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

 梦想童年594 2017-08-27


1934 年10 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

误指导而遭致失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

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奉命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共约三四万

人(其中包括2 万多伤病员),他们同苏区人民一道,在以项英、陈毅力主要领导

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下,就地坚持斗争。在此前后,

南方其他苏区的军民,也因红军主力转移或斗争形势恶化,相继转入游击战争。从

这时起,迄1937 年12 月新四军军部宣告成立,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极其险

恶的环境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含今海南省)、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

河南的广大农村,经过北代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各地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建立

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创建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当土地革命遭到挫

折和主力红军北移后,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

支援下,坚持斗争,百折不挠,逐渐形成了15 个游击区。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些

游击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苏区及其边缘游击区演变而成的,如赣粤边、闽赣

边、闽西、皖浙赣边、闽北、闽东、湘鄂赣边、湘赣边、鄂豫皖边游击区;二是一

直未形成苏区的老游击区或早已由苏区变为游击区的,如闽粤边、闽中、湘南、琼

崖游击区;三是新开辟的游击区,如浙南、鄂豫边游击区。


赣粤边游击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北部边界,中心区域在江西信丰、大庾

(今大余)和广东南雄三县交界的油山、北山地区,原为中央苏区赣南省的边缘游

击根据地。1934 年秋,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后不久,中央分局即派出一支部队到这

个地区坚持与发展游击战争。1935 年春,项英、陈毅及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

红军与在该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会合。此后,赣粤边区军民,在项英、陈毅以及李

乐天、杨尚奎、陈丕显等领导下,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由于这里是项、

陈直接领导的游击区,引起国民党与广东军阀的格外注意,把它列为“清剿”的重

点地区,加之叛徒作祟,斗争十分残酷。但游击区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不仅

巩固了原有的油山、北山、信(丰)(南)康赣(县)游击区,而且开辟了以青龙

山为中心的三南((龙南、虔南、定南)游击根据地。


闽赣边游击区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和江西省瑞金县边界及其邻近地区,又称汀瑞

边游击区。它原是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在中央苏区完全陷落前,

中央分局即指示这个地区的党组织,部署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随后又调中共闽赣省

委书记赖昌柞到这个地区组建中共瑞西特委和军分区,统一领导汀瑞边游击战争。

由于这个地区曾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反动派一朝复辟,就以十借的努

力,疯狂的热情,百偌增长的仇恨进行阶级报复。斗争也就格外残酷激烈,红军游

击队一度濒临绝境。后来游击区军民经过顽强的斗争,终于渡过了难关,坚持到了

胜利。


闽西游击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毗连闽赣边和闽粤边游击区,中心区域在(龙)

岩永(定)(上)杭地区。这里原系中央苏区腹地,归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

府管辖。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闽西地区留下4 个主力红军团队。其中两个团

(独立第19、第20 团)在福建省委和军区直接指挥下,坚守长汀县西南部的四都

山区,1935 年4 月归于失败,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万永诚、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等

英勇牺牲,另两个独立团(第8 、第9 团)和明光独立营等部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

会(简称中革军委)之命,于敌后牵制敌人,后来在张鼎丞等指导下,适时地转变

了斗争方针,分散开展游击战争。随后,在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核心的闽

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游击区军民广泛地开展反“清剿”斗争。由于斗争策略比

较灵活,加之群众基础好,又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游击区和游

击队均有很大的发展。


闽粤边游击区位于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濒海地区,其北部与中央苏区之闽

西地区相连。开始时包括(南)靖(平)和(漳)浦、饶(平)(平)和(大)埔、

潮(安)澄(海)饶(平)3 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游击区。


1934 年8 月,以黄会聪为书记的中共闽粤边特委在靖和浦地区正式成立后,

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游击区,以何鸣、张长水率领的红3 团和卢胜领导的独立营为骨

干,开展游击战争。这个游击区地处东南沿海,同外界联系方便,信息比较灵通。

他们根据中共中央新的政策精神,适时地转变斗争策略,把白区工作与游击战争有

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并率先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合作

抗日协议。但在国民党蓄意制造的“漳浦事件”中,闽粤边游击队遭到重大损失。

随后,闽粤边党组织重新恢复了红3 团,并投入新的斗争。


皖浙赣边游击区位于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东北部交界地区,由闽

浙赣苏区演变而成。1934 年11 月初,闽浙赣红军主力红10 军与北上抗日先遣

队——红7 军团合编为红10 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寻淮洲等率领下

由赣东北进军皖浙边。另留下部分红军在原地坚持斗争。不久,出征红军失利,寻

淮洲等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英勇就义),以弋阳、横峰为中心的闽浙赣

苏区也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以关英为书记的中共闽浙赣省委和以唐在刚为司令员

的省军区,率部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后来,斗争重心转移到皖赣边,并以鄣公

山为中心区域,省委和游击区遂易名为皖浙赣省委和皖浙赣边游击区。这个游击区

地域辽阔,游击队活动范围包括3 省边界的数十县。先后形成的赣东北、鄣公山、

皖赣边、上浙皖、下浙皖、浙皖等几个游击根据地相互策应,游击战争得到广泛的

开展。后期虽然遭受挫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浙南游击区位于浙江省南部,东濒东海,南毗闽东,西与皖浙赣边和闽北接壤,

是由刘英、粟裕率领的挺进师,在浙南人民支援下创建起来的。


其中心区域先是浙西南,后转移到浙南。1935 年初,进军皖南失败后的红10

军团先头部队返回赣东北,于2 月间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与闽浙赣的红30师一部合

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西南地区,在敌后开辟游击根据地。起初由于部

队缺乏游击战争经验,又不熟悉当地方言与民俗,困难重重。

后来总结经验,改变斗争方式,特别是大力加强地方工作,赢得当地群众广泛

支持,才打开了局面。随后将斗争重心转向浙南,并同闽东游击区取得联系,扩展

了活动范围,终于站稳了脚跟,创建了一个新的革命战略支点。


闽北游击区由闽北苏区演变而成,位于福建省北部山区,以武夷山区脉为中心,

包括闽北、赣东北和浙南边境的20 余县,其东南部与闽东游击区接壤,东北部与

浙南游击区毗连。闽北苏区曾是闽浙赣苏区的一个分区,1933年春划归新成立的中

共闽赣省委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北红军在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

区委领导下,依托武夷山分散开展游击战争。与闽东游击区密切配合,相互支援。

后来为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了以黄道为书记兼政委,包括吴先喜、黄立贵、曾

镜冰等在内的中共闽赣省委和闽赣军区。他们与友邻的红军游击队相互策应,加之

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灵活地运用“走藏打”战术,使游击战争开

展得十分活跃。


闽东游击区由闽东苏区演变而成,位于福建省东部与浙江省东南部交界地区,

中心区域在闽东北,东临东海,南抵福州。闽东苏区原是个老游击区,形成苏区的

时间不长,仍保留着游击战争的传统和经验。所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以叶

飞为代表的闽东苏区领导人,主动而及时地转变斗争方针,突出敌人重围,分散开

展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力量。尔后又采取“狡兔三窟”的战术,建立与依托几个

游击根据地,飘忽不定,与敌周旋。同时,与相邻的浙南、闽北游击区互相策应,

游击战争蓬勃开展,游击区和红军游击队(闽东独立师)得到较大的发展。


闽中游击区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中部,其中心在福清县罗汉里和莆田县常大地

区,原属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1934 年4 月福州中心市委遭破坏,同年八九月

间,原福州中心市委巡视员黄孝敏和常委王于洁先后建立了福清、莆田两个中心县

委,并组织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5 年5 月,以王于洁为书记的中共闽中

特委成立,统一领导闽中地区的游击战争。闽中是福建政治、经济中心区域,交通

发达,国民党当局控制甚严。游击队在敌人统治中心的间隙和边缘地区机智地开展

活动,保证了游击区和游击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得以保存和发展。


湘鄂赣边游击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省东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边界地区,

包括20 余县的广大乡村,其中心区域在湖南省的平江、例阳和江西省的铜鼓、修

水一带。这里原是平江起义后逐渐形成的老苏区。1934 年夏,苏区主力红16 师

出击受挫后变成游击区。此后,以陈寿昌为书记兼政委、徐彦刚为司令员的中共湘

鄂赣省委和军区重整旗鼓,继续战斗。不久,陈寿昌、徐彦刚先后牺牲,游击区军

民在新的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傅秋涛等人领导下,经过三落三起、艰难曲折的斗争,

游击战争重又蓬勃开展,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湘赣边游击区位于湖南省东部、江西省西部边界的罗霄山脉北段,其中心区域

为武功山地区,北与湘鄂赣边游击区相邻,原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形成

的老苏区。1934 年8 月,湘赣红军主力红6 军团突围西征后,留在苏区内的红军

部队担负起保卫苏区和策应红6 军团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10 月间中共湘赣省委

和省军区率部转入武功山区坚持斗争。1935 年2 月,省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牺牲,

随后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苏区形势十分严峻,游击区军民在以谭余保为书记兼主

席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和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利用边界的有利地形,始终顽强地坚

持游击战争。


湖南游击区位于湖南、广东、江西3 省交界处,主要区域在湖南省南部地区。

是一个斗争规模较小且几支游击队在不同地区分别坚持斗争的游击区。1935 年春,

中共中央分局先后派出由龚楚和蔡会文等分别率领的两支部队前往湘南活动,由于

龚楚叛变,蔡会文牺牲,部队损失严重,原有的几支游击队,力量均比较单薄,加

之靠近粤汉铁路,湘、粤军控制甚严,未能开创较大的局面。然而,在中共湘南特

委(起初还有湘粤赣特委)和彭林昌、周礼、李林等领导下,分散在这个地区的几

支游击队,一直顽强地坚持斗争。


鄂豫皖边游击区由鄂豫皖苏区演变而成,位于湖北、河南、安徽3 省交界的大

别山区,包括3 省边境的数十县。1934 年11 月,红25 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鄂

豫陕边界转移后,留下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重建红28

军,并与中共鄂东北、皖西北道委一起,领导边区军民坚持游击战争。由于这里有

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红28 军紧紧依靠群众,纵横驰骋,游击战争

得到广泛而又规模较大的开展,红军和地方武装均有较大的发展。


鄂豫边游击区又称豫南桐柏山游击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交界的

桐柏山地区,东南部靠近鄂豫皖边游击区。1936 年初,以张星江为书记的中共鄂

豫边省委决定组建以周骏鸣为队长的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这里地处偏僻山区,起初没有引起国民党的重视,游击队利用这个机会逐

渐发展起来,创立并巩固了边区游击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八省最北端的

一个战略支点。后来又在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的同时,迅速扩大

游击队,单独编成新四军的一个团队。


琼崖游击区位于海南岛(今海南省)岛上,中心区域在琼(山)文(昌)乐

(会)万(宁)地区。这里原是琼崖苏区,1933 年初,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

失败后,在以冯白驹为书记的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转入分散的游击战争。它比大

陆各苏区转入游击战争的时间旱将近两年,而结束时间又晚了一年,坚持斗争长达

6 年之久。由于孤悬海岛,广东军阀又十分注重对该岛的控制,游击队不得不长期

分散于四乡,将游击战争与隐蔽斗争结合起来。


游击战争规模虽然较小,但持续不断,在长期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孤军奋战

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和我国最南端的一个战略支点。


除上述15 个游击区外,在福建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地区也

曾一度建立过游击区。在这个游击区开展斗争的是闽南红军游击队第2 支队(简称

红2 支队)。这个支队成立于1932 年5 月,在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积极开

展游击活动,逐渐发展到500 多人,开辟了3000 多平方公里的游击区。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第26 旅即对该游击区大举“清剿”。红2

支队在支队长尹利东、政委李剑光(后彭德清)率领下,在根据地内与敌周旋,到

1935 年夏,斗争形势日益恶化,安溪中心县委遂决定红2 支队分3 路突围到外线

活动。由于第26 旅跟踪追击,红2 支队遭到惨重损失,整个支队仅剩下30 余人,

被迫分散进行隐蔽斗争。后来一部分人转到闽粤边游击区,参加了那里的游击战争。


综观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进程,尽管各游击区的斗争情况不尽相同,但除

了个别新开辟的游击区外,一般都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和两个战略转变。第一阶段,

实行由苏区方式到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老游击区也作了战

略方针的调整)。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南方的主力红军相继撤

离苏区,留下坚持斗争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力薄难支,苏区范围日益缩小,以至

全部变成游击区。这个斗争环境的变化,要求各地党组织和红军必须转变苏区的组

织形式和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对于这个战略转变,有的地区

领导人认识早一些,转变得也比较自觉,因而保存下来的力量就比较多;有的则认

识较晚,因而显得被动,损失较大。但经过半年左右时间,至1935 年春夏,大部

分红色区域一般都相继完成了战略转变。这个转变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使红

军游击队走上了因地制宜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轨道,从而保证了南方各地区的革命

斗争得以坚持和发展。


第二阶段,开展持久的反“清剿”斗争。这个阶段的斗争最为艰苦,时间也最

长。由于国民党在“清剿”中继续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体战”,不仅

以优势兵力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持续不断地疯狂“清剿”,而且特别注重加强地方反

动势力对游击区的控制,并加以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游击队不仅要在军事上,而

且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全面开展反“清剿”斗争。


在斗争中,各游击区党组织和游击队不怕挫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军政

素质和斗争艺术。特别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挫败了国民党军和地方保安团队的一

次又一次“清剿”,达到了保存自己和扩展游击区的目的。


第三阶段,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斗争,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

的战略转变。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采取了“北和南剿”

方针。在北方基本上停止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但在南方,却加紧“剿共”,企

图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之前,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


幸而这时多数红军游击队已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获悉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后,在斗争策略上更加灵活。经过艰

苦的斗争,终于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南剿”阴谋,迫使他们不得不坐下来进行和平

谈判。在谈判中,国民党又耍弄阴谋诡计,企图将红军游击队“溶化”和“收编”

取代合作抗日的改编。各红军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严正

的斗争,终于在1937 年秋冬,相继达成合作抗日协议,随后陆续下山,改编为新

四军,实现了第二次战略转变。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

同于一般的土地革命战争。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备游击区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长期分散,独立支持,各自为战,并由此带来异

常的艰苦性。由于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清剿”和保甲制度的控制,各游击区无

法及时得到中共中央的指导,不了解斗争全局和党的政策的变化,各方面情况靠自

己了解,事变发展进程靠自己判断,行动方针靠自己确定。这对游击区的领导者来

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各游击区在战略上互相支援,但在具体斗争上却是独来独往,

无法协同行动。由于环境险恶,革命队伍中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起考验而变节投敌,

游击队不仅要同外部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而且要同内部的敌人(叛徒内奸)作复

杂的斗争。


特别是这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争,又是发生在曾经进行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复辟

的地方封建势力同国民党军队相互勾结,疯狂地进行反扑。他们不仅以几倍、十几

倍以至几十倍的兵力,围困和“清剿”红军游击队,而且采取阴险的瓦解与隔离政

策,实行“连坐法”,以至移民并村,制造无人区,力图隔断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

众的联系。因此,各地红军游击队不得不长期生活与转战于穷山僻岭,风餐露宿,

以野果充腹。然而,残酷的斗争并没有使游击健儿屈服,反而将他们磨而得更加坚

强与成熟。他们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同舟共济,战胜了一个文一个激流险滩,终

于到达胜利的彼岸。


1937 年冬,根据同年1O 月与国民党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

队(琼崖除外)改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

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下辖4 个支队,第1 支队由赣

粤边、湘鄂赣边、湘赣边、皖浙赣边和湘南等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司令员陈

毅,副司令员傅秋涛。支队下辖第1 、第2 两团。第1 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

长张玉坤(后江渭清);第2 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第2 支队由闽西、闽

粤边、浙南和闽赣边等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支队下辖第3 、第4 两团。第3 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4 团团长卢胜,

副团长叶道志;第3 支队由闽北和闽东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司令员张云逸

(兼),副司令员谭震林。支队下辖第5 、第6 两团。第5 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

曾昭铭;第6 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后吴恺);第4 支队由鄂豫皖边和鄂豫

边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司令员高敬亭。支队下辖第7 、第8 、第9 团和手枪

团。


第7 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第8 团团长周骏鸣,政委胡龙奎(后林恺)

;第9 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此外,以闽

中和湘南部分红军游击队编为军部特务营。全军开始时共10300 人,约6200 余支

枪。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方红军游击队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主要功绩在于:第一,在初期将几十万国

民党军吸引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周围,箝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

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主力红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并给进犯苏区的国民党

军以打击。第二,在尔后的3 年中,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一支

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如同经过长征的红军发展为强大的八路

军一样,八省红军游击队汇合成为驰骋大江南北的新四军。第三,在南方八省保存

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保持了共产党的旗帜,保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在广大地区撒下

了革命火种,力尔后开展南方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第四,在我国南方扩大

了党的政治影响,恃别是贯彻中共中央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开展抗日宣传,有

力地推动了南中国抗日运动的发展。第五,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发展和丰富了

革命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第六,为全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的革

命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有这些,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以

及当代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 年12 月13 日通过的《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

的决议》中,给予高度评价:“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

方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

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至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

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

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

全党的模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