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心悸的方剂

 鹰世界 2017-09-02
中医·心悸心悸(palpitation)为病证名。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各家论述追溯《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的“心澹澹大动”和《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讲的“心怵惕”,也是类似心悸的描述。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才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它的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的经验,对此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医宗金鉴·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严氏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济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