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西宇文迁塞北 五大血战定国基

 思明居士 2017-08-31
辽西宇文迁塞北 五大血战定国基

慕容国都龙城“弘光门”遗址,龙城也是三燕时代的昌黎郡郡治所在地,宇文泰先祖宇文陵战败投降慕容氏后曾迁居于此。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 摄

辽西宇文迁塞北 五大血战定国基

地处今呼和浩特西北的北魏重镇武川镇遗址,从辽西迁入武川的宇文泰家族于此起家(资料片)。

宇文鲜卑被慕容燕国攻灭后,其后人中的重要一枝在辽西定居下来,从前燕、后燕、北魏再到西魏、北周乃至隋唐,从辽西走出的宇文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称王建国、雄霸一方,成长出宇文泰等青史留名的时代英豪!而南北朝时代两魏间的五场血腥大战,更在中国军事史留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精彩华章!

宇文陵成慕容姑爷 始居辽西后徙武川

公元344年,宇文鲜卑首领宇文逸豆归被燕王慕容皝击败后,其子宇文陵归降了前燕。慕容皝这人胸怀很大,对敌人的儿子未杀未灭,反而予以优待,给官做。到了后燕,慕容垂称帝,对宇文陵更是高看一眼,把女儿(也有说是宗室之女)嫁给了这位宇文后人,宇文陵身份陡转,从敌国降俘一跃成为慕容家族的皇亲国戚了。慕容垂对自己这位宇文姑爷不薄,封其为驸马都尉、玄菟郡公,位列公爵。后来,北魏击败后燕,宇文陵投降拓跋珪,与宇文鲜卑素来交好、通亲的拓跋鲜卑对宇文陵也挺好,拜其为拜都牧主,赐爵安定侯。在那个杀人如麻的大动乱年代,四处漂泊的宇文陵的命运还算不错的。宇文陵归降前燕后,慕容皝将其安置在当时的前燕昌黎郡。据考证,这个昌黎郡初在今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后移治龙城(今朝阳市老城),昌黎太守改称昌黎尹,与都城同治一地。宇文陵投降北魏后,开始被迁至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附近,后为加强控制,宇文陵及其家族再被迁至武川,后世居于此。

宇文陵家族世居的武川镇故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域内的下南滩古城,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六镇中唯一保留名称至今的地方。北魏的六镇,是指捍卫北魏北疆的六大军事重镇,即怀朔、武川、沃野、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大都在今内蒙古境内。武川镇,是北魏六镇从西数的第三镇,处在六镇腹心地带,作为北魏北疆的军事重镇,存在近百年,是武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军政建置,也是北周、隋、唐等三个朝代的发祥地,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后来的北周帝国奠基者宇文泰,就出生在这里。

孝文改革留隐患 六镇起义撼国本

宇文家族是在引发北魏帝国崩盘的六镇大起义中崛起的。正光五年(524),北疆六镇兵户数十万人因不满朝廷的苛刻统治,发动起义,很快波及全国,具有号召力的起义首领如匈奴人破六韩拔陵、丁零人鲜于修礼、高车族人杜洛周、鲜卑族人葛荣等。六镇大起义历时近十年,北魏军队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一批野心勃勃的军阀于乱世兴起,北魏帝国的盛世戛然而止,新的历史时代揭开序幕。

那么,六镇大起义是怎样爆发的呢?究其根源,居然与历史上有名的孝文帝迁都有关。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贵族们一个个改汉姓,易汉服,同汉人通婚并广置田产,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北魏军事力量的基础,是以拓跋部为主干的鲜卑部族军,兵民合一,称为“兵户”,在政治上享有优越地位。然而在向中原王朝的转型过程中,这些兵户的社会地位直线下降,沦为隶属于统领和官僚的“府户”,很多人甚至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不但不再享有特权和丰厚的经济回馈,反而被戴上了沉重徭役赋税的枷锁,成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一批牺牲品。他们从捍卫国家安全的基石,转瞬之间,竟成为随时引爆帝国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宇文泰小名黑獭,是鲜卑宇文部后裔,出身武川镇的低级军官。六镇大起义时,宇文肱、宇文泰父子配合贺跋度家族杀死了占领武川镇的起义将领卫可孤,此人是破六韩拔陵的心腹爱将。破六韩拔陵闻知卫可孤被杀,兴兵攻打武川镇并拔之,贺跋度、宇文肱均死于乱军之中。宇文泰兄弟便带着家小,投奔另一起义军领袖鲜于修礼,后归附葛荣。尔朱荣灭掉葛荣后,宇文泰听说贺跋氏兄弟都在尔朱荣大军,便想办法找到贺跋岳,求得一处容身之地。有识人之明的贺拔岳对这位智勇双全、忠心耿耿的部下大力提拔,令出身低微的宇文泰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贺拔岳的左膀右臂。

豪杰幸遇真伯乐 宇文接手贺拔位

出身低级军官的宇文泰能够掌控西魏军政大权,在等级森严、门阀林立的南北朝时代实属奇迹,他的成功,除了不凡的个人能力外,主观上要感谢自己的老上司贺拔岳,客观上要感谢自己的一生劲敌高欢。

高欢上台后,宇文泰还受贺拔岳之命前去拜谒以刺探虚实,高欢见宇文泰非寻常之辈,殷切挽留未果,待宇文泰回返,高欢大悔,预感到此人必成自己一生之敌,派人急追,但宇文泰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惊险回归后,宇文泰向贺拔岳准确分析了天下大势,建议贺拔岳趁高欢政权不稳之机,以关中为基地自立门户,准备日后与高欢的对抗,贺拔岳采纳了宇文泰之言。自此,关内外两大军事集团(开始的西魏对东魏,之后的北周对北齐)的对峙局面悄然确立,并深刻影响了南北朝历史的走势格局。

掌控东魏大权并成为后来北齐奠基人的高欢,乃桀骜枭雄。他的存在,始终令宇文泰如芒在背,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也成就了宇文泰的一世之名。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鲜卑名为贺六浑,于496年出生于怀朔镇的兵户之家。高欢本来是六镇起义的参与者,后来投靠了大军阀尔朱荣,靠着出众的才能成为尔朱荣的得力部下。528年,尔朱荣借口北魏胡太后擅权乱政,统兵入洛阳,将太后和新立的皇帝沉入黄河,又大肆屠杀了贵族公卿两千多人,基本消灭了北魏统治集团的支柱力量,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扶植傀儡皇帝把持了北魏政权,由于高欢出身六镇兵户,对义军比较了解,尔朱荣派他去河北招抚义军。脱离尔朱荣的控制后,高欢迅速招兵买马,并争取到当地汉人大族的支持,实力迅速壮大,野心随即膨胀。

后来,尔朱荣被不甘受控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尔朱家族中又内讧不断,高欢趁乱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到并州(今山西南部)招收了十多万六镇流民,掌握了雄厚的军事实力后,便向盘踞洛阳的尔朱家族发起挑战。532年三月,高欢率精兵三万在邺城西南的韩陵山大破尔朱兆二十万大军,尔朱家族的势力土崩瓦解。四月,高欢进入洛阳,拥立孝文帝之孙平阳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高欢自任大丞相,坐镇晋阳。这一年,37岁的高欢成为北魏政权的实际主宰者。高欢大权在握、志得意满,但他的统治并不安稳,因为,他一手扶起的北魏孝武帝并不甘心于屈辱的傀儡地位,为夺回失去的皇权,刻意扶持贺拔岳制衡高欢,诱使两强火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为拔掉贺拔岳这颗钉子,高欢唆使另一个军阀候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贺拔部众一时群龙无首,危急时刻力挺宇文泰接班,宇文泰不辱使命,率军为贺拔岳报仇,赢得人心,坐稳了老大位置。高欢以为除掉了贺拔岳即可高枕无忧,哪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竟迎来了更难对付的劲敌宇文泰。

宇文泰的好戏还在后边。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以讨伐南方梁朝为名征发军队,实则剑指高欢。高欢一怒之下,也以“伐梁”为名,率军二十万从晋阳南下,兵锋直向洛阳,孝武帝见大势已去,仓皇西逃长安,投奔宇文泰。皇帝西逃,让身为大丞相的高欢处境十分尴尬。他几番央求孝武帝回銮未果,不得不宣布废黜孝武帝,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并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以远离敌对的关中地区。而在关中,宇文泰比高欢更心狠手辣,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主动权后,当年年底便将孝武帝毒死,另立宗室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东西“两魏”并立的局面由此形成。

五大血战立国基 弱小西魏势转强

宇文泰掌控西魏大权后,与高欢主局的东魏形成两大对峙势力,双方之间的血战不可避免,对比两国的综合实力,宇文泰一方岌岌可危。

说来有趣,宇文泰与高欢水火不容、拼得你死我活,但其先祖却在慕容燕国同朝为臣,私交也不错。宇文泰的先祖宇文陵在前燕当官,到了后燕,还攀亲结贵,娶了慕容公主,成了燕国驸马。高欢先祖高湖在后燕任散骑常侍,后燕皇帝慕容垂攻打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时,高湖曾激烈劝阻,认为慕容、拓拔乃亲家,北魏国主拓跋珪更非等闲之辈,如今撕破脸皮、妄动干戈,不合时宜且后患无穷,被一连串胜利冲昏头脑且急于求治的慕容垂根本听不进去,为了堵住众人之口,还违心地罢了高湖的官,随后派太子慕容宝和慕容农、慕容麟率军8万,命慕容德、慕容绍率骑兵1.8万向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军,终于酿成了近十万燕军被屠戮、活埋的参合陂惨败。

北魏攻打后燕时,高湖和宇文陵分别向道武帝拓跋珪投降。高湖的儿子高谧曾任北魏侍御史,因犯事被流放到北魏边镇怀朔镇,其孙就是掌控东魏、缔造北齐王朝的一代枭雄高欢;宇文陵举家迁往怀朔镇西面的武川镇,其五世孙就是主局西魏、奠基北周帝国和关陇集团的当世英主宇文泰。

高欢控制的关东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湖北、江苏、安徽北部,历代是主要的产粮区和盐铁产地,乃富庶之地。而宇文泰控制的关西之地(今陕西、宁夏及甘肃的一部分),乃地域偏狭、经济凋敝、人口稀少的贫瘠之土。以兵力而论,高欢掌握的六镇军兵主体约二十万人,宇文泰的兵马不过三五万人,实力对比如此悬殊,高欢踏平关中、统一北方,似易如反掌,但在强横的宇文泰面前,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东魏碰得头破血流,自命不凡的高欢跌得鼻青脸肿。

从536年到546年的十年间,高欢和宇文泰摆开阵势,大战五场,分别是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璧之战。小关之战是闪电偷袭战、沙苑之战是苇荡埋伏战、河桥之战是平原阵地战、邙山之战是骑兵对攻战、玉璧之战是要塞保卫战,双方的军队都是当年的六镇精兵,将帅亦极尽一时之选,联手书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一页。

在这一连串旷日持久的大战中,宇文泰将自己卓越的指挥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关之战,宇文泰力排众议,敌分三路来,我自一路去,急调精锐专打进攻潼关的窦泰一军,破此一路,诸路敌军随即瓦解;沙苑之战,宇文泰摸准高欢急于雪耻的失衡心态,将部队深藏于茂密苇丛中,突然出击打得东魏军折损八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河桥之战,宇文泰集中优势兵力吃掉东魏名将高敖曹;邙山之战,宇文泰首战遭挫却不气馁,迅速整军再战,险些将高欢生擒活捉;玉璧之战非宇文泰亲自指挥,得其真传的麾下名将韦孝宽在敌众我寡的悬殊对抗中,居然将小小的玉璧城防守得风雨不透,高欢率大军围攻五十余日,未占丝毫便宜,终于无奈退兵。黯然退兵前,为稳定浮动军心,其大将斛律金为耗尽元气的高欢唱起了那首著名的《敕勒歌》,不久,一代枭雄便溘然长逝,伴随着《敕勒歌》的悲凉之音结束了自己的风云一生。

两魏五战,战阵浩大、场面恢宏,以“河桥之战”为例,据《周书·文帝纪》载,是役“置阵既大,首尾悬远,从旦至末,战数十合,氛雾四塞,莫能相知”。久经战阵的宇文泰每次想起河桥大战,都心神不宁,只有躺在心腹蔡佑的腿上方能安眠,河桥大战的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经十年激战,弱小的宇文泰越战越强,强大的高欢却由攻转守了。一个最明显的对比是:西魏及北周初期,河西的士兵每年都要凿开黄河上的冰封,以防河东的敌人来袭,而到了后来,却反而是北齐士兵担心北周的进攻,而不得不在冬天凿冰阻敌了。

在惨烈的战争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宇文泰每次都哀兵出征,心怀强烈的忧患意识。邙山之战后,西魏军折损过半,能征善战的老兵人数渐微,宇文泰料到东魏时刻可能来袭,不得不“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大量吸收关中各族的地方武装,从而改变了军队的成分构成。

为提高重组军队的战斗力,宇文泰不但严明军法、强化奖惩、连年举行军事演习,而且还设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军事组织体系,依照鲜卑旧俗,将诸大将全部改为胡姓,所统军人也各随其姓,创立“府兵制”。这一兵制,貌似军队形式再度鲜卑化,但由于西魏、北周的鲜卑旧部已经极少,事实上军队的组成不得不越来越依靠汉人的武装力量,因而逐步淡化了鲜卑色彩,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军队内部胡汉对立的固有矛盾,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地位和待遇,迅速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胡汉杂糅的北周铁军,成为后来威震天下的隋唐军队的前身。

在府兵制基础上,宇文泰进一步加强了对西魏地方政权的整合,建立起绵亘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关陇统治集团”,以文武合一的方式,及质朴复古的风格,融合胡汉民族的精华,踏上了统一中国、缔造隋唐的伟大征程。两魏鏖战及宇文泰破釜沉舟般的军事改革,竟成为一场伟大历史运动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