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话巧丨姑娘们乞的巧都在这了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8-28

七夕

如今被过成了众多情人节中的一个。

曾经,这一天对姑娘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约会,

而是“乞巧”。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

费尽心思都是为了乞得一双能织善绣的灵心巧手。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这个七夕,

咱们不谈情不说爱,

就来聊一聊织绣艺术,

姑娘们乞到的巧可都用到了这些精妙绝伦的织绣上!



顾绣,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顾名世家,故名之。顾名世长子之妾缪氏善绣佛像、人物,已小有声名;次孙媳韩希孟绣工最为出神入化,使得顾绣名满天下。


明崇祯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其一


韩希孟系出名门,丈夫顾寿潜工诗善画,师法董其昌。韩希孟受其影响,亦工花卉,所绣多为宋元名画,将画理融入绣技。董其昌赞其绣作《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非人力也”、“技至此乎”,并欣然题赞。



明崇祯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其一


董其昌在《宋元名迹图册》上的题跋


但最让人羡慕的不是大画家的题赞,而是其夫顾寿潜宠溺之情满溢的题跋:“观者靡不舌挢手舞,见所未曾,而不知覃精运巧,寝寐经营,盖已穷数年之心力矣。”


顾寿潜在《宋元名迹图册》上的题跋


看到这里,不知大家有没有想到《红楼梦》中提到的慧绣?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她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

 

清 顾绣花鸟草虫图册其一


不论是顾绣还是曹雪芹笔下的慧绣,都属江南“闺阁绣”,为“闺阁自娱”之作,仅为家藏玩赏或馈赠亲友。然而,自清初以来,顾绣开始作为商品出售,“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这对于喜爱顾绣的人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



明代地方绣分南北两大系统,顾绣是南方刺绣的代表,而北绣则以鲁绣为代表。


明 衣线绣花鸟图轴


与“劈丝细于发、绣针纤于毫的顾绣不同,鲁绣绣线多为双股合捻的较粗的衣线,故又称“衣线绣”。常以当时流行的织造精细、花纹优美的暗花绫或暗花缎作地料,犹如在洒金纸上作画。恰似爽朗大气的北方姑娘,鲁绣针法豪放、风格质朴,粗中见细、拙中寓秀。


清康熙 衣线绣山市晴岚图轴


广绣,即广州刺绣的简称,构图饱满热烈,配色鲜丽浓艳,各色景致生灵喧喧嚷嚷挤满绣幅,几不留白,恰如岭南那草木葱茏、万物肆意生长的亚热带气象。


清 广绣百鸟争鸣图裱片


中原刺绣从唐宋以来,受文人画和宫廷艺术趣味影响深远,多以名家画稿为样本,典雅含蓄;而广绣产生于迢迢岭南,受此影响较小,具有浓郁的南国民间艺术风格。


清 广绣山水渔读图裱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广绣以作坊形式生产,绣工多为男子。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双面绣,并非在绣坯的两面进行两次刺绣,而是以一次刺绣在织物两面形成色彩、花纹相同图案,而不露接头,故又称“两面光”,多用于团扇、屏风等。在此基础上,现代又发展出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即两面图案、针法、色调均不同)。


清 紫檀嵌染色牙柄双面绣婴戏图团扇

缉珠绣,又称穿珠绣,用米粒大小的珍珠、珊瑚珠或玻璃珠等穿钉成纹样,珠光灿烂,且米珠间的阴影能形成自然的晕色效果。当然,成本也是高昂的。


清乾隆 缉珠绣灵仙祝寿图镜芯



发绣,用人发代替丝线,头发黑、白、灰、黄、粽的自然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适合表现白描的效果,质朴素净。


在中国古代,人们惜发如命,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曹操割发代首,古时女子也常用“青丝一缕”相赠以定情。到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秀发,绣成佛像,以示自己虔诚恭敬之心,发绣由此而来。


清康熙 发绣达摩渡江图轴

 


堆绫绣,先用各色绫、缎等剪成花样,堆积粘贴在地料上,再沿图案边缘用绣线钉牢。


清光绪 堆绫絮阁戏像册

 

等等,这个工艺听上去有点熟悉……不就是“布贴画”吗?可见名字有多重要!堆绫绣利用不同布料的质感,层次清晰、效果逼真、富立体感,有浮雕般的效果。


清 堆绫行乐图玻璃插屏

 

“仿真绣”,亦称“美术绣”,注重仿真肖神。


创始人沈寿初名雪芝,自幼学习苏绣,其夫余觉精书善画。联想到韩希孟,似乎“夫画妇绣”是许多刺绣艺术家的标配。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绣《八仙上寿图》八幅景屏献上,深得慈禧欢心,特赐“福”、“寿”两字给他夫妇,遂更名沈寿。


1904 年,沈寿赴日本,接触到西洋绘画与日本刺绣,她吸收日本绣法,融合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创造出富有光线感、立体感的风格。所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参加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获金奖,《耶稣头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苏绣由此驰名中外。


沈寿晚年于病榻前总结自己一生刺绣经验,由张謇记录,整理成《雪宦绣谱》。苏州坊巷间仍流传着沈寿与余觉、张謇间的往事,几分真假,外人怎能辨清,权当动人的故事一闻罢了。故宫博物院藏的《柳燕图》,是沈寿早期的代表作。


清光绪 沈寿刺绣柳燕图轴

 


缂丝,以生丝为经线,熟丝为纬线,用小梭、拨子等将彩色纬线按图稿用色要求与经线交织,即“通经回纬”,色线可达数百根,用色千变万化。


缂丝源于唐代而盛行于宋,宋代缂丝多以名人书画为稿本,工丽典雅,当时的缂丝名家朱克柔、沈子蕃都有较高的书画艺术修养。


南宋 沈子蕃缂丝青碧山水图轴


缂丝中最为华丽的当属缂金,顾名思义,为金线缂织。清中期出现“三色金”缂丝法,即在深色地子上用赤圆金、淡圆金和银三种捻线缂出花纹,金碧辉煌。乾隆时期的《缂丝加绣山庄人物图挂屏》,已见三色金缂法端倪。


清乾隆 缂丝加绣山庄人物图挂屏

 


绒,表面有耸立的绒毛或绒圈,与一般织物的经纬二维平面结构不同,挺立的绒毛与平面组成三维空间,颇具立体感。明清时绒品类丰富,最主要的有创自福建漳州的漳绒等。


清 漳绒余兆熊款邓尉图卷


漳绒适合于表现绘画,先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以绒毛与绒圈的对比形成纹样,再用笔墨渲染,花纹部分绒毛细密簇立,地子绒圈粗阔平服,光度反差明显,富有明暗感和立体感,视觉效果强烈。


清 漳绒山水图轴

 


刮绒,据说由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所创,但已不可考。刮绒画制作方法极为繁复细致:先将丝绒用小刀一层层刮为薄片,然后按照确定的花纹图案剪出巧妙的小片,再粘在事先已绘制好的画图上面,最后在画面上敷彩。因工艺独特,留存较少,刮绒画至乾隆时期已被看作绝艺。


清乾隆 刮绒花鸟图册其一

 


不枉姑娘们年年乞巧,

乞得这许多灵巧在人间,

织女虽能织出漫天云霞,

看到人间这巧夺天工的织绣艺术,

恐怕也要自愧弗如吧。


什么,说了这么多,

你还是想把七夕当情人节过?

那不如动手尝试着绣点什么,

送给意中人,

情人节和乞巧节一起过!

当然,想走简单粗暴“买买买”路线的,

今天“微故宫”推送的第二条,

也一定能满!足!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