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胆小退缩“没脾气”,你追问的实操建议来了

 长沙7喜 2017-09-01

孩子在同龄交往中总是退缩怎么办?

被人“欺负”了也“没脾气”怎么办?

动不动就哭着找妈妈怎么办?

……


上周的文章《孩子胆小退缩怎么办?》(戳标题复习)我们探讨了孩子“退缩”背后的原因。


有朋友表示不满:“分析一堆道理,却不提供实际操作建议。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分析‘为什么’”,而是知道‘怎么办’。”


今天这篇文章,就为大家提供了“怎么办”的具体建议。(只是,若没有扎实的科学依据与清晰合理的逻辑分析,你很可能会觉得这些建议很难接受,甚至“匪夷所思”。)


上一篇文章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认识: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学习与人交往:


  • 孩子从与父母的互动中学到与他人交往的种种能力。


  • 孩子不会去判断我们言行背后的道理和逻辑,只是简单留下一些非黑即白的记忆。


假如


孩子从日常养育互动中获得的感受是:


  • 我得不到帮助,我的需求没人回应。


  • 我无法掌控,我不得不服从他人。


那么


孩子在今后的社交中,采取的策略就可能是:


  • 放弃(反正我需要的时候不会有人来帮我)


  • 退缩(我无法掌控,我不得不服从他人。)


  • 逃避(我做不到)


因此


我们可以在今后的亲子交往中,让孩子获得对社交的新的感受和体验。以此逐渐改善孩子在交往中逃避和退缩的状态。


新感受1:

我需要帮助时,

爸爸妈妈会随叫随到。


对这一点,大家最大的疑问可能是——

难道不该尽量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吗?


对这个问题,我们从3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请大家思考:

独立做事的能力重要,还是得到帮助的能力重要?


当然是都重要,但是,哪个更重要一些呢?我们的观点,可以用下面这句话来说明:


一个人的生存能力,

不在于他自己能够独自做多少事,

而在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他人的帮助。

——Louis Cozolino Neuro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然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损害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这个信任不仅是童年针对父母的信任,而且是一生中针对整个世界的信任。


其次,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偏敏感谨慎,这种信任就尤其重要。只有相信只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孩子才能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否则,就有可能选择逃避。


第三,在实际的做法上,我们并不需要事事代劳。


之前在探讨孩子的情绪问题时,我们反复提到:“心情”和“事情”,是两回事。


也就是说,要让孩子获得的,是爸爸妈妈可以随时帮助的感受,或者说是一种信念,但是怎么帮助、帮到什么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


以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拧瓶盖”的故事为例。我们不是断然拒绝,更不必在拒绝的同时还唠叨一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但我们也不是孩子一提要求,我们就马上帮他把瓶盖拧开。


更好的做法是——


毫不犹豫地表现出愿意帮助的态度,但行动上并不一定就是伸手把瓶盖拧开。


我们可以说:好嘞,我来帮忙!然后可以握住瓶子,让孩子来拧瓶盖。


也可以用更夸张的游戏办法,比如拿过瓶子,夸张地使劲拧,边拧边说:哎呦,还真够紧的嘿!拧几下拧不开,再给孩子试试。


这样轮流来,不管最后是谁拧开的,这个过程就不会让孩子觉得他需要帮助,大人却袖手旁观。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孩子都发生过,就是当孩子可以比较熟练地自己走路以后,反而经常要黏着大人抱。我们对此经常很不解,明明可以自己走,为什么又变回小baby那样还要抱呀?


其实,这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因为孩子这时候发现,远离爸爸妈妈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所以本能地需要确认,我还能不能随时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呢?


事实上,在很多“孩子明明会自己做,但偏偏不自己做”的情景中,(比如,孩子明明会自己穿衣服,但偏偏要让妈妈帮着穿,)孩子同样也是在本能地确认:我需要你时,你还会帮我吗?


这时候,他不是需要我们真的帮他穿衣服,而是需要我们给他一个肯定的态度,因为对于孩子,能够得到爸爸妈妈帮助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世界。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担心孩子能否有足够的独立能力,因为孩子还有另一项本能,这项本能,在孩子确认了能够得到帮助和保护之后,就会自动启动。


在这项本能的驱动下,孩子就会获得一个又一个独立做事的能力。


这项本能是什么呢?就是练习掌控环境。


“掌控力”的意义,很多父母是能够认可和重视的。只不过,以前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不仅要练习掌控环境中的事物,更要练习掌控环境中的他人。我们更没想到,孩子要练习掌控的他人,就是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让孩子在亲子交往的经历中,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新感受2:

我可以掌控自己、掌控他人


具体做法上,有这样几点建议 >>

  1. 少批评,少否决,少指导,少纠正


  2. 增加孩子成功坚持己见的机会


  3.  减少不必要的规则、规定


  4. 让孩子有机会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甚至突破规则


  5. 优化规则的执行方式


篇幅有限,我们挑选其中比较容易让大家产生困惑的部分来做一些讨论:


关于第一条,少批评,少否决,少指导,少纠正。


批评咱们这里就不必多说了。说说否决。


否决通常的效果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成。当然,一点都不否决是不现实的,比如涉及到安全问题的时候。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否决。


大家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一下,在我们每天对孩子的回应中,有多少次是说“好啊”,有多少次是说不行,大家很可能会发现,我们已经非常习惯否决了。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评估一下,平时哪些习惯性的否决,是可以减少的。


关于纠正和指导,咱们多说两句。


除非孩子主动提,说“你帮我看看哪里不对、帮我想想怎么才能更好”,否则,纠正和指导的效果往往也是打击孩子,让孩子觉得我什么事都做不好。


李岩老师在他的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女儿三年级学期末,最后一天上学那天早晨,因为老师说允许带玩具去学校,我女儿就准备带她最喜欢的3个桌游,一个跳棋、一个大富翁、还有一个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准备把这3个桌游带到学校去。


我一看3个大大小小的盒子,怎么拿呀,于是给她找了个袋子,说这样好拿,没想到她说不用,就这么手里抱着。


我说你还得坐校车,下了车到教室还有好长一段路,用袋子装着多好拿呀。不用,就是不用,就手里抱着。


我当时心里憋的呀,话已经到嘴边了,差点就说“必须用袋子装着”,好不容易最后我才憋回去了。


前面不是说到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随时愿意帮助他吗?难道,我们主动帮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不应该吗?


不能说完全不应该,但经验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哪些事情是应该由孩子全权决定的,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不能越界。


我们可以提建议,但是如果孩子不接受,那我们一定不能强迫他。


如果强迫他接受我们的所谓帮助,实际上就是对他的侵犯,而在亲子交往中经常被侵犯的孩子,在同龄交往时要么就是经常侵犯他人,要么就是被侵犯时毫无办法。


接着看李岩老师的故事:


过了一会儿校车来了,她背着书包抱着3个盒子上车。她们的校车是那种挺大的大巴,所以台阶挺高的,结果她在最后一级台阶上绊了一下,3个盒子全掉地上了。


这个时候,是不是正好可以告诉她,更好的做法是用袋子装呢?


这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说:你看,我跟你说什么来着,这么抱着就是容易掉,要是用袋子装着,不就不会掉了吗?


好在我现在懂了,这么说只能让她觉得“自己真够笨的”或者“我爸真够烦的”。她已经从东西掉地上了这个经历中学到了足够的道理,不需要我再去加重她的沮丧了。


这个时候她需要的,还是我的镇定,遇到挫折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及我随时准备帮助她的态度,因此我站在车下说:还好吗,需要帮忙吗?结果,她非常确定地回答说:谢谢啦,不用,我自己行。


关于第二条:增加孩子成功坚持己见的机会。


很多家长都说:我给孩子很多做主的机会呀,买玩具让他选,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去哪玩、吃什么,等等,都让他决定啊。


首先,大人给孩子机会做主、做选择,很重要,请继续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但是我们这里重点想强调的是,上面说的这些让孩子做主的情况,实际上还是在我们大人允许的前提下,孩子才有机会做主的。


那么,当孩子的意见与我们的意见真的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让孩子成功地坚持自己?


也有人会说,真的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跟孩子平等讨论,看看谁的意见更有道理。


对于这一点,曾经有一位妈妈非常直白地说:大人跟孩子辩论谁更有道理,就是大人欺负小孩,根本不存在平等,因为孩子不可能说得过大人。孩子不仅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上远远不如大人,而且在辩论的气势上也不可能胜过大人。


总之,当孩子的意见与我们的意见真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


关于第四条: 让孩子有机会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甚至突破规则。


让孩子“讨价还价”是很多父母不能接受的。大家更为在意和坚持的养育目标是——说话要算话。


但实际上,大家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实哪怕是在我们成人之间,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突破规则都是取得社交优势的重要手段,小到菜市场买菜,大到两国之间的外交,都会用到这些手段。如果不会这些手段,那么就很可能在社交处于劣势。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事都要这样,而是说在可能的时候,尽量让孩子获得他能够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突破规则的感受。


比如上一篇文章提到的看动画片,约定的时间到了,孩子提出再多看5分钟。这时候,我们不妨让孩子“得逞”一次。


问题马上就来了——

孩子没完没了,得寸进尺怎么办?


大原则是:当我们必须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可以轻松愉快地,甚至搞笑地说“不”。大可不必搞得特别严肃甚至严厉.


比如,当游游一再要求“再多看5分钟”时,一听见“5分钟”这个词,妈妈就会大张着最,瞬间“冻住”,需要游游过来帮忙才合得拢下巴。


然后游游再提要求,妈妈再次“冻住”,还换了更滑稽的表情。最后就变成了游游提各种特别离谱的要求来”冻住“妈妈的好玩游戏,看电视已经不重要了。


再比如,天天玩游戏,已经讨价还价多玩了一盘,结果又来讨价还价还要再玩一盘,这次爸爸不能答应了,那怎么办呢?


这时爸爸大喊:不可能,想都别想!你要是再不关,我就把你的ipad给吃掉!“


然后爸爸就夸张地,张牙舞爪地去抢ipad,天天抱着ipad满屋跑,爸爸就满屋追,但总是追不上。


大家可以想象这些情景,都会带来笑声,而笑声过后,再执行规则通常就都不会有太大的阻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会有被强迫的无力感。


大家可能的另一个疑问是:这样的话,孩子到了外面会不会也这么得寸进尺、说话不算话?到了将来会不会没有诚信?


放心,绝对不会。


诚信不是逼出来的。在家能够得寸进尺的孩子,在外面会更有分寸,小时候被允许说话不算话的孩子,长大后才会真心讲诚信。相反,越是家里被被严格要求必须说话算话的孩子,在外面更容易破坏规则。


以上就是我们针对日常养育互动为大家提供的一些建议。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慢慢消化,也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最后,还有一件事想提醒大家:


还记得我们说过,关于养育问题,如果只能提一个建议的话,是什么呢?


欢乐时光,打闹游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