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五章祛湿剂燥湿和胃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燥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祛湿剂是很大的一个章节。因为湿病在人体是很重要的一类疾病。我们说水湿为病,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人体呢,一个成年人,也基本百分之七十是水,这是自然界中的特点。而疾病呢,很大一部分,都跟津液的一个化生、运行、代谢,这个有关。所以水湿病变,在很多疾病当中,都可以为主发生, 或者兼挟发生。

作为水湿的病变,一般都用痰、饮、水、湿四类来归纳它,最基础的是湿。湿一般分类,都有湿热、寒湿,这类性质的不同。治法上 要考虑到上中下三焦,要三焦分消。湿聚可以成痰成饮,饮邪泛滥可以成水,水气病。饮呢,一般的分类,各类的古代医学著作不完全一样,但很多遵循张仲景分为 四类。也就是说,把它分为悬饮、溢饮、支饮、痰饮这四类。饮邪是指湿聚成饮停留在某一个局部,有些方呢,比如前面讲的十枣汤治疗悬饮,小青龙汤是表里同 治。对内来说,它也可以治疗寒饮内停。所以前面涉及到一些。这一章痰饮水湿,水饮方面的病,治疗的方剂相对多一点。

除了湿和饮之外,痰一般分为五类。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后面有祛痰剂。专门讨论这五类痰。分为五节,那是在后面讲。所以这个祛湿剂,主要讨论的湿邪为病,以及一部分治疗痰饮的方。以及治疗水肿病、水气病的方。

水一般分为阴水、阳水两类。祛湿剂里治水,都是往往以治阴水为主。特别在温化寒湿这一节里边。

【概念】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湿邪为病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这是一个笼统的一个提法。因为治疗水湿的病变,一般来说都考虑三焦分消,多给水湿以出路。治法方面,上焦宜开宣,开宣肺气,气行则湿行,气行则湿化。中焦 一般用苦燥或芳化,苦燥就是指的苦温燥湿,或苦寒也有燥湿作用。苦温针对偏于寒湿,苦寒针对湿热,清热燥湿,中焦苦燥,芳香可以化湿。也有用像白蔻、藿 香、菖蒲,带有芳香特点的,芳香化湿。下焦一般排出水湿,有淡渗利湿,利水的作用。因此上焦开宣、中焦芳化以及燥湿,下焦淡渗,就构成了三焦分消治疗水湿 的,从大的角度的基本治法,我们对祛湿方法先要有大体的一个概念。
  •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素。
  •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对于湿邪为病,在辨证当中,要首先分清外湿、内湿。因为湿的产生它内外有两种因素,一类比如说人久处湿地,环境潮湿,或者涉水淋雨,过河涉水,淋雨感受外湿,这类都是属于湿从外来的范围;内湿呢,由于湿邪是要靠脾胃的运化,不是说人体吃下去的水,那就是有用的津液,是要靠脾胃的运化,才能转化为津液输布全身。   如果脾胃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脾失健运,那水液就会转化,就会形成水湿,所以水湿的形成有外湿,内湿两种;治湿的方法,内外湿是不同的。外湿,外邪要散,内湿要消。也就是说既要通过芳化苦燥,淡渗祛除水湿,更重要的要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治湿的方法,还要结合具体的部位,具体的脏腑,以及根据它兼挟的因素来具体决定。湿邪我们在学《中医基础理论》时,谈到湿邪最容易阻滞人体气机,所以在配伍用药时,多配理气之品。理气之品使气行,气机通畅,气行则湿化,有助于祛湿,使用祛湿剂的时候,要考虑祛湿剂,有很多是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容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阴虚体质,或病后体虚虚人,孕妇这些,使用祛湿剂都应慎用。或者两相兼顾,比如阴虚挟湿,这个类型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两方面,既要照顾到阴液,又要考虑到消除水湿病邪。这两者兼顾。所以整个湿病治法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

【湿邪在六淫致病中的特点】
  A.湿为阴邪,其性重滞,易伤人阳气,易阻碍气机,其性粘腻,病程长,湿性重浊,身体沉。
  B.湿邪为病(外袭、内生),多伤人体肌表经络。
  C.湿之与水,异名类同,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肺为水之上源,三焦、膀胱决渎气化,给水湿以出路。
  D.湿之感人可从寒化或从热化,故用利湿祛热,温阳化湿,祛湿扶正方法治疗。


第一节 燥湿和胃
    第一节是考虑脾胃和水湿的关系。湿气归脾,同时脾要运化水湿,燥湿和胃剂主要适应病证是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有就是以内湿为主。湿浊阻滞在中焦,造成脾胃不和,影响升降失常,所以配伍的药物以苦燥芳化之品为主。前面讲到了结合行气健脾,而且由于湿虽然来源于内外两类,外湿、内湿,往往内外之 湿相互影响,有内湿的病人,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产生内湿,内湿往往可以招致外湿,这类病人外面气温稍有变化,往往内外合邪,可以出现周身酸楚疼痛,这些外湿的表现,外湿侵犯人体,也可以影响到内在的运化水湿功能,也可以引起内湿。比如说感受外湿之后,头昏、头痛、头重、肢体酸楚,这种情况往往脾胃运化功能 受影响,可以产生不想吃东西、纳呆、苔腻、胀闷、内外相互影响。所以我们配伍行气来帮助化湿。健脾来运湿的同时,要考虑如果兼有表湿,还要及时配合解表药。
【适应症】
  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
【常用方药】
  常用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物,如苍术、陈皮、藿香、白豆蔻等组成方剂,其代表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平胃散 一类方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
〖组成〗 苍术 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 [15g]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
     陈皮 去白,各三斤二两 [各9g]          甘草 锉,炒,三十两 [6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方歌〗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怠情嗜卧,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证分析
湿滞脾胃证

  •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 湿阻气机:脘腹胀满。
  • 湿困清阳: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 舌脉:苔白腻而厚,脉缓。

    湿滞脾胃的脾胃,和水湿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里我们先要从生理上了解一下。脾和水湿的关系。我们看这个方的名称,为什么叫平胃散?对这个起名来说,历来有各种看法,提法也很多,平胃说明胃不平,怎么不平呢?这里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胃,第一个理解的难点,这里所说的胃,我认为它是以胃概脾,也就是包括了脾胃,特别还指的是脾。因为中医历来运用名词,有一词多义,也广义、狭义的不同,比如“胃”,有时候用这胃,说胃失和降,胃主受纳,就是指的我们吃东西以后,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这个具体的胃,那是最狭义的一个胃。如说胃痛,比如临床症状,那就是具体这个胃。但有些情况下,中医又用“胃”来概括脾胃,比如说病人消化很正常,说你胃气不错,这时候的胃气不光光是指装东西这个胃,包括了脾,包括整个消化功能的概括。这也常有。这个时候,比如有以胃可以概脾,以脾也可以概胃。我们经常讲中医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这个时候的脾,包括运化的脾,和受纳的胃。甚至于包括消化道。都概括在脾这个大系统里面。胃也是这样,比较广义的,它是概括了消化系统,而这个最广义的,有的时候胃,还可以把它来反应人体的生机活力,比如说看脉,脉来从容和缓,我们说这是有胃气,这时候胃气不是指的你的消化系统,也不是指的你的这个位置,而是指的整个有生机活力。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面色明润含蓄,有胃气。如果真脏色出来了,就是没有胃气。这时候的胃,是一种极广义的,一种概括人体生机活力的一种概念。
    这里平胃散的胃,实际上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意思。消化系统脾胃要恢复平衡。平胃,说明不平,怎么不平呢?古人举例子,把脾胃比喻为土,土生万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贱,就是脾。现在平胃散是说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实际上是脾低了,那相对胃高了。水往低处流,意思水湿,脾运化功能差了,水湿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称,实际上是用来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来消除水湿,因为消除水湿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湿,这相互影响的。脾主运湿,湿气归脾,湿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里,以这个基础方,体现出除湿而运脾的相互结合。
    湿滞脾胃证主要是脾失健运,或者湿困这个脾,脾健运作用减弱,或者脾失健运以后产生湿邪,从脾失健运就可以不想吃东西,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脾失健运,水湿阻滞在脾胃以后,首先引起中焦气机升降的失常,胃气不降,就呕吐,胃气上逆,脾不升清呢,就会泄泻,嗳气、吞酸,这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湿邪阻滞气机,又可以导致脘腹胀满。但是水湿容易伤阳气,湿邪阻滞清阳,可以反映出人没有精神,怠惰嗜卧,肢体有沉重感。这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里学到的湿邪为病的一些主要症状。舌像脉像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白腻反映出有寒湿的特点,有脾不运化,产生湿的特点。脉缓是反应脾的运化乏力。这是平胃散的助主治证候分析。根据主治证候来确定治法。

方解
 君 苍术 ── 既可燥湿健脾,还有辛散作用故可行气,其味香,不同于白术,燥湿之力强。
 臣 厚朴 ── 苦辛温,温辛燥性化湿,行气除满。
 佐 陈皮 ── 理气和胃,芳香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 甘草、姜枣 ──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运用 

本方性偏苦燥,最善燥湿行气。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湿邪阻滞的部位是中焦,湿阻气机以后,脘腹胀满,是平胃散证往往出现的。要了解它湿邪阻滞气机,脾不健运,湿邪阻滞,那舌苔上面的厚腻,反应出湿浊阻滞的特点。) 为证治要点。可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随证加减
平胃散是基础方,要针对具体情况加味用药。水湿郁滞,可以化热,如果阳气不足,多产生寒湿,性质不同,治法也不同。如果它属于湿热,一般舌苔是黄腻的。如属寒湿,阳气不足不能温化。
  • 证属湿热,加入黄连、黄芩。(侧重在清热燥湿)
  • 证属寒湿,加入干姜、草豆蔻。(温脾胃阳气,草豆蔻燥湿温中)
  • 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食滞可以加重湿阻中焦,配合消食药,体现标本兼顾)
  • 兼气滞,加木香、砂仁(厚朴陈皮的行气、理气不够,木香、砂仁可行气和胃)
  • 呕吐甚,加藿香、半夏(加藿香、半夏,此方即为不换金正气散,增加化湿、和胃、止呕)
  • 泄泻甚,加茯苓、泽泻(可以渗湿止泻,利小便,实大便)
使用注意
阴虚气郁,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或不能单独使用,因为毕竟平胃散比较温燥)
《医方考》:“湿淫于内,脾胃不 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此方主之。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厚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 平敦阜之土。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是方也,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 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附方:

柴 平 汤

组成:柴胡 人参 半夏 黄芩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 [各6g]
   平胃散合小柴胡汤组成。
用法:加姜枣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不换金正气散
组成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藿香对外有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以祛外在的风寒湿邪,对内它有化湿和中作用,所以它表里之湿兼去,半夏擅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所以这两味加进去以后,整个方起到一定的变化,比如第一个变化,这个方往往因为有藿香,它可以用于兼有表证,增加了解表化湿的力量。增加了和胃止呕的作用。所以全方功用就是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功用
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
湿困脾胃,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

主治仍然是湿困脾胃,这是平胃散的基本病机,湿困脾胃造成气机升降失常,但是不换金正气散还兼有表证,表寒证。因为藿香偏于辛温,气机升降失常,它表现当中呕吐、腹胀,所以从临床表现,呕吐泄泻,升降失常,呕吐更突出。恶寒发热是兼表证的现像。霍乱吐泻,不服水土。霍乱是中医的霍乱名称,不是现代医学的霍乱。是吐泻交作,也可以用不换金正气散作为一个基础方剂。


藿香正气散 ▲▲▲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二治伤寒。
  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吐,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瘅疟,遍身浮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释名〗 “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正气,谓正不正之气也。”《删补名医方论》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 去皮,各一两[各5g]  半夏曲、白术、陈皮 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 各二两[各10g]  藿香 去土,三两[15g]  甘草 炙,二两半[12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汗出,衣被盖,再煎并服。
〖方歌〗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头痛,恶寒,发热,胸脘满闷,脘腹疼痛,霍乱,呕恶泻痢,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
〖病机〗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外感风寒,邪侵肌表,卫阳被郁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邪犯太阳经脉故头痛。

主证分析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藿香正气散是一个很有名的常用方。这个方也出自宋代的,由政府制定的第一部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个方是个复方,首先它用了一些基础方,实际上这张方里套的有我们前面说的平胃散,不过由于它治内为主,它把苍术改为白术。里面还套着二陈汤,二陈汤是我们在后面要讲的祛痰剂里边,治疗燥痰的一张基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所以藿香正气散是一张复方,复合方剂。也就是说,运用前人和在同时代的一些成果,组合成的方。平胃散也是宋代,在《和剂局方》前面就有了。又比如说二陈汤,《和剂局方》里边就有,所以它是利用基础方构成的一个复方。在现代,藿香正气散应用很广,也有现代新剂型的成药,包括藿香正气水,过去传统也有作成丸药。
    藿香正气散的主治证候,是一种表里同病,所以它就体现一种表里同治。对外来讲,它是外感风寒,外感的风寒之邪,风寒特点我们在解表剂,辛凉解表法里面,讲了很多了,对内呢,内伤湿滞,内伤湿滞的本质,有类似于平胃散这种湿滞脾胃,脾不运化的特点。我们分开看。外感风寒的表现,它还是一种外感风寒表实证,一般是表实证。所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这是它的主要表现。
    风寒表实证,由于性质是风寒,恶寒发热,一般来讲,初起是恶寒重,发热轻的。头痛可以头身酸楚,沉重的头痛,酸楚沉重的头疼痛。为什么这样呢?由于它有内伤湿滞,跟一般风寒有一定差别。我们说过,内湿可以引动外湿,内外相互影响,内在湿重的感冒的时候,感受风寒的时候,可以外来之邪引动内湿,产生这种表湿症状,这是常见。所以它的一组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加头身酸楚疼痛,或头沉重疼痛。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前面的解表剂讲过的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就有这个特点。只不过藿香正气散全方表里同治,侧重是治内,治疗内伤湿滞,所以它用药,在内伤湿滞方面用的药占了大量的,比重较大。
    内伤湿滞这个内,主要指的是脾胃,湿阻滞脾胃的气机,造成升降失常,所以我们这个病机分析表上,湿阻气机、升降失常,脾的升清,胃的降浊,这个升降失常。湿阻滞气机以后,就胸膈满闷,胸膈,应该说从胸膈到胃脘,都可以胀满作闷。严重的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还可以疼痛,脘腹疼痛。气机升降失常,就可以造成,或者恶心呕吐,或者肠鸣泄泻。这都是水湿阻滞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
    脉像,如果表证很明显,表里同病,恶寒发热头痛这些明显,可以出现浮脉。
    舌苔反应内湿,苔白腻,这是藿香正气散主治证候分析的一个大体情况。体现出一个表里同病。外来是风寒之邪,内伤是湿滞、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这是病机。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对外采辛温解表,对内采化湿、燥湿,治湿要理气,行气,恢复中焦升降叫和中)。要说明藿香正气散主治是以治里为主的。所以临床使用的时候,表证明显不明显都可以使用。关键你在个别药味上做一些调整。

藿香 辛温解表,芳香化湿
白术 (平胃散)健脾除湿
茯苓 (二陈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陈皮 (平胃散)(二陈汤)
半夏 (二陈汤)
大腹皮 行气利水,治下
厚朴 (平胃散)行气化湿
苏叶 辛温发散理气
白芷 辛温发散解表,止头痛
桔梗 开宣肺气,治上
佐使 生姜
大枣
甘草 (平胃散)(二陈汤)
内含基础方:平胃散、二陈汤。

君药是藿香,藿香本身就是表里同治的。它偏于辛温,有芳香特点。辛温可解表,芳香能化湿,力量较强,所以表里同治。在藿香作君药的基础上, 这方我们理解它,可以用两种方式。我们教材上这个臣药,是把健脾理气和胃的药,放在臣药的地位。其他地位次一点的放在佐药的地位上。但我们这里按照教材, 表上,讲另一种结构。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点。可以说藿香为君,带领的两支人马,要解决表里两方面的问题。表是风寒,那就有白芷和苏叶,增强藿香的解表作用。苏叶有辛温发散作用。对内也有理气作用,白芷能辛温解表,辛温发散,同时还能止头痛。所以苏叶白芷在这里增强藿香的解表作用。针对表寒。

在这基础上,另外一队人马,相当于要解除体内的湿邪,解除体内的湿邪达到化湿理气和中作用。除了直接祛湿以外,这个组合里头要考虑到水湿治 法当中,三焦气机的通畅,桔梗可以开宣肺气,治上,大腹皮可以行气利水,治下,给水有出路。中焦而言,藿香正气散里配有一个平胃散,和二陈汤。白术、陈 皮、厚朴和后面的甘草,这四味药,相当于平胃散里把苍术换成白术。它能健脾除湿。

方里的半夏、陈皮、茯苓,和甘草,起到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就是治疗湿痰。所以除湿的一个基础方,平胃散,祛痰的基础方,二陈汤,这 个方里都有了。这个作用,上面说的这两个基础方作用的部位,主要是中焦。再配合前面讲的,桔梗的开宣,下面大腹皮的降气利水治下,实际上上、中、下三焦结 合,上、中、下三焦分消,治内湿力量很强。而且由于用了白术、茯苓这一些药,又起到一种标本兼顾。怎么说呢?就内湿产生跟脾不运化有关,白术擅长于健脾燥 湿,茯苓擅长于健脾渗湿,和甘草相配,可以健脾益气除湿。所以全方按这个配伍结构理解它,既体现出标本兼顾,表里同治,又体现出三焦分消的特点。同时在除 湿的基础上,行气力量也较大,整个藿香正气散,治内湿方面的用药比较多,表里同治,治内是为主的。临床运用时,表里两组药,可以灵活运用。

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呕吐,泄泻,舌苔白腻。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而解表散寒之力略逊,若欲取汗应加盖衣被。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为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是表证,因为藿香正气散的原方,原书主治它表里同病,所以典型的兼有表证,外感风寒证。呕吐泄泻是这个方主治常用的方面,常用于脾胃不和,那是湿阻中焦造成。怎么知道湿阻中焦,湿重呢?舌苔白腻,看到白腻,作为一个基本的依据。

随证加减

表寒重,加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加木香,元胡。

藿香正气散是个常用方,当然现在我们如果用成药,就不好加减了。现在外面很多藿香正气散的片剂,或者水剂,这用得极为普遍,而且使用量很大。这个临床运用当中,藿香正气这个成药,换代都已经换到第三代了。过去开始酊剂,或者水剂,这疗效都不错的。当然你开汤剂,适应性,针对性更强一点。如果说,表寒重,有些重感冒,外感风寒比较重的,那这方里唯恐藿香一味,加上苏叶、白芷,解表力量尚嫌不足。还可以加香薷,香薷也是表里同治,对外发散风寒,对内可以化湿和中。增强藿香的解表力量。香薷是一个我们常用的祛暑解表的,被称为“夏月之麻黄”。夏天感冒中不能用麻黄,一般改用香薷了。

气滞,脘腹胀痛,是说的湿邪,阻滞气机如果比较突出,气滞之后不通则痛,胀、痛,加木香,元胡,善长于行气止痛,行气有助于化湿,同时直接有止痛作用。

藿香正气散历来的变化方剂很多,特别在后世温病学派,在藿香正气散基础上,针对了湿热,当然一部分方也结合寒湿了,形成一个五加减正气散。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加减方。五加减正气散,这个在温病学的教学当中,是要重点讨论的。所以在我们基础课方剂学里,这个不作讨论。是以藿香正气散本身为主。

  《医方考》:“凡受四时不正 之气,憎寒壮热者,此方主之。风寒客于皮毛,理宜解表。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气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苏、藿 香、陈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气胜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气;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则甘平之品耳,所以培养中气,而树中营之帜者也。”

使用注意

湿热霍乱之吐泻,非本方所宜。
本方用药辛香温燥,阴虚火旺,虚寒者禁用。
    使用当中要注意,这个湿邪为病,我们前面讲到,要分湿热、寒湿。藿香正气散主治的这个类证,外有风寒,里又湿邪阻滞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吐泻,这是常用的方。这个本质上还是属于偏寒,全方偏温,针对的偏于寒湿。如果世湿热霍乱的泄泻,也就是说,这种吐泻由湿热造成,那下面我们要讲到清热祛湿这一节时,很多方也可以治疗呕吐泄泻,属于湿热的的吐泻,这个方就不宜使用。


前面讨论了燥湿和胃里边两张方,也讨论了不换金正气散,再结合我们在前面祛暑剂曾经讨论过香薷散,这四个方比较一下。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不换金正气散 香薷散
共同特点 都能除湿和胃,恢复气机升降,临床上都能用于湿邪阻滞脾胃的吐泻,脾胃运化障碍,升降失常
方剂性质 基础方 常用方
基础方
功能特点 燥湿为主,兼有运脾 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湿和中力量较强
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湿和中力量较弱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轻症
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湿滞阻滞气机
擅长祛暑解表(季节性)
解表力量,化湿和中均较藿香正气散弱
历来的方,我们至少应该把它们分为三类,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的方,在学习方法上,使用规律上有一定区别
  1. 基础方往往反映了一些基本的病机。基本证型。临床较少单独使用。都是要经过临床针对具体的病机证型,加减化裁组合使用。它针对基本病机,基本证候的。
  2. 常用方,往往使用频率很高。组成照顾方面也比较多。经过历代的运用,都行之有效,疗效凿确。
  3. 代表方,代表了一类学术思想。学习这类方,要结合作者个人,或者他的学派善长的一种学术特点、学术思想来理解运用这个方。

〖附方〗 六和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缩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干草 赤茯苓 藿香叶 白扁豆 木瓜 香薷 厚朴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服。
功用:祛暑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湿伤脾胃,暑湿外袭。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

方名

功用 主治病机 运用要点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运化失司 脘腹胀满,舌苔白厚腻,脉缓。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腹痛,吐,泻,恶寒发热,胸脘满胀,舌苔白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