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龙30g,田基黄20g,白术30g,白背叶根30g,猪苓15g,茜草15g,土鳖虫10 g,砂仁5g( 后下) 五爪龙( 五指毛桃) 、白术,两药配伍有健脾补气,除湿行水之功,可其到护肝之效;白背叶根、猪苓、田基黄,三药共用,以达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消肿化浊退黄之效;土鳖虫、茜草活血化瘀;以砂仁调理脾胃、辛温化湿,达利湿而不伤脾胃之效。全方配伍共奏健脾、化瘀、祛湿之功,本方加减用于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辩证属于脾虚肝郁、血瘀气滞、湿热杂结证。 朱氏对本病治疗,主要提倡以甘淡补脾,补中消水。虽湿热阻滞是肝硬化腹水的主要病机,但治疗时仍需注意:如患者辩证为肝肾阴虚时,则应当用甘淡补脾之法治疗。肝硬化进入疾病晚期的重要标志便是腹水的出现,此时虽本病病位在肝,治疗上却应偏重于补脾肾,对本病治疗总以养正消积为法,此证有明显的脾肾阳虚表现,用桂枝、附子、淫羊藿、干姜等以温补脾肾之阳;且重用黄芪以达补肝脾之气之功;并使用大剂量的泽兰、益母草等以活血化瘀,行气行水,促使腹水更快消退。此为温补肾阳,补火生土,以温肾之法补脾。 许氏等强调,治疗本病时培土制水、健脾益气才是治本之法,故应加用白术、党参、茯苓等健脾益气之物以治本。同时兼顾行气、活血、利水、清利等治标之法,而常选用的药物有:郁金、栀子、田基黄、黄柏、茵陈等。陈氏认为肝硬化腹水多因肝脾失调而致,肝脾同病,肝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郁滞,病程日久则肝郁犯脾,使得脾运化失常,致水谷精微生成和输布失常,其他脏腑濡养不够,同时导致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而水湿不能正常运送至下焦,导致排泄失常,水液积聚,又会进一步加剧肝脾损伤,并且病程日久则会累及于肾,最终肝脾肾三脏受损,功能失常,使的水液积聚腹中,形成腹水。高氏等认为本病是因为肝系病变,导致水积腹中,脾阳,建运失司,致使水湿内停,水为阴邪,性寒,停于中焦,更伤脾阳,阳愈虚水湿愈甚,久则及肾,致肾火虚衰,无力温助脾阳,开阖失调,膀胱气化不利,互为因果,相互加重,水湿日聚渐盛,终成鼓胀,所以脾肾阳虚是本病的形成基础,水湿、气滞、血瘀则是肝硬化腹水的具体表现而矣。张氏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以健脾祛瘀,利水祛湿为法,经过临床对照,发现该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更佳,腹水消退迅速,且长期疗效较好,并发症少。孟氏等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谨遵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主要应用白术、党参等药物以达健脾补气,利水祛湿为主,同时使用大腹皮等药物以达利水消肿之效为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本法临床疗效满意,腹水消退较快,且并发症少;同时,研究发现白术具有良好的健脾利水之功,可以作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核心药物。李氏等研究认为,虽肝硬化腹水病机复杂,但是脾虚仍是本病核心病机。脾运化功能失常,精微不化,浊阴不降,则会形成水湿、瘀血;因此,健脾益气,祛瘀利水乃是本病治疗大法。自拟健脾消臌汤,方中以白术,党参等药健脾为主,当归、鳖甲等活血化瘀,柴胡、升麻等利气升阳为辅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刘氏认为肝硬化腹水其主要病因则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疏泄功能失常,肝病及脾,致肝脾同病,病久则正气必虚,病久则邪能入络,因此,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正虚血瘀。根据“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之旨,在系统研究脾胃学说及活血化瘀、利水祛湿疗法后提出肝硬化腹水当先从脾论治的治疗大法,治则立足于健脾为主,活血化瘀、利水祛湿为辅,但始终不离健脾之旨,认为脾病故当治脾,肝病也应当先“ 实脾” 。本病病位在肝脾,但主要却在脾,主要矛盾乃是脾虚,而血瘀、水停则是基本病理,故提出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利水祛湿为肝硬化腹水治疗的总原则。 闰氏等拟疏肝利水方( 柴胡15g,陈皮10 g,枳壳9g,香附9g,川芍9g,桂枝12g,茯苓10 g,白术24g,泽泻12g,猪苓12g,炙甘草6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