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药不能治肝硬化?治肝必健脾,我以“重用附子”为君药,消除患者腹胀、腹水。 中医有句话叫:同病异治。就是说同一种病,治疗手段不一样。 先辈李可先生在治病时,费尽心思百人开百方,将多少病人从鬼门关拉回。 再来看现在医院里的中医,嘴上说着中西医结合,实际却是百人一方,拿着一张固定方,看着同一种病,恨不得治百病。 动不动就开中成药,动手术。这类人不是在看病,是在完任务,是在增加创收,看病的初心都变了,能看好个病才怪! 有这样一位患者,最开始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餐后明显,到附近医院做彩超,显示肝硬化伴腹水、脾大。 后来腹满加重,伴下肢水肿,西药治疗效差,欲寻求中医治疗,来到医馆。 具体症状:下肢水肿,身困乏力,微恶寒,心慌,头昏,腰背痠痛,口干舌燥,纳差食少,大便质稀,舌淡苔白,脉沉。 辩证后,见方:附子、白术、茯苓、白芍、黄芪、谷麦芽。 10剂后,腹胀满减轻,下肢水肿程度减轻,身困缓解。 再7剂,此时下肢水肿消退,腹胀大为减轻,食欲改善,睡眠变好。 药不更方,最终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腹胀,水肿等现象消失,不影响生活质量。随访一年之久,未见复发。 患者是因长期肝病,导致肝失疏泄,壅塞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形成积块,故见脾大。 肝病日久,肝气横逆乘脾,脾主运化,脾病则运化失调,水湿内停,而发为鼓胀。 肝脾病久日虚,病延及肾,肾阳虚衰,无力温助脾阳,故见纳差食少、大便稀溏。 水湿蒸化失常,且肾关开阖不利,气化不利,水湿内盛,水为阴邪,易袭阴位,下肢在下属阴位,故见下肢水肿。 说白了,就是肝脾受损,一再拖延,加重了病情。 1、以此为君药,使水有所主。 方中附子熟用大辛大热,补火散寒,温补肾阳以治本,《本草求真》言: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 .........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2、健脾补肾——白术、茯苓、白芍、黄芪、谷麦芽。 白术健脾祛湿,茯苓利水化气走下焦。白芍具有柔肝化瘀,利小便的作用,又可防附子燥热伤阴之弊。 附子配白术,温补脾肾,强健先天与后天;附子配白芍,一属阳走气分,一属阴走血分;附子配茯苓,更助膀胱化气利水。 黄芪能益气扶正,以助水行,合大腹皮行气利水。谷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我今年63岁了,半截身入土的人,但我很害怕一天走了,不是留恋人间,而是怕我走后那些病人怎么办? 所以趁自己还能动,想写些东西,让好东西流传更多人心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