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的理解需要升级了!

 timtxu 2017-08-31







你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 来自华人原始佛教 05:30

点击收听文章语音


-01-


佛教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弟子这几十年来,在宗教的熏陶之下,养成“行善是信仰”、“帮助别人是生活习惯”的可贵特质。人们普遍相信“善有善报”,认为行善能让生活越来越好。


长久以来,佛弟子习惯从道德的角度解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认为“善”是合乎道德的事,“恶”是违背道德的事。


相信只要持戒行善,生活便能更好,便能少灾殃。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佛法的核心是因缘法,教导世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若从缘生、缘灭的智慧角度来看,我们不禁要提出质疑:“行善一定会有善报吗?”


毕竟人生的障碍,不是只有道德性的障碍而已。不是吗?



-02-


你可以先自问:“什么样的人,你不愿意帮他?什么样的人,你不喜欢与他合作?”


除了缺乏道德这一项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着你?可能包括合作过程中你得不到任何的利益;可能你就是不喜欢对方。


影响你的原因很多,不单纯只是因为对方“缺德”。

   

                                                                 

一个人想要避免人生的障碍,便需要避免别人不喜欢和我们合作;而这绝对不是单凭道德良好就能避免的事。


所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中的恶与善,不能只从道德的层面来看,两者的内容必须增广。


“诸恶莫作”这句话中的“恶”,指的是造成我们人生障碍的事。凡是障碍我们人生正向发展的事,我们得精勤令其缘灭。如是,我们才能困难更少。


所以我们不做缺德的事;我们不占尽所有的利益,反而能与人分享利益。


我们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进退得宜;我们修出世间法,努力灭除五盖(见页尾小编注)。如佛陀的教导,“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


“众善奉行”——凡是有助于人生正向发展的事,我们得精勤令其缘生。





如是,才能让我们生活更好。所以,我们真心关怀身边的人,帮助别人,对人施惠。


我们耕耘人与人之间的善因缘,因为我们了解财富和福分是根植在生命与生命之间。


我们修出世间法,努力增长七觉分。如佛陀的教导,“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精勤务实,让善法、正道缘生,让恶法、不正道缘灭,即是行正道、走正途。


行正道比行善道更有福报。


-03-



现法皆是缘生法,既随因缘生而生,亦能随因缘灭而灭,没有固定的“常”,没有从心所欲的“我”。


因此,人生会有困境,不会有绝境;困境只是一时,并非永远。


只要想法不同、作法不同,困境不一定会再是困境,因为因缘改变了。



诸法因缘生——没有什么事是百分百确定,任何对事情的把握,都只是心情,并非实情。


所以,做事不需要信心,只需要下定决心,以智慧倾力而为,光明的道路便在你面前。


智者无忧,正因为懂得“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世间真相。



小编注


五盖:为灭苦道路上的五种障碍,分别是:痴、贪、嗔掉举、昏沉


:因对现实没有如实的观察与认知,而不知现实是因缘缘生,而有我见、常见、断见;贪:因愚痴,而有不切实际的欲求:因所求不切实际、则欲求不可满足,而怨怼、愤怒掉举:因心绪散乱,而难以保持专注观察的状态昏沉:因过于放松,难以保持清醒和专注的状态。




本文由书记组节录、整理自2016年2月16日

随佛禅师 于板桥龙山寺文化广场

“因缘观与疗愈忧苦”之课堂开示



SHARE

如果您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