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着而不去争斗,反而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保全;委曲着而不去争辩,反而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伸张;低洼着而不去争上,反而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充盈。 保守住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不恶弃其老旧,才能创造更新;追求的少,而执中守一,才能有所得;追求的多,而心神涣散,反而会让自己迷惑。 所以圣人执守这个原则,来行走天下。不自我显摆,因此能明白四达;不自以为是,因此能洞察真相;不自吹自擂,因此能成就功业;不自命尊贵,因此能被拥戴为官长。 唯有胸怀不争之心,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古人说“委曲才能得以保全”,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呀!不去与人相争来自利,不去侵害他人来自益,不但能更好的保全自己,还能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利和益,此谓“全归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天地很少发号施令干涉万物的自然运作,圣人也很少强行施加个人意志于他人。因为就算是狂风暴雨也持续不了多久,谁制造的风雨?是天地。天地之威尚且不能持久,又何况是个人的意志呢? 所以遵从道的人处事,就会顺应道的规则;具备德的人处事,就会顺应德的品性;不遵从道而又不具备德的人处事,就会失道失德。 处事顺应道,则道也顺着他,而不会对他造成阻碍;处事具备德,则德也回馈他,而不会对他造成损害;处事悖道失德,则道和德也都会背弃于他。先有自身信用不足,而后才会有别人对他的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掂着脚后跟想要高出他人,结果反而站不稳。强行拔高自己,勉强自己,就和拔苗助长一样,会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 故而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结果反而往往走不动;自我显摆,结果反而往往没有见识;自以为是,结果反而往往不明事理;自吹自擂,结果反而往往成不了事;自命尊贵,结果反而往往得不到敬重。 这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在有道者眼中其实都是多余,就像吃不完被扔掉的饭,多长出来的赘瘤一样。做多余的事反而承受失败的结果,恰如画蛇添足,就连浅薄之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