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见证历史(6-12)春秋青铜鼎的规制及器型、纹饰特点

 gddx02302 2017-08-28

春秋中晚期,中原地区,随着大量诸侯国被兼并,晋、齐、燕等大国地位越发稳定,但大国内部则内斗不止,改革内政、对外争霸时期册封的贵族家族,实力越发强盛,开始专权,太原赵卿既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一。

赵氏,赢姓,与秦人同祖同宗。其祖,商朝时即为著名的贵族重臣。春秋早期偏晚,赵夙为晋献公驾驭兵车,连克霍国、魏国、耿国等,屡立战功,而受封地,并拜大夫;其孙赵衰,侍奉晋献公之子,公子重耳夺权(晋文公),被封国政,从而赵氏家族逐步权倾朝野。至春秋晚期,晋国六大家族互斗剩三家,这期间,赵氏还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侯马盟誓(参看《收藏见证历史》(6-10))。

新兴权贵,权势滔天,并掌握了大量的财富。炫耀,从而影响天下,成为重要的动机,青铜礼器进入复苏阶段,但不同于商、西周,以祖宗崇拜、祭祀祖先为核心的文化内涵,春秋时期青铜器是权势财富炫耀的手段,器型轻薄而讲究实用,装饰从内容到手法都呈现新的变化,铭文不再长篇累牍的记述史实,只体现自身荣耀和对后世的关注。

鼎,作为周人青铜礼器的核心,春秋中晚期的最重要特点就是种类繁多,实用性明确。

有用于蒸煮牛、羊、猪的镬(huo)鼎,体积最大,常能放置整牛、整羊等,甚至细分为牛镬鼎、羊镬鼎等;

有用于祭祀、供席间盛放牲肉等的牢鼎,也被称作正鼎或者升鼎,而这种鼎也被后世认为是体现身份地位的鼎,与簋配套,所谓王用9鼎8簋,指的就是牢鼎,当然,历史的疑问就在于几乎所有的出土遗存,鼎数量都很难匹配所谓的严格礼制,但同时,也有大致的数量趋向性,故这类说法,我们只作为参考,读者自解,本篇文章不进行详细探讨,只关注实用性;

有用于配调料等的羞鼎;还有用作食器的小鼎等。

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遗存中就有鼎27件之多,且各有明确用途,器型随用途而成形,实用性非常明确。

收藏见证历史(6-12)春秋青铜鼎的规制及器型、纹饰特点

---夔龙凤纹镬鼎,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高104,口径104公分

此器为镬鼎,也是春秋时期已发现最大的鼎,可盛放一只整牛。

春秋晚期鼎,多用附耳;敞口,唇平折,可方便用盖;深腹圆底,是镬鼎的明显特点;蹄足,两头粗,中间细。这件鼎的器型是春秋晚期镬鼎的标准器。

整器纹饰密布,颈部和下腹部饰牛首双身蟠龙纹;上腹部饰相交的夔龙、夔凤和蟠龙纹;耳饰浅线条蟠龙纹;足跟饰高浮雕兽面;主纹饰下都有细密兽体地纹。

纹饰极其细密,毫无缝隙,这是春秋晚期一种典型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我们在玉器上也有体会;而纹饰的内容仍然是龙、凤、兽,形态有所区别,但内涵不变。

收藏见证历史(6-12)春秋青铜鼎的规制及器型、纹饰特点

---牛头龙纹牢鼎,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高26.5~45,口径25.5~45公分

一组牢鼎共7件,这个数量是完全不符合赵氏诸侯国卿的地位的,遗存中另有其他两组牢鼎,分别为6只和5只一组。同时我们关注鼎大小相配,显示实际使用者是有等级差异的,或者说祭品有等级区别。

此鼎有盖,盖上有三钮,倒置成案;附耳外撇,弇口;深鼓腹,平底;兽蹄足。

整器纹饰密布,纹饰内容大同之上镬鼎。

收藏见证历史(6-12)春秋青铜鼎的规制及器型、纹饰特点

---镶嵌龙纹鼎,春秋晚期,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上海博物馆收藏,高17.5公分

盖上三个突起的兽首,倒置成案;器环耳,圆底,兽蹄足如骨,这是春秋时期极富特色的足。

器盖和器身都环绕用红铜镶嵌的简化龙纹,龙眼嵌绿松石,这是春秋特色装饰手法。

这只鼎也是一只标准器,春秋晚期鼎多有这类器型和纹饰装饰特点!

收藏见证历史(6-12)春秋青铜鼎的规制及器型、纹饰特点

---蟠龙纹鼎,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高28公分

这种矮足鼎是春秋晚期另一种极富特色的器型,此鼎为牢鼎,一组5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