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门推敲(二)脉学篇:弦弱

 水木年华138 2017-09-01
    弦与弱对,脉而弦,脉之有力者也,雄姿猛态,可以举百钧;脉而弱,脉之无力也,纤质柔容,不能举一羽。

    (同一弦也,在肝经则泻之,攻之;在胆经则和之解之。)

    弦:弦脉似张弓,肝经并胆宫。疝瘕疟,象与伤寒同。

    (《素问》曰:“脉端直以长。”《刊误》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按弦属肝胆经,疝瘕疟,肝胆经病。肝胆经有泄无补。)

    弱:弱脉按来柔,柔沉不见浮。形枯精自减,急治可全瘳。

    (《脉经》曰:“极软而沉,按之乃得,举手无有。”弱宜分滑涩,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清秀人多有此脉,脉弱而涩,是为病脉。--《三指禅》)

    1.弦脉

    脉来劲急端正直,盈实稍,举之应指,按之不移,挺然带长,状如弓弦。

    马莳注:若劲急如新张弓弦者,为强急弦甚,属但弦无胃气,故曰肝之死脉。

    弦脉多见于春季,属肝木之脉,脉来之形,应以柔软而长,轻虚稍滑,挺直微弦,如揭长竿末梢为其常脉;若劲急端直带长,实滑稍,如循长竿,如琴瑟之弦为其病脉;

    若脉势劲急不柔,弦硬强直,如新张弓弦,如循刀刃,为肝之危候之脉。

    综诸家所言:弦脉指下搏动有力,浮、中、沉三部皆可诊取,挺然指下,端直以长,不超本位,形体较细,状如弓弦。其形象如弓、筝、琴之弦,力势劲急直行,用指弹压,直起直落,左右不移,两端挺然带长,但不过于本位。

    (1)特点:①弦脉端直而长,搏动稳重,直起直落,位置固定,盈实稍,体细略长,不超本位,速度正常。②紧张度较大,如琴弦般劲急,浮、中、沉三部皆可诊到,搏动有力,同时可以兼浮沉迟数滑等脉,亦有大、小分别。

    (2)脉理:①阴阳失调,血失封藏,经脉拘急,脉道内敛,气机收束,故脉来挺直带长,而见弦象。若肝脉自弦,应于春季,阳气欲伸,阴寒欲敛,此脉属于正常。②诸邪侵袭,结聚不散,致肝失疏泄,经脉之气拘急,气血束敛难伸,脉道鼓搏壅迫,脉气运行急直而长,故脉见弦而有力。

    痰饮内蓄,寒热作疟,皆可影响气机活动而是脉搏紧张,出现弦脉。

    凡脉由数转缓,由滑转濡,由弦转平,乃病好转之兆,反之脉见弦而细劲,如循刀刃,多为无胃气之象,预后不良。

    若疮疡已溃时见弦,则为邪盛气滞难愈。

    (3)合脉(兼脉)

    浮弦-支饮,外伤风邪。

    沉弦-悬饮,或为内痛,或为气郁,兼涩痰盛荣亏。

    大弦-则虚,半产漏下,亡血失精,或为劳伤,兼浮心气痛,兼滑阳邪。

    小弦-寒癖,寒邪冷痞,小腹急痛,脚中拘急,或为阴消,兼沉涩虚汗。

    弦迟-多寒,或为痼冷。

    弦数-多热,或有寒饮,或为劳疟,或为肝热,邪热阳盛,兼细阴火。

    弦洪-火炽,或为内热,欲发疮疽,邪热阳证,兼急虚火。

    弦细-少气,或为拘急,兼沉阴证。

    弦紧-则寒,恶寒疝癖,或为胁痛瘀血。兼细者,阴邪。

    弦缓-为湿。

    弦滑-多痰,或为内热,或为腰脚痛。

    弦涩-疟,兼浮者,疟疾。

    弦长-为积,脐痛瘀血。

    弦疾(急)-疝瘕,小腹痛,或为壮热胎损。

    弦濡-湿气背痛。

    双弦-寒痼,或胁痛急。

    单弦-饮癖。

    阳弦-头痛。

    阴弦-腹痛。

    脉弦-不食者,为木克土,痛必难治。

    左寸脉弦-胸中窒闷,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嗳气,头痛,眩晕,劳伤盗汗无力。乃因脉痹日久,重感外邪,或思虑伤心,气血虚亏,复感外邪,心气痹阻,脉道不通畅所致。

    (4)分部所主

    右寸脉弦:咳嗽气喘,咽痒如窒,胸膈闷痛,痰白清稀,或痰少质黏,或兼头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情志刺激而诱发。乃因感受寒邪,寒束肌表,内袭于肺,或思郁伤肝,肝气犯肺,脉气闭郁,不得宣通,脉道阻遏所致。

    左关脉弦:两胁胀满,窜走不定,嗳气作痛,寒热往来,肝胆肿痛,癥瘕积聚,以及痉病、癫痫等病。肝炎病多弦,左关较突出。乃因肝气郁结,胁络痹阻,气机收束所致。

    右关脉弦:胃脘痛,得热痛减,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便溏或泄泻而不臭,舌淡胖,苔白润,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为饮。乃因过食生冷,寒邪内结,脾胃受损,气血阻滞所致。

    左尺脉弦:乃由水饮停聚在下焦,出现畏寒、腹冷的症状。痰饮停留胃肠,症见胃痛坚满,有振水声,或肠间辘辘有声,下利。溢饮泛溢体表肌肤,症见肢体疼痛沉重,下肢肿胀或咳喘。悬饮停留胸胁,症见胁下胀满,咳唾痛增,转侧及呼吸均牵引作痛,伴干呕短气。支饮饮留胸膈,症见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兼头晕目眩,心下痞坚;积聚结于少腹,症见胀痛固定,或腹中气聚,攻窜胀痛。以上饮邪停聚,或气机阻滞,瘀血痰湿凝滞,或者影响下焦所致。

    右尺脉弦:腹痛泄泻,泻后痛减,或寒疝腹痛,或下痢赤白黏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脘闷纳呆,头身困重,或肢冷不温,腰膝冷痛,踝足挛急,下焦停水。乃因寒邪凝滞下焦,气机收引拘急不通所致。

    弦脉又主胸胁内伤,或跌扑损伤,血虚盗汗,劳倦罢极,此类病弦多兼细、数,如弦兼细数,主阴火煎熬,精髓血液日竭,劳蔡垂亡之候也;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若见痉病,痫症,多为弦而有力。

    肝气郁结所致胁痛,肝风内动所致眩晕、头痛,左关脉弦尤为明显。

    弦脉少力或无力,多主虚证,一般以阴证为主;弦脉有力,多主实证,一般以阳证为主。若伤寒外感出现弦脉,即以此而分。

    弦脉主肝胆病,实证居多。常由疏泄失常,气机阻滞,气血不和实证。主寒,主痛证。

    乃由寒邪凝滞,血脉拘急而见弦象,多属实证。若虚证,虚寒之证,常兼合他脉。

    对于主痰、主饮证。多为虚中夹实,或本虚标实,亦当出现弦滑、弦紧等脉。

    又因肝盛克土,脾胃受损,胃为水谷转化之本,胃伤可见宿食内停,冷食停滞,气口多弦。

    阳弦多头痛,多主实证;阴弦多腹痛,多主虚证。

    单弦在左关为肝木盛,多见寒热往来,癥瘕积聚;单弦在右关多为脾胃虚寒,胃寒膈痛,或土虚饮停。

    双弦在两关,则肝实脾虚,久病胁下积块,腹中寒饮内停。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若剧者,发则不识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伤寒坏证,脉者居多,虚劳内伤,脉弦过半,凡是弦脉,多有食少脘闷现象。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见,痰疟癥瘕。右关弦见,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按:弦之为义,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在八卦为震,在五行为木,在四时为春,在五脏为肝。经曰:“少阳之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两胁胀满。”又曰:“肝脉来濡弱迢迢,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又曰:“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张弓弦,曰肝死。”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长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长,纯是发生之气象也。戴同父云:“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深切《内经》之旨。两关俱弦,谓之双弦;若不能食,为木来克土,土已负也,必不可治。《素问》云:“端直以长。”叔和云:“如张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从中直过,挺然指下。”诸家之论弦脉,可谓深切着明矣。高阳生乃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则是紧脉之象,安在其弦脉之义哉!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查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2.弱脉

    柔软细小,搏动力弱,举之无有,沉按乃得,重按欲绝之象。

    弱脉之体,细小柔软,搏动力不足,如水下按帛,沉潜下部,方可触到其形及搏动。

    应指极软而沉细,须在沉部按取,方可诊得,若轻手取之则无脉搏跳动。

    高阳生言:弱脉如烂棉,形容脉体之软,脉势之弱,脉力不足之状,抓住了弱脉柔软无力之要点。

    戴氏言:脉来瘀滞不畅,快慢起伏少力之状,故重按之有绝未绝,似有似无之感。

    “无力”乃指一点力也没有。“力不足”是说还有力,仅程度减少而已。

    弱脉沉、小、细、软之特征,轻取浮候不应指,沉候按取可见其形,若重按之,则有欲绝似无,脉在指下极度无力。

    (1)特点:①弱脉为不足之脉,形细、体软、势弱、位沉。浮取如无,沉取弱小分明,节律基本调匀,速率如平,可以兼合数、迟等脉。②平性弱脉多带圆滑之象,是有胃气。若兼见涩象,是为病脉,危重病证。若脉中尚带有一分圆滑之象,即存有一分胃气,谷气不绝,尚有生机。能以四时血气所在而调之,可谓最佳治疗时机。③老年人见弱为平性,这是由气血不足造成;青少年见弱脉,气血枯萎。新病及少壮得之必死难安,久病及衰年得之犹可。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2)机制:①阴血亏虚日久,不能充斥脉道,脉道缩窄变细;阳气不足,气血运行力弱,脉搏不能外鼓,势弱形小,形成细小少力,潜降于下之象。血虚脉道不充,气虚脉搏乏力,故脉来沉细软弱。②阳气虚衰,阴寒独盛,或内蕴日久,寒凝脉道,聚敛变细,气血内亏,运行乏力,潜蕴于内而行,脉见弱象,弱脉偏沉而细软,乃阳气之虚。

    凡气血亏损,阳气不足所致骨痿足软,筋急挛缩,惊悸自汗,脾胃虚弱,精神困乏,以及崩漏下血等症,皆可见到弱脉。

    弱为阳气衰微之候,脉弱无阳必无实热之理,只宜辨析真阳之虚与胃气之虚,血疾虚劳,久咳失血,新产及老人久虚,脉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气之未,少壮暴病见弱,咸非所宜。寸口脉弱阳不足,尺中脉弱阴不足。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临床一般弱脉见虚寒性疾病多。外科疮疡未溃见之,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

    (3)合脉(兼脉)

    弱小-阳竭,合涩胃反。

    弱微-气血俱虚,有寒,少气,吐血或下血。

    沉微-阴寒寒热,疝瘕,小腹痛。

    虚弱-劳倦伤脾。

    浮弱-阳气衰微,兼软微者,劳极诸虚。

    滑弱-兼沉小泄泻下利。

    弱涩-气血败。

    弱濡-发热恶寒汗出。

    弱迟-虚满不食。

    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阳虚-多惊悸,筋枯,腰僵,惊汗,滑泄。

    弱而软-自汗出。

    弱而弦细-血虚筋痿。

    弱而数-遗精崩漏。

    弱而浮-表寒而气虚。

    弱而细-阴虚。

    久病实大者死,久咳实大数者死。

    (4)分部所主

    右寸脉弱:气短懒言,自汗畏风,声低气怯,咳嗽无力,神疲体倦,身疼短气。乃肺气虚弱,气阴双亏,卫外不固所致。

    左寸脉弱:心悸惊恐,胸闷自汗,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健忘眩晕。乃胸阳不振,心气不足所致。

    左关脉弱: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筋脉拘急,渐至痿弱无力,爪枯失灵,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面白无华,女子月经量少色淡。乃因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右关脉弱:脘满腹胀,食后不舒,大便泄泻,食少纳差,消化不良,肢冷。乃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右尺脉弱:腰膝冷痛,大便泄泻,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白,男子阳痿不举,女子宫寒不孕。乃命门之火不足,肾阳虚衰,或肾气不固所致。

    左尺脉弱:耳鸣头晕,骨肉酸痛,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余沥,遗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崩漏,白带清稀,胎动易滑,经闭不孕,失眠多梦,耳聋。乃肾阴不足,精血虚少所致。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若见,阳陷可验。

    按:弱之为义,沉而细小之候也。叔和《脉经》云“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何其彰明详尽也。伪诀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脉为轻手乃得,是明与叔和相戾;且是濡脉之形,而非弱脉之象矣。因知高阳生误以濡脉为弱,弱脉为濡,不意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据乃尔耶!即黎氏浮沤之喻,亦误以濡脉为弱脉矣。夫浮以候阳,阳主气分;浮取之而如无,则阳气衰微,确然可据。夫阳气者,所以卫外而为固者也,亦所以营运三焦,熟腐五谷者也。弱脉呈形,而阴霾已极,自非见,而阳何以复耶!《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愚谓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仲景云:“阳陷入阴,当恶寒发热。久病及衰年见之,犹可维援。新病及少壮得之,必死安待。”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