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解读5 ┃ 东海龙宫得金箍棒

 小龙女的武馆 2017-09-01


2016-06-15 清凉月 
 
 



在传统文化中,东海是最深的海,我们在给老人祝寿时总是以东海做比,希望老人“福如东海”。“水”代表“静”,“海”代表很深的“静”,“东海”自然就是代表极深极深的“静”。当“静”达到极深状态的时候,就能证入真正的气机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气”。
注意本节悟空证得“真气”时所使用的方法:
老猿告诉悟空,铁板桥下的水直通东海龙宫,于是悟空从铁板桥头钻入水中,进入东海龙宫。这个过程是在讲解证得“真气”的方法,“水帘洞”代表虚空,代表先天,“东海龙宫”代表下丹田,我们要把“选择性注意”放在水帘洞,然后用“普遍性留意”觉照(觉知)下丹田。由于“普遍性留意”是一种潜意识思维功能,而潜意识是与身体微观物质相应的,因此使用“普遍性留意”将使我们能够发现“真气”。“钻”代表专注,我们在专注地看书时,会把书拉得越来越近,此时有一种钻进去、融进去的感觉,因此《西游记》往往用“钻”代表专注,尤其用来代表“潜意识专注”。“潜意识专注”是和身体微观物质相应的,因此只要能够证入“潜意识专注”,就能发现“真气”。
“真气”在形态学方面刚开始表现为黄豆样大小的“气团”。用“真气”这个名称可以和之前的气机状态进行区别,与“真气”相比,前面的气机状态就是“假气”了。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气机的不同状态呢?“气”是微观物质,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微观物质是和“潜意识专注”对应的,我们必须把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为“潜意识专注”才能发现和掌握微观物质。
这种融合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潜意识逐渐占据主导位置,逐渐发挥主导作用,于是微观物质开始显现。不过由于此时潜意识仅仅只是刚刚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主导作用,它仍然不时受到意识的干扰,因此这时候的微观物质无法稳定地显现,更无法深化,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过渡状态。过渡状态的微观物质在形态学方面表现为“气流”。
是不是从宏观物质状态向微观物质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经历“气流”这个演变阶段呢?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实证能够一开始就侧重于思维方面,并能够在思维方面很快达到较高状态,那么我们将很快证入“气团”这种真正的微观物质状态,是不需要经历“气流”这个演变过程的。不过绝大多数人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他们往往需要逐渐诱导,逐步深入,因此要经历“气流”这个演变过程。
在“气流”这个演变阶段,意识和潜意识并存,意识不断干扰潜意识,如果此时意识对潜意识的干扰非常明显,那么“气流”将表现为非常紊乱的走窜现象,这就是“气机走窜”;如果此时潜意识受到的干扰很少,那么“气流”将表现为循经络运行的有序运动状态。
“气机走窜”和“循经络运行”是气流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前一种运动形式与“有意识散乱”紧密关联,后一种运动形式受“潜意识散乱”影响较大。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气流的这两种运动形式发现“有意识散乱”和“潜意识散乱”,并进而破除这两种散乱。其原理就是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通过物质状态的基本表现发现与之对应的思维方面的问题,从而顺利解决思维方面的问题。
这个原理对破除“潜意识散乱”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潜意识散乱”是很难直接发现的,是很难破除的,而对实证影响最大的就是“潜意识散乱”,我们实证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潜意识散乱”造成的。只要能够破除“潜意识散乱”,就能形成“潜意识专注”,使气流转化为“气团”,因此气流循经络运行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通过气流循经络运行中的异常表现及时发现和破除“潜意识散乱”,顺利实现意识和潜意识的融合。

悟空能够进入水帘洞,正是因为气流能够循经络有序运行。水帘洞中铁板桥下的水直通东海,这句话指的是潜意识继续深化。随着潜意识的深化,气流将与之相应地同步演变。怎样演变呢?欲界是由“专注”和“静”两种成分构成的,气流演变的过程也是“专注”逐渐强化的过程。在高度专注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这时候“气流”将演化为“气团”。
在“气流”状态,潜意识容易受到意识干扰,因此容易出问题;到了“气团”状态,意识和潜意识已经完全融合为“潜意识专注”,这时候的境界非常美好,非常自由,完全能够自主、自如,因此“金箍棒”又称作“如意金箍棒”,是非常如意的,能大能小。注意这里的“如意”两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如意”呢?很显然,只有在“心物一体”的情况下才能如意,悟空把金箍棒藏于耳中、藏于身体中,这也是在向我们暗示此时悟空已经能够和“气”这种物质状态保持“心物一体”了,已经能够以“气”作为身体了。
金箍棒又称“定海神针”,这是因为金箍棒指的是“真气、元气”,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这种“气”生成的,它是宏观物质世界能够稳定、安定的基础,因此是定海神针。这里的“神”指的是“灵气”,也指“心物一体”,而不是指我们通常的物质观念,不是指毫无生机的冷冰冰死气沉沉的物质。我们总认为物质是死气沉沉的,是没有生命的,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物质具有思维属性,思维具有物质属性。
凡人之息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指的是“一万三千五百息”,暗示这种“气”是通过“观呼吸”证得的。
金箍棒“能大能小”正是“气”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物是一体的,“气”这种物质状态能够随着思维的变化而同步变化。注意这里的能大能小和气流的大小变化是不一样的,因为气流是一种过渡状态,在那种状态散乱心还没有完全排除,因此气流容易随着散乱心而变大直至消失于无形。在散乱心比较明显的时候,即使你不希望气流消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气流是不如意的,而“气团”的能大能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能够如意地变大变小,所以金箍棒特指“气团”这种物质状态,而不是“气流”,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金箍棒”能够放金光呢?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如来藏,我们可以把执着心力看作如来藏所产生的一种功能。执着心力是逐渐强化的,随着执着心力的逐渐加强,将产生“选择性思维”。随着“选择性思维”的形成,“观察与被观察”关系同步确立,这时候物质同步形成。由此可见,物质是执着心力的表现形式,是如来藏向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在此演变过程中,在任何一个演变阶段,都会产生很多特征,“气”也是这样,“气”是如来藏在向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演变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学特征,我们要注意在这个阶段与“气”这个特征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特征,比如:光、声音等。正是由于“光”这个特征与“气”这个特征同时存在,因此“金箍棒”能放金光,这也标志着随着“气团”的形成,我们将很快证入“光”的世界。“光”的世界是天道境界,因此得了“金箍棒”之后,悟空才能进入天道。不过由于执着心力是不稳定的,具有很大波动性,因此任何物质境界都是不稳定的,即使是天道也如此,也是不稳定的,因此悟空会大闹天空。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气”是物质的一种特征,而不是物质自身。但由于物质的这种形态学特征最容易被我们发现,所以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往往把“气”这种形态学特征当做物质本身,也就是我们习惯于用物质的形态学特征命名该物质。对物质的这种命名是按照人们的直观感觉进行命名的,这种命名最容易导致人们认为“气”就是一种物质,并进一步导致人们盲目的追求“气”,比如“气功”就是这样,他们把“气”当做真实的物质,当做最终的追求目标而盲目追求,结果导致出现很多问题。
注意这个阶段的“光”是最低层次的光,也就是少光。光为金,少光即少金,因此金箍棒仅有金箍,还不是纯金,仍然以铁为主。铁与金有何区别呢?在《西游记》中,铁指气,金指纯阳,指纯粹的光,石头则指能生铁金的土,由此可见,石头虽为土,却是从土向铁的过渡状态;铁则是从石向金的过渡状态。在水帘洞中,虽然有铁板桥,但毕竟以石为主,铁较少,因此水帘洞实指刚刚得气。刚刚得气就能开天眼证入水帘洞,这是告诉我们,在所有神通中,天眼通最容易证得,即使刚刚证入“气”这种状态就能证得。事实正是这样,很多人刚刚证入“气”这种状态即开天眼。到了金箍棒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稳定得安住于“气”这种状态,因此能够发现光。为什么刚刚证入“气”这种状态就能开天眼呢?因为“气”这个阶段的微观物质不仅具有“气”这个特征,而且具有“光”这个特征,因此能够开天眼。所谓的开天眼其实是指能够发现和使用微观物质的光学特征。
从刚入水帘洞到这里得金箍棒,这个过程是在描述“气”这个阶段的修行历程:我们先证入“静”,在“静”中我们将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随着“气”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完全安住于“气”,和“气”保持“心物一体”,这时候我们将发现“气”还具有“光”这个特征。当我们证入“光”这个特征后,在“向光”这个本能的作用下,我们将开始证入“光”这种物质状态,将证入纯粹的光(纯阳)。天道的基础是光,人间的基础是气,因此得金箍棒后,悟空将从人间进入天道。如果没得金箍棒,虽然也能开天眼,但你所看到的仍然是人间境界,无法看到真正的天道,无法进入真正的天界。
这里蕴含着什么样的原理呢?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认识是先从它的某一特征或某一功能认识的,随后我们将全面认识该物质,这时候我们将发现该物质的其他特征,而该物质的其他特征是由更为高级的物质生成的,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该特征证入更为高级的物质状态。这里正是这样,身体觉受和功能(比如:呼吸)是由气生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觉受或功能证入“气”这种状态(这是进入水帘洞);随后我们将完全掌握“气”,全面认识“气”(这是得金箍棒);全面认识“气”后,我们将发现原来“气”还具有“光”这个特征,而“光”这个特征是由更为高级的光(纯阳、纯粹的光)生成的,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光”这个特征证入完全的、纯粹的光这种物质境界(天道)。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气”仅仅是如来藏向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学特征,因此我们不能把“气”当作物质,当然也不能把“光”和“音”当作物质,而要在证入这些状态后继续实证,直到证入如来藏。由于“光”这种状态是物质的最高形态,因此很多人把“光”称作“元光”,相应地他们把此时的“气”和“音”称作“元气”、“元音”。“元”者“根本”也,他们认为证入这种状态就证入了根本,就解决了根本问题,这是错误的,我们要从理论上认识和破除这种错误,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半途而废,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中医学里,水配属于肾,耳为肾之外窍,肾主先天,金箍棒为深水所生,为先天一气,故金箍棒能够藏于耳中。肾为先天,为神,金箍棒为气,金箍棒藏于耳中,即“炼气还神”。
悟空得到金箍棒后,又要来一副“金冠、金甲、云履”披挂,“云履”指脚下气,“金冠、金甲”指“光”,说明此时悟空处于从气向光的过渡阶段,而且此时光的成分越来越大。这一点比刚得金箍棒时的情况又有所进步,那时候以“铁”为主,也就是以“气”为主。
正因为此时以“光”为主,同时“披挂”是覆盖全身的,因此此时身体的宏观觉受已经完全消失,彻底进入微观物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将感到完全被“气或暖”包融,此时甚至会出现“酥暖”现象。身体的宏观觉受性质属阴,身体宏观觉受的完全消失表明已经脱离群阴,所以悟空跳出水后身上没有一点水湿。假若身体宏观觉受没有完全消失,那是一定会有水湿的,刚入水帘洞那段就是这样。在刚入水帘洞那段,书中仅仅提到不伤着身体,但没有提到不沾水湿,这说明《西游记》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是建立在严格的实证基础上的。
从以上论述中你会发现,“气”有时候为阳,有时候为阴,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当前这种低级状态,我们实证的目的是证入高级状态,因此凡是向高级状态发展的现象就是阳,反之则是阴。刚得“气”时,“气”就是“阳”;由“气”发展到“光”时,“气”又属于“阴”。这其实也属于母子关系,母生子,母为阴,子为阳,“气”有时候是“子”,有时候是“母”,因此阴阳属性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正是模型化研究和详实化研究的一种不同之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西游记》的解读必须以详实化研究为主,模型化研究必须从属于和服务于详实化研究。

 
 


在阴阳理论中,阴和阳不但处于动态变化中,而且是互相转化。为了更为深入地认识阴阳理论,接下来我们谈一下“太极图”。
“太极图”图释:

外圆:太极图外周是一个圆,圆代表稳定、圆满,同时圆的面积最大,因此圆也代表“势大”;
 圆内两个阴阳鱼
颜色两个阴阳鱼的颜色相反,且一个外张,一个内敛,指它们代表相反的两个方面,代表相反的两种作用力。

鱼眼:鱼眼的颜色和对立面的颜色相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指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因素;

      鱼眼在己方势力最大的时候出现,说明在己方势力最大的时候会产生向相反方转化的因素,也就是此时向相反方转化的因素会显著地表现出来;

态势:两个阴阳鱼在态势方面是运动的,它表示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这里还需要注意“暖”的演变以及“暖和气的关联性”:
“暖”在觉受方面属于对温度的一种体验,“气”是对物质形态学特征的体验,对物质形态学的体验在觉受方面属于视觉方面的一种体验,但在“气”的低级状态,并没开天眼或虽然开天眼但却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此时气机很不稳定,因此“气”的形态学特征并不能马上看到,而只能感觉到。在气机稳定后,在“潜意识专注”形成后,我们将看到“气”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后面将要谈到的“人参果”就是这样。
无论“暖”还是“气机”都有一个演变过程,要想准确掌握其演变规律,必须掌握这两种特征的形成基础:
“暖”和“气”属于“相续性思维”阶段特有的两种物质特征,这个阶段的物质和“专注的静”相应。“专注”和“静”这两种成分所占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规律由“专注”决定。由于刚开始的专注事实上是指“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因此“专注和静”二者所占比例的演变是随着“选择性注意”的演变而演变的。
在“选择性注意”不再发挥作用的时候,“普遍性留意”将发挥主导作用,这时候极容易形成“静”,与“静”相应的是“气”这个特征,因此这时候我们将发现“气”,比如“观呼吸”就是通过这个原理发现“气”这个特征的。“气”具有很强吸引力,因此随着“气”的显著化,“专注力”将越来越强,这时候就会形成“潜意识专注”,这就是“凝神入气穴”。注意这里的“凝神”是一种“潜意识专注”状态,而不是“有意识专注”。
当“选择性注意”发挥显著作用的时候,由于刚开始的“选择性注意”是“有意识选择性注意”,这时候造作成分很大,因此会产生“燥热”反应;随着实证的逐步深入,造作成分越来越小,专注力越来越强,这时候“燥热”开始向“暖”转化;在“有意识选择性专注”将完全转化为“潜意识选择性专注”的时候,我们将体验到非常美好的完全包融的“暖”,不过这时候身体轮廓感往往还若有若无;等“有意识选择性专注”完全转化为“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后,我们将体验到“酥暖”。
我们要根据“暖”和“气”这两个特征的演变原理灵活使用这两个特征进行实证。


气机的实证操作及原理


从“水帘洞”到“金箍棒”,都是在谈“气”这个问题,《西游记》把这个问题放在全书开头部分来谈,因为“气”是修行的基础。为什么是修行的基础?因为它使我们摆脱了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束缚。“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是和显意识紧密关联的,只要我们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显意识就一定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将导致意识和潜意识无法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气”是一种我们比较敏感比较容易认识和掌握的物质状态,因此我们能够经常安住于这种物质状态。“气”这种物质状态是和“潜意识专注”对应的,因此安住于“气”这种物质状态就是安住于“潜意识专注”状态,就不容易退失,因此是实证的基础。我们很多人往往感觉实证总是进进退退不稳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气”这种物质状态。
既然“气”是修行的基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证入这种状态呢?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的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相续性思维具有“动”和“静”两种状态,“动”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对应,“静”和“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气)”对应,因此要想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我们必须在思维方面进入“静”这种状态。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结合身体觉受入静,因为我们当前的各种身体觉受,从根本上说都是“气”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通过物质的功能我们能够寻找到物质本身,因此一定要在入静的同时体验身体觉受,要在体验身体觉受的过程中入静,二者缺一不可。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要想进入某种物质境界,我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在思维方面要证入与那种物质境界对应的思维状态;
二是必须始终保持对那种物质境界某种特征或功能的体验和使用;
这两个条件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在体验那种物质境界某种特征和功能的过程中证入与之对应的思维状态,这样就能真正证入那种物质境界。
具体到“气”这种物质来说,我们可以一边体验呼吸一边体验身体觉受,也就是体验呼吸时身体的变化情况,这样就能发现“气”这种物质状态,比如:我们可以体验呼吸时腹部的起伏变化以及此时腹内微观物质方面的变化情况。呼吸是一种潜意识现象,只要我们能够专注地体验呼吸,就能形成“潜意识专注”,就能证入很深层次的“静”,就能发现与之对应的“气”这种物质状态。
很显然,在这里呼吸是一种工具,把这种工具和身体觉受结合,就能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当然,如果我们把呼吸这个工具和更为高级的物质结合,就能证入更为高级的物质境界,比如:如果我们把呼吸和鼻前虚空结合,就能证入“鼻端生白”这种更为高级的物质状态,也就是证入“光”的境界;如果我们把呼吸和深邃心境结合,通过呼吸的深细悬把深邃心境诱导出来,这样就能证入比“光”更为高级的状态。
“气”能生成各种宏观物质,证入“气”这种状态后,神通变化就能自然而然地生成,因此悟空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后就能获得身外身,变出很多小猴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