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血祛瘀: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复 元 活 血 汤  ▲▲

〖方源〗 《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 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
      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
〖组成〗  柴胡 半两[9g]   瓜蒌根 当归 各三钱[各9g]   红花 甘草 穿山甲 炮,各二钱[6g]   
      大黄 酒浸,一两[12g]       桃仁 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g]
〖用法〗  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
      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煎服法
〖方歌〗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主证分析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瘀阻胸胁 → 气滞络阻 → 胸胁瘀肿,痛不可忍。
    原书说,跌打损伤,损伤胸胁,痛不可忍。但现在从临床使用,远远超出了胸胁,对各个部位的损伤,特别躯干部位,到上包括头,外伤、挫伤,如果你经过现代医学的拍片这类的结合,没有内脏方面损伤,复元活血汤都有效。这类报导非常多。从李东垣制定这方,它是跌打损伤,伤及胸胁,属于瘀血阻滞在胸胁,气滞血瘀络阻,使得胸胁瘀肿,瘀血肿胀,那肯定疼痛非常剧烈。
    用复元活血汤一般检查没有骨折,没也内脏损伤,如果有,要首先中西结合治内伤。而且如果有外面的开放损伤,那也要进行处理。用这方一般都确诊没有骨折。用这方的主证是比较清楚的。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大黄(酒制,重用) ── 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
  │                         │二药一升一降,调畅
   │   ┌疏肝理气,使气行血活           │
   └柴胡 │                     │气机,攻散胁下瘀滞。
       └引药归肝经                ┘
   ┌当归 ┐
   │   │
  │桃仁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   │
   └红花 ┘
      
   ┌穿山甲 ── 破瘀通络
  │
   │   ┌入血分消瘀血而续绝伤
   └天花粉│           
       └又能清热散结消肿

 使 ── 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本方证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胁肋,气机阻滞所致。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处,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气机阻滞,故胁肋瘀肿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
    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续绝伤” (《神农本草经》),“消仆损瘀血”(《日华子本草》),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大黄、桃仁酒制,及原方加酒煎服,乃增强活血通络之意。诸药配伍,特点有二:一为升降同施,以调畅气血;二是活中寓养,则活血破瘀而不耗伤阴血。瘀祛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正如张秉成所言:“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故名“复元活血汤”。


大黄 酒制,入血分活血化瘀
通腑泻下,逐瘀血下行(降)
柴胡 疏通肝经经络,行气(升),引入肝经
桃仁 活血化瘀通络
红花
穿山甲 通络
当归 止痛养血
瓜蒌根 生津润燥,散瘀(散瘀生新),清血瘀所化之热
使 甘草 调和诸药,保护脾胃
    疏肝通络是疏理肝气,通络是活血化瘀和通络的结合。这方原来是针对瘀血,外伤是伤胸胁,胸胁是肝经循行分布的地方,所以它直接涉及到疏理肝气,疏通肝经经络,大黄柴胡相配做君。从另一角度来讲,跌打损伤造成瘀血以后,因肝主一身疏泄,肝气疏泄可以帮助血液运行,而且活血化瘀药也多入肝经,在活血化瘀通络同时,用疏肝理气,这也是行气以活血。一个常用正治的方法。大黄柴胡相配,在方中用量很大,大黄用一两,柴胡用五钱,在李东垣用药来说,很少的。你看他配很多方,他用到一钱、两钱都很少的,多是几分几分,在复元活血汤里大黄一两,柴胡五钱,可见并不是说这个医家,他什么都用得小,根据证候的特点来。大黄的用法很重要,他是要用酒大黄,酒制大黄,这样它更多的能够入血分活血化瘀。柴胡和大黄结合,有两个作用,(1)是活血化瘀和疏肝行气结合,体现气血兼顾,行气有助于活血,(2)大黄有一定得通腑泻下作用,逐瘀血下行。外伤之后,要攻逐瘀血下行,柴胡有一定升举作用。我们说这里用了大剂量,用柴胡,几个作用它都能发挥一点,一个它行气,有助于活血,一个它从气机角度,它是升提的。和大黄相配,一升一降,使气机通畅。同时柴胡归肝经,能够引导这些药物,包括和大黄相配,使活血通络药物入肝经。有引经作用。

    大黄柴胡,历来的说法,君药不统一,作者李东垣,他自己写的方解,对这方的看法,他说柴胡为君,后来引起讨论,柴胡没有直接活血化瘀作用,主要是行气疏肝,行气疏肝在活血化瘀方里,还是帮助这些活血药物的,所以还是应该,有的书上是以大黄为君,最后,现在我们一些教材,也些结合,大黄柴胡合起来为君。活血行气兼顾这样一个结构。而且这两味药用量也大,说得过去。

    桃仁、红花、穿山甲是臣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桃仁、红花在前面几个活血化瘀方都有。穿山甲有通络作用。

    当归在这里和瓜蒌根配,当归能止痛,能养血,瓜蒌根生津润燥,由于受伤之后,血瘀产生,通过化瘀当然能生新,但是这两味药润燥补血,能够补充阴血的不足。瓜蒌根又有散瘀作用,说它能够续绝伤,续绝伤就是说,外伤常用,又能散瘀,又能生新。配了当归以后,散瘀生新,又能止痛。加上瘀血阻滞以后,外伤瘀血容易引起化热,在这方里瓜蒌根偏凉,还能清血瘀所化之热。常用于清解血瘀所化之热。

    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同时在大剂量大黄使用下,甘草也可以保护脾胃。

    复元活血汤体现活血祛瘀还是主要的。有大队药物有活血作用。这里大黄酒制以后,还使以入血分活血化瘀为主。结合疏肝通络,后来就成为外伤,特别是伤于躯干部位,外伤用来化瘀通络止痛一个常用方。

配伍特点
升降同施,调畅气血(体现在两个君药的关系上)。活中寓养,瘀去新生。

運用

1.本方用治跌打损伤。以胁肋瘀肿疼痛,痛不可忍为证治要点。
2.可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血瘀气滞者。

[本方临证加减运用]
    瘀重痛剧,(方中活血药较平和),加三七或酌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增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
    气滞重而痛甚者,可加川芎;香附、郁金、青皮等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力。
    外伤,跌打损伤造成出血到瘀血,三七是经常用的。乳香、没药、元胡活血止痛力量较强。胀痛突出,柴胡行气力量还不够,结合行气活血,气血兼顾得川芎、香附、郁金、青皮这类,针对气滞严重。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
4.使用注意 运用本方,服药后应“以利为度”,若虽“得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必须更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孕妇忌服。

服药后应“以利为度”,得利痛减,则易方调理
注意有两点:
    以利为度,历来强调大便稀了,得利就可以痛减。若不减轻,大便稀了那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你往往大黄酒制,或没有酒制的程度要求不够,所以如果大便稀了,这方不能再用。要易方处理,或者调整方中大黄的用量,把大黄量减少。
    一定要注意水酒同煎,用1/4的酒,3/4的水,把药泡一泡,泡了以后再煎熬,煎熬以后倒出的药,病人喝的时候,由于煎熬中酒精的挥发,酒气起作用又不大了,根据病人吃酒的酒量的程度,可以适当得给他喝药的时候,兑一点酒,做药引子。增加这种活血化瘀和药性布散的力量。这在临床上用这个方,根据病人酒量,多少喝一点很有好处。跌打损伤以后,如病人能喝二两白酒没问题的,那你兑在里面,汤药里面,至少兑个五钱才行。喝以后,有时他本身跌打损伤以后躺着,他迷迷糊糊就容易睡。由于用水酒同煎,大黄泻下力量也会得到一点控制。等他睡一下,休息醒了,他疼痛缓解会比较明显,伴随着腑气通了,因为很多跌打损伤都伴有发热,整体或局部发热(我们现在说外伤引起感染),这方包括大黄,瓜蒌根,它有清热,控制感染的作用。

  《成方便读》:“夫跌打损伤 一证,必有瘀血积于两胁间,以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故无论何经之伤,治法皆不离于肝。且跌仆一证,其痛者在腰胁间,尤为明证。故此方以柴胡之专入 肝胆者,宣其气道,行其郁结。而以酒浸大黄,使其性不致直下,随柴胡之出表入里以成搜剔之功。当归能行血中之气,使血各归其经。甲片可逐络中之瘀,使血各 从其散。血瘀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花粉清之。痛盛之时,气脉必急,故以甘草缓之。桃仁之破瘀,红花之活血。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

〖附方一〗 七厘散(《良方集腋》)
方源:《补注洗冤·录集证》宋慈。卷五·救急方下。
组成:血竭 一两      麝香 冰片 各一分二厘     乳香 没药 红花 各一钱五分
   朱砂 一钱二分     儿茶 二钱四分  
用法:上八味,研极细末,收贮瓷瓶,黄蜡封口。急用干渗,定痛止血,先以药七厘(1~2g)冲烧酒服之,量伤口之大小复用烧酒调敷。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外敷止血生肌。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
方解:
  血 竭┐
     │行气祛瘀,消肿止痛
  红 花┘
  儿茶 ── 清热止血
  朱砂 ── 镇心安神
  麝 香┐
     │辛散走窜,善于行气血,止疼痛。
  冰 片┘

诸药合用以奏活血散瘀,定痛止血之效。


    复元活血汤与七厘散均有活血行气,消肿止痛之功,俱治跌打损伤,血瘀气滞之肿痛。
    复元活血汤长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瘀血留丁胁下、痛不可忍者;
    七厘散长于活血散瘀,止血生肌,故善治外伤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为既可外敷,又可内服之剂。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发明》卷3:“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2.方论选录 徐大椿《医略六书》卷23:“血瘀内蓄,经络不能通畅,故胁痛,环脐腹胀,便闭焉。大黄荡涤瘀热以通肠,桃仁消破瘀血以润肠,柴胡散清阳之抑遏,蒌根清浊火之内蕴,甲片通经络破结,当归养血脉荣经,红花活血破血,甘草泻火缓中。水煎温服.使瘀行热化,则肠胃廓清而经络通畅,腹胀自退,何胁痛便闭之不瘳哉?此破瘀通闭之剂.为瘀热胁痛胀闭之专方。”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叫,复元活血汤能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降低大鼠全血粘度,抑制大鼠动一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扩张大鼠后肢血管,使灌流量增加,扩张小鼠耳郭微动脉、微静脉,改善微循环.提示本方具有显著的抗凝、抗血栓.降低血液粘度,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窦昌贵,等,复元活血汤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8:14 (5):9]


补 阳 还 五 汤  ▲▲▲
〖方源〗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  黄芪 生,四两[120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
      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主证病机分析
气虚血瘀证

中风后遗症 中风之后,经气大虚
脉络瘀阻,气虚不摄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骞涩,下肢痿废
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的学习意义,一个它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另一方面,这个方又体现了王清任气虚血瘀理论。针对气虚血瘀,理论用益气活血法。这个是代表方。针对这种气虚血瘀的理论,创造了益气活血的方法。这是王清任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一个贡献。因为在此之前,没有明确的,从理论上提出气虚血瘀这个病机。在他从这种病机理论到治法归纳,到涉及方剂,形成一个系列,这个历来都对它比较重视,而且是肯定的。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那半身不遂呢,在他就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痿废,偏瘫,半身不遂。通过这个方,益气活血,恢复半身元气,这里指后天元气。所以治疗半身不遂,反映了恢复半身的元气。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从名字说明,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气虚。所以这个病机是个气虚血瘀证。从主治来看,中风后遗症。从现代医学辨病,中风很多脑血管意外,它这个叫后遗症,它有一定规定性。中风发生半年以后,进入后遗症阶段,中风发生以后在半年内,它是一种恢复期,往往叫它恢复期症状,那恢复期依靠人体自身的正气,能够恢复很大一部分功能,所以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主要是指的它在半年后,一般中风半年以后,剩余这些,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这类症状,虽然自己能够恢复一部分,有一部分不能恢复,半年后再恢复比较缓慢,很困难。
    补阳还五汤用于中风后遗症,有比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一般公认了。用于中风恢复期症状应该说更好。这个主要有些临床统计,中医有些文章统计,把后遗症和恢复期症状混同起来,这样呢没反映出这个方在治疗后遗症方面的一个特殊意义。恢复期症状当然也需要解除,它也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我们临床上还强调这个方,如果体温正常,血压正常以后,越早上越好,补阳还五汤上得越早,后遗症遗留越少。说明一下主治中风后遗症的含义。真正叫后遗症是中风发生以后,半年以后。从病机来讲,中风以后,经络之气大虚。王清任说,经气大虚,气要行血,经气大虚就不能推动经脉中血液的运行,造成脉络的痹阻,那就不能濡养,失去血液濡养就会痿废不用,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骞涩,上肢跟下肢比,下肢痿废、瘫痪更重一些。这是半身不遂造成的原因,是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能行血所造成的。
    临床上有些医家认为,像岳美中先生就认为,这个方对于右半身的瘫痪效果特别好。左半身要差一点。这是他个人的一个体会。整体来讲,气虚以后,失去固摄,它既不能推动,又失去固摄,那对津液来说,由于气虚失固,可以小便失禁,或者小便频数,包括口角流涎。口角流涎一般两个原因:(1)口眼歪斜以后,会造成不能裹摄唾液,(2)气虚不摄。苔白、脉缓是反映了偏虚证,所以用补阳还五汤,现在一个前提,就是中风发生之后,经过中风,对中风这个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这个控制,体温基本正常,血压恢复正常,这种时候尽早的快用。现在也有一些看法认为,血压高同样可以用,但是在我们实践当中看,血压仍然偏高的情况下,那肝阳偏亢,肝阳上亢症状还比较突出,你大剂量的黄耆还是比较温燥的。因为王清任用黄耆,都是一般四两,可以到八两,这么大剂量,120克~240克,对于血压在较高情况下并不适合。所以我们一般用的指标,就是血压、体温基本正常,开始用这个。但在临床上,用得越早越好。能尽早使用,减少后面的副作用。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 生黄芪(重用) ── 大补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 当归尾 ── 长于活血,且化瘀而不伤血。

  ┌ 川芎 ┐
  │    │
  │ 赤芍 │
  │    │
 ┤ 桃仁 ├ 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    │
  │ 红花 ┘
  │              
  └ 地龙 ── 通经活络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所言: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全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黄耆 补气,固摄经络之气
桃仁 四大金刚
红花
川芎
赤芍
归尾 通络
地龙 通经络
这方虽然大的分类,是个活血祛瘀这一章,但是是种通过补气、活血、通络,从它的提法上来讲,它没有直接提活血化瘀,活血祛瘀,而是活血通络。主要是其中的活血药用量较小。黄耆这个补气药,和活血药的总量,黄耆是它们的五到十倍,所以全方是补气为主。通过补气达到活血通络。活血力量比较小。主要起到通络作用。

这里黄耆一般用生黄耆,量大。它补气,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体现出气能行血,黄耆有固摄作用,固摄经络之气。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一般起用的时候,黄耆从王清任他要求都是至少二两到四两,最大到八两。这个方呢,渐渐增加。我们现在从临床观察,起用,过去教材说60克,现在大家共同认识,最早开始时30克,加到60克,最大一般可以加到120克。所以用的当中渐进。

这一组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尾,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当归为擅长通络,这些用量都不大。现在一般都用3克左右。黄耆从120 ~ 240 克,相差很远。我们现在使用一般大家体会3 ~ 6克,可以到6克。所以适当的增大活血通络药物的用量,黄耆用量适当减少,逐渐递增。

全方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结合起来,体现益气活血法。

服法

要久服。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黄耆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王清任自己要求,他提出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付,两三付,就是说像我们现在用这个,一开始的时候吃几付,有效以后,巩固一般一周吃两付,或病人这半个月当中,吃四五付的,分开,这个坚持,而且基本恢复了,都还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巩固疗效。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通络药相配,是气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这方是个名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张锡纯也很赞赏这个方,他写过一个,相当于一个病案,通过病案,他特别强调补阳还五汤诊脉,鉴别能不能用,非常重要。他说诊脉当中,如果脉是有力的,甚至 于有力还挺长,那不能用补阳还五汤,一用其中剂量较大的黄耆,黄耆升提,容易使得阳气升提太过,或者中风复发,或者加重症状。他说他曾经看到一个医生,遇 到一个病人中风后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状,医生开了补阳还五汤,黄耆用量很大,他脉是弦长有力,有实像,病人吃了以后,没有很久就一下恶化昏迷。他描述 了这个过程,他自己用补阳还五汤体会就是脉象很重要。脉象必须是无力,有精气亏虚。这临床可以做参考。我们一般补阳还五汤用得很多。张锡纯在中风的治疗方 面,也是很有创造的。
       2.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
·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
·口眼喁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
·痰多
(胎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一般中风后半身不遂,下肢症状如果不是很重的话,恢复快。下肢因为功能锻炼比较方便,但病人用补阳还五汤,很重要一点,引导他做功能锻炼,坚持做功能锻炼将会恢复得更好。再结合针灸。
    一般苔腻,这个方不适合。但我们看到很多病人,找到你看的时候,不是说中风以后半年,到处看来看去,很多都是中风以后一年两年,这后遗症比如还是在床上不能下来,这种时候,他脾也虚了,脾的运化差了,而且半身不遂时间长了,也开始有津液的壅滞,造成痰湿阻滞,苔腻这类开始出来了。所以用这个方,要配合治疗脾。病程越长,还可以用后面治风剂的小活络丹一类的结合。绝非简单的就这个方这几个药。
    补阳还五汤有时我们把它看做中风后遗症的基础方,因为它对于挟湿、挟痰,而且比如说,血瘀日久,光这个结构,它对于经络中的湿痰,死血,这类的一个缓治,这个治疗还不够,所以久病要加一些水蛭、虻虫,这类行血力量大。甚至于有破血作用。量不宜大,要配方适合,久服。口眼歪斜恢复得慢,结合牵正散,这都是后遗症的后期,结合牵正散。痰多要看痰的寒热,有些郁久,可以兼夹痰热。如畏寒严重,特别是久久卧床的,那就要增加温阳,可以加附子。脾虚,除了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外,适当要配合山楂一类能够消食,它也能化瘀,因为长期卧床,往往摄入营养不够。
    配合补阳还五汤,要功能锻炼。各地都很重视补阳还五汤的运用,包括一些海外办的中医医院。本来中医不搞病房,后来都是从中风后遗症这个开始收治病人开始。所以一般都比较公认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有些年纪大的病人,用补阳还五汤结合全面调整治疗,也能恢复很多。曾经最严重就是中风以后,已经是第三年了,还是卧床不起的。最后到可以天天自己拄拐棍上公园,他年龄比较大(70多岁)。还自己能上公共汽车到学校来看病。(也有配合针灸及活络丹这类)
   
这方用得快的,可以基本没有什么后遗症。血压、体温一控制,马上补阳还五汤,最后后遗症都不明显。但临床一般来说作用慢。要坚持久服。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阴虚阳亢这时不能大剂量黄耆,它助阳,助升举,不适合。
    痰阻血瘀单用这个方不行,还要结合化痰通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2.方论选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

  《世补斋医书》:“观其方用 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加地龙亦一钱,主治半身不遂。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 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


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分别从病机来看,针对了瘀血形成,外伤形成,和气虚血瘀这样两个方面。

温 经 汤
  ▲▲▲
〖方源〗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  吴茱萸 三两[9g]   当归 二两[6g]    芍药 二两[6g]    川芎 二两[6g]
      人参 二两[6g]    桂枝 二两[6g]    阿胶 二两[6g]    牡丹皮 二两,去心[6g]
      生姜 二两[6g]    甘草 二两[6g]    半夏 半升[6g]    麦冬 去心,一升[9g]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歌〗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病机分析

冲任虚寒。
冲任虚寒 寒凝气滞 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久不受孕
寒凝血瘀 痛经,唇口干燥
瘀阻生机 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傍晚发热,手心烦热
虚寒失固 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崩中漏下
瘀血阻滞
血不循经
温经汤过去传统是做为妇科,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这类证候的一个常用方。最近一二十年发展,从报导来看,温经汤治疗内科的,包括男科的一些疾病。也有用得较多的一个趋势。关键是把握它的病机。

看主治,温经汤的主治看起来比较复杂,虚、寒、瘀、热,反映出来病机的因素比较复杂,所以在病机分析当中,关键是把握它这种复杂病机的一个主线,冲任虚寒是它的一个本质,冲任虚寒实际上涉及到下焦肝肾虚寒,肝肾阳气不足,从它的妇科方面的治疗,因为原来出在《金匮要略》,治疗妇科病患。从妇科方面治疗出发,一般都是提冲任虚寒。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对象男科,其他内科疾患治疗,辨证多从肝肾虚寒。

冲任虚寒以后,寒凝气滞,这虚寒是阳虚的本质,阳气失去温通,产生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久不受孕,就是说寒凝气滞以后不能摄精成孕。从月经不调来看,她可以月经延期,可以月经量多,又可以月经量少,甚至于经闭。总之,用月经不调来概括它。这类月经不调是由于寒凝气滞血瘀,一个因素,同时呢,冲任虚寒以后,阳气不足,不能固摄,加上瘀血阻滞,造成血不循经,所以他这类涉及到月经过多,提前,一月再行。这种有两个因素:有虚寒失去固摄,有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溢出脉外。所以既有瘀血证又有出血证。从本质来讲,应该说是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通。这是根本。

当阳气不足以后,继发生化乏力,也可以导致阴血不足,加上又有出血倾向,阴血更受损伤。所以从虚的方面来讲,冲任虚寒,阳气不足是根本,可是继发又伴随着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就可以造成这种阴不制阳,产生虚热的因素,这虚热也要从两个角度考虑,可以有阴血不足,阴不制阳,产生虚热内生,反应出手足烦热,傍晚发热,有虚热表现。也可以有瘀血化热。所以温经汤人们历来觉得它配伍考虑的方面很多,配得非常妙。它是建立在病机分析比较细,也就是说它考虑到临床上,冲任虚寒时间长了,这类病,往往出现的证候不是单一因素。也有月经不调,它可以和虚寒之后寒凝气滞血瘀有关,同时又和瘀血形成以后有关,温通无力可以月经延期,甚至于闭经、痛经这一类。虚寒不能固摄,或者瘀血阻滞,血不循经,那又可以造成经血过多、提前,一月再行。甚至于崩中漏下。所以不调这个虚像是双向的。由于它的病机也是既有虚寒又有瘀血,有可以形成出血,从虚寒着整体基础上瘀血化热,阴血不足以后又产生虚热,都是围绕着一种复合的病机,本身是个复合的病机,所以温经汤配伍看起来比较复杂,但临床运用,针对它具体情况调整,比较灵活。所以病机分析,围绕着冲任虚寒开始,造成的寒凝气滞血瘀,滞血阻滞以后新血不生,冲任虚寒以后也不能化生阴血,以及虚寒失于固摄,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

结合在一起,那就有四个方面,(1)虚,(2)寒,(3)瘀,(4)热。寒是由虚产生,也就是说,阳气不足,寒从中生,虚有阳气不足为本,又兼继发可以含有阴血不足,瘀是寒造成的结果,热是由瘀血化热以及阴血不足造成。四者相互关系的理解,是病机分析的基础。

温经汤证候病机的一个特点把握,寒瘀虚热错杂。

〖功用〗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方解】


 ┌吴萸 ── 暖肝肾,温冲任,行气止痛。

 └桂枝 ── 温经散寒,通血脉。

 ┌当 归┐
 │   │
 │川 芎│
┤    ├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芍 药│
 │   ┘ 
 └丹 皮 ── 入心肝肾,活血祛瘀,退虚热。

 ┌阿 胶 ── 养肝血滋肾阴,具养血止血润燥之功┐
 │                      │养阴润燥而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
 │麦 冬 ── 养阴清热。           ┘
 │  
┤人参、甘草 ── 益气补中而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
 │  
 │半 夏 ── 通降胃气而散结,与参、草相伍,健脾和胃,助祛瘀调经。
 │    
 └生姜 ── 温里散寒,与半夏合用,温中和胃,以助生化。

使 ── 甘草 ── 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温经散寒以活血,补养冲任以固本,则瘀血去,新血生,虚热退,月经调而病自除。
     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吴茱萸 温散肝肾之寒
桂枝 温通经脉,温阳气行血
当归 活血止痛,养血,化瘀
川芎 活血止痛,化瘀(血中之气药)
丹皮 化瘀,清虚热
佐1 阿胶 (补益阴血)滋养阴血,止血
白芍 (补益阴血)益阴养血,止痛
麦冬 (补益阴血)清热润燥
佐2 人参 益气
佐3 半夏 1. 使得滋而不腻 2.通阳明,和冲任 3. 转输津液
生姜
使 甘草 调和诸药,保护脾胃
吴茱萸、桂枝做君药。这是考虑到毕竟虚寒,寒是引起瘀血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这方里是一个主要原因,它是一个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方。很多具体临床见证都和寒有关。吴茱萸归肝经、肾经、胃经,它可以温散肝肾之寒,温散肝肾之寒就可以温冲任,桂枝它可以温通经脉,既有温阳气作用,又有行血作用,温经活血,这是针对寒,做为君药。

当归川芎有活血止痛作用,当归又养血,是调经的要药。当归川芎和丹皮,这一组为臣药,主要在化瘀,当然各自还有一个兼顾,共同特点是化瘀。当归还能养血止痛,川芎血中之气药,既活血也行气止痛,丹皮能清虚热。对唇口干燥,手足烦热,傍晚发热。

佐药里可以看做有三组,第一组阿胶、芍药、麦冬,这主要是补益阴血。针对阳气不足以后引起阴血不足,当然这阴血不足也和瘀血导致出血有关,这里面阿胶既能滋养阴血,又有止血作用。芍药益阴养血,又止痛。麦冬可以清热润燥。和这些益阴养血药相配,增加养阴力量。这一组针对的是养血兼有止血作用。

人参可以看做是佐药第二组,人参益气,是考虑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吴茱萸桂枝主要是温散,和人参相配,内生之寒,虚寒温必兼补,温补阳气。它和当归、芍药这些相配,气血双补,针对虚的方面,所以前面几组药,体现了温通,温养,化瘀,结合一些止血。

半夏生姜相配,这是方义分析当中一个疑点,难点,因为从病机来讲,冲任虚寒是阳气不足,冲任虚寒直接引起寒凝经脉,导致血瘀,半夏生姜在这里,你针对它的寒也好,虚也好,瘀也好,或者虚热也好,也就是虚寒瘀热,似乎都对不上。历来对半夏生姜的认识,特别是半夏,有这样一些不同看法,

    温经汤里,有一部分滋腻的药,像芍药、阿胶、麦冬,包括像当归这类,能够滋阴养血,所以加半夏,可以使得补而不滞,所以像张仲景用药,比如用到麦冬,很多方他都要加半夏,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这些,喜欢用半夏来减少养阴、滋阴药的一个滋腻。因为半夏偏温燥,能够使得滋而不腻。因为这方里没有反映出痰,也没有明显的胃气上逆,所以光用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不好解释。
    方剂界目前的权威王绵之教授,他写过一段文字,意思就是说,半夏能够降阳明(胃)的气逆,它和胃降逆,阳明是多气多血之府,冲脉和阳明经脉相通,半夏能和降阳明经,有利下焦这种气血不足,通阳明,和冲任,有这个作用。
    这种虚寒证,包括一个生化不足的问题,寒性收引凝滞,运行阻滞,现在主要针对血液了,瘀血,但做为气血津液来说,气血津液都会受影响,瘀血阻滞,可以小腹冷痛,冷痛本身除了血瘀,也反映了气滞。那津液必然受到影响。而张仲景用药,半夏生姜同用的方非常多,有一部分是直接针对用它的和胃降逆,燥湿化痰这类作用,也有依些用来转输津液,所以后来对于半夏,后人都说,脾在运化水液当中,半夏是一种疏通。小柴胡汤证,虽然有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我们从它主治来说,并没有明显的痰湿,但里面也配生姜半夏,讲小柴胡汤时提过。它有转输津液的作用,所以吃了小柴胡汤,不但和解少阳,散半表之邪,清半里之热,调和胆胃,而且它也能疏通三焦水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戢然汗出而愈。这是小柴胡汤的作用。说明半夏生姜,相当于小半夏汤的结构,转输津液,畅通水道。这里全方考虑到温补(温养),温通同时温化,温化水液。

从张仲景组方用药特点来讲,他这种疏通三焦水道,转输津液的思想是很显著的。有人归纳《伤寒论》整个张仲景学术思想,一个很重要的反映是温阳气,化津液。温经汤应该是气血津液兼顾,不是说不考虑津液。温经汤药味虽然多,针对的病机也比较复杂,但实际上有一条主线,虚寒,阳气不足造成的,这样它以温补为主,吴萸桂枝既有温散,又温通,也温补和温化。温话往往指津液。温通指的是气机或者血液,瘀血。温补是指温补阳气。温经汤同时也有虚的话,阳气不足,有阴血不足,还有补益阴血的效果。再加上它又虚热,所以有丹皮麦冬,清虚热。

这样温经汤体显现了温经祛寒是为主的,结合养血祛瘀。它反映了一种因寒造成,特别虚寒造成的瘀血,全方温通,温养是为主的。而直接的化瘀这个是为辅的。这是和我们前面学到的,几张活血化瘀方,有点差别。特别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这些有不同。这两个方都是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补阳还五汤是透过益气来活血,而温经汤透过温补的方法,这是为主的。

这是温经汤的方义分析,其中对人参、半夏的作用,是方义分析的一个难点。


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温经祛瘀并用。温中寓通,温中寓补,温中寓清。温中寓通,温中寓补,这个很清楚。温中寓清是指的清虚热的麦冬、丹皮这一类。这在这方中运用是必叫次要的。温中寓清,它含有除了虚热,如果虚热不明显也可以用,量少一点。 它可以制约吴茱萸、桂枝,避免它过于热。结合半夏生姜和桂枝相配,还有温化水液,疏通津液作用。


【运用】
 
1.本方为妇科调经常用方剂。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证。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热为证治要点。
    主要当然用在月经不调,妇科方面,包括下焦虚寒,宫寒不孕,小腹冷痛,有一定的虚热,但临床使用不一定全都有。最基本的用于妇科方面。虚寒引起的血瘀,月经不调,小腹冷痛这类。舌像有一定的瘀血表现,舌暗红,脉细涩。
    温经汤是妇科一个常用方,现在用的范围比较宽,有些报导还可以用于男科,还用于阳痿,用于不育,那是考虑到虚寒本身有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如果不通,兼有瘀血,瘀血阻滞以后导致肝的疏泄不利,可以影响到宗筋,肝主筋,男性则涉及到生殖器生机活力这个方面。不是光阳气温养,还有疏泄生机活力的问题。这道理和逍遥散疏肝,来治疗阳痿证的道理一致。只不过这个体现它有肝肾虚寒,肝肾虚寒,又加不能疏通。温经汤如果针对肝肾虚寒,有瘀血阻滞,不能疏通,这种类型的阳痿,从症状、舌脉去辨,温经汤也能用。这类报导还不是一篇文章,还不少,而且还有统计的意义。
    灵活运用,开始八十年代有报导,温经汤都用到男科上面去了。这是异病同治,辨证论治这个特色,温经汤在临床报导资料上,占的量很大,很多。

2.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候者。
   3·[本方临证加减运用]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温阳祛寒力量更强) ,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
寒凝而气滞(疼痛加剧)者,加香附、乌药(温性,又能行气止痛) 以理气止痛;
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因它散血),加炮姜、艾叶(温摄)以温经止血;
气虚甚者,加黄芪
(人参黄耆并用)、白术以益气健脾;
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虚得严重,光靠丹皮、麦冬退虚热不够,加强退虚热)
   4.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5.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属于实热的,或没有瘀血的,这方绝对是不对证。另外这类冲任虚寒,绝非一日形成,病程较长,要注意保护阳气。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容易伤脾胃阳气。
  《金匮直解》:“妇人有瘀 血,当用前证下瘀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吴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 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皮用以逐坚癥。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 中,而调血水。”


〖附方一〗 温经汤 (《妇人良方》)
组成:当归 川芎 肉桂 莪术 醋炒      牡丹皮 各五分(各3g)    人参 牛膝 甘草 各七分(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补虚,化瘀止痛。
主治:血海虚寒,月经不调,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


温经汤比较
《金匮要略》温经汤与《妇人良方》温经汤组成中均有当归、川芎、丹皮、人参、甘草等,皆有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功,均可用于治疗血海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之证。然《金匮要略》温经汤的组成中还配伍吴茱萸、生姜、阿胶、麦冬、白芍等,故以温经散寒养血之功见长;而《妇人良方》温经汤则配以莪术、牛膝,故以活血祛瘀止痛之力为强。
   
《金匮》温经汤偏于暖肝养血而温经散寒,调经、补血、止漏的效果比较好;《良方》温经汤偏于暖肾、活血而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除血室寒凝,效果较好,临床使用时用量可适当加重些。
    《金匮》温经汤——温经祛淤,滋阴养血;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不孕等。
宋代《妇人良方大全》温经汤——温经祛淤,行滞调经;主治:血海虚寒,月经不调等。
不管是药物组成、功用,还是主治疾病都有所不同。
    二方均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功效。《金匮要略》温经汤益气健胃、养血之力较好,兼有滋阴润燥的作用;《良方大全》温经汤行滞祛淤之力较强。二者均为治疗 月经不调、证属冲任虚寒、淤血阻滞的常用方剂。出现阴血不足、内热症状者,宜用《金匮要略》温经汤;淤血阻滞较重者,以《良方大全》温经汤较好。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2.方论选录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22:“药用温经汤者,其证因半产之虚而积冷气结,血乃瘀而不去。故以归、芍、芎调血,吴茱、桂枝以温其血分之气而行其瘀。.肺为气主,麦冬、阿胶以补其本。土以统血,参、甘以补其虚,丹皮以去标热。然下利已久,脾气有伤,故以姜、半正脾气。名日温经汤,治其本也。惟温经,故凡血分虚寒而不调者,皆主之。”

〖附方二〗 艾附暖宫丸 (《仁斋直指》)
组成:艾叶 大叶者,去枝梗,三两(6g)
   香附 去毛,六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五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12g)
   吴茱萸去枝梗,三两(6g)      大川芎 雀脑者,三两(6g)     白芍药 用酒炒,三两(6g)   
   黄芪 取白色软者,三两(6g)     续断 去芦,一两五钱(5g)    生地黄 生用一两,酒洗焙干(6g)  
   官桂 五钱(5g)          川归 酒洗,三两(6g)  
用法: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g),淡醋汤食远送下。忌恼怒,生冷。
功用:暖宫温经,养血活血。
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肚腹时痛,久无子息。


 三方比較
温经汤、《良方》温经汤、艾附暖宫丸三方皆有温经补虚化瘀止痛功效。温经汤和艾附暖宫丸组成中均有吴茱萸、桂枝、当归、芍药川芎温经补虚作用较《良方》温经汤为优。其中艾附暖宫丸配有香附、艾叶、官桂故温经祛寒之力较强温经汤则配有人参、阿胶、麦冬故以养血补虚见长。〈良方》温经汤因配有莪术、牛膝故其功效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也是个很有名的方。治疗瘀血阻滞胞宫。
〖方源〗 《金匮要略》:用此方治妇人怀孕,宿有癥块,而漏下不止之证。因为漏下之因由于癥块,癥块 不消,则漏下终不能止,势必影响胎元,故用本方缓消癥块。
〖组成〗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药各等分[各6g]
〖用法〗 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方歌〗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主治〗 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或妊娠始动不安等。

主证分析
瘀血阻滞胞宫证。
瘀阻胞宫 经脉阻滞,血溢脉外─漏下不止
胎元不固─胎动不安
经闭腹痛
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拒按
因为从传统来讲,都说这个方用于妇人妊娠,又兼有瘀血阻滞,导致胎痛不安,所谓妊娠瘀血阻滞胞宫,胎动不安,漏下不止,有这个特点。当然等一下我们要讨论。是否妊娠,是不是一定是妊娠?这个历来还有分歧,我们现在临床运用,大多数并不是用于妊娠,而主要是瘀血阻滞胞宫,瘀阻胞宫,经脉阻滞以后,血溢脉外,形成漏下不止。病机来说,关键是瘀阻胞宫。或者导致我们刚才讲的漏下不止,瘀血阻滞,血离脉道,漏下不止,瘀血阻滞加上漏下不止,可以说胎元失养而不固,如果妊娠,这是胎元失养不固,造成胎动不安。当然桂枝茯苓丸也可以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经闭腹痛,产后由于瘀血阻滞,恶露不下或不尽,导致腹痛,这个是实证了,实证腹痛拒按,仍然是瘀阻胞宫,瘀阻下焦。

特点呢,瘀血是本,出血是标,出血是由瘀血阻滞血离脉道造成的。所以它有出血、瘀血的特点。血塞紫黑而暗,腹痛拒按。舌质上,因为瘀阻胞宫,也不是很短时间形成的。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这主要都反映出血的本质里,是由瘀血造成的。所以这是现代一般对桂枝茯苓丸病机的一个认识。

其中瘀阻胞宫引起的胎动不安,这是根据《金匮要略》上原文的描述来的。《金匮要略》上这段话,历来把它看做是瘀阻胞宫又有妊娠,造成下血不止的一个根据。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这段话实际上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结果。比如,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也就是说妇人本来就有症病,瘀血阻滞,月经断了,没有到三个月,而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关键在这里,说明胎动如果在脐上,应该是不止三个月了。如果是怀孕到胎动在脐上,一般不会三个月,所以他说,没到三月,而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那不是怀孕,而是瘀血,是症痼害。后面这段实际上是个鉴别诊断,妊娠六月动者,妊娠到六月而又胎动了,那在妊娠之前的三个月月经都是正常的。他说,这是胎也。这才是胎。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就是说之所以现在经断没有到三个月,而漏下不止,这个下血,也就是说只有月经断了,三个月,这时就胎动在脐上,这是瘀血,所以这一段,妊娠六月动者,前三 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这一段是个比较。什么情况是胎?什么情况是瘀血?前提都是什么呢?胎动在脐上。所以下血不止者,也是说指的前 面,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这种情况,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按照这段的意思,他是在区别,有这种胎 动在脐上,而月经停止还没到三个月,又产生漏下不止,这是症病,症痼害。如果说妊娠,也就是月经停止六个月,胎动达到脐上,月经停止前三个月,月经都比较 正常,这才是怀孕妊娠,所以这一段实际上是把有下血不止,同时有胎动的感觉,哪种情况是胎,哪种情况是症痼害。是症块,瘀血造成。进行鉴别诊断。不应该把 它看作都是妊娠,有症病,这是对整个经文理解的问题。比较起来,在五版的《金匮要略》教材,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比较客观。是谈到这里的一个鉴别诊断问题。 但直到现在,从理论分析方面,多数认为是妊娠有胎,加上瘀血阻滞,症痼害,同时存在。所以瘀血阻滞,血离脉道导致漏下不止,同时血不养胎,造成胎动不安, 它是这样的,所以这一段的理解,有两种解释。

而符合我们现在临床运用情况来说,多数不是用在妊娠。当然我们也有看法,既有受孕,怀胎之后,又有瘀血阻滞,也可以用桂枝茯苓丸,用来缓消症块,祛除瘀 血,既能保胎,又通过“通因通用”来引血归经,不致溢出脉外,所以有胎无胎都能用。更多是用在无胎的,这是对桂枝茯苓丸证的一个认识。

〖功用〗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桂枝茯苓丸是体现活血化瘀为主,结合消痰利水,来缓消症块,由于症块的形成不光是瘀血,症块的形成是痰瘀的结合。

 【方解】
── 桂枝 ── 温通经脉而行瘀滞。

  ┌ 桃仁 ── 味苦甘平,为化瘀消癥之要药。
  │
 ┤ 丹皮 ── 既能散血行瘀,又清退瘀久所化之热。
  │
  └ 芍药 ── 和血养血,与诸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之功。

── 茯苓 ── 消痰利水,渗湿健脾,以助消癥之力。

使 ── 白蜜 ── 缓和诸药破泄之力。

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

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瘀血瘕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
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用之为臣;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丸以白蜜,甘缓而润,以缓诸药破泄之力,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为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妇人良方》以本方更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

桂枝 温通血脉,温阳化气
桃仁 活血以消症
佐1 丹皮 散瘀,制约桂枝的辛温
芍药 益阴养血,缓急止痛,防止过于温通
佐2 茯苓 温阳化气,利水消痰
使 白蜜 调合,缓和药性
桂枝为君,有两个作用,(1)温通血脉,有活血化瘀作用,(2)温阳化气。这包块,症块的组成,以瘀血为主,结合津液凝聚成痰,痰瘀相结形成的症块,所以桂枝一味药,既能温经活血,又能温阳化气。

桃仁增加活血作用,活血以消症。丹皮和芍药看做是佐药,丹皮可以散瘀,同时可以制约桂枝的辛温,不至于温之太过,因为桂枝茯苓丸做丸药,服用时间较长。所以温得太过容易动血,芍药益阴养血,又能缓急止痛。在仲景时代,赤、白芍是不分的,所以在《神农本草经》讲到芍药的时候,可以利小便,破阴结,利小便包括疏通津液,破阴结包括活血,利血痹,所以芍药丹皮同用,既有活血作用,同时又有防止过于温通。茯苓是第二组佐药,和桂枝相配,可以增加温阳化气,利水消痰,考虑针对了痰和瘀。痰和瘀是形成症块的一个主要原因。痰瘀互结。所以全方以活血化瘀为主,结合消痰利水。是一个能缓消症块的常用方。也是很有名的方。

[本方的服法]
桂枝茯苓丸用法很讲究,这些要做成像兔屎大的丸药,一次吃一丸,一般不做汤药,取其缓消的意思。如果做成汤药,那下血的力量较强,所以用起来并不安全,尽管很多报导里也用汤药,桂枝茯苓丸还是遵照它原书缓消症块这个特点,使用丸药,而且用量也要很好斟酌。

配伍特点
寒温并用,通因通用。
桂枝,丹皮,芍药,桃仁,这些相配,体现了寒温并用,通因通用。瘀血阻滞,引起漏下不止,通过活血化瘀,缓消症块,消除漏下的原因,达到止血的目的。这叫通因通用的一个例子。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瘀血留滞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有癜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为辨证要点。妇女经行不畅、闭经、痛经,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属瘀阻胞宫者,亦可以本方加减治之。(腹痛拒按很重要,反映出有形症积的阻滞。所以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像子宫肌瘤,常用于妇科方面的一些有形症块,起到渐消缓散的作用。)
       2.加减变化
·若瘀血阻滞较甚,可加丹参、川芎等以活血祛瘀;
·若疼痛剧烈者,宜加玄胡、没药、乳香等以活血止痛;
·出血多者,可加茜草、蒲黄等以活血止血(增加止血) ;
·气滞者加香附、陈皮等以理气行滞。(兼有肝气不舒,加疏肝理气)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属瘀血留滞者。
       4.使用注意 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癥块者,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对其用量、用法规定甚严,临床使用切当注意。
    “瘀阻较重,包括病程时间长,和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比较大,缓消,增加活血化瘀力量,现在都做手术了。这包块之类有个特点,很多手术刺激以后还长,我们在临床 上觉得,手术后有些恢复一般正常了,还可以用一些缓消的药物,防止再长。相对比之下,吃桂枝茯苓丸消了的,疗效比较巩固。手术做了的,当时能去,当然有些 很大,你只好做手术,这个还是要早发现,早治了。手术做以后,复发,又长出来,这比例并不小。哪怕有时候,我自己有个体会,没消完,比如说有一个病人,B 超打出来两个,一个 9 公分,一个4.5公分,用了大半年,桂枝茯苓丸配逍遥散一类的,汤药丸药结合,汤药是几天吃一付,大半年时间,小的全消完了,大的还有三分之一,这个后来 消不下去,病人觉得症状这些都很少了,原来发作时疼痛到要休克,出血情况早就停止没有了,觉得比较巩固了。过了将近一年,又复查,没有长,还是那剩下的三 分之一。所以很多病人用中药渐消缓散以后,疗效比较巩固。手术以后,再发生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主张,既使手术后,还应该对他产生痰瘀互结的机制,用药来辅助消除。”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瘕,桂枝茯苓丸主之。”
       2.方论选录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20: “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瘕癖,而不嫌于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且瘕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气而消其本寒;瘕之成,必夹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瘕方甚多,一举两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之癥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此方去瘕之力不独桃仁。瘕者,阴气也,遇阳则消,故以桂枝扶阳,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养血之药也。”

  《金匮要略论注》:“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患证之初必 因寒,桂能化气而消除本寒;癥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