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同实习手记 |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夏日windy 2017-09-03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杨思涵同学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天同律师事务所,通过近五个月的实习深入了解天同的文化,写下这篇实习手记。平等而开放的天同,让每一位实习生在这里得到充分锻炼,获得成为优秀诉讼律师的机会。


文/杨思涵 中国政法大学


自在惊鸿一瞥中——初遇天同


“思涵,周五有天同开放日,你想去吗?”


2015年的夏天,正在全国律协实习的我第一次听说了天同律师事务所。当时心里满是疑惑:一个律所而已,居然还搞什么开放日?办公室里另一个小姐姐又补充说开放日那天会有超好吃的牛肉面,传说中“只见牛肉不见面”。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天同的第一印象居然是一个做的牛肉面很好吃以至于还搞个开放日传授牛肉面制作技巧的律所。于是,带着几分好奇,循着牛肉面的香气,我第一次走进天同。


在我看来,律师事务所当然是要被包裹在亮瞎眼的玻璃幕墙内,坐落于摩天大楼的云端之上。那天第一次见到天同,感受却大不同。走出天安门东地铁站,在来来往往的游客中突破重围,拐进菖蒲河公园,终于站在南湾子三号的大门前。环视四周,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抬头一看,鎏金的“天同”二字顶天立地。


对天同强烈的兴趣在那一刻被点燃,不满足于对它的惊鸿一瞥,我想知道它的全部。通过各种途径,我试图去了解这个在当时还略带几分神秘色彩的精品律所,一个又一个不明觉厉的名词冲进大脑——你有没有关注天同诉讼圈?天同码你知道吧?了解诉讼可视化吗?知不知道无讼案例超好用?听说过天同在最高院的胜诉率吗…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的消息纷至沓来,搭建起我对天同朴素的二次印象——这个律所,有点意思。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走近天同


2017年春天,我再次来到天同。近五个月的实习时间,让我不仅有机会走进天同,而且可以真正地走近天同。如果说两年前的开放日对天同是惊鸿一瞥,那这一次的实习就是细水长流。


作为实习生,我的工作内容很难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但总体来说是五花八门、由浅入深。有的时候需把一摞半个人高的证据材料做成案卷;有的时候忙着大海捞针一般的案例检索;曾经为了准备提交给仲裁庭的证据册标签而加班到飙泪,面对需要整理的几百封邮件证据也差点崩溃;对工作报告字斟句酌,在案卷材料中上下求索;跟着去过最高院开庭,也给高院写情况说明,出外勤去中院送过材料;尝试着写过代理意见,起诉状、上诉状也没落下过。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工作都是不同的。当然,实习的过程中也有过灰心丧气、怀疑人生的时候。第一次给法院寄文书,快递单填得不规范、底单也忘了保存;第一次写工作报告,自认为还不错,打开指导律师发送回来的修订版,密密麻麻都是被修改过的地方,我已经认不出这是我写过的初稿了;第一次汇报案情,足足准备了两天,信心满满,谁曾想仅仅是案件事实这一部分就被指导律师反问到哑口无言;第二次汇报案情,下定决心要搞清楚案件事实,却又遗漏了更多细节——“几份合同中的盖章都是一致的吗?”“关联合同之间签订日期能对应上吗?”“借贷合同之下有无实际的资金流转?”…面对指导律师的提问,我再一次无言以对。遇上这样的时候,在心里默默对自己咆哮一番,掏出小本本记下经验教训,又得马不停蹄投入下一个工作。正是在这样实战演练下,我的成长肉眼可见。


除了日常工作,我也会经常围观办公室里出现的全员辩论景,我把它称之为“南湾子胡同的雅典学院”,有时甚至让我疑惑:这到底是一个公司制的现代化律所还是大学的讨论课。当遇上一个棘手的法律问题,大家的兴奋点就开始点燃,只要手头没有要紧的工作,就会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各抒己见,顺便从书架上找出各种法条、理解与适用、司法解释、学者观点来为自己背书。路过的人总会忍不住听一耳朵或插一两句嘴,甚至一时兴起直接加入战局。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智慧的火花四溅。有的时候在这样的辩论之下法律问题的核心逐渐明晰,不仅顺利解决案子中的难点,参与讨论者也都大有收获,这就是传说中的“真理越辩越明”吧;有时候顺着讨论的话题继续深入研究,一篇“天同诉讼圈”的“民商辛说”就此诞生;当然也会出现谁也没法说服谁的情况,这时就会有人提出“去问问辛老师的看法吧”,于是大家又会等着到饭点或下班后去开辟另一个战场。这样的辩论战火可以从办公室蔓延到食堂,甚至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深夜。志同道合却又和而不同,是谓“天同”。


天同的模拟法庭早已名声在外,这是以律所正在代理且即将开庭的真实案件为基础,通过营造接近真实的庭审氛围和激烈的庭审对抗,目的是帮助主办律师在实际庭审更出色地发挥,使庭审效果最优化。每当有案子需要做模拟法庭时,整个律所都会热闹起来。我们团队出一个当法官,你们团队来做对方代理人。团队之间相互协作,整个律所的凝聚力在此刻达到高潮。在实习期间,遇上一场模拟法庭中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指导律师认为难度适中、适合我这样的菜鸟入门,就让我跟着一起准备。说实话接到厚厚一摞的案卷材料时我是懵逼的,第一反应是自我怀疑:“我能行吗?”时间紧任务重,没多少时间留给我继续发懵。在指导律师的带领下,挑灯夜战熟悉案情、总结争议焦点、预估法官可能会关注的问题,提前准备应对的答辩…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也是一次难得庭审学习过程。模拟法庭初体验,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告别天同


一年前,即将步入大四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读研,除了感觉自身的法学功底还需加强,更重要的是让迷茫的自己有借口继续逃避一段时间。过去三年的大学生活,让我见得越多越多、困惑也更多。非诉这一领域的异军突起,让我所认为的律师不再是大多数同学选择的律师。金融证券、破产重组,多么高大上的词汇,对我而言也是无比陌生的词汇。单行道上突然出现分岔路口,一时间我措手不及、难择方向,只好紧急刹车。


在天同实习的这段日子,我心里萌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种情愫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被不断强化,让我敢于直面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也让我心甘情愿加班到深夜。我逐渐意识到这种感觉是我作为学生,在跳脱出法学课堂的象牙塔之后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诉讼律师所产生的敬畏感与归属感。如果说我一开始学习法律是为了心中朴素的公平正义价值观或者是一腔自以为是可以救国救民的热血,那么后来吸引我继续在法律这条道上走到黑的动力还要加上我对诉讼律师这个身份的向往。这个身份源于对法律共同的信仰,有一种内在的骄傲。郭沫若曾经形容科学工作者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其实律师何尝不是如此。律师在浩如烟海的法条中寻寻觅觅,希望能找到最符合客户利益的解决方案,这种寻觅一定是建立在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既可以说是工作,也可以说是在不断实现自我认同。


到了离别的时候,可是我却不愿意和天同说永别。我想起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当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时,我要再一次叩开天同的大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