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海读书人 / 关注微信号:nanhaidushuren 发布:2017-07-27 前言 编者按: 为更好地推进全民阅读、共建书香南海、提升市民综合素质,推进品牌南海建设,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作家协会、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和珠江时报社联合举办“传承好家风”有奖读书征文活动。 以下为征文作品选登,请欣赏。 “瀚蓝环境杯·传承好家风”有奖读书征文 传承好家风 善德励后人 文/孔庆锦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是说只有改善自己的身心品行,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稳定,国运才得以恒昌。因此,良好的家训家风实为励志勉学、立家处世,乃至为官理政之精神磐石。 “守家二字勤与俭。”我出生于祖祖辈辈都以耕田为业的贫穷家庭。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兄弟姐妹五人。为谋生计,父母可谓披星戴月、沐雨栉风,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所种的农作物要早起肩挑至10公里之遥的集市上卖,还顺便买一担猪粪肩挑回来作肥料用。稻谷晒干要用碓去舂,筛糠始见米。白菜蒸煮后晒干成菜干,待无青菜时食用。芥菜用盐腌制晒干成咸菜,就是一年的“咸味”了。偶尔能吃上最廉价的咸鱼或芋头煮猪油渣,那可是奢侈的美食了。吃饭时,母亲绝不允许我们有一粒饭掉在地上或吃剩在碗里,夹餸菜更不准“飞象过河”。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舅舅们穿旧了送来的,还要老大穿了到老二,老二穿了到老三。我们脚穿的是木屐,从未穿过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谓备尝困苦,感受殊深。 “传家二字耕与读。”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夜校,悟性颇高,能用文言文免费代人写信。他常说:“耕田佬的子女不仅要学会耕田种地,勤俭持家,还要用功读书,兄弟团结,与人友善。”从懂事起,我们白天跟随父母学干农活。晚饭后,母亲抹净饭桌,点一盏煤油灯,父亲就开始教我们珠算、写毛笔字、读《三字经》《唐宋诗词》……待我们年龄稍大些,读书也勤奋刻苦,他既高兴又无奈地说:“你们爱读书,我很高兴,只是再无余力为你们营造新居而深感歉疚。”父亲的教导至今言犹在耳,宛如一种催化剂,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分家切莫相争,譬如多生几人;养亲切莫推躲,犹如止生一我。”爷爷留下两间房屋,伯父要了一间新屋,父亲要了一间旧屋的一半(另一半属其瞎子叔父),还要无偿赡养叔父。我不解,问其故。父亲反问:“你可知‘六尺巷’的典故吗?”我随口念道:“千里家书只为墙,再移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接着说:“这首诗是张英(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复家人的一封家书。缘起于吴姓邻居欲多占张家三尺宅基地,‘家人驰书于都告之张英’。家人阅罢张英复信后果然让出三尺地。吴姓邻居得知,受其感化而惭愧地说:‘果然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吴姓邻居当即于自家宅基地内主动后退三尺。这就是至今尚存的‘六尺巷’景点,我曾到此旅游。”父亲点头笑笑说:“对呀,何况我们是兄弟,争什么屋呀?我不赡养叔父他怎生存?这叫吃亏么?”一席话,肺腑言,父亲的形象霎那间高大起来。他那的谦让孝亲让我们耳濡目染,受益终生。 感恩家风,一路相随。我们从读书到走向社会,始终牢记父母的家教,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其优良品格。在家乡,我们各自建了房屋,也早已各自成家立室,至今已繁衍至40多人的大家族了,且子子孙孙又都是读书明理者。父母年高,我们共同赡养至耄耋之年寿终;家族有人因病住院,我们日夜轮流陪护;家族有喜事,大家同去道贺;清明同去祭祖;端午一起包裹蒸粽,分甘同味……我们家族团结,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乐也融融。 “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鉴古观今,为后代子孙而立家规者实属不少。北宋名臣包拯的家训为“后代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是北宋名相司马光的家训;还有战国时期的“孟母断杼教子”,南宋的“岳母刺字”等。今人之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所立的家训是“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他们真正做到了“须求无愧于天地,要留好样与儿孙”。 贵名节而树榜样,立家规以励后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规家风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对人格操守、志向品行的养成无不根植深厚,影响深远。 文/孔庆锦 编辑/南海读书人微信小组 南海读书人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宣传部 “崇文佛山 书香南海” 全民读书系列活动平台 全面反映南海读书人相关信息 微信号:nanhaidushuren 欢迎广大读书爱好者踊跃投稿 投稿信箱为:nhdsr@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