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痰剂-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4

祛痰剂-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2015-05-31 11:11:47)
标签: 

健康

 

文化

分类: 中医学习
第四节 温化寒痰
主治症状
   寒痰证: 咳嗽,吐痰清稀,胸满,舌淡苔白滑,脉沉迟;口中自觉有冷气,身寒手足不温,大便溏泻。
   痰嗽清稀,喜唾,胸满呕逆,舌苔白滑。
由于寒性收引凝滞,寒邪导致了津液凝聚不布,造成了寒痰。
证属──寒饮内停。
功用  温肺化饮。

用药配伍特点
      温肺化痰药为主,辅以温阳药(寒邪伤人阳气,或阳虚之人对水液,水不气化了,对水液温化力量不足,所以在温肺化痰药的同时,往往配伍温阳药)、止咳平喘药(因为寒痰内停,肺为贮痰之器,可以引起肺气升降,用止咳平喘药针对了主要的症状)、或适当配收涩药(寒痰内停,往往是一种慢性反覆发作,久咳之后肺气容易耗伤,所以适当配伍收敛肺气的药,防止肺气过份的耗散)、消食化积药(由于饮食停滞,可以转化为痰湿,这一类阳气不足的病人,阳不足不但对运化乏力,消食方面力不足,所以配伍消食化积药避免饮食不消,水泛为湿,谷反为滞)。
代表方剂
   三子养亲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 四两 [12g]         甘草 三两 [9g]         干姜 三两 [9g]
     细辛 三两 [5g]         五味子 半升 [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寒饮咳嗽。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痰→ 喜吐涎沫,苔白滑,脉弦滑
→ 寒饮犯肺→肺失宣降→ 咳嗽痰多,清稀色白
→ 胸满不舒
       温肺化痰,前面我们学到包括小青龙汤,包括参苏饮,包括苏子降气汤,都有过治疗寒痰寒饮的,内在的有关结构。
       主治证候,就
寒饮咳嗽。治疗寒饮咳嗽的一张基础方。反映了温化寒饮的一种基本结构。
       寒饮是怎么造成的呢?首先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的脾阳不足。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这就是内生之寒,我们称之为虚寒。虚寒形成之后,不能温化水液,聚湿成痰,临床表现出来喜吐涎沫,苔白滑,脉弦滑。这都是寒饮的一种表现。寒饮犯肺,造成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就要咳嗽。这种咳嗽的特点─痰多清稀色白。这是寒痰的特点。
    不同类型痰的临床表现各自不同:

  1. 湿痰是量多,成块,容易咳出来。一咳一大口,容易咳出来,那是湿痰特点,湿聚成痰。
  2. 热痰点,咳痰黄稠。
  3. 燥痰,前面像贝母瓜蒌散那种燥痰特点,痰少而黏,甚至于可以干咳。咳痰起丝丝,甚至于痰中带血。咳伤血络。
  4. 寒痰,痰是白色的。清稀的,量多的,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这是寒痰、寒饮的一些共同特点。寒饮阻滞在肺,影响胸中气机胸闷不舒。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胸膈满闷胸闷不舒,咳嗽痰多清稀,舌像苔白滑脉弦滑。跟前面一个方很类似,前面有个小青龙汤。在解表剂里面讲到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证它外来风寒束表,内有寒饮内停,这个寒饮在部分,基本上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证。

       小青龙汤证不同——它外有风寒,而且全方出发点是外感风寒表实证,那是作为主证,所以君药也是麻桂联用。麻桂联合作君药。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没有表证,小青龙汤证这类病人,他身体的基础,就有个寒饮内停的宿病,体质是寒饮体质。一旦感受外寒以后,外寒引动内饮,外寒内饮之间的关系,外寒可以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寒。一般天气变化了,如果有内饮的人比别的人容易感冒。内饮招致外寒。同样是感冒病人,有内饮的人症状发生剧烈。表里同病,外寒可以引动内饮,所以小青龙汤证的特点,是在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的基础上,感受了外感风寒的表实证。两个方从证候方面的一种关系。所以有些人讲苓甘五味姜辛汤是用于小青龙汤证表证控制以后的一种稳定期。现在像慢性支气管炎这些,没有感冒。咳嗽可以平稳,平时可以有咳嗽,可以有痰,但是一般不会作喘,他感冒以后咳喘并作,痰量有多了,胸闷胀满,症状剧烈,那内外相引,它可以变动不居,所以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的主治证候、病机、临床表现,要和小青龙汤证的寒饮内停,连系起来学习,分析。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的主治是寒饮内停,引气的咳嗽。这里我们要强调,寒饮可以引气咳嗽。咳嗽可以引起气喘。所以苓甘五味姜辛汤证强调的是咳嗽。前面跟寒饮有关的,比如苏子降气汤,也有咳嗽痰多清稀,胸膈满闷,但是苏子降气汤表现出来的,它咳喘,咳喘同时。平时还有呼多吸少,它有肾亏,所以它要用肉桂来温肾纳气,而苓甘五味姜辛汤证以咳嗽为主。而所涉及的虚损的脏腑是脾,以脾为主,脾阳不足。一般来说,单用这个方,它没有涉及到肾,是脾阳不足。脾阳不足,寒从中生,造成中焦虚寒,寒性收引凝滞,不能温化,他才湿聚成痰成饮,这样形成的。所以我们在治疗方面,要采取温化为主的方法。

〖功用〗 温肺化饮。
这个方反映了治疗寒痰一种配伍的基本结构,基本技巧。因为仲景方来说,《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创制了大量的基础方。反映了很多基础病机,体现了基 本治法。而且有大量被后世很推崇的基本配伍结构。比如这个方温肺化饮,他考虑的这个寒饮内停用干姜,归脾胃经,干姜可以温化寒痰,善长温化寒饮。既能温 脾,又能温肺,作为君药。
干姜温化寒饮,温脾温肺
细辛下可以气化肾气,上可以宣肺气,散水气
茯苓健脾渗湿
五味子收敛肺气
使甘草补中,和干姜相配,《金匮要略》的甘草干姜汤,温补结合
调和药性
       细辛下可以气化肾气,上可以宣发肺气,散水气,它的温散有助于增强干姜温化寒饮散水这个辛散作用。
       茯苓健脾渗湿的,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在干姜温化基础上, 有茯苓健脾,体现了一个治本。
       脾为生痰之源,用茯苓来治本。五味子收敛肺气,考虑到方里干姜、细辛,都偏于温散,肺气正常的宣降适度,正常生理状况下,肺脏的气机运动形势,肺气宣要宣而有度,降要降而有制。宣不是无限制向外宣发发散,宣而有度,降而有制。
       在干姜、细辛的宣发基础上,五味子适当收敛肺气,避免干姜、细辛这类,辛散药物散失太过,耗伤肺气。再加上这类病人是慢性病,寒饮内停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往往病程较久,长久咳嗽,肺气也能耗伤。所以有一点五味子收敛,对于治肺来说,我们现在讨论到苓甘五味姜辛汤,前面讨论到小青龙汤,我们也讨论过像麻黄汤,桂枝汤这些。仲景小青龙汤发散的时候,麻黄、桂枝联用,它还是要用芍药,要考虑发散不能太过。非常的照顾到肺脏的生理功能。肺脏生理功能靠宣降,宣降的宣发就相当于气球,正常的吹得可以很 大,缩得可以很小,这两个是相互制约的,不能无限制的光是发散。
       体会宣肺同时要敛肺,所以五味子在这里配伍上有它特殊的意义。
       甘草作使药,是考虑到虚寒证候内生之寒,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内生之寒在治疗的时候用温化的。温必兼补,用干姜和甘草相配,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的甘草干姜汤。这两个相配,体现了温补结合。甘草在这有补中的作用。补脾胃之气,和干姜相配,温补结合。这是一个作用。
       甘草还能调和药性,调和缓和药性,使全方缓慢持久发挥作用。这是苓甘五味姜辛汤的配伍意义,也就是方解。这里面反映了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比如干姜、茯苓相配,有助于温化,后世也常用这种结构; 干姜甘草相配,本身在张仲景的甘草干姜汤,就是治疗脾肺虚寒。脾肺阳气不足的一个小的基础方。反映出这种配伍结构,反映出温补结合;细辛五味子相配,一散 一敛,不但张仲景用这种结构,在后世医家的方里,这种配伍方法运用也很多。这都是从中要体会的一些基本配伍技巧。

配伍特点
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
温化和散水饮这个是结合的。开合相济就是说你既散又敛。散符合脏腑宣发的特点,敛使得宣而有度,不致于发散太过。肺脾同治,标本兼顾,是指的这个方既针对了中焦虚寒,脾为生痰之源,又针对了咳嗽痰多清稀的这种脾胃同治。标本兼顾,既有温补的力量,又有化痰作用,所以这是种双向调节。

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之比较
祛痰剂-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临床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使用基本根据,它以咳嗽为主,痰多清稀色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弦滑是反映寒饮的量大。辨证要点一般是由主证加上佐证构成。

2随证加减
  • 痰多欲呕,加半夏;
    咳嗽痰多清稀,胸膈满闷,同时引起胃气上逆,可以加半夏。想呕吐,这在临床上很多,为什么呢?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中痰多,肺胃 气机是同向的。气机都是以和降下行为顺,相互影响。手太阴肺经是出于肺,循环胃口下络大肠,直接通于胃,所以肺气上腻往往引动胃气上逆。临床上很多。大家 日常生活当中,也有这样一个经验,比如说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冬天发作咳喘的时候,肺气上逆,但咳喘到最后,总是以干呕几声而告终,肺气上逆往往引气 胃气上逆,这是经常有的。反过来呢,胃气上逆,也可以引起肺气上逆。你比如呕吐的患者,呕吐停止了,气喘还在进行,还要过一段才平息。说明胃气上逆,也可 以引起肺气上逆。肺胃都是和降下行为顺,逆则俱逆,相互影响。所以如果说痰多引起呕吐,恶心呕吐同时出现,加半夏。
  • 咳甚喘急,加杏仁、厚朴
    (原方是治咳嗽为主的)如果咳嗽严重引起气喘,那就要增加降气的力量。在这方里加杏仁。杏仁可以降肺气。也可以加苏子,苏子降气更好了。厚朴可以宽胸,因为痰多咳喘厉害,胸膈满闷就较重了。
  • 脾虚食少,加人参、白术、陈皮
    这类病人的基础是一种脾胃阳虚,阳虚不化,那脾虚之人由于运化乏力,往往可以饮食减少,饮食量少继而出现一组脾虚的气虚见证。那就是我们前面四君子汤证的这一类表现。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加人参、白术、陈皮。实际上就套了个五味异功散在里面。这个加味可以灵活了。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属寒饮而咳痰清稀者可用本方。
4.使用注意:此方是治疗寒饮咳嗽的,所以阴虚咳嗽或者肺燥,或引起了肺络损伤出血这些,这方偏于温燥,故不能使用。
 《金匮要略心典》:“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附方一〗 冷哮丸(《张氏医通》)
组成:麻黄    川乌    细辛 蜀椒 白矾   牙皂 去皮弦子,酥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 去双仁者,连皮尖用  甘草 生,各一两[各3克] 紫菀茸 款冬花 各二两[各6g]      
用法: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泡服二钱[6克],羸者一钱[3克],更以三建膏贴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主治与功用:温肺散寒,涤痰化饮。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嗽,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附:三建膏方 天雄 附子 川乌各一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二两  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合细辛散外寒,蜀椒合川乌温里寒,皂角合胆星化顽痰,白矾合半夏燥湿痰,紫菀、冬花、杏仁利肺止咳化痰。方中用药较为燥烈,虚人慎用

祛痰剂-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三 子 养 亲 汤
三子养亲汤是个常用方,常用的小的一个基础方。经过加减化裁用起来可以很灵活,效果不错,也很有名。
〖方源〗 《韩氏医通》:“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捷径之方矣。”“韩氏此方,用治老年人食少痰多,以致咳嗽喘逆等证。年老中虚,饮食不化精微,反化为痰,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失下降之令,故见咳嗽喘逆等证。”
〖组成〗 白芥子 [6g]       苏子 [9g]       莱菔子 [9g]
三子养亲汤顾名思义用三个子,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三个子。
 〖用法〗 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主治〗 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老人中虚,食少痰多,咳喘。
老人中虚,中虚指的脾胃虚,咳喘,食少痰多,所以三个药,临床三个症。多数用于老年人。所以三子养亲
       病机:是一种痰多,这个痰是寒痰。寒痰阻滞气机,导致肺气上逆咳喘,所以咳喘,痰多。
                 痰多的原因是脾虚造成。脾虚运化乏力,运化乏力,当然运化水谷也就没有力量。一是饮食同时可以减少。那大家一看就说,这个方消食的、降气的、化痰的,看来都有了。那你说脾虚怎么没有补脾的药?
                这个方的主治证候世用于老人中虚咳喘,食少痰多,这是治标的。咳喘发作的时候使用。所以本着急则治标的思想,设立的这张小方子。
               它不是一种治本的。它根本的,脾的运化障碍以后,饮食减少,同时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产生这个寒痰,痰阻气机造成咳喘,所以这个方三个药,分别的降气、化痰、消食,

〖功用〗 降气消食,温化痰饮


方解
苏子降气平喘,也能温化寒痰
莱菔子消导,消食
白芥子性温,化痰(温化寒痰力量较强)
对于咳喘,痰多,饮食难消,非常适合的三个药。

临床运用
用于及病发作期,也就是说它是急则治标的方。一旦咳喘痰多,饮食难消有所控制,回过来就要标本兼顾。特别是益气健脾药用那些药。所以我们重点提示一下三子养亲汤的临床运用情况。因为三子养亲汤三味药,毕竟是以消为主,没有多少补的力量。而这个证候,是以脾虚不运为基础的。所以它是在咳喘痰多,饮食难消,以治标为主。作为一组主要矛盾。就是临时使用,等到症状缓解,回过头来标本兼顾。那就要治本为主。这是三子养亲汤。

可能有的同学要问,三子养亲汤它降气、平喘;用苏子降气、平喘力量很好,治喘咳,为什么不放在理气剂呢?理气剂里面的降气,过去学生常问到这个分类上,由于三子养亲汤的一个主治,它的咳喘主要是痰多造成,而这三味药虽然治疗有侧重,实际上三味药都有化痰作用,苏子也能化痰,白芥子我们刚才讲了,化痰力量是比较强的。莱菔子消食,也有化痰作用,所以把这个方放在祛痰剂。祛痰力量较强。

但也有些学员,因为方剂学到最后了,前面学了很多方,那就说你这个方里莱菔子消食,老人中虚,饮食减少,饮食不消,这方有消食作用。为什么不放在消导剂?后面一节消导,消食导滞,那当然消食导滞这一点,在三子养亲汤里比起化痰来说,还是次要的。尽管消食是很重要的,饮食不消的话,饮食不能正常的变成水谷津液,水谷转化为人体有用的精微。反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反而成为痰湿,成为病理产物。所以消食消导是很重要,要用莱菔子。但是全方整个来说,是消除寒痰,消除这个病理产物为主。

白芥子与莱菔子比较
       目前,白芥子与莱菔子在商品中经常 混搅使用,其来源于同科,但品种不同,功效也不同:
       白芥子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白芥子为上品,味辛,性温。有利气化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
       莱菔子始载于《唐本草》,味辛、甘,性平,有下气、祛痰、消食化积的功效。
祛痰剂-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五节 化痰熄风

适用病证:内风挟痰证。
                                     内风挟痰:多因素有痰浊,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致。
           │
           │ 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甚则昏厥,不省人事。
           │
           │ 宜用熄风化痰法治之,常用平肝熄风药与化痰药配伍组方。
           │
风痰为病,有内外之分 ┤
           │
           │外风生痰:由于外感风邪,肺气不宣,痰浊内生所致。
           │
           │ 症见恶风发热,咳嗽痰多。
           │
           │ 宜用疏风化痰法治之,常用宣散风邪药与化痰药配伍成方,
           │
           └ 代表方如止嗽散。


用药组方
平肝熄风药为主,辅以化痰药,健脾祛湿药。
因为这是个内风,《内经》上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所以把内风都归到肝风的范围。所以这个化痰熄风的内风,用药平肝熄风药为主,再和化痰药结合,由于痰的形成,因为这个风是挟痰,痰的形成跟脾失健运有关,所以要健脾祛湿,杜绝生痰之源。这是它的一个用药的基本结构。
代表方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  ▲▲
〖方源〗 《医学心悟·第四卷眩晕门》: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眩眼花是也。其中 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黑逍散主之,滋水生肝饮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 麻汤主之。温胆汤亦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君子汤主之。若年四旬以后,补中益气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 者,六味汤。七味都气丸亦主之。
〖组成〗 半夏
 一钱五分 [9g]     天麻 一钱 [6g]     茯苓 一钱 [6g]
    橘红 一钱 [6g]       白术 三钱 [15g]     甘草 五分 [3g] 
〖用法〗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方歌〗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
    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治风痰证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的证候是风阳上扰证。从风阳上扰证的形成机理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 本身脾湿生痰,有痰湿的本质。这类的体质因素,根据《内经》上讲的,肥人多痰,一般体质都比较胖。《内经》上讲“肥人多痰,肥人气虚”,气虚反映在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以生痰。
  2. 肝风内动,这个肝风内动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痰气上逆。痰气上逆引动肝风。所以我们有的叫它肝风挟痰,实际上痰为主。而是由这种 痰气上逆引动的,痰气上逆,上扰清空,造成眩晕,这个眩晕,眩是眼睛看东西发黑,晕是天旋地转,现在我们说耳源性眩晕,像美尼尔氏综合征这类神经性眩晕, 这类其中不少就属于这种,包含有风痰上扰这类的可能,当然这类病也要辨证。证型可以有多种。但风痰上扰证在其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除了眩晕,可以头 痛。这种痰湿上逆,上干清阳,头部气血逆乱,可以导致头痛。这类的眩晕头痛,往往阵发性的,一发作,非常剧烈,眼睛发黑,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平静下来 呢,状若常人,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和气血不足的眩晕,或者属于像气虚的头痛这类,在临床上不难区别。它带有一种阵发性,突然发作。平息以后状若常人这种特 点。
       兼证,痰阻气机,既然脾虚生湿,有痰,痰最容易阻滞气机,造成胸膈痞闷,引起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以恶心呕吐。从一般舌像脉像这些佐证来看,舌苔白腻反应出是有痰湿,脉弦滑,弦反应有一定的肝风特点。滑主痰。 
〖功用〗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其中化痰熄风是治标,健脾祛湿是治本)
方解
半夏擅长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治痰)
天麻擅长平熄肝风(治风)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橘红理气化湿,和半夏相配治气
使甘草1. 补脾胃之气 2. 调合全方的药性
      前人(《本草纲目》)说天麻是治眩晕的要药,是治肝风的神药。但现在有些把天麻说得太神了。天麻是没有补性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它擅长于,有降血压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在中医的平肝熄风。针对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阳上扰,平肝熄风这个作用。半夏、天麻两样联用,体现一个治痰,一个治风。针对了这种风痰上扰,起到化痰熄风作用。
      臣药白术、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和茯苓的健脾渗湿,白术、茯苓就构成健脾除湿的一种基本组合,配伍结构。这两味药是从张仲景时代以后,这一千八百多年,人们经常用来健脾除湿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治病求本。
      橘红理气化湿,通过理气化湿有助于化痰。橘红半夏相配,实际上是治痰要治气,“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
       这个方从组成上来看,是在二陈汤这个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天麻、白术构成的。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这就是一个二陈汤。加了天麻、白术以后,就构成了这个方叫半夏白术天麻汤。从治疗湿痰的基础方,转化为治疗风痰,风痰引起的眩晕,头痛的一张常用方。

配伍特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
       风痰并治体现在半夏、天麻并用。用半夏以及二陈汤来化痰,用天麻来熄风,体现了风痰并治。标本兼顾,它既有解除风痰的天麻和半夏,又有茯苓、白术健脾祛湿。治疗生痰之源,所以叫标本兼顾。既祛邪,又扶正。但全方以化痰熄风的治标为主。有就是说,风痰引起眩晕、头痛,发作期当时使用的。健脾祛湿治本是做为辅助的,不是主要的。所以掌握配伍的特点,既要知道风痰并治,标本兼顾。标本兼顾还要知道这个方配伍是以哪个为主。

临床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为风痰眩晕而设。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主要用于眩晕、头痛,特别是用于眩晕,这是一个风痰引起眩晕,这张方是个首选,也是个名方。舌苔白腻,脉弦滑是佐证,这是用来反应它属于痰湿,痰较重。因为我们知道肝风内动引起有很多原因,治风剂第二节平熄内风,基本上都是讲的肝风。不管是热极生风也好,肝阳化风也好,阴虚风动也好,都是各类的引起肝风内动的一个治法。我们这里所谈到的是由于风痰引起的,具体来说,是痰气上逆引起的动风。表现了它不是像前面的治风剂,里面所讲的像镇肝熄风汤,动风,中风。肝风内动引起中风。或者像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风内动,风阳上扰的高血压眩晕头痛这一类。这都不同。这是风痰引起的眩晕、头痛。和前面的主治有很大的差别。这又是反映了一个治疗眩晕、头痛的一个类型,一个常见类型。
      所以我们讲到在临床使用当中,对于像现代医学所讲的美尼尔氏综合证,神经性眩晕。这类病,中医学有它的治疗上的长处。在现代医学治疗上想根治都比较困难。中医学从辨证的角度出发,上述这些病证,有一部分它是属于风痰上扰引起的。这个方疗效也比较好。

2.
随证加减
  • 眩晕较重,加僵蚕,胆南星。
  • 头痛比较突出,加蔓荆子、白蒺藜。
  • 反覆发作病程久,加川芎。
  • 呕吐严重,加代赭石、旋覆花。
  • 气虚,加党参,黄耆。
  • 痰湿偏重,加泽泻、桂枝。
      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可以反映得不同
      眩晕比较重,这个方力量唯恐不足,可以加僵蚕,胆南星。僵蚕擅长于治风痰,胆南星是清热化痰的,眩晕重,痰郁而化热,可以加胆南星。在祛痰力量方面来说,治风痰,南星和僵蚕都比较强。所以加进去可以增强祛风痰力量。
      如果头痛比较突出,这个方治头痛的力量,应该讲不如治血瘀,所以治头痛力量不足一点,要增加治头痛效果比较好的一些药物,比如蔓荆子是擅长于治疼痛,白蒺藜都是能祛风止痛的。如反覆发作病程久,经常反覆发作,中医有个理论叫“久病入络”。可以有风痰上逆,上扰清空,影响头部经络,进而导致瘀血产生,那这个方里加川芎更好。川芎是治头痛之要药,能够活血行气止痛。
      呕吐严重的,因为从主治证候当中,它这个脾虚生湿,湿聚成痰在中焦为主,痰气上逆才引起风痰,所以中焦有痰湿重,引起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就可以导致呕吐,呕吐严重,我们要帮助胃的和降,降气和胃,加代赭石、旋覆花。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前面讲理气剂的降气里边,旋覆代赭汤。配伍代赭石、旋覆花的道理。总的用来降胃气之上逆。
      气虚,那可以表现平时这个病就有气虚,主要是脾胃气虚,比如面色晃白,或者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发语声低,脉来虚软,这些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加党参,黄耆。增加补气补脾的作用。
      痰湿偏重,有就是说痰量较多,平时可以有咳痰,胸闷比较严重,从脉来讲,往往偏滑,苔白滑,水滑,说明痰湿重,要增加祛湿力量,用泽泻利水渗湿。桂枝有助于温阳化气。而且作为痰气上逆,桂枝可以平冲降逆。这都是常用的一种临床随证加减的一种方法。


3.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见上述证候者,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4.使用注意:阴虚阳亢,不能使用。
      这是应该强调的,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它主要用于眩晕头痛,眩晕头痛有很多类型:
      内伤杂病引起的眩晕头痛里面,比如说我们教材写到的使用注意,阴虚阳亢,治风剂里,平熄内风那一节的镇肝熄风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或者天麻钩藤饮,也是阴虚阳亢,肝阳化风,这一类病机的不能使用。
       这个方里面,化痰用的半夏这类,比较辛燥,辛温燥烈,可以加重阴伤。加重阴伤以后,阳亢更加突出,本来人家可能有中风先兆的,用了以后反而中风发作了,加重病情。所以同样内伤杂病的眩晕,辨证要准确。
       至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那他必然要有一组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比如气虚眩晕,往往劳累以后发生,或者早上发生。它发生比较缓慢。不是一种突然发生。而且这种眩晕休息一下就好了。休息一下容易缓解。血虚引起的眩晕,一般舌质淡,脉细。它很容易和这类证候相区分。所以在临床上这些眩晕发生,不能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 书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之大法也。”

定痫丸
〖方源〗 《医学心悟》
〖组成〗  明天麻 川贝母 半夏 姜汁炒  茯苓   茯神 去木蒸 各一两 [各6g]
      胆南星 九制者  石菖蒲 杵碎,取粉  全蝎 去尾,甘草水洗    僵蚕 甘草水洗,去咀,炒
      真琥珀 腐煮,  灯草研 ,各五钱 [各3g]          辰砂 细研,水飞,三钱[2g]
       陈皮 洗,去白 远志 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 [各4.5g] 丹参 酒蒸  麦冬 去心 各二两 [各12g]
〖用法〗 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煮膏,和药为丸,如弹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方内加人参三钱尤佳。
〖方歌〗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菖蒲夏,
     胆星蝎蚕草竹沥,姜汁琥珀与朱砂。

〖主治〗 痰热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人事,甚则抽搐,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声;亦可用于癫狂。
〖功用〗 涤痰熄风。

【方解】

   ┌ 竹沥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痰迷大热,风痉癫狂。”
   │
  ┤
   │
   └ 姜汁 相配 具温开以助化痰利窍。

   ┌ 胆星 功专清火化痰,镇惊定痫,“主治一切中风、风痫、惊风。”
   │
   │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化痰除湿
   │           │
   │           └───────────────────┐
  ┤                               │
   │ 贝母、麦冬 养阴祛痰                    │
   │                               │
   └ 丹参、菖蒲 开窍祛瘀                    │
                                   │
   ┌ 全蝎、僵蚕 熄风止痉                    │
   │                               │
  ┼ 天麻 化痰熄风                       │
   │                               │
   └ 辰砂、琥珀、远志、灯草、茯神 镇惊安神,以助解痉定痫之功  │
                                   │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
    └──────────────────────────────┘
 

      本方证由风痰蕴热,上蒙脑窍所致。每因惊恐恚怒,气机逆乱,阳亢化风,触动积痰,痰随风动,上蒙脑窍而卒然眩仆倒地;肝风内动,故见目睛上视,甚或手足抽搐;痰涎壅盛则口吐白沫,喉中痰鸣;舌脉为风痰蕴热之象。急当涤痰熄风,开窍安神为治。
       方中竹沥、贝母、胆南星苦凉性降,清热化痰,其中竹沥尚能镇惊利窍,贝母功擅开郁散结,胆南星兼具熄风解痉;半夏、陈皮、茯苓相合,温燥化痰,理气和中,是取二陈汤之义;全蝎、僵蚕、天麻功专平肝熄风而止痉。以上为本方涤痰熄风的主要组成部分。又伍石菖蒲、远志、茯神祛痰开窍,宁心安神;丹参、麦冬偏凉清心,麦冬甘润又能养阴润燥,合贝母可防半夏、陈皮、全蝎、僵蚕辛烈伤阴;琥珀、朱砂镇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加入姜汁者,意在温开以助化痰利窍,并防竹沥、胆星、贝母寒凉有碍湿痰之消散。诸药相配,寒热兼进,润燥得宜,共奏涤痰熄风,开窍安神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风痰蕴热痫病发作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对久病频发者,须调补正气,于“方内加人参三钱尤佳”。原书在定痫丸之后,附有河车丸一方,并日:“既愈之后,则用河车丸以断其根。”

       附:河车丸
紫河车一具 茯苓 茯神 远志各一两(30g) 人参五钱(15g) 丹参七钱(2lg) 炼蜜为丸,每早开水下三钱(9g)。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癫痫病发作期属风痰蕴热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着重涤痰熄风先治其标,一俟痫病缓解,则须化痰熄风与培本扶正兼顾,并应注意饮食,调摄精神,以收全功。
【文献摘要】
       原书主治 《医学心悟》 卷4:“痫者,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瘛疚抽搐,目斜口,痰涎直流,叫喊作畜声,医家听其五声,分为五脏。如犬吠者,肺也;羊嘶者,肝也; 马鸣者,心也;牛吼者,脾也;猪叫者,肾也。虽有五脏之殊,而为痰涎则一,定痫丸主之。既愈之后,则用河车丸以断其根。"

祛痰剂-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祛痰剂,总共讲了五类。五类讲了一些代表方,常用方。
  1.燥湿化痰 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作用,为治痰的基础方剂,主治湿痰内阻的咳嗽痰多等证。随证加味,可用于多种痰证。茯苓丸具有燥湿行气,软坚化痰之功用,主治痰停中脘所致的臂痛,或两手疲软,四肢浮肿等。温胆汤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恐癫痫等证。
  2.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能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之证。小陷胸汤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胸脘的小结胸病。滚痰丸善能泻火逐痰,专冶实热老痰所致的惊悸癫狂,怔忡昏迷,以及其他种种怪证。
  3.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具有润肺化痰之功,主治肺经燥痰所致的咳嗽痰稠,咯之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之证。
  4.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主治寒饮内停,咳嗽痰多,清稀色白之证。
  5.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与平肝熄风并用,善治风痰上扰的眩晕呕吐,以及痰厥头痛。定痫丸具有涤痰熄风之功,专治风痰挟热所致的痫证。

祛痰剂类型代表方,常用方
燥湿化痰二陈汤
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最基础的第一类是燥湿化痰。以二陈汤为代表方。同时介绍了治疗无形之痰的温胆汤。我们前面所讲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实际上它产生眩晕也是一种无形之痰,当痰来治,来辨证,但它并不是以咳出来的痰为它使用的标准。第二类清热化痰,治疗痰热,热痰。其中一类方,重点方,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丸是治疗痰热证中的有形之痰的一个常用方。除清气化痰丸之外,还讨论了一个小的组合,一张小的基础方,小陷胸汤。治疗痰热互结在胸中引起的胸中痞闷,按之则痛,这个痰热结胸证,小陷胸汤。这是一个三味药(瓜蒌、黄连、半夏)的小的组合。第三类,润燥化痰,也就是针对燥痰的方剂,贝母瓜蒌散。用贝母瓜蒌散要注意和桑杏汤,清燥救肺汤,以及阴虚所产生的燥痰咳嗽的区别。在治法和辨证这些方面的区别。
第四类,温化寒痰,治疗阳气不足,不能温化产生寒痰的一个代表性方剂和治法。
第五类讲风痰,也就是治风化痰,一般半夏白术天麻汤,我们作为一个常用方来介绍。

百病皆生于痰,怪病多痰。怎么治痰的方这么少呢?实际上在前面的十五章里面,很多都结合了痰,它不可能一个方针对单一一种病机。病理产物相互影响,所以前面都,比如说小青龙汤可以治痰饮,败毒散里面它也咳嗽有痰,参苏饮里面它也有内有寒饮,寒痰寒饮。外面有表邪,同时也有气虚。一个证候它是复杂的。所以化痰的方法散在前面的各章节里面。这一章相对把它集中一点,要前后参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