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元 活 血 汤 ▲▲
〖方源〗 《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 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 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 〖组成〗 柴胡 半两[9g] 瓜蒌根 当归 各三钱[各9g] 红花 甘草 穿山甲 炮,各二钱[6g] 大黄 酒浸,一两[12g] 桃仁 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g] 〖用法〗 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 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煎服法] 〖方歌〗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主证分析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瘀阻胸胁 → 气滞络阻 → 胸胁瘀肿,痛不可忍。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大黄(酒制,重用) ── 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 君 │ │二药一升一降,调畅 │ ┌疏肝理气,使气行血活 │ └柴胡 │ │气机,攻散胁下瘀滞。 └引药归肝经 ┘ ┌当归 ┐ │ │ 臣 │桃仁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 │ └红花 ┘ ┌穿山甲 ── 破瘀通络 佐 │ │ ┌入血分消瘀血而续绝伤 └天花粉│ └又能清热散结消肿 使 ── 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又
配伍特点 升降同施,调畅气血(体现在两个君药的关系上)。活中寓养,瘀去新生。 運用 1.本方用治跌打损伤。以胁肋瘀肿疼痛,痛不可忍为证治要点。 2.可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血瘀气滞者。 [本方临证加减运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 4.使用注意 运用本方,服药后应“以利为度”,若虽“得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必须更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孕妇忌服。 服药后应“以利为度”,得利痛减,则易方调理。 注意有两点: 《成方便读》:“夫跌打损伤 一证,必有瘀血积于两胁间,以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故无论何经之伤,治法皆不离于肝。且跌仆一证,其痛者在腰胁间,尤为明证。故此方以柴胡之专入 肝胆者,宣其气道,行其郁结。而以酒浸大黄,使其性不致直下,随柴胡之出表入里以成搜剔之功。当归能行血中之气,使血各归其经。甲片可逐络中之瘀,使血各 从其散。血瘀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花粉清之。痛盛之时,气脉必急,故以甘草缓之。桃仁之破瘀,红花之活血。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 〖附方一〗 七厘散(《良方集腋》) 方源:《补注洗冤·录集证》宋慈。卷五·救急方下。 组成:血竭 一两 麝香 冰片 各一分二厘 乳香 没药 红花 各一钱五分 朱砂 一钱二分 儿茶 二钱四分 用法:上八味,研极细末,收贮瓷瓶,黄蜡封口。急用干渗,定痛止血,先以药七厘(1~2g)冲烧酒服之,量伤口之大小复用烧酒调敷。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外敷止血生肌。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 方解: 血 竭┐ │行气祛瘀,消肿止痛 红 花┘ 儿茶 ── 清热止血 朱砂 ── 镇心安神 麝 香┐ │辛散走窜,善于行气血,止疼痛。 冰 片┘ 诸药合用以奏活血散瘀,定痛止血之效。 【文献摘要】 【实验研究】 补 阳 还 五 汤 ▲▲▲ 〖方源〗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 黄芪 生,四两[120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 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主证病机分析 气虚血瘀证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君 ── 生黄芪(重用) ── 大补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 ── 当归尾 ── 长于活血,且化瘀而不伤血。 ┌ 川芎 ┐ │ │ │ 赤芍 │ │ │ 佐 ┤ 桃仁 ├ 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 │ │ 红花 ┘ │ └ 地龙 ── 通经活络
这里黄耆一般用生黄耆,量大。它补气,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体现出气能行血,黄耆有固摄作用,固摄经络之气。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一般起用的时候,黄耆从王清任他要求都是至少二两到四两,最大到八两。这个方呢,渐渐增加。我们现在从临床观察,起用,过去教材说60克,现在大家共同认识,最早开始时30克,加到60克,最大一般可以加到120克。所以用的当中渐进。 这一组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尾,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当归为擅长通络,这些用量都不大。现在一般都用3克左右。黄耆从120 ~ 240 克,相差很远。我们现在使用一般大家体会3 ~ 6克,可以到6克。所以适当的增大活血通络药物的用量,黄耆用量适当减少,逐渐递增。 全方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结合起来,体现益气活血法。 服法 要久服。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黄耆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王清任自己要求,他提出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付,两三付,就是说像我们现在用这个,一开始的时候吃几付,有效以后,巩固一般一周吃两付,或病人这半个月当中,吃四五付的,分开,这个坚持,而且基本恢复了,都还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巩固疗效。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通络药相配,是气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这方是个名方。 【运用】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 ·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 ·口眼喁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 ·痰多 ·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文献摘要】 《世补斋医书》:“观其方用 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加地龙亦一钱,主治半身不遂。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 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 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分别从病机来看,针对了瘀血形成,外伤形成,和气虚血瘀这样两个方面。 温 经 汤 ▲▲▲ 〖方源〗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 吴茱萸 三两[9g] 当归 二两[6g] 芍药 二两[6g] 川芎 二两[6g] 人参 二两[6g] 桂枝 二两[6g] 阿胶 二两[6g] 牡丹皮 二两,去心[6g] 生姜 二两[6g] 甘草 二两[6g] 半夏 半升[6g] 麦冬 去心,一升[9g]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歌〗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病机分析] 冲任虚寒。
看主治,温经汤的主治看起来比较复杂,虚、寒、瘀、热,反映出来病机的因素比较复杂,所以在病机分析当中,关键是把握它这种复杂病机的一个主线,冲任虚寒是它的一个本质,冲任虚寒实际上涉及到下焦肝肾虚寒,肝肾阳气不足,从它的妇科方面的治疗,因为原来出在《金匮要略》,治疗妇科病患。从妇科方面治疗出发,一般都是提冲任虚寒。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对象男科,其他内科疾患治疗,辨证多从肝肾虚寒。 冲任虚寒以后,寒凝气滞,这虚寒是阳虚的本质,阳气失去温通,产生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久不受孕,就是说寒凝气滞以后不能摄精成孕。从月经不调来看,她可以月经延期,可以月经量多,又可以月经量少,甚至于经闭。总之,用月经不调来概括它。这类月经不调是由于寒凝气滞血瘀,一个因素,同时呢,冲任虚寒以后,阳气不足,不能固摄,加上瘀血阻滞,造成血不循经,所以他这类涉及到月经过多,提前,一月再行。这种有两个因素:有虚寒失去固摄,有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溢出脉外。所以既有瘀血证又有出血证。从本质来讲,应该说是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通。这是根本。 当阳气不足以后,继发生化乏力,也可以导致阴血不足,加上又有出血倾向,阴血更受损伤。所以从虚的方面来讲,冲任虚寒,阳气不足是根本,可是继发又伴随着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就可以造成这种阴不制阳,产生虚热的因素,这虚热也要从两个角度考虑,可以有阴血不足,阴不制阳,产生虚热内生,反应出手足烦热,傍晚发热,有虚热表现。也可以有瘀血化热。所以温经汤人们历来觉得它配伍考虑的方面很多,配得非常妙。它是建立在病机分析比较细,也就是说它考虑到临床上,冲任虚寒时间长了,这类病,往往出现的证候不是单一因素。也有月经不调,它可以和虚寒之后寒凝气滞血瘀有关,同时又和瘀血形成以后有关,温通无力可以月经延期,甚至于闭经、痛经这一类。虚寒不能固摄,或者瘀血阻滞,血不循经,那又可以造成经血过多、提前,一月再行。甚至于崩中漏下。所以不调这个虚像是双向的。由于它的病机也是既有虚寒又有瘀血,有可以形成出血,从虚寒着整体基础上瘀血化热,阴血不足以后又产生虚热,都是围绕着一种复合的病机,本身是个复合的病机,所以温经汤配伍看起来比较复杂,但临床运用,针对它具体情况调整,比较灵活。所以病机分析,围绕着冲任虚寒开始,造成的寒凝气滞血瘀,滞血阻滞以后新血不生,冲任虚寒以后也不能化生阴血,以及虚寒失于固摄,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 结合在一起,那就有四个方面,(1)虚,(2)寒,(3)瘀,(4)热。寒是由虚产生,也就是说,阳气不足,寒从中生,虚有阳气不足为本,又兼继发可以含有阴血不足,瘀是寒造成的结果,热是由瘀血化热以及阴血不足造成。四者相互关系的理解,是病机分析的基础。 温经汤证候病机的一个特点把握,寒瘀虚热错杂。 〖功用〗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方解】
当归川芎有活血止痛作用,当归又养血,是调经的要药。当归川芎和丹皮,这一组为臣药,主要在化瘀,当然各自还有一个兼顾,共同特点是化瘀。当归还能养血止痛,川芎血中之气药,既活血也行气止痛,丹皮能清虚热。对唇口干燥,手足烦热,傍晚发热。 佐药里可以看做有三组,第一组阿胶、芍药、麦冬,这主要是补益阴血。针对阳气不足以后引起阴血不足,当然这阴血不足也和瘀血导致出血有关,这里面阿胶既能滋养阴血,又有止血作用。芍药益阴养血,又止痛。麦冬可以清热润燥。和这些益阴养血药相配,增加养阴力量。这一组针对的是养血兼有止血作用。 人参可以看做是佐药第二组,人参益气,是考虑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吴茱萸桂枝主要是温散,和人参相配,内生之寒,虚寒温必兼补,温补阳气。它和当归、芍药这些相配,气血双补,针对虚的方面,所以前面几组药,体现了温通,温养,化瘀,结合一些止血。 半夏生姜相配,这是方义分析当中一个疑点,难点,因为从病机来讲,冲任虚寒是阳气不足,冲任虚寒直接引起寒凝经脉,导致血瘀,半夏生姜在这里,你针对它的寒也好,虚也好,瘀也好,或者虚热也好,也就是虚寒瘀热,似乎都对不上。历来对半夏生姜的认识,特别是半夏,有这样一些不同看法, 从张仲景组方用药特点来讲,他这种疏通三焦水道,转输津液的思想是很显著的。有人归纳《伤寒论》整个张仲景学术思想,一个很重要的反映是温阳气,化津液。温经汤应该是气血津液兼顾,不是说不考虑津液。温经汤药味虽然多,针对的病机也比较复杂,但实际上有一条主线,虚寒,阳气不足造成的,这样它以温补为主,吴萸桂枝既有温散,又温通,也温补和温化。温话往往指津液。温通指的是气机或者血液,瘀血。温补是指温补阳气。温经汤同时也有虚的话,阳气不足,有阴血不足,还有补益阴血的效果。再加上它又虚热,所以有丹皮麦冬,清虚热。 这样温经汤体显现了温经祛寒是为主的,结合养血祛瘀。它反映了一种因寒造成,特别虚寒造成的瘀血,全方温通,温养是为主的。而直接的化瘀这个是为辅的。这是和我们前面学到的,几张活血化瘀方,有点差别。特别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这些有不同。这两个方都是以活血化瘀为主的,补阳还五汤是透过益气来活血,而温经汤透过温补的方法,这是为主的。 这是温经汤的方义分析,其中对人参、半夏的作用,是方义分析的一个难点。 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运用】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温阳祛寒力量更强) ,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 寒凝而气滞(疼痛加剧)者,加香附、乌药(温性,又能行气止痛) 以理气止痛; 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因它散血),加炮姜、艾叶(温摄)以温经止血; 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黄耆并用)、白术以益气健脾; 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虚得严重,光靠丹皮、麦冬退虚热不够,加强退虚热) 《金匮直解》:“妇人有瘀 血,当用前证下瘀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吴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 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皮用以逐坚癥。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 中,而调血水。” 〖附方一〗 温经汤 (《妇人良方》) 组成:当归 川芎 肉桂 莪术 醋炒 牡丹皮 各五分(各3g) 人参 牛膝 甘草 各七分(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补虚,化瘀止痛。 主治:血海虚寒,月经不调,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 温经汤比较; 《金匮要略》温经汤与《妇人良方》温经汤组成中均有当归、川芎、丹皮、人参、甘草等,皆有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功,均可用于治疗血海虚寒,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之证。然《金匮要略》温经汤的组成中还配伍吴茱萸、生姜、阿胶、麦冬、白芍等,故以温经散寒养血之功见长;而《妇人良方》温经汤则配以莪术、牛膝,故以活血祛瘀止痛之力为强。 宋代《妇人良方大全》温经汤——温经祛淤,行滞调经;主治:血海虚寒,月经不调等。 不管是药物组成、功用,还是主治疾病都有所不同。 【文献摘要】 〖附方二〗 艾附暖宫丸 (《仁斋直指》) 组成:艾叶 大叶者,去枝梗,三两(6g) 香附 去毛,六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五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12g) 吴茱萸去枝梗,三两(6g) 大川芎 雀脑者,三两(6g) 白芍药 用酒炒,三两(6g) 黄芪 取白色软者,三两(6g) 续断 去芦,一两五钱(5g) 生地黄 生用一两,酒洗焙干(6g) 官桂 五钱(5g) 川归 酒洗,三两(6g) 用法: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g),淡醋汤食远送下。忌恼怒,生冷。 功用:暖宫温经,养血活血。 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肚腹时痛,久无子息。 温经汤、《良方》温经汤、艾附暖宫丸三方皆有温经补虚化瘀止痛功效。温经汤和艾附暖宫丸组成中均有吴茱萸、桂枝、当归、芍药川芎温经补虚作用较《良方》温经汤为优。其中艾附暖宫丸配有香附、艾叶、官桂故温经祛寒之力较强温经汤则配有人参、阿胶、麦冬故以养血补虚见长。〈良方》温经汤因配有莪术、牛膝故其功效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也是个很有名的方。治疗瘀血阻滞胞宫。 〖方源〗 《金匮要略》:用此方治妇人怀孕,宿有癥块,而漏下不止之证。因为漏下之因由于癥块,癥块 不消,则漏下终不能止,势必影响胎元,故用本方缓消癥块。 〖组成〗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药各等分[各6g] 〖用法〗 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方歌〗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主治〗 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或妊娠始动不安等。 主证分析 瘀血阻滞胞宫证。
特点呢,瘀血是本,出血是标,出血是由瘀血阻滞血离脉道造成的。所以它有出血、瘀血的特点。血塞紫黑而暗,腹痛拒按。舌质上,因为瘀阻胞宫,也不是很短时间形成的。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这主要都反映出血的本质里,是由瘀血造成的。所以这是现代一般对桂枝茯苓丸病机的一个认识。 其中瘀阻胞宫引起的胎动不安,这是根据《金匮要略》上原文的描述来的。《金匮要略》上这段话,历来把它看做是瘀阻胞宫又有妊娠,造成下血不止的一个根据。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这段话实际上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结果。比如,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也就是说妇人本来就有症病,瘀血阻滞,月经断了,没有到三个月,而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关键在这里,说明胎动如果在脐上,应该是不止三个月了。如果是怀孕到胎动在脐上,一般不会三个月,所以他说,没到三月,而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那不是怀孕,而是瘀血,是症痼害。后面这段实际上是个鉴别诊断,妊娠六月动者,妊娠到六月而又胎动了,那在妊娠之前的三个月月经都是正常的。他说,这是胎也。这才是胎。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就是说之所以现在经断没有到三个月,而漏下不止,这个下血,也就是说只有月经断了,三个月,这时就胎动在脐上,这是瘀血,所以这一段,妊娠六月动者,前三 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这一段是个比较。什么情况是胎?什么情况是瘀血?前提都是什么呢?胎动在脐上。所以下血不止者,也是说指的前 面,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这种情况,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按照这段的意思,他是在区别,有这种胎 动在脐上,而月经停止还没到三个月,又产生漏下不止,这是症病,症痼害。如果说妊娠,也就是月经停止六个月,胎动达到脐上,月经停止前三个月,月经都比较 正常,这才是怀孕妊娠,所以这一段实际上是把有下血不止,同时有胎动的感觉,哪种情况是胎,哪种情况是症痼害。是症块,瘀血造成。进行鉴别诊断。不应该把 它看作都是妊娠,有症病,这是对整个经文理解的问题。比较起来,在五版的《金匮要略》教材,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比较客观。是谈到这里的一个鉴别诊断问题。 但直到现在,从理论分析方面,多数认为是妊娠有胎,加上瘀血阻滞,症痼害,同时存在。所以瘀血阻滞,血离脉道导致漏下不止,同时血不养胎,造成胎动不安, 它是这样的,所以这一段的理解,有两种解释。 而符合我们现在临床运用情况来说,多数不是用在妊娠。当然我们也有看法,既有受孕,怀胎之后,又有瘀血阻滞,也可以用桂枝茯苓丸,用来缓消症块,祛除瘀 血,既能保胎,又通过“通因通用”来引血归经,不致溢出脉外,所以有胎无胎都能用。更多是用在无胎的,这是对桂枝茯苓丸证的一个认识。 〖功用〗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桂枝茯苓丸是体现活血化瘀为主,结合消痰利水,来缓消症块,由于症块的形成不光是瘀血,症块的形成是痰瘀的结合。 君 ── 桂枝 ── 温通经脉而行瘀滞。 ┌ 桃仁 ── 味苦甘平,为化瘀消癥之要药。 │ 臣 ┤ 丹皮 ── 既能散血行瘀,又清退瘀久所化之热。 │ └ 芍药 ── 和血养血,与诸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之功。 佐 ── 茯苓 ── 消痰利水,渗湿健脾,以助消癥之力。 使 ── 白蜜 ── 缓和诸药破泄之力。 ◆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 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瘀血瘕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 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用之为臣;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丸以白蜜,甘缓而润,以缓诸药破泄之力,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桃仁增加活血作用,活血以消症。丹皮和芍药看做是佐药,丹皮可以散瘀,同时可以制约桂枝的辛温,不至于温之太过,因为桂枝茯苓丸做丸药,服用时间较长。所以温得太过容易动血,芍药益阴养血,又能缓急止痛。在仲景时代,赤、白芍是不分的,所以在《神农本草经》讲到芍药的时候,可以利小便,破阴结,利小便包括疏通津液,破阴结包括活血,利血痹,所以芍药丹皮同用,既有活血作用,同时又有防止过于温通。茯苓是第二组佐药,和桂枝相配,可以增加温阳化气,利水消痰,考虑针对了痰和瘀。痰和瘀是形成症块的一个主要原因。痰瘀互结。所以全方以活血化瘀为主,结合消痰利水。是一个能缓消症块的常用方。也是很有名的方。 [本方的服法] 桂枝茯苓丸用法很讲究,这些要做成像兔屎大的丸药,一次吃一丸,一般不做汤药,取其缓消的意思。如果做成汤药,那下血的力量较强,所以用起来并不安全,尽管很多报导里也用汤药,桂枝茯苓丸还是遵照它原书缓消症块这个特点,使用丸药,而且用量也要很好斟酌。 配伍特点 寒温并用,通因通用。 桂枝,丹皮,芍药,桃仁,这些相配,体现了寒温并用,通因通用。瘀血阻滞,引起漏下不止,通过活血化瘀,缓消症块,消除漏下的原因,达到止血的目的。这叫通因通用的一个例子。 【运用】 ·若瘀血阻滞较甚,可加丹参、川芎等以活血祛瘀; ·若疼痛剧烈者,宜加玄胡、没药、乳香等以活血止痛; ·出血多者,可加茜草、蒲黄等以活血止血(增加止血) ; ·气滞者加香附、陈皮等以理气行滞。(兼有肝气不舒,加疏肝理气)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论注》:“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患证之初必 因寒,桂能化气而消除本寒;癥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 |
|