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 影像PPT

 昵称6838477 2017-08-26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脑内肿瘤的1.3~4.4%,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5%~10%,起源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或未成熟胶质前体细胞的肿瘤转化,50~70%的患者染色体1p/19q存在杂合性缺失,因此2016年WHO最新颁布的颅内肿瘤分类法,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级)及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I级), 又根据有无IDH基因突变和1p/19q的缺失,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IDH基因突变和1p/19q缺失型和未另行说明型。

临床与病理

少突胶质细胞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发病年龄高峰期为30~5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大多数位于大脑半球,典型病例累及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最常见于额叶,可能累及颞叶、顶叶或枕叶,常见的首诊症状为癫痫发作,可伴有头痛和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肿瘤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无包膜,钙化常见,可见见囊变,显微镜下瘤组织表现为肿瘤细胞大小一致,中等密度,分布均匀,胞浆肿胀,间质较少,细胞核呈圆形深染,核周有空晕,镜下显示瘤细胞分布密集, 典型的少突胶质瘤组织像呈“煎蛋状”肿瘤细胞和“蜂巢状”组织结构,尽管这种结构是人为的,但对少突胶质瘤却很特异。WHO II 级和 III级的差别在于后者常见核分裂、血管增生或坏死。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肿瘤多呈混合密度(低/等密度),大多数肿瘤合并钙化,钙化呈点片状、弯曲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间变性肿瘤常合并囊变和出血。少突胶质细胞瘤周围多为轻度水肿,但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少突胶质细胞瘤呈无或轻度强化,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多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可扩展、侵蚀颅骨。

MRI平扫可见肿瘤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伴皮层肿胀,T1WI呈低到等信号,典型者表现为不均匀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和瘤内的钙化、囊变及血液的产物有关。间变性肿瘤可出血和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罕见柔脑膜强化,当肿瘤出现新发强化时提示肿瘤出现恶变。

鉴别诊断

1、星形细胞瘤:常累及大脑深部白质区,相对不累及皮层,钙化少见,有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且中度水肿较多见。

2、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也以癫痫为主要症状,但病变以实性为主,囊变较少,病变实质部分有明显增强。

3、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该肿瘤好发于小于20岁的儿童或青少年,MRI病灶常位于皮层,边界清楚,灶周常无水肿,多呈三角形分布,在FLAIR序列上,肿瘤边缘的高信号的环征及瘤内分隔是该肿瘤的特征性表现。

病例学习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图1 左侧额叶及基底节见囊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楚,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等及稍高信号,病灶周边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左侧脑室略受压,中线结构居中。病理结果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图2 右侧额叶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合并囊变,弥散未见明显受限,病灶周边伴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病理结果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级)。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图3 CT平扫示右侧额叶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其内见结节状钙化密度影,MRI示右侧额叶团块状异常信号,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T1WI呈低及稍高信号,T2WI及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合并囊变和出血,弥散未见明显受限,病灶周边伴有水肿,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移。病理结果为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I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