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为何称诸葛亮为“寇”

 松林阅读 2017-09-01

《资治通鉴》为何称诸葛亮为“寇”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被誉为与《史记》并列的史书。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论是在史籍《三国志》还是无数文学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评价都相当高,相当的客观和正面。然而,凡事有例外,在中国个别的史书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并不高,有部史书还称诸葛亮为“寇”,确实令人感到疑惑,历史上许多人对此感到愤怒,但又无可奈何,因为这部史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直到现在都无人敢修正,这部史书就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当年,司马光将此书修订完之后请皇帝宋神宗审阅,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将此书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被誉为与《史记》并列的中国古代史家之绝笔,司马光真是继承了司马家族的光荣传统。

《资治通鉴》为何称诸葛亮为“寇”

诸葛亮在《资治通鉴》中竟然被称为“寇”。

然而,对于《资治通鉴》,许多人一直颇有微词,因为此书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不能客观现实的反应中国某一个时期的全貌,如三国时期只有魏纪,而无蜀记、吴记;如南北朝时朝时期南朝有纪,北朝无纪;如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可以说《资治通鉴》只是一部政治史,是对所谓正统的统治者写的历史,如果真把它当作真正的历史来较真就有失偏颇。还有,作者根据个人的好恶,将自己喜欢的白居易、杜牧、柳宗元是大书特书,而同样伟大的文学人物杜甫竟然只一处提及,可以说完全偏离了史书的客观公正的反应。另外,此书还将没有史实的传说也写进了历史,如王莽毒死汉平帝,那是当年农民起义的谣言,如杨贵妃与安禄山等野史流传的一些风流韵事同样写进了历史,除此之外,司马光还有故意将一些时间写错和玩弄文字游戏之嫌疑,,如六月二十三日以后由张掖前往焉支山的时间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达张掖的当天,等等。据后人统计,《资治通鉴》的谬误处多达888处,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读了《资治通鉴》之后更是特别的愤怒,称“温公不喜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只得与他存在。若每处删去数行,只读著都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又说:“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而且朱熹当年想推翻《资治通鉴》自己重写一部,但精力不够,最终没有写成。

《资治通鉴》为何称诸葛亮为“寇”

《资治通鉴》其实只是一部政治史,并不在中国二十四史之列。

而关于《资治通鉴》最令后人不敢恭维的或许是称诸葛亮为“寇”之处,因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那是拥有无数的粉丝。所以,在《资治通鉴》中关于三国的历史,司马光可以因为正统的原因不写蜀纪、吴纪,只写魏纪,这大家可以理解,毕竟,魏由汉献帝禅让而立,而晋由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而立,但将诸葛亮称为“寇”令后人确实不能理解,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称诸葛亮为“寇”确实令人不可接受,更何况,蜀汉虽是偏安,但与汉很有渊源,所以说关于三国时期魏和蜀汉谁更正统一直有争议,可《资治通鉴》却明确记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所幸的事,《资治通鉴》在中国史书上的地位虽然很高,与《史记》并列,但中国最正统的二十四史中却将《资治通鉴》剔除在外,《资治通鉴》终究只是司马光一家之言,大家不必介怀诸葛亮在《资治通鉴》中将诸葛亮称为“寇”,更何况,诸葛亮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并没有因为司马光称之为“寇”就降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