候,要审时度势。譬如在商业层面,在没需求的市场,错误的风向,错误的时间里面,无论如何努力,都是枉然的。天道不可违,这不是一番雄心可以改变的事情。

在用人方面也不要贪,有些人才是在庞大的组织当中的能者,但是一旦在发展中的小组织里效力的时候,就像是把一条大鱼放在小水沟里面一样,它是无法施展开来的,而且还会把水沟弄的浑浊不清。

用人也要恰到好处,比如有些大型企业里面的高管被猎头到了创业型的小企业,大手大脚的作风,过分体制化流程的强求,反而让小企业不能适应而降低效率。这就是“大鱼不游”的道理。

另外,这里用秃树去隐喻没有最基本的食物链状况,试想,树叶都没了,吃叶子的小昆虫也就没了,吃小昆虫的小动物小鸟也没了,大型猛禽的食物在哪里呢?同理,如果基本的现金流和利润都没有,如何体现这些厉害的人才的价值?所以他们是呆不久的。

还有就是用稀疏的树林来隐喻在一个体制中没有严格和合理的层级分配,没有尊卑,有能力的人也没有向往高权位的动力,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野心。真正厉害的有志向的人是不会在这样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能力的。

以上说了几点用人的注意事项,总结起来1:大小要合适。2:要有基本的供给 3:要有严格合理的体制。

说完在组织当中的规律,以下我们说说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事,需要了解什么样的法则。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越是尖锐和攻击性强的人就越是容易招致打击。你是怎样的人,你如何对待别人,这个世界(或者其他人)就会怎样对待回你,这是你自己吸引回来的。

容器里的水满了,自然就溢出来。一个人能领悟多少,能容得下多少,取决于他的本质。譬如你对一个三岁小孩子,讲很多道理他都听不懂,讲的道理就如同溢出来的水,浪费了。


弃玉取石者盲
玉石是中国人喜欢的一种重器,是因为玉有仁(断面不伤人),义(看表面能知道里面的状态),智(作为乐器时候声音悠扬),勇(硬度高),洁(洁白无瑕)这5种特质。所以古时候说君子如玉,是说君子就如同这玉一样要有这五种品质。

而这里说的玉也是说品质而非指某种宝石。如果你看到一块美玉,你只看到它表面的美丽,或者价值连城的价格,看不到它的内涵,就如同是你看一个人只看到他的表面和行为,却对他的内在一点都不感兴趣,不去了解。这样的话,严重一点说就是如同盲了一般。

所以这个法则是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表面,要看本质。


羊质虎皮者柔
为什么要羊要披着虎皮呢?因为他们内在是没有力量,不自信,所以越是强势,越是虚张声势,内心里面越是没有自信。


衣不举领者倒
一件衣服只有拎住领子的部份,才会舒顺。这个隐喻是提醒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我们事事要抓重点,才能顺利的厘清事实,顺利处理。

走不视地者颠。
走路不看路,是因为不关注当下。比喻一些人做事情只看经验或者自以为是的想法,不去看当下的情况。这样的态度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不顺利的。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看待问题要有一个整体观,当一个房子的柱子不够强,那房子自然不只是柱子本身的事情,需要被看成是整个房子的问题,就如同是辅助领导的管理者不够强,影响的是整个组织。

如果我们人的脚受冷了,伤害的是心脏的运作;平民百姓的怨气,当然就是会伤及整个国家的运作。脸上长痘痘,皮肤出问题,很有可能是整个免疫系统的问题,对待事情应该遵循着这样的思维去寻找核心原因。

再比如一座山倒下的时候虽然是上面先往下倒的,其实早在这个倒下之前,肯定是山腰或者山脚已经被破坏了,才会出现倒下的情况。国家核心组织在灭亡前也是有先兆的,全民都在营私舞弊了,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提醒我们不要只是看到表面的小问题,就如同中医说的反射区域,一个大问题通常是会先通过一些小问题呈现出来的。就像根枯了,上面的枝叶才会呈现朽的状况,这就是核心原因。老百姓受压迫,失去了动力,温饱都成问题,这个国家动力何在呢?所以作为领导者看大局也要看根本的因果。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事实上有很多人是没有远见的,或者不愿意去看深层原因的,甚至不懂得从别人的失败中去反省自己。

前车之鉴不去看,别人犯错了,他就抱着侥幸心理继续走老路。这样又怎么能不出事呢?而且跟这样的人一起去共事,连你自己都会灭亡,不能有侥幸心理的。

在别人身上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你不要再去犯了。那些不懂悔改,抱有侥幸心理的人,你也要避开和他们的合作。

记住,只有敬畏危险的人,才会谨慎行事不会鲁莽,只有敬畏死亡的人才会认真对待和珍惜生命。所以以上我们指出的法则,也请你认真对待。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总结全文,作者希望世人可以了解到,人生在世,如果你能掌握并遵循规律,那么事事顺心顺利。反之如果不了解规律法则不去遵循规律行事,则会处处碰壁处处祸害。

同时,无论你是顺心还是碰壁,都希望你们清晰这是规律,而不是玄学里面说的运程或者神佛保佑,那只是因果的使然而已。

所以建议人们根据各种法则去处理日常事务,这样处理好当下的事情,提前种下了好的“因”,日后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不好的“果”。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法则是不会因为某些人而改变的。比如:

同样志向的人会因为互相理解而尽量帮助对方;

同样是具有慈悲之心的人会互相担忧和帮助对方;

有共同厌恶的人或事,大家更容易走在一起成为一个排他性的组织;

你有我的所爱,或者我拥有你所喜爱的东西,我们会互相去交流或者交换和欣赏这些东西;

都拥有美丽的外表,自然就会争芳斗艳;

都是智者,相遇时自然会互相切磋,互相比谋略的高低;

一山不能藏二虎,世人都懂的道理,两个尊贵的势力,在一个江湖里肯定会互相攻击;

在同一个场域中,大家的利益来源是一样的,这就形成了冲突,这样双方肯定会某个程度上去忌讳对方;

同样的文化背景同样的价值观的人,一呼百应,互相理解并容易合作;同样想法的同样气质的人,会知道对方是跟自己一样的人;

社会层面或者角色一样的人,互相抱团自助;同样都是仗义之人,肯定会相互亲密的;

都在落难的时候,互相彼此会不吝的帮助彼此;

只要大家都是顺道而为,遵循规律而行事,无论怎样的状况,都会彼此成全;

大家都是公众人物,互相会窥视对方的做法;

都有自己的绝活自己的看家本领,自然不会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希望通过比拼中的胜利而保持自己的优势。
……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大家看到这些的例子,都是这个社会的必然规律,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聪明的人会细心的去体会这些法则,而且去认真的顺道而为,去体验,去践行。

《素书》不是一个公开的刊物,这是一本秘籍,也可以看做是师父教徒弟的教材。假如你遇到适合的,有道德的,有悟性的人,把此文章传授与他,请记住以上全章的内容都是关于“正己”的,如果自己根本没有做到,也没有兴趣去践行,只是希望用这些内容来指点人和教化人心,是绝对行不通的。

你只有通过自己去端正自己,用自己的体验和以身作则去示范,才可以让人们了解全文内容的真实意义。

能做到这样,就会明白无论是自身的修养还是邦国的大义或者家族兴旺,都不出其右,同样通用,同样奉行。




如何践行

素书同修践行指引

前言:《素书》云,明莫明于体物,所有的学问都需要践行才能真正的去体会和融会贯通。特别是当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和自己固化的习性对抗时,更需要去坚定的践行。学习《素书》的同修会认为践行《素书》是一种生活态度。远可助人挖掘自己正能量,助人建功立业,近也是一个精神生活和少堕恶果的最后防线。闻正道不易,有同道中人更需珍惜。


践行原则1:修行次第

践行是一生的事情,自我完善应该是一个离苦得乐的过程。但是切记,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要有顺序去修,方能事半功倍,以下是修行顺序。

1:设定一个践行的天数,比如100天1000天或者更多,这是一个发愿的过程,对于我们自我的管理和内心中确认自己开始要做一件认真的事情是很重要的。天数的不同分别在哪里呢?我发愿1000天践行,他发愿100天践行,那我的今天是1000天里面的一天,他是100天里面的一天,拥有不一样的力度和效果。

2:建立监督人或者组建共修团队。《素书》协会由几十个践行营组成,共修团队的作用是很强大的。因为践行会经历信心或者激情的潮起潮落,所以当你在激情或者信心都低下的时候,会有激情高涨的人带着你走,而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可能又回到正常状态中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团队中吸取别人的经验。「建立共修团队的具体规则和方法,可以咨询素书协会践行规则部」

3:把你要改变的部份列表形式列出,先列出5条。

4:选择改变了后身边的亲友会容易发现的一句来修,通常这也是你最需要第一时间改变的。因为你需要

5::选择你喜欢看到自己是这个样子的一句来修(如,我很喜欢看到自己近恕笃行的样子)

6:原则4.5是主修,其他所有的句子,都是副修,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弹出来,然后你把它写到今天的践行报告就好。

4:感召分数是指当我们改变了,身边的人是会体验到的。
如果有人跟我说类似“你这段时间有所不同了”的话,这是一种认可,给自己打分一个A
如果有人跟我说类似“你为什么改变了呢?”的问话,这是一种认可,给自己打分一个B

是一个外界给我们打分的指标,要积极的收集,并在践行报告里面记录。

践行原则2:目标与效果
当你选择了主修后,就每天主要觉察和修正这两个部份(请习惯利用“做,念,人”“转心王”这两个工具)通常制心一处去践行一两句话,一周便有成果,把成果在每天践行报告中记录下来。直到发现你已经能习惯性的做到这一句话所提倡的,就换一个主修。把它变成副修(水开了,就保温),如果两个月修行一句话发现成果不大,换一句话修行,下次再换回来。素书践行是一步一步来的。

素书践行原则3:从小事做起
小事情比较容易抓念后转念,所以需要从小事情开始修行,如用积极去穿上一件衣服来开始改掉拖拉的习惯是很好的,记住,此事非小事。
假如遇到大事,发现自己做不好,不要质疑修行的成果,重要的事情牵动太多情绪,不容易的。修行中,小事不精,大事不成,你需要的是继续从小事情中锻炼自己的惯性。

素书践行原则4:百日,年,千日践行。
能向自己发大点的愿是很好的,同样是一天的践行生活,百日和千日做的事情一样,可是愿不一样,效果也会不同。但是也要自己酌情,承诺了要做到,这不是一个攀比,如果不能做到,其挫败和黯然是产生负面效果的。之所以要连续每天写践行报告,读素书,是要形成一种觉察的惯性,这里借鉴了“百日筑基”的理论。规范如下。
1.每天睡觉时候为一天的结束。
2:任何一天没交践行报告和读素书,践行天数重新归0继续践行。
3:修行是自己受用,道友监督提醒的。营规各有不同,百日千日践行是否要归零的指导原则是以睡觉前为界定,是否要罚款等是以各营规定为界定。
践行素书,成就大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