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曾文远:境界人生

 琥珀蜜蜡 2017-09-01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从人类诞生至今都被每一个人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思考着。因为思考,所以成就了人;因为思考的境界,所以成就了人生。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因为在于思考;每种人生都是不同的,因为在于境界。

人是事实集合体,人生是理念沉淀体。人活着就是实在的,谈千论万依然如故。事实性问题永远不会引起人类的兴趣,除非其与人生相涉。只有价值性问题俨然才是人类心中亘古的痛。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生的旨趣,使得人类相对脱离了物质藩篱的束缚,而必然迈向了自由王国的境界。于是,境界的高低就在于人对物性的独立性强弱,人生的精彩也在此有着迥异。

物质恒定,人类在其面前终究是无助的。我们的再多作为,其实是不能对物质损之一毫,增之一分的,充其量只是不同人、不同物之间的流通罢了。既可一夜坐拥万金,亦能瞬间一无所有。物质只能产生人作为事实的差异,却不能决定人生作为意义的分野。境界在对人生的深切关怀中存在。

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剥除萦绕心神的物性,自己一切才那么真实,自己也才是自己。纵然获有全世界全部财富,我们依旧会困惑于人生的不足,依旧会苦苦追问着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人之异化,是人生的最大败笔。因为如此,人也不再是人,岂能再论人生?!人生不能游离于人而存在,所以每个人的每种人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有着、会有不可避免地败笔。境界就是从源头上减少败笔的产生,调整着人和人生达致和谐完美的统一。

境界之高下,决定着我们分别物我能力的大小。境界越高的人,他越能在纷繁复杂的物性世界中准确找到和定位真实的自我;境界越低的人,他越是任自我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物性变异中,他看到的越是虚假的自我。

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境界的另样解读。只要先找到自己,才能找到外物。外物各行其道,人道不能代替物道。高境界保证人们能以客观警醒的姿态把握事物本质,所以,高境界追求的是德性。

德性合道,物性违道。境界决定人生,实则在于认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人生贵在真实,真实的认知绝不是臆断、妄测,即不能脱离事物固有之道性。认知决定行为。有了真知灼见,才不能妄为;充斥颠倒梦想,只能是胡作非为,到头来一事无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有多远,行动有多远!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人还是人,人生已不再同。境界人生,由此方显缤纷世界。

——对此,文远引贤者之语歌云:

“生何欢,死何惧?

世事冷暖醉里真,白云苍狗梦中花。

求不得,百年毁誉;

舍不去,一世多情。

直擎天剑斩斗牛,挥袖云山我自往,不留尘与土。”

……

几多欢愁,几多恩仇,都恍如昨夕。往事依稀,逮不住,拎不起,都随风而逝。抛去功名、远离富贵、放下权势、封闭智识,梦中惊醒,我还是我。一切赤裸,正如我来。万物生灭,来去从容,天道有常矣。

鸿钧大道,各有三千。山是道,水是道;树是道,风是道;兽是道,禽是道。道是必然,充斥宇内,你我皆然。道之前,没有强弱,没有优劣,没有高下。道法自然,万物皆可证道。

天心不心,天道不道;众生有心,众生有法。修道忘心,以体天心;修道忘法,以悟天道。外物之道,终是小道,福至心灵,道行大进。功名、富贵、权势、智识,获得越多,蒙蔽越深。欲之深,心之丧。无道心,无有我。无有我,无有道。

上体天心,平衡本心。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天地运转,阴阳相生。善恶良莠,皆是虚妄。问道何为,自在本心,天道为我道,天道为万物道。心无挂碍,心无所凝,随心而为,容浩瀚虚空,纳混沌苍茫。

拥有才有放下,放下才晓拥有。放下自我,成就忘我。忘情非绝情。悟道即悟心,忘心即忘情。寄心于情。有忘我,舍小爱,存大爱,方是我。

——故曰:最高不是最难,执着才是可悲!

一直都有这样心趣:究根问底于事,罢了又索然无味,尽数忘去。时间长了,想了很多,忘了很多;时间流逝了,我却从无来亦向无归,终无所得。

万物生于壹,更是壹心而生万物。心如磐石,万物于我何加焉?心如流水,壹物终成万物来。事繁、事简;事巨、事细,皆取乎人。时过境迁,世事变矣,实则人事之易耳。

成功与失败焉,取于壹心否。壹心而往,非有无成功者也。当下之世,人多矣,壹心之人鲜矣!发乎于性,则壹心不再,故圣贤忘于情,尔后事竟功立。

年岁虽长,心智未熟;纷呈世事,扰我心性。执于虚妄而不知,失之实谛而未察。无有壹心,事亦无所成。往昔并不为风,终汇于壹,承不起,放不下;而今并不为有,终归于无,抓不上,拿不住;未后并不为无,终报于果,躲不过,挣不脱。因缘际会,均为定数。常思于此,揪然不已。

一切心皆非心故名心,非心即无心,即为解空之心,已无所住,无得无失,方为我心。臻于圣境之心,无我亦无我心。我无所愿,亦未能所愿。何以故?我心非我心故我心。心壹,善哉!

老聃亦言:天道即无,我世为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柔弱之无,无为之无,竟为虚无,又为刑名之本,不足取也。惟敬天道,观照之,体悟之,方为至理;故庄周言: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为无,无为有,此即天道之本。

——由是鉴之,百家之言,汇于一本,聚于一人,乃天道也。由是之,其理相通而不悖。国人尚天,各家演绎天道,大抵以儒释道为著。释道何其大,藏世界于一粟;道法何其玄,贮乾坤于一壶。佛法奥涩,惟心向金刚之光明。儒道,实乃道之行也,当为出世之道,行为之师范也。文远素崇天道:天道者,自然而然,故自号逍遥,不欲逍遥齐物以全天地精神,养生人间以备万世道德,惟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矣。

初撰于2009——2011年间于沈城

修改于2016年1月13日于京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