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视频 | 喻建十 · 国画技法讲座[17]

 秦岭之尖 2017-09-01


[第十七讲] 山水画的临摹(上)

主讲人:

喻建十,天津美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系教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



       当我们对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就应进入对传统作品的临摹阶段。临摹,历来被认为是进入中国画殿堂的重要门径。一位成功的中国画家要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要有生活与自然的不断滋养,更要有对传统经典的深刻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将这些要素概括为“三源”,即:心源、造化之源、传统之源,三源不可偏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即自己的主观意愿;“造化之源”即大自然,要向大自然学习;“传统之源”,即溯本求源,要向传统学习,而对传统之源的追溯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临习来获得的。
       一、临摹前的准备
       我们拿到一件作品的时候,不要先急于临摹,而要像剥竹笋那样,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向内陆仔细分析这件作品,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先想清楚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临这张作品?第二,这张作品好在哪?第三,这次临摹的目的是什么?第四,希望从此次临摹中掌握什么?是山石树木的造型还是笔墨的运用?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临摹所追求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第五,临摹时应注意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铺纸动笔之前的读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也就是临摹前的准备工作。
       在准备工作中首先是意蕴分析。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观察一个人还是一件物象,第一印象最为深刻,尽管有时不那么全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比较准确的。同样,我们在观察将要临习的作品时,也要留意自己对这件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壮美还是优美,是雄强有力还是清静飘逸。比如,明末清初“四僧”中的髡残和弘仁的作品,一个粗放苍茫,一个瘦俊冷毅,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意蕴变化是通过笔墨、构图、形象,乃至题款、钤印等多种因素塑造的。特定的意蕴是由作者特定的审美观、世界观决定的,而审美观、世界观的形成又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也与个人生活阅历、家庭环境、学识修养有关。作品意蕴的感知是瞬间的,而影响作品意蕴产生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
       一件作品有无意蕴,直接决定了它是否有生命力。意蕴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气韵、意境。只有把握住意蕴才能把握住作品的生命力,在临习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作品中形式构成要素组合的因由,从而更好地遣笔使墨。例如,弘仁的画作彰显简峭、明洁、雅逸、清冷的意蕴,这是他精神状态和气质品格的流露。弘仁画作中反映出的优美意蕴与髡残作品的老辣苍健、粗豪雄浑的壮美境界形成鲜明对比。(图一为弘仁作品《山水册之一》,图二为髡残作品《山水册之五》)明了了这些,我们在临摹时就会主动地以接近原作者的心境与心态来把握被临作品的意蕴,这样临摹也能够更为贴近原作。

图一

图二

       其次是背景分析。对有些人来讲,临摹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认为“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不然。这种只“知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的被动临摹,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并不能达到把握传统经典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临习一件作品之前,对该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首先要对范本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比如,作品完成时的社会环境如何,美术史学意义上的环境又如何;作者的生存背景(阅历、家庭、生活)、学习背景(师承、动机、过程、方法)是怎样的;作者风格形成的历史性因素与个人阶段性追求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此外还要了解其同时代人的绘画风格,以及他是怎么有别于其他人而脱颖而出的。
       绘画史上有“细沈粗文”之说。文徵明的作品一般都画得很细,粗笔的很少见;而沈周的作品一般画得很粗,细笔的很少见。所以就艺术作品的珍贵度来说,粗笔大抹的文徵明和细笔细道的沈周都非常有价值。(图三为文徵明粗笔作品《雨晴记事山水图轴》局部,图四为其细笔作品《绿荫长话图轴》局部,图五为沈周粗笔作品《溪山秋色图》,图六为其细笔作品《庐山高图》)文徵明师从沈周,却形成了远别于沈周的风格面貌,这与他们的性格和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文献记载中可知,文徵明“幼不慧”,但记忆超人,性情严谨温和,理性而忠厚,少怨少怒,是典型的谦谦君子,虽然与沈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绝没有沈周那样豁达放松、粗枝大叶。这样的性格特征就决定了他对于沈周是“师其心而不师其迹”。在他的细笔作品中,可明显看出其由董源、巨然及“元四家”发展过来的笔墨轨迹:工秀清苍、沉稳文静、枯淡松柔、一丝不苟。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再临摹他们的作品,会更容易出效果。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有的老师在教授临摹时不要求学生进行理性分析,而只是让他们大量临摹,其理论根据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临作品的内容有所了解,如作品的意蕴、创作年代、作者的风格等,在此基础上的临摹就能够产生深度切入、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就是以点带面、中心突破四面开花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解析,使我们得以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也就使接下来的临摹更具主动性。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由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蕴分析和背景分析是理论性的,之后就要进入画面技术层面的分析了。首先是构图分析。根据绘画构图学原理,画面的基本构成可以概括为一条或几条贯穿画面的构图线,这些构图线大致可分为Z形、S形、W形、+形、△形、#形等等,以及上述构图线的变体及组合。不管我们见到的画面构图如何复杂,都可以用一种或几种线条将物象串连起来,使之形成一条运动线。希望大家在临摹前做一个对比词的训练,如构图上的大小、多少、繁简,笔墨上的干湿、浓淡、粗细等,这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构图。对画面的基本构造理解了,之后创作时就可以借鉴运用、举一反三了。分析构图时应从简单的小品画开始,进而发展为大幅构图,要抓住画面中主要的构图线和辅助的构图线。一般一件小作品为一到两条构图线,大画的构图线要复杂一些。物象之间的关系都分析出来后,自己创作时就能活学活用了。
       接下来是技法分析。如果将分析作品的过程比作剥竹笋,那构图分析只是对作品形式构成的剖析,不过是竹笋的最外面一层,而现在要进行的技法分析更为重要,对于这个过程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关系到临摹的功效。只有经过这样一层层的剥离过程,才有可能使“笋芯”呈现出来。
       山水画的形体塑造是通过勾、皴、擦、染、点等步骤完成的,这些步骤在笔墨形式上的特点直接构成了画家的风格,所以,能否比较全面地解析每个步骤,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表现特点,就非常重要了。
       如沈周和王履的画大都运用小斧劈皴,沈周的特点是苍茫含蓄,王履则是挺拔雄强。经过分析可发现,二者的笔触不一样:王履的笔触更伶俐,用硬毫笔多一些;而沈周则用软毫笔多一些。运笔速度上:王履较快;沈周较慢,压笔要更实一些,用笔的不同造成了二者不同的风格。同样,比较弘仁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八大的线条苍茫圆浑,弘仁的线条细挺坚劲,由于所运用的笔触不同,形成的画面形象也就有所差别。
       材料分析。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画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特定效果的显现,与其表现材料与表现工具有直接关系。比如,我们在临摹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画不出原作那种笔墨效果呢?这很可能就是表现材料或表现工具的选择不当造成的。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画家当时用的是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尽可能选择同样的,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接近原作的风格。比如,元代作品多在由楮皮、桑皮做成的渗化性较弱的皮纸上完成;而明代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的画家则开始用渗化性较强的生皮纸作画;石涛喜欢在生纸上作画。若不了解这些,工具选择不当,自然就无法达到临本的笔墨效果。



(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链接即可观看本节课视频)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